拉丁诗歌
一、古典时代
1概述
拉丁诗歌常被贬为希腊诗歌的衍生物。的确,拉丁诗人借用了希腊诗歌的音律,吸收了希腊神话题材。然而,优秀的拉丁诗歌绝非仅仅是对希腊诗歌的单纯模仿,而是有其自身特色的。应该指出,拉丁诗歌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发达的希腊文学:历经许多个世纪发展的古希腊文学在各种类型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拉丁诗人提供了宝贵的模式与规范。另一个是发展中的拉丁文学:它直接影响着拉丁诗人的创作。这两种传统对拉丁诗歌的发展(尤其在共和国时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拉丁诗歌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流派——“罗马化诗派”和“希腊化诗派”。但是到了后期,这种区分便消失了。后期拉丁诗人兼收并蓄了这两种传统,认为两者并不矛盾。需要指出的是,接受这两种传统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希腊诗歌的音律和形式,也不是用希腊诗歌的音律和形式来表达罗马人的情感,而是把希腊人与罗马人的优点和美德融合起来,用一种共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内容。维吉尔是融合这两种传统最有成就的拉丁诗人。他对他的追随者的影响十分巨大,以致他以后的拉丁诗人不再以希腊派、罗马派来划分,而以维吉尔式或非维吉尔式来区别。
成熟的拉丁诗歌在两个方面表现出与古典希腊诗歌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方面是拉丁诗人像罗马历史学家一样,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具有强烈的意识,并且十分忠诚于这种传统。与希腊或后世的英国诗歌相比,拉丁诗歌的种类不多、范围较小,其原因就是拉丁诗人过分忠实于传统。拉丁诗歌的传统很早就形成了权威性,其影响涉及诗歌创作的主题、规则、形式以及修辞模式等方面。这种传统应该得到继承。但是拉丁诗人在继承传统时却十分拘泥于传统,他们仅仅对传统中的主要诗歌模式作一些改进,却很少有人违背传统章法。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在人品修养方面,对传统的忠诚,都是拉丁诗人崇尚的美德,因而传统的延续性也就成了拉丁诗歌的特征。例如,维吉尔的诗学和400年后克劳狄安的诗学,在最基本的内容方面都是一致的。拉丁诗歌不仅种类较少,而且缺乏感染力和独创性。然而,如果因此就认为拉丁诗人是平庸的改革者,或者说他们的风格缺乏个性,那就错了。拉丁诗歌在修辞及情景描写方面非常出色,尤其是维吉尔以后的诗作,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就更加突出。应该指出,拉丁诗歌在修辞方面的革新主要表现在措词方面,既有细腻精致之美,亦有拘谨生硬之嫌。但是,在传统诗学的核心内容方面,拉丁诗人从未进行过革命,也从未违背过传统。
拉丁诗歌的第二方面特征是注重实用性,即用诗歌表现爱国主义或教育内容。拉丁诗歌的实用性,体现在其自始至终的创作中。
2起源
纯粹本土的拉丁文学的最早痕迹今天已难寻觅。在希腊文化进入拉丁地域之前,曾有一些用重音音律写成的滑稽剧,但我们现在仍然没有这种滑稽剧的实证材料。不过,第一首拉丁语诗歌使用的就是这种重音音律。这首诗就是获释的希腊奴隶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于公元前3世纪中期翻译的《奥德赛》。他所使用的带有重音的抑扬—扬抑音步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他却是第一位使用这种形式的诗人。所以,他的作品被当做教材使用了200多年。他的同代人,年龄较小的G·尼维乌斯是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用诗体记载的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第一次战争的大事,也是用这种音律写成的,但他似乎吸收了荷马的风格。同时他也根据雅典戏剧的模式创作了喜剧和悲剧。在这些剧作中他使用了希腊的音长音律,而不再使用以前的重音音律。然而,早期拉丁诗歌最杰出的作者乃是Q·恩尼乌斯(公元前239—公元前169)。从他的作品的残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世拉丁诗歌的根源。他写了悲剧、喜剧、教育诗和警句诗,基本上都来源于希腊传统。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史诗《编年史》,记叙了从埃涅阿斯到他所生活的时代这一段罗马历史。这部著作创立了拉丁史诗的格式——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这部史诗残留的片断,足以说明拉丁诗歌的特征。它带有荷马史诗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荷马史诗的延续,同时似乎也受到希腊的诗体历史作品的影响。恩尼乌斯把这两种希腊泉源融合在一起,再赋以自己的爱国主义与教育内容,从而使《编年史》成为了独具风格的罗马史诗。他的同时代人T·M·普劳图斯(公元前250—公元前184)把多种希腊新喜剧改编成拉丁喜剧。但是他的剧作仍带有浓厚的罗马本土戏剧传统特色。现存的21部普劳图斯喜剧,风格粗犷,语言通俗、活泼、幽默,显然是为下层人民而作的。
3古典时代的四个时期
(1)前古典时期
公元前2世纪是罗马文学和哲学的繁荣时期。一批崇尚希腊文化的人聚集在西皮奥·阿弗里卡纳斯的周围,学习希腊文化,改编希腊文学作品。有两位伟大的诗人是西皮奥圈子里的积极成员。第一位是普布留斯·泰伦提乌斯·阿非尔(公元前195—公元前159)。他的六部诗体喜剧是普劳图斯等前辈所师法的希腊新喜剧的再现。泰伦提乌斯的语言纯洁、优美,是戏剧语言史上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具有含蓄、机智的魅力。为了强调形式、表现手法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他不惜牺牲作品的力量、人物的个性以及作品本身的幽默感,并把作品的对象——读者,从一般群众转向知识阶层。在把博大精深的希腊传统移植于粗犷而富有生气的罗马传统的过程中,这种转变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从此以后,拉丁诗歌总是由博学的诗人写成,并面向多少有点学问的读者。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是G·卢齐利乌斯(公元前180—公元前102),他通常被称为“讽刺诗歌之父”。尽管希腊的讽刺风格有着悠久的历史,卢齐利乌斯也深受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派诗人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10—公元前240)的影响,但是,正是由于他的诗作,罗马人才有资格声称他们是讽刺诗体的首创者。他的著作包括30本左右的诗集,题材广泛,涉及了人类经验的各个方面。可惜他的著作,现存的许多残篇,都比较短小。像泰伦提乌斯—样,卢齐利乌斯的作品也是给有文化的人写的。
(2)共和国晚期
