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何十次大哭,最悲伤的那次为何哭泣?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秉性坚强,生来高傲,一般情况下是不哭的。不过,从其出世到取经成功一千来年,尤其是在取经路上十四年,孙悟空哭过不下十次,好几次还是嚎啕大哭。那么大英雄孙悟空为何会多次流泪痛哭呢?
大家且随老叶一一看来。
第一哭:觉醒之哭。
原著第一回道: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
孙悟空成为美猴王之后,无忧无虑过了三百来年,忽然有一天就哭了。孙悟空为何而哭?他乃是想到了未来,想到了死。如今逍遥快活,可是,万物有生必有死,一旦死了,可不就要受阎王爷管辖,再无自由了吗?
事实上,孙悟空的担忧很及时!若孙悟空不去海外寻仙,他能活几年?书中明确说了,孙悟空寿342岁而终!孙悟空寻仙十年,在菩提老祖门下修仙十年,等回来不过数年,勾魂使者就上门了!
也就是说,孙悟空在流泪时是已经到了老猴阶段,就像人类已经活到七老八十一般了。眼看黄土埋到脖子了,焉能不慌,焉能不哭?
因此,这第一哭,叫做衰朽之哭,也就可以叫做觉醒之哭。
第二哭:迷茫之哭。
原著第二回菩提祖师要将孙悟空赶走,原文道——
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
见师父要赶他走,孙悟空慌了,满眼都是泪水。只因孙悟空在菩提门下过得非常快活。师父天天给他开小灶,别的师兄一个个都不如他,那小日子自然不错。如今听闻师父赶他走,立刻慌了神。待师父指明归去处,孙悟空也就醒悟。
有人说,孙悟空此次流泪,是因为感谢师恩。不过在老叶看来,感恩确实有,但更多的是对前途的彷徨。事实上,孙悟空自从离开菩提之后,再没有回去寻找菩提。
第三哭:悲愤之哭。
原著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故事中,唐僧要赶走孙悟空。孙悟空“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之后不得不离开,在到了东海时,“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这两次流泪都是因为被唐僧赶走,心中悲愤,但又略有不同,前一次是担心唐僧,于是提醒沙僧若是师父有难,记得提自己名号。第二次则是到了东海,想起前次自己闹情绪,东海龙王劝自己。没想到如今这次却是师父要赶自己,因此悲伤窝火,流下泪来。
应该说,在最开始,孙悟空对唐僧没有感情。尤其是在鹰愁涧故事中,孙悟空对唐僧呼来喝去,根本没有半点徒弟模样。不过,随着年月一久,大家也处出感情来了。关键一点,是孙悟空已然明白,自己跟随唐僧才能修成正果,不当妖怪,否则终有一日会被天庭剿杀。
因此,他觉得自己是真心帮唐僧,唐僧还不领情,当然悲愤不已。

第四哭:忧师之哭。
取经路上,孙悟空多次痛哭,许多次哭都是为了唐僧。不得不说,在孙悟空心中,对菩提只有敬畏,对唐僧才是真正敬爱。
原著第三十三回,银角大王移来三座大山将孙悟空压下。孙悟空被压得七窍喷血,却丝毫不担心自己。他担心什么呢?原文道——
那大圣被魔使法压住在山根之下,厉声叫道:“师父啊!想当时你到两界山,揭了压帖,老孙脱了大难,秉教沙门,感菩萨赐与法旨,我和你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乍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可怜,可怜!”叹罢,那珠泪如雨。
这一连八个同字,道出了孙悟空与唐僧的命运乃是一体。孙悟空叹唐僧,其实也是叹自己。
第五哭:无力之哭。
原著第五十一回道:话说齐天大圣,空着手败了阵,来坐于金兜山后,扑梭梭两眼滴泪,叫道:师父啊!指望和你——同幼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同缘同相心真契,同见同知道转通。大圣凄惨多时……
孙悟空在经过金兜山时,遇上了青牛精。这个青牛精很是磊落,指名道姓要和孙悟空交手。孙悟空的深武艺神通丝毫不在青牛精之下,不过那青牛精的金刚琢太厉害,孙悟空请来的几波救兵都被金刚琢击败。
因丢了金箍棒,无力救出唐僧,孙悟空不禁双目扑簌簌流泪。这是孙悟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力量有限。
也正是在这一次孙悟空上天庭开始,拜见玉帝他非常恭敬,对天庭诸神也颇为客气。待知道青牛精不过是老君的一头坐骑,孙悟空对太上老君的态度也大为改变。
第六哭:悲伤之哭。
原著第五十七回道——
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
翻遍《西游记》,这一次大哭,是孙悟空最为悲伤之时。在三十九回时,孙悟空曾道:哭有几样。若干着口喊谓之嚎,扭搜出些眼泪儿来谓之啕。又要哭得有眼泪,又要哭得有心肠,才算着嚎啕痛哭哩。
多年来,孙悟空便是流泪,也只是默默流泪,唯独这次,是嚎啕大哭,哭得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哭得连观音菩萨都看不下去了。
孙悟空为何要哭?
