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多拉·邓肯做什么的

伊莎多拉·邓肯做什么的,第1张

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7—1927),美国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而首先在欧洲扬名。其后在德、俄、美等国开设舞蹈学校,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根据《马赛曲》、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门德尔松的《春》和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改编的舞蹈。著有《邓肯自传》(1927)和《论舞蹈艺术》。

中文名:伊莎多拉·邓肯

外文名:IsadoraDuncan

别名:艾莎道拉·邓肯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出生日期:1877年5月26日

逝世日期:1927年9月14日

职业:舞蹈家

主要成就:创立现代舞

代表作品:《邓肯自传》

人物生平

伊莎多拉·邓肯是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

1877年5月26日,邓肯出生于旧金山。她出生时,父母已经离婚了,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这样的单亲家庭,小时候的她生活贫寒,经常搬家。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就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邓肯6岁就能教小伙伴跳舞,并表现出对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她不屑于为生活而去跳低级的商业化舞蹈。21岁时她被迫去英国谋生,在不列颠博物馆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她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现方式:身着长衫,赤脚,动作酷似树木摇曳或海浪翻腾。她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源于自我感觉,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表现生命。因此,她在伦敦的表演,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她像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的形象,在整个欧洲受到人们的欢迎。

1904、1905、1913年邓肯数次访问俄国,她的表演对舞剧编导福金和后来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理塞尔戈·佳吉列夫都起过较大的影响,震动了俄国艺术界。邓肯认为,舞蹈艺术源于自然人体动作的原动力和来自大自然的波浪运动:海、风、地球的运动永远处在同一的持久的和谐之中。她认为在自然中寻找最美的形体并发现能表现这些形体内在精神的动作,就是舞蹈的任务。她的美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即自然。邓肯认为芭蕾规范违反万有引力定律和个人的自然意志,它的每一种姿势都是一种终止,没有一种动作、姿态或节奏是连续的或可以发展的。邓肯认为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舞蹈家的天职就是表现艺术中最有道德、最健全、最美的事物。邓肯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现生之欢乐,抒情题材的作品较多。

1913年以后,她的创作转向悲壮的、英雄的题材——贝多芬、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这其中有她创作和表演的最著名的作品《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柴科夫斯基作曲)等。1921年,邓肯应邀去苏联办学,同时在德国、法国设有舞蹈学校。她曾讴歌过苏联十月革命。1922年,她与苏联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结婚,后又与之分手,到欧洲旅行。

1927年9月14日,邓肯在法国尼斯和朋友聚会后,她的长围巾脱落,被汽车轮绞住,虽然汽车立即停住,但她颈骨骨折身亡,棺木上覆盖着她演出《葬礼进行曲》时穿的紫色斗篷,一面美国国旗和一束大红唐菖蒲花,红色缎带上写着“俄罗斯人民永远悼念你”。火化后她的骨灰安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壁龛中,和她的孩子们在一起。

邓肯的舞蹈作品传世甚少,她的思想、言论散见在她的自传和后人的回忆录中。她在世界观上既接受柏拉图、叔本华、尼采、卢梭,又接受惠特曼的影响。其主流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民主性。邓肯毕生从事舞蹈改革与创新,她的实践和理论对当时和后来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做为一个女人,她是不幸的。她放纵自己的情欲,在男人世界中恣意游戏,但同时也被这种放纵所累。由于她的不端作法,令她倾心的男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每到这时,她便陷入迷茫的苦恼和痛楚。而给她最大的打击,是她与三位情人所生的孩子,一一因事故死去。她,就是伟大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

个人作品

实际上,大自然的确是她最初的舞蹈老师。邓肯在自己的传记里曾再三提到,她最初的舞蹈灵感和冲动来自那奔腾不息的大海、微微颤动的鲜花、翩翩飞舞的蜜蜂和展翅翱翔的鸽子;在她的眼中,自然界一切都在舞蹈,而且远比人类自由舒畅得多。