公元前1世纪是演说术(即修辞学)兴起和罗马共和国衰落时期。这两件事对拉丁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时期第一首重要的诗作是雄辩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的译作《现象》(阿拉图斯著)。该译作充满了亚历山大式的说教,并把虔诚的斯多葛哲学与天文学和气象学里错误的东西糅合在一起。西塞罗绝不是伟大的诗人,但他的措词和他的斯多葛哲学,对当时最著名的诗歌《物性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物性论》是由提图斯·卢克莱修·卡卢斯(约公元前99—约公元前55)创作的。这是一部用六音步诗行写成的6卷本诗作,描述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他崇拜的楷模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诗篇《自然论》的作者恩培多克勒和恩尼乌斯。他崇尚恩尼乌斯的史诗《编年史》,而不是他的说教。《物性论》成了当时最杰出的教育诗。尽管卢克莱修是一位传教士,相信他的观点是解除罗马人的封建思想和对死亡的恐惧所必需的,但他却把自己 的流露限制在“词藻绚丽的章节”。在诗的其他章节里,他均用理性来表达他的观点。《物性论》独树一帜,与当时罗马的诗歌发展主流截然不同。在当时,爱国和实用主义的诗歌受到了一批自封的“新诗人”的攻击。这些人提倡采用亚历山大派的批评标准与形式,喜欢短小、精练的诗歌类型和叙事诗、抒情诗、警句诗、哀歌等,而不喜欢长篇史诗和教育诗。这批博学的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G·V·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7—约公元前54)。他的题材相当广泛。他借用希腊的诗歌风格创作短篇叙事诗。这些诗歌丰富多彩,结构优美,《珀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礼》就是其中的杰作之一。然而,卡图卢斯在短小、精练的诗作中则一反希腊诗歌的常规,全部使用拉丁语口语和多种音律,来表达他对朋友的敬意,对敌人的攻击,对情人的祝福或怨恨。情网中的卡图卢斯依然表现出他的学者、诗人风度。他比别的拉丁语诗人都更喜欢直接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他那些短小诗作也不乏精致、博学、情节复杂的特点。
(3)奥古斯都时期
希腊文化的“新诗人”最终仍没有与爱国诗和教育诗传统彻底决裂。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的成就却成了下一个时代优秀的教育诗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公元前19)的作品中,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牧歌》,由10首牧歌组成。这些诗歌遵循新诗人的诗歌结构与用词特点,讴歌古希腊文化源泉。他与新诗人诗作的不同之处是他的作品中的牧羊人不是希腊人,而是意大利人。他的牧歌公开或隐晦地论述了几乎各方面的问题。这一特征在他的《农事诗》中更加明显。这是模仿希腊赫西奥德的教谕性农事诗《工作与时日》写成的,但它却超越了传统农事诗的特点,而赞颂人,尤其是赞颂意大利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显然不是荷马史诗的单纯再现,而是有所创新。全诗的形式和主题均把希腊传统和罗马传统结合起来。其成就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把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冲突的传统融合在一起的拉丁文化。这种融合体现在诗的形式与主题的有机统一之中。在《埃涅阿斯纪》中,诗歌和历史融为一体;新的罗马是它的主题,而它的形式则几乎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完美境界。换言之,维吉尔几乎吸收了全部诗歌传统。他树立的楷模是相当高大的,以致后来的诗歌不得不按照他的诗歌模式走下去。他在诗歌领域的造诣使后来的诗人望尘莫及。《埃涅阿斯纪》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一部赞美奥古斯都·凯撒的新罗马的诗篇。它指出新罗马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天意。这样的主题并不完全是维吉尔自己选择的,它是时代的要求,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学主题,因为奥古斯都帝国期望诗人兼宣传家式的人物出现。但是单纯地认为维吉尔是才华超群的帝国宣传家,那也是不恰当的。
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比维吉尔具有更明确的政治信念。他的早期作品有模仿希腊抑扬格诗体写成的《长短句集》以及师承讽刺诗之父卢齐利乌斯之作《讽刺诗集》。这两部诗集在批判人类的同时,赞美了罗马的伟大。他的抒情诗集《颂歌集》标志着他已成为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宣传家。他在这些抒情诗里涉及了爱情与美酒,生命与死亡,并从当时备受赞颂的斯多葛主义出发,赞美了奥古斯都时代的美德。这些诗作音律多样,形式精致,遣词恰当,足以和维吉尔的语言媲美。用丁尼生的标准衡量,贺拉斯完全可以成为一位杰出的“桂冠诗人”。他后期的作品包括为罗马百年纪念日所做的颂歌和略带讽刺特色的三卷本书信体诗集。其中的最后一卷《诗艺》是一本以诗体形式写成的著名文学论著;它提出了文学的基本原则:成功的诗人必须是自觉地把诗的实用性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人。
奥古斯都时期提倡诗的实用性,以诗来宣传爱国主义,但是这种主张在其他方面却难以得到发展。尽管希腊哀歌的主题多种多样,但是源于卡图卢斯、亚历山大里亚哀歌以及希腊新喜剧的罗马哀歌却基本上局限于一种主题——爱。罗马哀歌所描述的爱不同于贺拉斯所说的爱,而是指世界上最珍贵的一种感情。若是奥古斯都帝国的官员要求A·提布卢斯(约公元前54—公元前19)写诗为他们歌功颂德,他准会婉言推辞,因为他所写的那些哀歌体诗作词语简朴、结构自然,都是描写他的情人、他的农场以及宁静生活的。偶尔,他也写过一些作品献给他的庇护人。在使用结构、语言及意象方面,S·普罗佩提乌斯(约公元前50—公元16)是罗马诗人中最大胆、最具独创性的一位。他的早期诗作抒发了他对情人的强烈而深刻的恋情,后期听人之劝而改弦更张,创作了一类奇特的所谓“官方诗歌”。他的最后一部诗集出版于公元前16年,在这些作品里,他借用卡利马科斯的诗体,叙述了罗马的历史事件。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7)以其诗歌创作中锤炼词句的功力和爱情哀歌体诗人的传统风格,极力揭示人的内在特性。他用哀歌体写了《恋歌》和《列女志》。在《列女志》里,诗人借古代希腊神话中的美狄娅、狄多等著名女子给她们情人的信,表述了她们的悲怨之情。他的《爱的艺术》与《爱的医疗》是融爱情与教育为一体的诗作。在这些诗作中,奥维德第一次提出了爱的双方应相互平等的观念。但是一些内容放荡的诗作显然不利于帝国道德风尚的建立。因此,当奥维德的《变形记》问世时,奥古斯都终于无法容忍了。《变形记》是奥维德最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由250多个神话故事构成的故事诗集,是一总括古希腊罗马神话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故事多属言情,语言轻佻,描写放荡,被认为是有损于世俗与神圣权力和尊严的作品。奥维德早就因写了格调 的《爱的艺术》而名誉扫地,又因风流韵事声名更加狼藉,最后被流放到黑海之滨的托弥,致使他中断了预计12卷的《岁时记》的写作(流放时已写完6卷)。在流放期间他还写了《哀歌》与《黑海零简》等诗作,表述自己的流离之苦与对妻友的思念之情。
(4)奥古斯都以后时期
奥古斯都以后的时期是古典拉丁诗歌最后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独裁主义的钳制日益增强,专制的 使诗歌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修辞术此时已成了诗歌创作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妨碍了诗歌的发展。希腊和罗马文学过去的成就,不仅成了一种巨大的权威,而且成了一种障碍。例如:维吉尔在史诗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其他类型的诗歌黯然失色。就其特点而言,“白银时代”的拉丁诗歌出现了为修辞而写诗、用修辞来加强诗歌结构的不良倾向,而诗人的修辞功力又大都非常肤浅。这些诗歌取材于宏伟的神话传说,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毫无联系。从社会意义上讲,“白银时代”是功底肤浅的诗人和口头吟诵的诗歌兴起的时代,才华卓著的人不是遭受政治压制,就是备受贫穷之苦。只是在讽刺诗创作方面,“白银时代”的拉丁诗歌才显示出一些生气和活力;这是因为讽刺诗人通常使用口头语言或者较为通俗的文学语言写作,还因为这些诗人能对时代的变化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