只因这一次唐僧又要将他赶走!在上一次,孙悟空被赶走时,是真心担心唐僧。这一次,则是真心担心自己!临别时,孙悟空告诉唐僧: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
孙悟空这话说的,哪里有半点认错的样子,明摆着是在威胁唐僧。
那为何孙悟空在唐僧面前如此强势,在观音面前却像个孩子?
原文说得明白——
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
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
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
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
孙悟空忽然发现,被唐僧赶走后,他已然无路可去。思前想后他才决定去南海,去南海向观音诉苦,告状,并且告诉观音,我不干了,你把紧箍儿给摘了吧。
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果然孙悟空这一番闹腾,占了大便宜。在观音帮忙说情之后,如来不但允许孙悟空回归队伍,并且许诺“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在之后的章节中,如小雷音寺被困、狮驼国中被捉,孙悟空独自逃出时都曾经流泪,都可以算无力之哭,与青牛精那次等同。
在隐雾山被南山大王欺骗,以为唐僧已死;在无底洞前,只看到马匹不见师父,以为师父被吃,孙悟空两次都是泪如泉涌,都可以算做忧师之哭。
纵观孙悟空千年人生,流泪哭泣次数不下十次,似乎与大家印象中的铮铮铁汉孙悟空不相符。其实,孙悟空是仙,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正因如此,孙悟空才接地气,才被万千百姓喜欢。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蓝莹莹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个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51的心的。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来!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这是我的誓言!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1)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
(2)
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罪人”?他是真正的“罪人”吗?为什么?
(3)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是暂时离开祖国的?
(4)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题:▲在确立场景作用上,展现了黄土高坡的环境,表达了黄土地人民的朴实无华;
▲在塑造人物作用上,表现了陈哲已不再是这里生活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黄土地的一员;
▲在烘托情感、强调主题方面,通过《黄土高坡》展现了陈哲对于家乡和文化的一种热爱,同时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推动叙事方面,更加促使陈哲去融入极少人关注的民俗文化。为后面陈哲参与普米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铺垫,当然这一点不是通过歌曲本身表现的,而是通过创作陈哲创作《黄土高坡》的这一过程及其后的反思完成的。
展现了黄土高坡的环境
第二题:▲一是在漫长崎岖的山路表达了陈哲在创作歌曲时的艰辛不易。
▲二是寓意了陈哲和他的团队将会一直传承和开展下去。
▲三是首尾呼应,突出主题,使影片结构更加完整。
▲四是通过一行人走在山路上的镜头,烘托出人们追求本真理想的宁静安详,与物欲横流、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造成人们是想躁动不安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题:▲一是交代了本片的故事背景,表达了创作人陈哲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所做的努力(确立场景);
▲二是表达了陈哲对普米族土风风文化的执着(塑造人物);
▲三是展示了普米族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更是深层次地表达了对即将消逝的文化的思考(突出主题、深化思想)。
口弦出现的三个时间点开头部分交代景背
传统文化的消逝
对土风文化的执着
第四题: 梦想,在常人眼里往往是希望渺茫又遥不可及的,因为很少有人能为了自己的梦想真正付诸行动。对于本片中的陈哲而言,正是因为勇气和付出,他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正是因为对于家园和爱的渴望,他才会坚守着自己的梦想。梦想的道路上,注定是孤独的旅行。陈哲以自己的坚持和执着追求着人生的目标。他在坚守梦想时,就像孤独的标杆一样,散发出激励他人的榜样力量。对于我们社会中的个体而言,也是如此。梦想,谁都会有,但真正为它付出过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想有所作为,不但要有梦想,更要学会坚守梦想,哪怕换来的是孤独,亦无怨无悔。
<回延安>这是一首感情充沛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无限的热爱,对延安人民无比深厚的感情。诗人采用的形式,是陕北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信天游”,可读可唱;所用的语言,是陕北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生动活泼。