但当时的美国观众并不欣赏她的这种貌似无技术的“自由舞”,而只是迷信俄国芭蕾名星巴甫洛娃和她的代表作《天鹅之死》一类的古典芭蕾。这使她不得不去英国和法国碰运气,但结果不理想,原因除了那里(特别是法国)有着深厚的古典芭蕾基础外,还由于西欧舞蹈剧场的观众普遍比较保守。邓肯真正的成功之路始于中欧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随后她的舞步才遍及欧洲各大城市。她那灵魂与肉体高度的统一、身心沐浴在自由阳光之下的舞蹈在观众心中卷起了一阵激情和波澜。她的代表作有《伊菲革涅亚在澳里斯》《马赛曲》和《前进吧,奴隶》。《伊菲革涅在澳里斯》是希腊神话中一段悲壮的故事,说的是希腊军队的最高统帅阿伽门农为祈求顺风,以便使船队早日到达目的,使将士们能与特洛伊人决一死战,不得不在澳里斯这个地方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伊菲革涅亚去祭神。据早年曾在邓肯舞团表演过的一位演员介绍,邓肯在表演这个作品时,时而幸福安详,时而悲壮凄凉,时而滑行摇动,令人无限神往。这个作品充分地证明邓肯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仅是随着音乐兴之所到地即兴作舞,而是善于用优美的壮美的动作将观众全然控制在自己特定的艺术气氛之中。

《马赛曲》是邓肯的另一部颇受欢迎的作品。乐曲本身具有革命性和强大的感染力,最初是由成群结队的革命者从法国港口城市马赛向首都巴黎进军时唱的,后业成为法国国歌。邓肯的形象化、想象化、雕塑化、舞蹈化表演获得法国和其他各国观众的欢呼声——她身着火红的拖地战袍,神情如同监视着步步逼近的入侵之敌;敌军攻上来,她差一点要被摧毁;她热切地亲吻着红旗,从中吸取力量;她好像闻到了血的腥味;终于又站了起来,双臂高拳,以拳紧握,就像撑开了一张巨大的斗篷或战旗;她痛苦地召唤自己的同胞快快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殊死的决斗;她那庄严的身躯象征着无坚不摧,她那傲然挺立的姿态意味着战无不胜;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结束了,她在一片突然到来的寂静之中俨然化作了一尊自由女神雕像。

从理论上说,艺术人格与生活人格在艺术家身上应该是统一的。从实践上看,邓肯就是这样一位无论在现实生活上,还是在舞蹈创作上,都富于高度同情心的人和艺术家。《马赛曲》是一部同情法国革命的作品,《前进吧,奴隶》也是这样一部感人肺腑的杰作,它表现了邓肯心灵深处对俄国农民争取自由的斗争所怀有的天然同情。舞蹈一开始,邓肯独立台上,双手置于背后,如同被人捆绑住;她异常艰难地向前挪动着,她极为谨慎地向前摸索着,她心怀恐惧地向前窥视着,她双滕颤抖着向前摔倒——她自始自终是向前的。终于,她那遭到捆绑的双手获得了自由,她缓缓地向前伸展着自己的双手,尽管这双手还一时僵硬,但毕竟是获得了自由的双手;仅是这种自由就足以使她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欢乐,这种自由在邓肯的表演中似乎既属于俄国农民,也属于她自己。虽然她是以擅长表演轻松自由而闻名于世的。但她在这部作品中,将注意力没有集中在灯光配合下的轻快动作上,而集中在戏剧性的细节摹拟上,关于这个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上帝保佑沙皇》。邓肯反其道而行之,用它来成功地表现了俄国农民反对沙皇暴政的斗争,这在艺术尝试上本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除了它当时积极的政治意义外,也是对标题音乐内涵的所谓确定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但当她在苏联演出时,却因为这个音乐作品的标题而受到批判。

邓肯的舞蹈思想与舞蹈实践不仅为美国现代舞的创立铺平了道路,而且还从精神上推动了德国现代舞;她不仅开创了世界现代舞的先河,而且还在观念上影响过被誉为“现代芭蕾之父”的麦克尔·福金。

个人思想

邓肯演出的时候,放弃了传统的舞衣,改穿宽松裙袍,赤双足,自由摆动,既看不见女体的曲线,也省去了芭蕾舞鞋引带的婀娜。邓肯是把浑身的自由糅合到舞动的身体里去了,那是人体最自然不过的事,而非在男性的凝视中,把性感作为欲望的对象来观赏。此举也重新界定了女性美,不受囿于传统的标准。