这一时期最拙劣的诗歌莫过于一些几乎纯粹是模仿维吉尔的作品。有人模仿维吉尔的牧歌;有人模仿维吉尔的史诗风格写了叙说西皮奥·阿弗里卡纳斯生平事迹的史诗;还有人步维吉尔之后尘,借用人们熟悉的希腊诗材料再写史诗。但也有一部分诗人试图创造新的诗歌类型。马尼利乌斯从星象学的角度吸取奥维德的才智与措词,创作了《星象》。费德卢斯以诗体形式改写了伊索寓言。斯塔提乌斯写了一些自然流畅的即席诗。在讽刺诗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位著名人物。马尔提阿利斯(约卒于104年)的警句诗极为凝练、极富才智。他的个人讽刺诗亦带警句特征,是罗马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佩尔西乌斯(34—62)的传世之作不多,但是他的6首斯多葛式的讽刺诗十分犀利有力。尤维纳利斯(创作盛期约100—130年)的讽刺诗措词尖锐,鞭笞了人类的虚伪等弱点,是罗马最有力、最机智、最优秀的讽刺诗作。在那个才气虚弱,又追求修辞效果、排斥其他风格作品的时代里,他却是一位富有 与魅力的诗人。还有一些讽刺诗作试图把斯多葛主义和修辞术结合起来,但效果不佳。塞内加以雅典悲剧为素材,创作了供人阅读但不适合演出的诗剧,这些作品因过于注重修辞华丽而显得苍白空洞。他的侄子卢卡努斯(39—65)创作了当时最伟大的史诗《内战记》。这部作品,除了一些段落写得精彩外,亦因追求修辞而使语言晦涩,因强调哲理而使人物苍白,结果失色颇多。这一时期值得提及的人物还有佩特罗尼乌斯(卒于66年)。他是一位讽刺小说家,同时对诗歌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的讽刺小说《萨蒂利孔》的现存部分里,包含一些爱情诗。在帝国末期,拉丁诗歌衰落;只有克劳狄安、奥索尼乌斯、那马提安等人创作了少量的较有价值的诗作。
二、中世纪与近代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诗歌不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文学活动,而是同当时的思想、宗教及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创作的一部分。
中世纪拉丁诗歌是作为西方新的基督教诗歌而肇始的。基督教拉丁文学是适应当时的文化阶层的需要,首先在北非和意大利诞生的。这个阶层成为了当时宗教界的主导力量,教会语言也由希腊语改为拉丁语。赞美诗从东方传人西方,圣希拉里和圣安布罗斯首先创作了拉丁语赞美诗。圣安布罗斯的赞美诗采用抑扬格二音步四行诗体。这种形式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有节奏的八音节诗行、韵式规整的诗体,而成为后世所有西方赞美诗的基础。
值得提及的还有当时出现的科芒迪安(4世纪)的奇特的诗作和奥古斯丁的赞美诗,以及由受过文法修辞学校教育的诗人所作的大量结构精致的诗歌。普鲁登提乌斯(卒于405年)是基督教颂歌、讽喻诗及纪念殉道者的抒情诗歌的创始者。在6世纪的高卢,基督教史诗十分流行。一批诗人仿效西班牙诗人胡文库斯和意大利诗人塞都琉斯的风格,吸取宗教史上的故事以及维吉尔作品中的类似题材创作史诗。保利努斯(卒于431年)的个人诗与基督教哀歌显示出更多的创造性。6世纪的伯修斯的诗作可算做古典风格的终结。维南修斯·福尔图纳图斯(约卒于604年)的神秘赞美诗作,可视为新诗风的开端。
这一时期西方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节奏与韵律的发展。语法学家维吉尔的著作显示了节奏与押韵在6世纪的高卢已经十分流行。后来爱尔兰人很可能就是从高卢学来节奏与韵律,把它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而且非常喜欢这种新的诗歌形式。爱尔兰教士科伦巴(卒于597年)的诗作启发了以后许多代诗人的想象力。英国的比德(约672—735)精通节奏诗作技巧。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亦很快试作了节奏诗歌。但是在英国的坎特伯雷、雅罗和约克等地,古典诗歌的传统在意大利的影响下得到复兴。当英国约克的阿尔昆、西班牙的特奥道夫、意大利的保罗和彼得等人联合掀起了所谓的卡罗林王朝文化复兴运动之时,在法兰克王国,用典音律写作史诗、应景诗和宗教诗等诗歌也非常流行。同时,在意大利,节奏诗歌层出不穷。就内容而言,这些诗是非宗教性的。10世纪出现了一些歌谣,如《啊,罗马的贵族》。
10世纪是音乐发展的时代。当时的音乐中心是寺院。寺院是出色的文学和音乐作品的摇篮。寺院作弥撒时,总要有两个唱诗班交替演唱组歌。歌词实际上是弥撒文本,通常有相等的诗节和适宜于乐曲伴奏的不固定的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组歌逐渐发展成一种精致的诗体。它仍然由相等的诗节组成,但却带有完整的节奏和固定的韵式。早期组歌的主要作者是圣加尔教堂的诺特科(卒于912年)。12世纪时,组歌的创作发展到了顶峰,圣维克托教堂的亚当所写的组歌成了当时的范本。
11世纪和12世纪是西方社会全方位发展的时期。一个伟大的文化运动在教会学校,尤其是在法国的教会学校开始了。一个新的文人阶层应运而生,其中大多数是诗人。他们对艺术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并能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他们也尊重传统,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警句诗、书信体诗、应景诗、宗教节奏诗和赞美诗等诗体;但他们所表现的主要是当代的问题。重要的诗人有菲贝尔、希尔德伯特、马尔博和鲍德里。两音节阴韵也得到了发展;利奥音律深受诗人们的青睐。早在9世纪,人们就开始试验在六音步和五音步诗行中使用尾韵。这种韵式开始是使用元音谐音或一个音节押韵,后来,双音节韵、行中韵和尾韵在法国克吕尼诗人贝尔纳的《可耻的世界》中出现了。
讽刺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N·德·隆尚的哀歌体讽喻诗《短浅目光》十分流行,乔叟也曾谈及。以史诗的形式来描写当代事件的诗歌有冗长的六音步史诗,如埃克塞特诗人约瑟夫的《特洛伊战争》和夏蒂永诗人沃尔特的《亚历山大里斯》。
人们开始研究写诗的艺术,一些论著相继问世。文索夫学者杰弗里的《论新诗》(大约写于1210年)对俗语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文学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发展表现在拉丁语抒情诗方面。这些抒情诗并不是“流浪学者”所作,而是一个更有教养、更文雅的社会阶层中的人士所作。这个阶层包括王公家族、主教家庭、教会学校等一切对音乐和新兴的复调音乐有欣赏能力的人。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诗歌,教育性的、讽刺性的、色情性的以及宗教性的。他们创作的《剑桥歌谣》等抒情诗集,是具有文学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文献。《剑桥歌谣》是一部宗教和世俗诗歌兼容并蓄的诗集,是11世纪为莱因兰的某个主教收集整理的。除了组歌的形式外,它还收有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这些抒情诗是12世纪诗人辉煌成就的序曲。彼得·阿贝拉尔是12世纪最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之一,他写的赞美诗表现出杰出的天才。
