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思想感情

再别康桥思想感情,第1张

  《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接下来,为您带来“再别康桥思想感情”,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就要求诗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形式本是为内容而生,为抒发诗人情感而服务,但是若要将两者不留一丝缝隙的契合在一起却并非易事,而《再别康桥》不但拥有深厚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完美的技巧形式,内容与诗歌形式相互辉映,相辅相成,使诗歌巧夺天工,光彩夺目。

 一

 余光中曾说:“和《偶然》一样,这首《再别康桥》也是貌若洒脱而心实惆怅,只是《偶然》之惆怅乃因人而起,而《再别康桥》之惆怅乃因地而起。”此话中的“因地而起”便是指因为“康桥”的缘故。康桥即是著名大学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剑桥大学风景优美,思想开放,学术知识浓厚,这种氛围给徐志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他思想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诗人把康桥看作是“生命的源泉”,看作他的第二故乡——“精神依恋之乡”,在心理距离上他和康桥很亲很近,然而他却不能一直置身于康桥之中,此次与康桥再次身心相会,但别离即在眼前,回忆起曾经在康桥的美好时光,诗人更加依依不舍,思绪万千,所以诗人将内心所有的感情,都注入在了这首诗之中。

 云彩、金柳、青荇、浮藻、星辉等富有意义的自然物衬出傍晚康桥优美、安静、平和的自然特征以及诗人自己依恋康桥的离愁万绪。康桥的每一处风景都在诗人的眼里幻化成无比优美的意象,这些美好的意象透过诗人的眼睛直达心灵深处,化为一阵暖意,再由诗人吟唱出来,更显真挚深情。

 二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诗应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诗论,同样是新月派诗人的徐志摩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三美”主张付诸了创作实践中,而《再别康桥》的三个层次的结构形式便是一种典型的“建筑的美”(上中下三层),结构形式之内的意味——诗人内心情感在诗的三个层次中的发展变化。第一小节是全诗的第一部分,离别在即,所以先写我要走了,这种离去不是哭天抢地的不舍,而是轻轻的,安静淡然,怀有一份崇敬。离去如同来时一样,都是轻轻的,然而来时必是放开怀抱去扑向康桥,离去的时候却只能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云彩是诗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他在夕阳西斜之时轻轻的挥手与康桥渐行渐远,云彩这个意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宁静,伤感的感情基调。

 从第二小节到第六小节是诗人的记忆与现实交汇的产物,诗人把以往在康桥美好的时光与现实中的、康桥美好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化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离别的河边,亭亭的柳树沐浴着夕阳的金光,如同新娘一样与我恋恋不舍,而她美好的身姿也深深的留在我心里。这康桥一景一物都如此的美好,水草在清澈的河底招摇,诗人自己也想化作这水底的一丝水草,这是对康桥多么强烈的不舍和依恋!接下来的两小节则更具有浪漫主义的美好情结了,这彩色似的梦只能在康桥才能有,在康桥那潭里的水藻中,如同天上虹一样美好的清泉里。诗人想要追寻这彩色的梦,放弃一切羁绊,只留满心的兴致,撑船举蒿,向着那纯洁的青色飘去,辉映着满天的星光,享受这安宁的美好。然而,面对着美好之景,诗人却不能轻歌,因为诗人马上要离开康桥啊,所以才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不叫了,似乎他们也知道今晚要离别。

 在这几小节中,诗人先是追忆康桥的美好时光,再描写康桥的美好景物,表明自己不愿离开康桥的心情,接下来又更深层次的将这种美好化作彩色的梦来追求,然后又用沉默来表明离别的愁绪,意境优美,情义感人。最后一小节更是点睛之笔,与第一小节呼应,轻轻的走如同轻轻的来,只是挥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诗人的单纯信仰在《再别康桥》中非常显著,虽然对康桥怀有深深的依恋和不舍,但是诗人的情感倾泻如同林间静静的溪水一样,时而在落叶中穿梭,时而在石头上轻跃。青荇, 柔波,水草,清泉,彩色似的梦,青草,星辉……这些眼前的景和想象出的景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梦幻般的康桥。

 徐志摩自己曾写过一段话,那是在评说康桥的自然风景:“康桥的Backs自然有它的特长,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神化了音乐的神味。从《再别康桥》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深有体会的感受到徐志摩对康桥自然风景传神的评论和他对康桥会有的深深感情。

讲述内容:

《再别康桥》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

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思想感情:

《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扩展资料:

原文: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朝代现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答案:ABC

《再别康桥》是1928年徐志摩出国讲学、再度游览剑桥后所写的著名诗篇。故地重游,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的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答案为ABC。

《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及其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实际上是他对其在剑桥的学习生活的留恋,全诗包含作者对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再别康桥》的作者是现代诗人徐志摩。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36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