传统的标准,一是要夸张女体的性感曲线,一是在禁欲的气氛中对它诸多束缚,但邓肯却要求自然和解放。“所谓女性美,乃由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她说。在西方传统社会里,女性的身体从来便被视为多愁善感,也因为这个缘故,主张要诸多约束,罢免其倾覆的可能。邓肯的舞蹈,却正是自由的表达,其舞蹈被阅读为一种文化上的逾越,拒绝约束,把内在感受与身体外现的行为二分,并主张艺术与自然结合。

赤足的邓肯,的确给上世纪的美国舞蹈界带来了一股有力的冲击。舞蹈史家的描述是这样的: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

舞蹈身体

邓肯其时身处的美国舞蹈界,主要由三种传统舞组成:社交舞、体操及芭蕾舞。女士们参与其中,主要是为了显示她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对于芭蕾舞,邓肯是颇有意见的,她认为芭蕾舞把舞者表现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对身体活动的约束也很不自然。邓肯既然主张透过舞蹈来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以身体来协动心灵,便不奢谈理论或步法。她把舞蹈定义为:“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邓肯的舞蹈,表达了不少20世纪初西方正在萌芽的多种进步思想,包括现代化的观念和女性的解放。她认为美不仅在外表,也是人与自己、与社会中的他人及宇宙的和谐状态,因而舞蹈是社会、政治,也是宗教。

综合上述舞蹈的信念,表现在邓肯的舞姿上的,便不是装饰性的舞衣和大腿动作,而是一连串有感而发的,探索、寻找和期待的过程。化之为舞蹈的动作,便是高昂脖子,不停旋转、摇动和冲前的姿势,这些都令当时的舞评家不知所措。

身体政治

邓肯的舞蹈革命,并不是独立的事件。舞蹈史家认为她是对个人表达的追求,是本世纪初美国自由主义者的写照,对抗日益标准化、一致化、机械化和物质化的社会。因而邓肯参与的,也是文化上的改革,集艺术、性别、个人和大众于一身的解放。单就她挑战舞蹈的传统一举,不论在艺术上选择的内容是什么,已是一篇以身体实践解放的独立宣言。邓肯后期的舞蹈动作,更是充满了政治性的象征,经常描写一个英雄式的女性人物,如何大胆地凯旋于困境、压制和种种剥削之中,反映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爱国主义到后来一度认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作为女舞者的邓肯,在20世纪初,已身体力行地展示了舞蹈批判社会的功能。

人物评价

邓肯不仅是一位划时代的舞蹈家,而且是一位罕见的才女,读过她那优美动人的《邓肯自传》者,一定曾不时地为她那渊博的才学而拍案叫绝。这是进入《世界文库》中为数不多的舞蹈家手笔之一,它记录了邓肯为舞蹈争得与其它各门艺术的平等地位而奋斗一生;这也说明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并非真是舞蹈艺术的秉性。她的舞蹈思想与舞蹈实践通过这部自传更是传遍了世界各地。仅在中国,自40年代至今,就先后出版过4个不同的译文。

在20世纪初的欧美舞台上,一个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舞蹈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

做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播推广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进程。

大舞蹈家邓肯的出世,使女人才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原意,是来源于对造物主创造了女人的首肯、赞美与感激。

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

排舞的八大风格包括:街舞、现代舞、交际舞、探戈、华尔兹、恰恰舞、牛仔舞、摩登舞。以下是对每种舞蹈风格的简单介绍:

一、街舞

街舞源自非洲裔黑人和拉丁裔移民社区,以跳跳舞音乐和独特的旋律、灵活多变的舞步和抽象的动作为特点。

二、现代舞

现代舞强调舞蹈对于舞者心理状态的表达,追求舞姿的自由和艺术感染力,融合了古典芭蕾和非欧洲传统舞蹈的元素。

三、交际舞

交际舞分为几种不同的舞曲类型,包括恰恰、探戈、华尔兹和福克舞等,主要强调两人之间的合作和对话交流,注重表现出优雅的舞蹈动作和情感。

四、探戈

探戈是一种富有激情和情感的舞蹈风格,源自阿根廷。探戈的舞步热情奔放,强调舞者之间的身体语言和互动。

五、华尔兹

华尔兹起源于维也纳,在欧洲十九世纪获得了广泛的流行。它是一种优雅和浪漫的舞蹈风格,强调舞者间的配合和默契。

六、恰恰舞

恰恰舞源自古巴社交圈中的音乐和舞蹈元素,以欢快、明快的表现方式和跳跃的舞步为特点。

七、牛仔舞

牛仔舞是流行于美国西部的一种舞蹈风格,最早是由牛仔们在工作之余的娱乐方式。舞步相对较简单,注重跟随节拍舞动。

八、摩登舞

摩登舞的舞步多样性很大,注重舞者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手法。它最初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舞,后来与其他流派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