在才华卓越的节奏诗作者中,奥尔良的休(又名普里马斯)最为突出。他生活贫困,靠富人的恩赐度日,但他却很有骨气,从来不怕得罪恩主,尽其能事撰写讽刺和咒骂性诗文。他在把韵律和节奏用于六音步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才能。另一位和他一样才华横溢也同样遭人白眼的是一位称做“大诗人”的神秘作者。他的名篇《自白》是用哥利亚体音律写成的,开头几句是:
Boiling in my spirit's veins with fierceindignation,
From my bitterness of soul springs self-revelation:
Framed am I of flimsy stuff, fit for levi-tation,
Like a thin leaf which the wind scattersfrom its station
我心灵的脉络中沸腾着强烈的愤怒,
我从心灵的痛苦中幡然自悟:
我身心脆弱只能四处漂浮,
像一片薄叶任狂风吹拂。
这种音律在讽刺诗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大主教佩尚也同样成功地把这种音律运用于神秘狂喜诗中。夏蒂永诗人沃尔特喜欢把这种音律用于诗节的末行,而同时又使用六音步或五音步等古典音律。沃尔特不仅是一位讽刺诗人,而且是学者和兰斯大教堂的牧师。他还写过抒发个人情怀的一些赞美爱情和春天的诗歌。
另一位重要的诗人是巴黎著名神学家菲利普(卒于1236年)。他曾因与大学学者和修道士进行激烈的辩论而闻名。除了歌颂抹大拉的马利亚的赞美诗外,他还写了许多适于吟唱的教育、讽刺或哲理诗。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抒情诗的作者都是匿名的。他们的诗收集在各种各样的诗集中。这些抒情诗承袭了古典和流行的诗歌特征,形成了一种诗歌类型。《酒与水之争》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例证。它们的作者都受过学校教育,学会了如何用古典音律做诗,对古代的拉丁诗人、古代神话和修辞原则了如指掌。
抒情诗和虔诚诗的兴起,主要与天主教方济会运动有关,并在13世纪及以后继续流行。但是俗语文学开始跻身文坛。文艺复兴开始把诗人们的兴趣从节奏和韵律转向对古典拉丁诗体的研究和理解上。于是从14世纪到17世纪初期,大批人文主义诗歌问世。在当代人的心目中,人文主义诗歌之所以存在下来,不仅是由于它有一个好名称,而且是由于大批的俗语诗人的努力。俗语诗人的确深受人文主义诗歌的影响。但彼特拉克还是希望以他用拉丁语写的诗歌而名传后世。但丁原来也曾考虑过是否用拉丁语来创作他的《神曲》的问题。
新诗歌十分讲究形式,而中世纪的诗人们却缺乏这种意识。他们不重视形式的完美和著名诗歌的启发力。意大利是新诗歌的诞生地,15世纪后半叶是它的黄金时代。这些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诗歌的主题虽然大都取材于当代生活和诗人本身的经历,但他们选择的形式有维吉尔的牧歌和《埃涅阿斯记》、奥维德的《列女志》和《哀歌》等古典形式,也有著名的抒情诗人使用过的格律形式。这一时期问世的诗作和诗人都不胜枚举。这里有必要提及的诗人有:意大利的波利蒂安、蓬塔诺、马卢洛、桑纳扎罗、曼托瓦诺和纳瓦吉罗;法国的勒马克勒·达登纳、巴伊夫、贝洛和马克林;荷兰的约翰内斯·塞昆德斯和德国的康拉德·策尔蒂斯。在众多的宗教诗人中,波兰的C·塞尔维也夫斯基(卒于1640年)和德国的J·巴尔德(卒于1668年)享有盛名。在都铎王朝的英国,杰出的诗人有康斯塔布尔、斯克尔顿、黎里、利兰和托马斯·莫尔。到了17世纪,拉丁语诗歌开始局限在学术领域内。约翰·巴克利(卒于1621年)的拉丁语诗歌非常流行。法国的J·B·桑特尔所写的赞美诗奠定了法国赞美诗的模式。尽管西方俗语文学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拉丁语诗歌的创作依然延续至今;在大、中学校里,拉丁语依然是衡量古典文学水平的标志。
1 关于博尔赫斯的诗歌
这出自《约克大教堂的一把剑》
梦:
当子夜的钟把慷慨的时间
恣意挥霍
我将比尤利西斯的水手去得更远
进入梦的领域人的记忆
所不及之处。
我只从那水下领域带回一些残余,
但己非我的知解力所能穷尽:
朴素的植物学的草,
各色各样的动物,
与死者的对话,
远古语言的词,
有时还有一些恐怖,
真正是假面的面孔,
白昼给予的一切都无法与之比里。
我是人人,我是无人。我是别人,
我是他而不自觉,他曾见过
另一个梦我的醒。他评判着
他置身局外而且微笑。
你试着把自己变为魔法师就能看懂了。这是一篇造梦者的故事造梦者是一个魔法师,他在异乡的环形废墟开始他造梦的工作,造梦者造出了一个学院,里面有许多少年,他亲自对少年们授予关于宇宙结构的课程少年们都知晓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专心听讲认真回答他们明白只有考试及格才可脱离虚无,从而跻身于真实的世界然而一场无休止的清醒毁坏了学院,造梦者没法入眠,他甚至想要通过在森林里疲倦的冒险达到入梦的境地,可惜他只在灌木丛里做了几个短暂荒芜的梦努力无济于事,有一次他又梦到了学院,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学院和学生们就扭曲变形消失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魔法师开始了更为艰辛的造梦,在一个沐浴净身后的月圆之夜,举行对神祗星宿膜拜的仪式"用标准的发音念出一个强有力的名字"入梦后"几乎就马上"梦到一颗跳动的心脏用一年的时间,造梦者达到了骨骼和眼睑一千零一夜后一个完整的少年出现了而后造梦者花了两年的事件传授他拜火的仪式和宇宙的奥义
这个梦的少年,造梦者魔法师的"儿子"在此后抵达北方的庙宇,踩在火上而不被灼伤造梦者担心少年因为发现自己是梦的影子而沮丧为此他感到忧虑重重直到有一天,一场大火来到了环形废墟,想到大火是来结束他晚年的,魔法师于是没有躲避,毫不犹豫地向大火走去火焰没有烧灼他的皮肉,而是温柔地抚慰着他,淹没了他。。
最后一句话,博尔赫斯这样描叙造梦者的心情:"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2 博尔赫斯的诗:“遗落在时间尽头的,那一代代玫瑰”原文是什么玫瑰与弥尔顿
散落在时间尽头的
一代代玫瑰,我但愿这里面有一朵
能够免遭我们的遗忘,
一朵没有标记和符号的玫瑰
在曾经有过的事物之间,命运
赋予我特权,让我第一次
道出这沉默的花朵,最后的玫瑰
弥尔顿曾将它凑近眼前,
而看不见。哦你这绯红,橙黄
或纯白的花,出自消逝的花园,
你远古的往昔魔法般留存
在这首诗里闪亮,
黄金,血,象牙或是阴影
如在他的手中,看不见的玫瑰呵。
3 推荐几首博尔赫斯的诗雨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
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 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
潮湿的幕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去。 陈东飙 陈子弘译 -------------------------------------------------------------------------------- 蒙得维的亚 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厌倦滑下一道斜坡的虔诚。
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平台上的一片翅膀。 你是我们曾经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那座随着岁月悄悄溜走的城市。
你是我们的,节日的,像水中倒映的星星。 时间中虚假的门,你的街道朝向更轻柔的往昔。
黎明之光,它送出的早晨向我们走来,越过甘甜的褐色海水 在照亮我的百叶窗之前,你低低的日色已赐福于你的花园。 被听成了一首诗的城市。
拥有庭院之光的街道。 陈东飙 陈子弘译 -------------------------------------------------------------------------------- 我的一生 这里又一次 饱含记忆的嘴唇 独特而又与你们的相似。
我就是这迟缓的强度 一个灵魂。 我总是靠近欢乐也珍惜痛苦的爱抚。
我已渡过了海洋。 我已经认识了许多土地;我见过一个女人和两三个男人。
