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画池好玩吗

罨画池好玩吗,第1张

罨画池属于成都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

罨画池位于城区中心,占地约38亩,素有川西名园之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大门的仿明清建筑系新近规划之作,不久,园区将按规划扩大至百亩左右。罨画池历史攸,始建于唐代,成胜景于宋代。亦曾称"东亭"、"东湖"。唐宋时期的罨画池为官司府地方官们待客的花园,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直至明、清都被誉为蜀州胜景。唐朝诗人裴迪任蜀州(今崇州)刺史时曾邀杜甫登临,

杜甫曾作《和裴迪登临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赞颂"东阁观梅动诗兴"。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后,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篇,其中就有10多首描绘了罨画池的梅花和荷花。如《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有诗句:"插瓶直欲连全树"。《日暮至湖上》有诗句"红凋荷更香"。足见当时罨画池的梅花与荷花已成胜景。

"罨画池"之名,今存文献可考者始见于宋仁守嘉佑二年(1057年),江原县令赵汴应友人杨瑜之邀游览时留下的诗句:"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元、明、清时代,官府对罨画池均不断增修。仅清代,在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均曾修葺。民国5年(1916年)辟为公园。建国后政府多次维修,1955年废东门,在北面繁华的大东街新开大门上,改称人民公园。1974年,再次增修亭、榭、廊、轩。

1981年更名为罨画池公园。如今,池内荷花胜景虽不复存在,但池畔红梅之盛仍驰名川西,琴鹤堂、问梅山馆、湖心亭、望月楼等建筑古朴典雅,诸景点之间或云墙环护、花木掩映,或曲径相爱、枝叶相接。根据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有不少镜头都在罨画池拍摄而成。游罨画池,会有一种再入唐时画境、池波寄意无穷的感觉。

环罨画池建筑群是园林建筑群的主体又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尊经阁与罨画亭,二是琴鹤堂庭院建筑群,三是近代以来增建的亭、廊、水榭等建筑。尊经阁与罨画亭位于州文庙建筑群轴线上,是州文庙建筑群的延续,将州文庙建筑群与罨画池紧密联系起来。尊经阁建于罨画池南土台之上,是全园的制高点,同时州文庙建筑群轴线与陆游祠建筑群在其前的花园相交,让尊经阁也成为了罨画池全园的景观中心。尊经阁上视野极佳,可将罨画池、州文庙、陆游祠景色尽收眼底。

琴鹤堂庭院建筑群北临外池、东纳内池、西以云墙同尊经阁相接,南面为陆游祠入口甬道,其所在之处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所居住的“怡斋”旧址。琴鹤堂之名源于曾任江原县令的赵抃“一琴一鹤”入蜀的典故。琴鹤堂庭院建筑群由琴鹤堂、琴鹤堂庭院、问槑山馆、瞑琴待鹤之轩、半潭秋水一房山、风送花香入酒卮、水面风来菡茗香(望月楼)、野趣亭、飞虹桥、云墙曲巷、荟萃园等组成。琴鹤堂庭院建筑群是罨画池全园的精华之处,在造园艺术上成就最高,此处景致虚实有秩、疏密得当、步移景易,游玩其中十分具有趣味性。

近代以来增建的建筑主要包括比邻廊、听诗观画亭、池北半亭和池东北兼作船埠的亭、廊、榭等,其中比邻廊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为立意。这些建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罨画池外池西岸、北岸的空旷之感,也使全园的建筑格局更加的平衡。 陆游祠中的梅馨千代陆游祠建筑群位于罨画池东南部,是一组有明确中轴线的左右对称的纪念性建筑。陆游祠所在处原为纪念赵抃、陆游两人的赵陆公祠,1982年进行修复后改为纪念陆游一人的陆游祠。陆游祠纪念性流线起于尊经阁东南,建筑自西向东沿轴线进行布局,依次为大门、入口甬道、梅馨千代(过厅)、香如故堂(序馆)、两庑、放翁堂(正殿)。放翁堂后的花园为梅园,园内建有吊梅阁(信有亭)、同心亭、驿楼等建筑。陆游祠形制与其它四川祠堂建筑差异不大,其入口甬道狭长,北为较矮的半透的花墙,南为较高的白墙,林木森森,较为特殊,但有助于建筑纪念性的营造。

崇庆州文庙建筑群位于罨画池南部,是四川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文庙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都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州文庙南起文庙街,北至罨画池南岸,建筑沿长约500m的南北轴线布置,由南到北依次为三牌坊、月儿池、照壁、仪门、棂星门、鼓乐亭、泮池、戟门、大成殿、钟鼓楼、启圣殿、尊经阁,另外罨画亭与池北半亭也位于此轴线上。 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愿末酬。——张爱萍(陆游祠大门)

斜日掩蓬塘,几回香扑征衫,疑是湖山留过客;薰风来草阁,此际凉招团扇,安排笔墨画先生。——胡兰轩(香如故堂)