除此之外,每种舞蹈还有着不同的变化形式和样式。例如,街舞包括了许多元素,例如侧翻、人体空中旋转、摆臀和波浪舞等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变化。

现代舞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技巧派现代舞、实验派现代舞和理论派现代舞。这些变化和创新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形式,也增加了观众欣赏和理解的难度,使每个舞者都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些不同风格的舞蹈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动作,都是值得学习和欣赏的。

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的关系

 舞蹈的审美特征、社会功能决定了这一艺术形式独特的魅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舞蹈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儿童舞蹈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有着广泛的市场和群众基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舞蹈特长升入重点中学和大学,还有的以此特长考入艺术院校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她们都是校外教育的受益者。但就笔者从事校外教育的近20年中,也见过不少不如人意的情况:她们在参加舞蹈班活动的四、五年中,只做基本功训练,从没有学过一个舞蹈,更不用说在舞蹈中去抒发情感了。她们甚至以为压腿、把杆就是舞蹈班活动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理性地把握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的辩证关系,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兴趣的关键。

 一“动”与“情”的关系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要求舞蹈者有较好的体形和必要的舞蹈条件。任何人学习舞蹈必须接受基本功训练,使身体具备一定的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在舞蹈中对情感的启发。忽视这一点,势必造成只会练功不会跳舞,只有肢体动作没有情感内涵的结果,使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相脱节。而练就一个具有舞蹈表演能力的身体、懂得并且能够用形体动作去说话、去表现内在的情感,才是我们舞蹈教学之目的。

 我国古乐舞理论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内在情感的产物。如果不受情感的驱使,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而只注重外在张力,那就会为了动作而动作,为了技巧而技巧,再现的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动作组合,而不是舞蹈。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基本功训练作为舞蹈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必须注重对学生形体语言的训练,以增强形体的表现力。让她们懂得,形体动作是用来传情达意的。用身体舞出能产生美感的律动来唤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成品教学,以舞带功

 无论是专业院校的学生,还是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的学生,学习舞蹈这门艺术都要首先上好基训这一课,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专业与非专业教学目的的不同,决定了基本功训练的程度与要求要有所区别。校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专业艺术院校一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训练。教育对象的不稳定性和每周两小时的课时安排,不可能为教师提供一个长达几年的漫长教育周期。因此,必须采用符合校外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但决不可因为强调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而忽视舞蹈表演的学习。舞蹈教学,要有成品舞蹈进入课堂,以舞促功,以舞带功。

 (一)成品舞蹈教学——兴趣中延伸基训

 “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学好舞蹈的关键”。这是教师常对学生所讲的一句话。目的是告诫和提示学生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是教师不轻易教授成品舞蹈的“理论依据”。然而,长时间单一的基本功训练确实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以为教师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即将成品舞蹈教学作为基训的延伸。就此问题,笔者曾作过一些尝试。例如:在初级班学生进行手臂练习当中(大、小波浪)。对大波浪、小波浪、前波浪、旁波浪等等几个有数的动作,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虽然动作的规范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学生的兴趣已不如开始了。于是,我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根据手臂练习动作的特点,学习舞蹈《小燕子》。简单的舞步,简单的队形变化,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而且手臂练习仍可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地面的、中间的、行进的,各种波浪动作反可复出现,使训练的重点在舞蹈中得到了延伸。这个只有三分钟的小舞蹈,虽然很简单,但它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有主题、有人物 、有情节、有情境,为表演提供了空间。小燕子自由自在的飞翔、嬉闹,远比单独的手臂练习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通过实践,我总结有三:第一,成品舞蹈可以作为基本功训练的延伸;第二,成品舞蹈可以使学生增强形体语言的意识;第三,成品舞蹈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同时也会获得家长的支持)