我爱过一个高傲的白人姑娘 她拥有西班牙的宁静。 我见过一望无际的郊野 西方永无止境的不朽在那里完成。
我品尝过众多的词语。 我深信这就是一切而我也再见不到再做不出新的事情。
我相信我日日夜夜的贫穷与富足 与上帝和所有人的相等。 -------------------------------------------------------------------------------- 爱的预感 无论是你面容的亲切 光彩如一个节日 无论是你身体的恩宠 仍然神秘而缄默 一派稚气 还是你生命的延续 留在词语或宁静里 都比不上如此神秘的一个赐予 像注视着你的睡梦 拢在 我怀抱的守夜之中。
奇迹一般 又一次童贞 凭着睡梦那赦免的功效 沉静而辉煌 如记忆所恢复的幸福 你将把你生命的那道岸滨交给我 你自己并不拥有。 投身入静寂 我将认清你的存在那最后的海滩 并且第一次把你看见 也许 就像上帝必将把你看见 被摧毁了的 时间的虚构 没有爱 没有我。
来源 诗人() 原文: /waiguo/argentina/002htm。
4 博尔赫斯生平以及他的著名诗句人物生平 JL博尔赫斯虽然从小就受着这浓重的英语环境的熏陶,但他生活的大环境毕竟是讲西班牙语的阿根廷;据作家自称,他还是先学会西班牙语,后掌握英语的。
1901年,博尔赫斯全家从图库曼大街840号外祖父家迁到首都北部的巴勒莫区塞拉诺大街(现改名为博尔赫斯大街)2135/47号的一幢高大宽敞、带有花园的两层楼房;作家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父亲在这幢舒适的楼房里专辟了一间图书室,内藏大量的珍贵文学名著,博尔赫斯得以从祖母和英籍女教师那里听读欣赏,未几便自行埋首涉猎,乐此不疲。
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 7岁时,他用英文缩写了一篇希腊神话。
8岁,根据《堂吉诃德》,用西班牙文写了一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其译笔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的手笔。
1914年,父亲因眼疾几乎完全失明,决定退休,所以豪尔赫·路易斯随全家赴欧洲,遍游英、法之后,定居瑞士日内瓦。博尔赫斯正式上中学,攻读法、德、拉丁等诸多语文。
凭借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好学的博尔赫斯如虎添翼,如饥似渴地浏览世界名著。他读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楼拜,读托马斯·卡莱尔、切斯特曼、斯蒂文森、吉卜林、托马斯·德·昆西,读爱伦·坡、惠特曼,读海涅、梅林克、叔本华、尼采……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发生共鸣,同办文学期刊,积极撰稿,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以及短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但博尔赫斯自谦地认为这些只是试验之作,尚欠火候,未予发表。 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博尔赫斯仿佛受命运的驱使,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
1923年正式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2年曾先行自费出版)以及后来面世的两首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和《圣马丁札记》(1929)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清,而且热情洋溢,博尔赫斯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 1946至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被侮辱性地勒令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
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他不畏强权。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广泛声援。
1950年,由于众多作家的拥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这等于是给庇隆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
庇隆下台后,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同时,还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英国文学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学校讲学。 晚年的博尔赫斯带着四重身份,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岸,开始其漂洋过海的短暂生涯,他的终点是日内瓦。
就像其他感到来日不多的老人一样,博尔赫斯也选择了落叶归根,他如愿以偿地死在了日内瓦。 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1967年)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
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4月26日在日内瓦结婚,宣布她为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以便保管、整理和出版他的作品。
同年6月14日,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终因肝癌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我的一生 这里又一次 饱含记忆的嘴唇 独特而又与你们的相似。
我就是这迟缓的强度 一个灵魂。我总是靠近欢乐也珍惜痛苦的爱抚。
我已渡过了海洋。我已经认识了许多土地;我见过一个女人和两三个男人。
我爱过一个高傲的白人姑娘 她拥有西班牙的宁静。我见过一望无际的郊野 西方永无止境的不朽在那里完成。
我品尝过众多的词语。我深信这就是一切而我也再见不到再做不出新的事情。
我相信我日日夜夜的贫穷与富足 与上帝和所有人的相等。月 亮 —— 给玛丽亚·儿玉 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 望见的月亮。在漫长的岁月里 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 将她填满。
看她,她是你的明镜。回来 结束了多年的流亡 回到了儿时的地方 房子的外观我已淡忘,唯有触摸那老树的枝干 能使我忆起旧时的梦魇。
我重新踏上过去的小径 突然产生了久违的诗兴 望着黄昏渐渐降临 羞涩的新月躲在棕榈树茂密的叶林 藏藏匿匿 恰似鸟儿埋进自己的窝里。房子重新将我容纳。
问庭院的围墙包揽过多少日月星辰?交又的小径承载过多少壮丽的晚霞?还有那娇美的新月 曾经把多少温柔洒在路旁的花坛?。
5 博尔赫斯的名言越是无所顾及,越能让人相信这不是骗局;越是明目张胆,越不会露出马脚。
我们管千百个变化不定的原因的无限运作叫做命运。 假如你像个男子汉那样战斗,你就不会像条狗似的被人绞死。
天使对我说,绵羊的毛皮不是老虎的颜色,撒旦对我说,强大的上帝要它变成那种颜色,利用了我的技巧和染料。现在我知道,天使和撒旦都在颠倒黑白,一切颜色都是可恶的。
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某些道德家认为拥有钱币不一定表示幸福,另一些幸运的形式也许更为直接。
知道某些幸福只是偶然的机遇会减少幸福的魅力。 任何决定都不是最终的,从决定中还可以衍化出别的决定。