一代萃循良,曾来主江原风月;千秋犹景仰,何处接工部祠堂。——辛楷(放翁堂)

铁马嘶风,伴雨千回追晓梦;寒枝拣雪,随香几度觅诗魂。——张天健(陆游祠北厢房)

醉酒瞑琴卧;焚香待鹤归。——佚名(瞑琴待鹤之轩)

罨画访遗踪,问亭旁秋水,原是花开二度;诗翁留胜迹,聆槛外琴声,岂才雪弄三翻。——刘荫棠(池北迥廊)

天府度重关?迢递音书,从来海内存知己;名园邻圣域,参差祠庙,每到池边仰古贤。——罗永嵩(罨画池大门)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

水光菱在鉴,岸色锦舒帷。

风碎花千动,烟团柳四垂。

巧才吟不尽,精笔写徒为。

照影摇歌榭,分香上酒卮。

主人邀客赏,和气与春期。——赵抃《蜀杨瑜邀游罨画池》

小阁东头罨画池,秋来常是忆幽期。——陆游《秋日怀东湖》之一

罨画池边小钓矶,垂竿几度到斜晖。

青苹叶动知鱼过,朱阁帘开看燕归。——陆游《秋日怀东湖》之二

万里西湖惊断梦,二年东阁忆幽期。

插瓶直欲连全树,簪帽凭谁拣好枝。——陆游《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

篮舆晚绕湖,乐此新秋凉。

粉落竹方老,红凋荷更香。——陆游《日暮至湖上方》

澹霭空蒙,轻阴清润,绮陌细尘初静。

平桥系马,画阁移舟,湖水倒空如镜。

掠岸飞花,傍檐新燕,都似学人无定。——陆游《苏武慢》

鸟纱白葛一枝筇,罨画池边溯晚风。

云叶初生高树外,雨声已到乱荷中。——陆游《池上晚雨》

闲随渠水来,偶到湖光里。

仍呼水月舟,径度云锦地。

谁云不解饮,我已荷香醉。

湖阴玉婵娟,敻立红妆外。——范成大《蜀州西湖》

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赵抃(字阅道)入蜀任江原知县,并开始了较大规模的造园活动。赵抃在兴修水利以引水灌溉农田时,顺便将水引入郡圃并开凿湖池蓄水,作起居观游之用。园内此时已有“囿亭”、“东轩”等建筑,还将开凿湖池时所得的土石在池中堆成人工岛。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赵抃作《蜀杨瑜邀游罨画池》,诗中有“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两句,不仅首次提到“罨画池”之名,而且也指出,罨画池得名于园中的缤纷花木。

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苏辙族孙苏元老在崇州任知县。他在任职期间对罨画池继续进行营建。在苏元老的经营之下,罨画池内造景已颇为丰富,拥有了溪、泉、湖、瀑等元素,同时园林建筑也初具规模,亭、台、楼、阁等一应俱全,成为一处带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衙署园林。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春,陆游出任蜀州通判,居住在罨画池南岸的恰斋。在蜀州期间,陆游写下了120余首描写当地风物的诗作,其中30余首都与罨画池相关,对罨画池的描写非常详致。陆游在诗中提到了罨画池中小楼、朱阁、恰斋、萱房、放杯亭、重阁、画船、小桥等园林建筑,以及“三千官柳”、“百亩湖竹”等植物景观,同时还记录了在罨画池中发生的捉蝶、垂钓、观燕,戏鱼,瓶插、弹鸦护雀、饮酒赋诗等游园活动。陆游在离蜀后仍然对罨画池十分留恋,写下了“小阁东头罨画池,秋来长是忆幽期”等忆怀罨画池的诗句。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崇庆州文庙一景明洪武元年(1368年),蜀地人士为了纪念曾在此地为官的陆游和赵抃,在罨画池畔修建了赵陆二贤祠,祠门悬“琴鹤梅花”四宇匾额,其中“梅花”代表陆游的风骨气节,“琴鹤”代表赵抃的清正廉洁(相传赵抃入蜀为官时,随身仅带一琴一鹤)。从此之后罨画池园林便以陆游、赵抃两人为立意,建筑与景点多用陆赵两人的典故或诗文命名,逐步演变成为公共性纪念园林。同时,洪武年间在罨画池南又修建了崇庆州文庙建筑群。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罨画池地图

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罨画池损毁严重,只有罨画池、环湖道路和少量建筑存留。清康熙年间开始重建崇庆州文庙建筑群,并在罨画池南岸土台之上重建尊经阁。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罨画池园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葺与拓建,后继营建工作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罨画亭、琴鹤堂等建筑都建于此时。同时,此期间崇庆州知州有不少江南人士,在修葺过程中亦借鉴了一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现存罨画池建筑群大都重建于清中后期,为典型的清代川西建筑风格,由环罨画池建筑群、州文庙建筑群和陆游祠建筑群三部分组成,其中州文庙和陆游词建筑群相对独立,但又与园林其它部分巧妙连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68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