诗分五段,第一段写初回延安见到亲人们的激动的心情。开头两句:“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要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这种急于要看到延安的激动心情,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了。只有一个革命者对延安有了血肉相联的感情,才能表现得如此真挚,如此动人。看到了延安,就“手抓黄土”,表现了对延安土地的热爱,而又抓住“不放”,感情又深了一层。又把它“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感情就更深了。这并不是在表现手法上故意如此,而是诗人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回到延安,自然想起过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表现了诗人在十年阔别中,对延安无限的怀念。“搂定”二字用得很好,不仅气魂大,还因为是在梦中,怕它跑了,所以要紧紧地搂定,以显出感情的深厚。今天是真的回到了延安,诗人情不自禁地“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意思就是说:我到底回来了!不再是在梦里了。你看:“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延安的山川、村落和红旗,对诗人也有深厚的感情。它们唱,它们笑,它们招手,表现了对诗人的热烈欢迎。同时,从这两句诗中,也反衬出诗人回来的一种喜悦心情。延安的亲人们对他又是怎样呢“亲人们迎过延河来”,说明对诗人的感情是深厚的,也说明了诗人过去和延安群众的密切关系。诗人在久别重逢之际,千言万语难以表达,“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一具体行动,最能表现感情,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给读者的印象是深刻动人的,比千言万语还有力量。
第二段写回到“家中”后的感想——回忆自己与延安的深厚关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延安培养了自己,怎么能忘记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通过陕北的生活特点,反映自己与延安血肉相联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概括力很强,概括地反映诗人过去在延安的生产劳动、革命斗争和学习生活。使人读后,可以想象到很多东西。诗人是热爱延安的生活的,为了解放全中国,“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这就把延安和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了。离开以后,用“天南海北想着你”一句来表现对延安的无限怀念。究竟怎样“想着你”这里没有写,也没有必要写,因为在前段中写了“梦里回延安”,已足够表明对延安深深的怀念了。结构衔接紧凑。感情表达有回旋的余地,并和前面互相呼应渗透。
第三段写和群众相见谈心的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诗人与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实在令人感动。群众来的很多,炕上坐满,窑里围满,可是“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这说明群众还在陆续不断地来。见面的群众挺多,作者并没有一--一去写,只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一个是“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为什么气喘得紧可见他是跑来的,心中急于想看到亲人。作者善于抓住人物表情上的特性,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群众的深厚关系。一个是“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当了社主任,这变化多么大。通过农村干部的成长,也可看出农村的变化。一个是“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十年前,这些娃娃刚出世或者还未出世,但也都和大人一样,争抢着来握手,这表现了新的一代与作者难以分割的关系。
第四段写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我们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革命圣地的变化,延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这两句诗味很浓,浸透了诗人对这种新的变化。所产生兴奋的情感。
第五段写延安的历史功绩。你看:“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这就把它对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巨大作用概括地表现出来。诗人在结尾突出延安历史功绩的描写,用意在让读者回想过去的延安,看到现在推想将来的延安:“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诗人满腔热情地离开了延安母亲。还期待着重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句终了,诗意却未完,其余味无穷。
艺术特点