无知的人以为无限的抽签需要无限的时间,其实不然,只要时间无限地细分就行。 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
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 我从怯懦中汲取了在关键时刻没有抛弃我的力量。
我预料人们越来越屈从于穷凶极恶的事情;要不了多久世界上全是清一色的武夫和强盗了;我要奉劝他们的是:做穷凶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我就是那样做的,我把自己当成已经死去的人,冷眼观看那一天,也许是最后一天的逝去和夜晚的降临。
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钢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者沙场捐躯。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所有的人都有共同之处,因此,把花园里的一次违抗说成是败坏了全人类不是不公平的,说一个犹太人被钉上了十字架就足以拯救全人类也不是不公平的。
上帝在克莱门蒂诺图书馆的四十万藏书中某一卷某一页的某一个字母里。我的父母、我父母的父母找过那个字母;我自己也找过,把眼睛都找瞎了。
他不是为后代,也不是为上帝写作,因为他对上帝的文学喜好一无所知。他殚精竭虑、一动不动、秘密地在时间的范畴里营造无形的迷宫。
我们往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让人伤心。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仿佛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地老天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
他要了一杯咖啡,缓缓加糖搅拌,尝了一口,一面抚摩猫的黑皮毛,觉得这种接触有点虚幻,仿佛他和猫之间隔着一块玻璃,因为人生活在时间和时间的延续中,而那个神秘的动物却生活在当前,在瞬间的永恒之中。 悠久的岁月使他抽缩,磨光了棱角,正如流水磨光的石头或者几代人锤炼的谚语。
他黎黑、瘦小、干瘪,仿佛超越时间之外,处于永恒。 永生是无足轻重的;除了人类之外,一切生物都能永生,因为它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永生的意识是神明、可怕、莫测高深。
我是神,是英雄,是哲学家,是魔鬼,是世界,换一种简单明了的说法,我什么都不是。 死亡(或它的隐喻)使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
他们为自己朝露般的状况感到震惊;他们的每一举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张脸庞都会像梦中所见那样模糊消失。在凡夫俗子中间,一切都有无法挽回、覆水难收的意味。
与此相反,在永生者之间,每一个举动(以及每一个思想)都是在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
任何事情不可能只发生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对于永生者来说,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
地狱的属性之一在于它的不真实,这一属性使它的可怖似乎有所减轻,但也可能加强。 当我明白什么都救不了我时,我感到绝望;当我知道我的不幸不能由自己负责时,又感到宽慰。
神预见到天地终极时将会发生许多灾难和毁灭,于是他在混沌初开的第一天写下一句能够防止不幸的有魔力的句子。他之所以写下来是为了让它流传到最遥远的后代,不至泯灭。
谁都不知道他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字母,但是我们知道那句话一直秘密地存在,将由一个被神选中的人看到。我认为我们一直处于天地终极的时期,我作为神的最后一名祭师,将会获得知觉那些文字的特权。
你的醒并不是回到不眠的状态,而是回到先前一个梦。一梦套一梦,直至无穷,正像是沙粒的数目。
你将走的回头路没完没了,等你真正清醒时你已经死了。 领悟的幸福远远超过想象或感觉。
过去是构成时间的物质,因此时间很快就变成过去。
6 有关文学和时间哲学的一句话在写于1978年的讲演论文《时间》中,博尔赫斯曾表述:“把空间和时间相提并论同样有失恭敬,因为在我们的思维中可以舍弃空间,但不能排斥时间”;“时间是个根本问题,我想说我们无法回避时间。
我们的知觉在不停地从一种状况转向另一种状况,这就是时间,时间是延续不断的。”而后,从变化和差异的角度入手,博尔赫斯提出了赫拉克利特那句为人引用几千年的名言:“没有人能两次涉足同一水流”。
在博尔赫斯眼里,这句名言涉及到了“河流”和“我们”两个流变过程———“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首先,因为河水是流动的。第二,这使我们触及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它好像是一条神圣而又可怕的原则,因为我们自己也是一条河流,我们自己也是在不停地流动。
这就是时间问题。”[23]博尔赫斯对时间观念的与众不同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早在完成于1952年《探讨别集》的《时间的新反驳》一文中,博尔赫斯就曾以直言不讳的“唯心主义”语调,强调“我否认将各种行为罗列在同一个时间里的存在。
否认同时存在比否认接连发生还要困难的多”[24],博尔赫斯的时间观充分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在以《小径分岔的花园》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中,博尔赫斯的时间观既得到了迷宫式的展现,又深刻影响到了博氏小说中的“现实”成分。
应当说,博尔赫斯否定历时性时间观和共时性时间观之后的“多种时间并存而非共时”的时间观只能导引一种迷宫式时间状态的出现,这种“认为不是只有一个时间”的观念,即“存在许多的时间,而且这些时间的系列———这些时间系列的成员之间自然是有的在先,有的同时,有的在后———并不分先后,也不同时存在,它们是各种不同的系列”[25],应当是属于后现代的一种观念:它解构了习以为常的时间概念,将时间推向“无时间”的永恒、无限状态,因此,博尔赫斯要进行如下的质疑:“为什么要设想单一时间的观念,一种如牛顿所设想的绝对时间的观念呢?”[26]。
7 博尔赫斯的名言有哪些1、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博尔赫斯 《英文诗两首》
2、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博尔赫斯 《你不是别人》
3、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 《关于天赐的诗》
4、世界会变,但是我始终如一,我带着悲哀的自负想道。 ——博尔赫斯 《阿莱夫》
5、任何命运,无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 ——博尔赫斯 《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
6、房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使它显得大的是阴影、对称、镜子、漫长的岁月、我的不熟悉、孤寂。 ——博尔赫斯 《死亡与指南针》
7、我如何对我的日子说:我住在你那里,却未曾抚摸你,我周游了你的疆域,却未曾见过你。 ——博尔赫斯
8、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 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博尔赫斯 《你不是别人》
9、在他的想象中,那些多梦的夜晚是他可以藏身的又深又暗的水潭。 ——博尔赫斯 《秘密的奇迹》
10、使他觉得遥远的不是时间长,而是两三件不可挽回的事 ——博尔赫斯 《等待》
