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症有什么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症有什么症状,第1张

双相障碍的症状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不同的类型表现不同。典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时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悲观、意志行为减退为特征。

1、抑郁发作: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

(1)情绪低落:主要表现为患者陷入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2)思维迟缓和悲观:表现为患者思维联想缓慢、主动言语少、语速慢,严重情况下甚至影响或无法社交。

(3)意志行为减退:表现为患者活动或行为缓慢迟钝、回避社交,严重情况下甚至不言不语、不动、拒食。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计划和目标,感到言语跟不上思维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讲个不停。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

(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

(5)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性欲增强,睡眠减少。

双相障碍也称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

双相情感障碍,俗名也叫“躁郁症”,是一类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精神障碍,心情一阵晴天,一阵阴天。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但是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他们的一些情感被放大,导致出现精神疾病。要想认识双相情感障碍,首先我们需要理清以下几个概念:

躁狂:躁狂的主要表现为“三高”,即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患者感到轻松愉悦、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就像置身于天堂。DSM-V中对于躁狂症状的时间标准是至少持续一周,且存在于每天大部分时间内。

轻躁狂:比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轻,其病程、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损害水平尚未达到躁狂的诊断标准。DSM-V中对于轻躁狂症状的时间标准是至少持续4天,且存在于每天大部分时间内。

重性抑郁:与躁狂相对,抑郁的主要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患者多有无用、无助、无望的感觉,对任何活动缺乏兴趣,不能从中获得愉快体验,就像活在地狱中一样。DSM-V中对于重度抑郁症状的时间标准是至少持续存在两周,且存在于每天大部分时间内。

恶劣心境:比抑郁的临床表现轻,其病程、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损害水平尚不能达到抑郁的诊断标准。

额 你确定?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恶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 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编辑本段疾病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病理病因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病因(发病机制)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临床表现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主要症状如下: PTSD,所带来的症状就是:1、 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情景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2、 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他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3、 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 ①精神创伤性情境在患者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中索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出现。有时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险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等。有时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②与此完全相反,个别患者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被排除于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 ③对周围环境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④患者可持续表现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易激惹或发脾气,易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症状严重程度有波动性,多年之后仍可触景生情,出现应激性体验。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

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 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 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 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四、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 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了双相抑郁与 单项抑郁有诸多不同的临床特征,多数研究显示,与单相抑郁相比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发病年龄偏早(小于25岁),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有非典型症状 概率高,比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睡眠增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共病多见,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 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另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比如: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

五、症状缓解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是多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既要考虑患者短期的症状控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社会,因此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复发,加强心理、社会及职 业的康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延长间歇期,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几率越低,那就究竟维持多长时间?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根据患者疾病发作 的频率、治疗的敏感性、病程的长短研究报道,双相障碍首次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9年,一次躁狂发作后有90%复发,躁狂在第一年中的复发率为51%,2年 后为33%,四年后28%,即使维持治疗,在发病后的一年内仍有37%的双相障碍患者复发,5年复发率达73%。对于抑郁来讲,如果在第一次治疗后即获得 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33%,如果经两次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50%,如果经过三次治疗才获得缓解,高达5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复发。选择何时试 停药要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去权衡风险获益比,因此如果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不明显,在保证定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内分泌 各项、血药浓度等基础上,尽可能久地维持服药,国外有文献提倡应尽量无限期地持续维持,那是否能长期维持治疗,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病相,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先后在发病中出现,分裂症状为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2病程常有反复发作,间歇期或症状缓解后不留明显缺陷。3起病较急,发病前可有诱发应激因素。4病前个性无明显缺陷,部分患者可有分裂症、躁郁症家族史。5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一、躁狂发作

典型表现为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多。

1情感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周围一切都异常美好,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愉快,整日得意洋洋,兴高采烈。患者这种高涨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引起周围人的共鸣。但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可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很快又转怒为喜。往往伴有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的,最富有的等夸大观念。

2思维奔逸

思维联想快,内容丰富,新概念不断涌现,自觉语言赶不上思维的速度。但说话内容肤浅,不切实际,思维活动易受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移话题,可有音韵联想和词意联想现象。

3意志活动增多

表现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整日忙碌不停,好管闲事,喜欢与人交往。但做事缺乏计划性,虎头蛇尾,随心所欲,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

4躯体症状

睡眠减少,但精力异常旺盛,食欲增加,性欲亢进,可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体重多有减轻。

5其它症状

自知力损害,认为自己精神状况良好,否认有病。

二、抑郁发作

主要表现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

1情感低落 2思维迟缓 3意志活动减少 4躯体症状 5患者自知力不完整

双向情感障碍的6种表现你有中招吗?

01心境两极化

这类患者通常给人一种随时都保持着高亢的情绪,似乎永远都不会感到疲累,时常给人一种阴晴不定的感觉,也许在交谈的过程中一句话不符合他的心意,就能使他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做出破坏性行为,但往往这种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患者很快就会平静下来,转怒为喜。

02思维奔逸

这类患者通常都反应快速,脑袋里思绪良多,自己给自己制定了许多目标和计划,整天滔滔不绝,甚至觉得自己的思想都跟不上嘴巴,说话一般不经大脑,没有思考过就说出来了,言语过多,在说话的时候为了强调自己的论点,还会比划动作来加强表达性。

03活动增多

患者通常整天风风火火的,精力过度旺盛,仿佛自己不会疲倦一样,看起来都是忙忙碌碌的,喜欢去管人家的闲事,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而采取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04躯体症状

通常面色红润,心率加快,瞳孔增大。睡眠减少,难以入睡,醒来的很早,睡眠无规律,食欲过强,喜欢暴饮暴食。

05轻度躁狂发作

轻度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称为轻度躁狂,可持续数天,情绪升高,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幸福感明显增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毅力,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求减少。有时他们易怒、自负和鲁莽,但不伴有幻觉、妄想和其他精神病症状。

06混合发作

通常发生在躁狂和抑郁迅速逆转的时候。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人可能会突然变得抑郁,但几个小时后又会再次躁狂,给人一种混合的印象,这种状态一般时间较短,大多数会很快转入躁狂或抑郁状态。躁狂和抑郁的症状在混合发作中并不典型,经常被误诊为分裂情感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5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