第一,诗作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选取黄土高原和延安的典型事物入诗,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适应信天游的形式,诗人在表现手法上恰当使用比兴、拟人、夸张、对偶、迭字等,在用韵、建行、分段时,努力体现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求整齐的特点,增加了民歌味道和表现力。诗人还把“宝塔山”、“延河”、“羊肚子手巾”、“窑洞”等引入诗作,令人想起当年的斗争生活,读起来自然,亲切。
第二,用比自然贴切,将革命圣地延安喻为哺育诗人成长的母亲,而诗人自己则成为久别归来的儿女。这样诗人对延安的真挚庄重的感情,就具体化作了神圣亲密的母子之情,如此既增添了作品的情感力量,又点明了革命者与革命圣地的血肉联系。 、
第三,叙事抒情完全按照回延安的过程和感情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条理明晰,易于解读,同时也适当采用现实叙述与穿插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含量、情感含量,又使热烈奔放、深沉细腻的情感自然和谐地渗透在字里行间。
距7月23日《大梦西游3女儿国奇遇记》在爱奇艺上线已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里,《大梦3》凭借优良的制作和精彩的故事获得了亮眼的成绩。上线当天,一举拿下当日播放量亚军。上线仅22个小时,点击量已破500万,短短两天,突破1000万。截至目前,点击量已突破2450万。
《大梦3》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与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分不开的,美视的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将故事建构置于首位,同时丰满人物形象,力求带给观众真情实感的好故事。在剧中,更是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羁绊,传达着对于爱情、友情与亲情的感悟。
相望却难相守的爱情
从小到大看过的西游记版本之多,早就让我们对剧情烂熟于心了。印象中,各版本的改编翻拍都围绕着孙悟空展开,他的肆意妄为、八面威风,他的情感外露,敢爱敢恨。
《大梦3》的编剧不走寻常路,将故事聚焦于唐僧,用真心、匠心创新剧情,颠覆传统人物形象,给观众新鲜感。
故事讲述了女儿国被屠城之后,亡魂不甘心投胎转世,在北冥鲲老的阴谋之下被困于草木小人之中。唐僧师徒正抵达此处,了解女儿国的真实处境之后,为了解救她们唐僧不顾众徒弟反对,企图用一人之力来解救女儿国。
在他的善良和执着之下,女儿国国主夜汐墨渐渐被打动,卸下盔甲,放下防备,冰封的心一点点融化,爱上了这个懂她的人。可是她也知道,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肩负着属于自己的责任。
“你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罢了。”
这句话,是女儿国国王对自己深深的无力,也是对唐僧的心疼。她,肩负家国愁苦;他,心怀苍生福祉。面对心动,他们只能相望却难相守。
有人说,你怎么知道唐僧有动心呢?全片中,除了偶尔被口无遮拦徒弟们猜测之外,他从来没有表现出对于女儿国国王的爱意,面对她的示爱甚至选择回避躲闪。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如果丝毫没有动心的话,那么他眼角为什么会闪烁着泪光?
故事将唐僧的情感压抑处理,他隐忍而克制,他柔中带刚的大情大爱,是一股在温柔的悲伤,更加贴近凡人的情爱,爱却不可得的无奈。
这一份不吵不闹、不争不抢,只在内心默默惦念消化的感情或许过于寡味,但对他们而言,已足够铭心刻骨。
患难与共的师徒情谊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虽然时常有争执有矛盾,但最终还是陪伴在彼此身边,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大梦3》在创新的同时,也将师徒四人的情谊体现的淋漓精致,不论何时何地,唐僧只要遇到了困难,徒弟们总会出现。
因为深知反派的险恶,所以面对一意孤行企图冒险解救女儿国的唐僧时,他们纷纷表示反对,甚至想尽办法阻止唐僧。
可是wuli唐僧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没办法眼睁睁的放弃救人的希望,放弃心中的信念。
既然没办法阻止,那只好陪他一起了。明知前面是险境,但到了非面对不可的时候,一定是团结在一起的。你看,你们家猴儿最终还是会来帮你的啊!
这份情谊,与其说是师徒情谊,不如说是经历了生死患难与共后的兄弟情义,是不会背叛、不会逃离的陪伴。
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
女儿国国师目睹儿子在夜汐墨的房间里消失,误会夜汐墨就是那个让她丧子的人,多年来潜伏在国王身边假装真心,暗自勾结北冥鲲老,助纣为虐。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借助他的力量报仇。
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她所做的一切是可恨甚至可笑的,从始至终信任着真正伤害她儿子的人。但如果是从一个身在其中的母亲身份出发,她的行为变得情有可原。
这个人物的塑造将影片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跳脱出儿女私情的束缚,包罗着这人世间的种种情绪。使整部剧充满着人情味,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有血有肉,被内心真实的情感牵引着去做出一个又一个行动,这些行动并不是非黑即白,非错即对的,而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外在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