11、我心想,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仇敌,成为别人一个时期的仇敌,但不能成为一个地区、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的仇敌。 ——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
12、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同厌倦滑落一道斜坡的虔诚,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上的一片翅膀。 ——博尔赫斯
13、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博尔赫斯
14、多年来我弄懂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地狱的萌芽;一张脸、一句话、一个罗盘、一幅香烟广告,如果不能忘掉,就可能使人发狂。 ——博尔赫斯 《德意志安魂曲》
15、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读了《呼啸山庄》后曾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说:“事情发生在地狱,但不知为什么全都是英国地名。” ——博尔赫斯 《私人藏书》
8 谁能找几首比较经典的博尔赫斯的诗局限
有一行魏尔兰的诗,我冉也不能记起,
有一条比邻的街道,我再也不能迈进
有一面镜子,我照了最后一次,
有一扇门,我将它关闭,直至世界末日降临
在我图书室的书中,有一本
我再也不会打开——现在正望着它们
今年夏天,我将满五十岁,
不停地将我磨损啊,死神
蒙得维的亚
我滑下你的暮色如厌倦滑下一道斜坡的虔诚
年轻的夜晚像你屋顶平台上的一片翅膀
你是我们曾经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那座随着岁月悄悄溜走的城市
你是我们的,节日的,像水中倒映的星星
时间中虚假的门,你的街道朝向更轻柔的往昔
黎明之光,它送出的早晨向我们走来,越过甘甜的褐色海水
在照亮我的百叶窗之前,你低低的日色已赐福于你的花园
被听成了一首诗的城市
拥有庭院之光的街道
我的一生
这里又一次
饱含记忆的嘴唇
独特而又与你们的相似
我就是这迟缓的强度
一个灵魂
我总是靠近欢乐也珍惜痛苦的爱抚
我已渡过了海洋
我已经认识了许多土地;我见过一个女人和两三个男人
我爱过一个高傲的白人姑娘
她拥有西班牙的宁静
我见过一望无际的郊野
西方永无止境的不朽在那里完成
我品尝过众多的词语
我深信这就是一切而我也再见不到再做不出新的事情
我相信我日日夜夜的贫穷与富足
与上帝和所有人的相等
9 博尔赫斯这首诗的理解拂晓时分,我伫立在阒无一人的街角,我熬过了夜晚
夜晚是骄傲的波浪;深蓝色的、头重脚轻的波浪带着深翻泥土的种种颜色,带着不太可能、但称心如意的事物。
夜晚有一种赠与和拒绝、半舍半留的神秘习惯,有黑暗半球的欢乐。夜晚就是那样,我对你说。
那夜的波涛留给了我惯常的零星琐碎:几个讨厌的聊天朋友、梦中音乐、辛辣的灰烬烟雾。我渴望的心用不着的东西。
巨浪带来了你。
言语,任何言语,你的笑声;还有懒洋洋而美得心醉的你。我们谈着话,而你已忘记言语。
旭日初升,我在我的城市里一条阒无一人的街上。
你转过身的侧影,组成你名字的发音,你有韵律的笑声:这些情景都让我久久回味。
我在黎明时细细琢磨,我失去了它们,我又找到了;我向几条野狗诉说,也向黎明寥寥的晨星诉说。
你隐秘而丰富的生活……
我必须设法了解你:我敞开你留给我的回味,我要你那隐藏的容颜,你真正的微笑——你冷冷的镜子反映的寂寞而嘲弄的微笑。
我用什么才能留驻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先辈,人们用大理石纪念他们的幽灵:在布宜偌斯艾利斯边境阵亡的我父亲的父亲,两颗子弹穿了他的胸膛。蓄着胡子的他死去了,士兵们用牛皮裹起他的尸体;我母亲的祖父——时年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名士兵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幽灵。
我给你我写的书中所能包含的一切悟力、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或幽默。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我给你对自己的解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自己的真实而惊人的消息。
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纸船——寄母亲》赏析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纸船赏析学生版
“从不肯妄弃”,足见感情执着;“妄弃”,随意丢弃。“一只一只”,可见数量之多。
“不灰心”“每天”感情诚挚,愿望强烈。
“含着泪”“悲哀”思念之苦,刻骨铭心。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感情很珍贵。船很小,感情却很深,愿望之强烈。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它的爱和悲哀归去”因为爱和悲哀是融在一起的,因为有爱才倍觉思念,因为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这悲哀当然只能诉说给母亲听,所以要将爱和悲哀载去。
“悲哀”是指思念母亲的孤独、惆怅、难舍的痛苦之情。
最后一句话:点明题意,诗人的感情抒发以达到极致,令人怅然不已。
诗中的“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祖国、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托物言情,借物抒情)
教案
学习《纸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有些语句需要用悲哀和哽咽的口吻朗读。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分析、解读全诗。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心灵此时的脆弱,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三)问题解惑
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进海里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
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执着地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冰心这首诗就是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儿童的心灵最单纯,儿童的期冀最单一,然而,这单纯的心灵、单一的希冀所包容的孩子对母亲的情感,却是最为深厚的。多少年来,千千万万儿童、千千万万母亲为这首小诗所感动,正因为诗中一艘艘载着对母亲浓浓的爱与思念。
1诗歌原文编辑
纸 船——寄母亲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
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赏析与意思一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赏析与意思二
冰心这首诗就是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
冰心(7张)
思念。儿童的心灵最单纯,儿童的期冀最单一。然而,这单纯的心灵、单一的希冀所包容的孩子对母亲的情感,却是最为深厚的。多少年来,千千万万儿童、千千万万母亲为这首小诗所感动 ,正因为诗中“载着”那无尽的深情。(已收入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课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冰心的一生都在为孩子们写作,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颂寄小读者,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