 心理学理论在分析成就动机时有这样一句话 :“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意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对自己的成功是这样给予总结的:“我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情感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让她们感受成功之喜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于推动我们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多么重要。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更要有对客观效果负责的意识。要有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更要注重校外教育的特点。切不可因为过分强调“专业水平”的基本功训练,而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将成品舞蹈教学作为基训延伸的实践中,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始终把握教学重点,切不可因对非重点内容的过分强调而淡化教学重点;第二,成品舞蹈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训练的程度:不可没有难度,但难度过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弃学而去。而防止学生流失也是对校外教师的考验之一。

 (二)成品舞蹈教学——形体语言训练的载体

 舞蹈艺术情感“语言”的叙述是通过形体动作实现的。它不仅要求形体会“说话”,而且要叙述出有别于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是赋予舞蹈教师的一项有难度、但非常重要的使命。以单纯的肢体训练、模仿动作为教学内容,是不完备的教学方式,而“形之规范”与“情之疏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是校外舞蹈教学活动的追求与需要。

 在《中国民间舞艺术》一书中对“情之疏导”有这样的解释:“情之疏导方式为‘内力揭示’。‘内力’是指由意识引导的流动于身体内部用以表现情感内涵的力。‘内力揭示’是依靠思维想象作用,为被启发者情感意识的支配力,从而使形体产生不同力的反映”。成品舞蹈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这种情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想象。通过想象使情绪有所归属,并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我们在舞蹈教学活动中,除必要的基训、热身外,要多为学生创造锻炼形体语言能力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缺少演出机会的同学,要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合她们的舞蹈,哪怕是一个舞蹈片段也好。让她们去体会、去感受、去锻炼、去实践。

 记得我刚走进校外舞蹈课堂时,一位同行对我说:“一个舞蹈能带出一帮孩子,因此要多排舞蹈”。十几年过去了,我对以上观点不但认同,而且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成品舞蹈作为形体训练的载体,是提高舞蹈表演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 启发情感的几个方面

 在舞蹈表演中,能使人为之动容的表演都是内心先起,然后由里及表、内心情感与形体动作形成统一体。戏曲界爱说这样一句话:“心里没有,身上白走”。没有内在的情感,动作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在理论上讲授表现情感的重要,在技巧上教授呼吸、动作的柔与刚等表演方法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

 (一)用人物、情节、环境启发

 人物是舞蹈作品主要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情节是人物的生活和事件的演变过程。环境是人物所处的背景,舞蹈中情节事件发生的具体生活场景和时间、空间的氛围。在学习舞蹈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我是谁,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是顽强的小树在同风沙搏斗是幸福的少女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是北京小妞在花园中嬉闹用形象的语言进行启发,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想象情境”之中。使她们在学习的开始,就有一个情感的依托,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并能自觉地将其溶入到舞蹈动作之中时,便可以去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内涵。

 (二)用音乐旋律启发

 中国音乐的审美特征是以意境为基础,以韵律为核心,以声音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音乐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古人所说:“舞为乐之容”,即:音乐是舞蹈的内容,舞蹈是音乐的外观形态。好的音乐定会为舞蹈的气氛加以渲染和烘托,为舞蹈增辉添色。然而,音乐的感染力决不仅是对观众而言,它也无时不在感染着表演者自身。例如:舞蹈音乐多用于ABA曲式,当A段再现时会给人一种亲切感。特别是调性出现变化时,会产生烘托与升华的效果。我们应提示学生,要善于把音乐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把舞台气氛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寻求科学的训练方法,首先是克服教与学的盲目性。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舞蹈,同样具有上述特点。作为校外教育系统中的舞蹈教学,既有别于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又有别于校内集体舞的学习,如何使校外专业兴趣小组的舞蹈教学更科学,更符合校外的教育特点,关键是要将基本功训练交织在舞蹈表演的情感体验之中,每一个舞蹈教师都必须认识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

;

人间的爱和恨。《醉清风》是薛永嘉作词Marko作曲歌手弦子演唱,此曲讲述人间爱和恨其实是简单,面对人世间种种爱恨情愁,放下一切包袱,选择原谅和包容。舞蹈开场灯光配上荡漾的水声美极了,如梦如幻,直接点题《醉清波》(音乐同名),同时勾勒出舞者娇俏的动人模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6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