赏析与意思三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纸船赏析学生版
“从不肯妄弃”,足见感情执着;“妄弃”,随意丢弃。“一只一只”,可见数量之多。
“不灰心”“每天”感情诚挚,愿望强烈。
“含着泪”“悲哀”思念之苦,刻骨铭心。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船虽然很小,但是所蕴含的感情却很深,愿望很强烈。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它的爱和悲哀归去”因为爱和悲哀是融在一起的,因为有爱才倍觉思念,因为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这悲哀当然只能诉说给母亲听,所以要将爱和悲哀载去。
“悲哀”是指思念母亲的孤独、惆怅、难舍的痛苦之情。
最后一句话:点明题意,诗人的感情抒发以达到极致,令人怅然不已。
诗中的“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祖国、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教案
学习《纸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有些语句需要用悲哀和哽咽的口吻朗读。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 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大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分析、解读全诗。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心灵此时的脆弱,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三)问题解惑
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进海里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执着地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纸船英文版
I neverwilling to wastea piece of paper,
Always keep--keep,
Fold aonly a small boat,
Abandon from the boatin the sea
Some were blown in the boat to roll the window,
Some of the waves were wet,dip in the bows
I wasnot disappointed everyday,
One can only hope that the totalflowto where I want it to go
Mother,if you dream to see a small white boat,
Don't be surprised if it groundless dreams
This is your beloved daughter,contains the tears,
The trials of a long journey,and it is carryingher love and sorrow
2主题归纳编辑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着诗人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诚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3作者简介编辑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中文名:
谢婉莹
逝世日期:
1999年2月28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民族:
汉
毕业院校:
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
出生地:
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
代表作品:
《繁星 春水》《寄小读者》等
出生日期
1900年10月5日
笔名:
冰心、冰心女士、冰心男士等
这出自《约克大教堂的一把剑》
梦:
当子夜的钟把慷慨的时间
恣意挥霍
我将比尤利西斯的水手去得更远
进入梦的领域人的记忆
所不及之处。
我只从那水下领域带回一些残余,
但己非我的知解力所能穷尽:
朴素的植物学的草,
各色各样的动物,
与死者的对话,
远古语言的词,
有时还有一些恐怖,
真正是假面的面孔,
白昼给予的一切都无法与之比里。
我是人人,我是无人。我是别人,
我是他而不自觉,他曾见过
另一个梦我的醒。他评判着
他置身局外而且微笑。
你试着把自己变为魔法师就能看懂了。这是一篇造梦者的故事造梦者是一个魔法师,他在异乡的环形废墟开始他造梦的工作,造梦者造出了一个学院,里面有许多少年,他亲自对少年们授予关于宇宙结构的课程少年们都知晓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专心听讲认真回答他们明白只有考试及格才可脱离虚无,从而跻身于真实的世界然而一场无休止的清醒毁坏了学院,造梦者没法入眠,他甚至想要通过在森林里疲倦的冒险达到入梦的境地,可惜他只在灌木丛里做了几个短暂荒芜的梦努力无济于事,有一次他又梦到了学院,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学院和学生们就扭曲变形消失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魔法师开始了更为艰辛的造梦,在一个沐浴净身后的月圆之夜,举行对神祗星宿膜拜的仪式"用标准的发音念出一个强有力的名字"入梦后"几乎就马上"梦到一颗跳动的心脏用一年的时间,造梦者达到了骨骼和眼睑一千零一夜后一个完整的少年出现了而后造梦者花了两年的事件传授他拜火的仪式和宇宙的奥义
这个梦的少年,造梦者魔法师的"儿子"在此后抵达北方的庙宇,踩在火上而不被灼伤造梦者担心少年因为发现自己是梦的影子而沮丧为此他感到忧虑重重直到有一天,一场大火来到了环形废墟,想到大火是来结束他晚年的,魔法师于是没有躲避,毫不犹豫地向大火走去火焰没有烧灼他的皮肉,而是温柔地抚慰着他,淹没了他
最后一句话,博尔赫斯这样描叙造梦者的心情:"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首先要审题。诗歌一般都是表达出自己浓厚的感情,不过是用简洁的方法来表达,这样更加衬托出写作时的心情感受。
其次更重要的是背景资料,搜集一些,体会当时的年代会让作者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我给你一些优秀诗歌的赏析,你能体会得更多。
纸船 冰心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纸船——寄母亲》赏析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这篇诗歌赏析就是通过了解背景资料,体会出一个海外的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母亲的想念。
技巧——
1看准诗歌里的人物,能够结合人物想象到作者心情。
2如没有背景资料,按语文功底来发出看文后感。
3诗歌的每个字都要抓准,如 纸船 中的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为什么是一只只?体现数量之多了吧?!
以及作者的执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