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坦言:三岁之前有恩于他,3-6岁立威于他,规矩才得以养成

李玫瑾坦言:三岁之前有恩于他,3-6岁立威于他,规矩才得以养成,第1张

近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的热议话题,孩子们敏感脆弱,不服管教,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大多数家长比较信奉的李玫瑾教授为广大家长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

李玫瑾教授在和大家谈教育时,也分享了自家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一些状况。

孩子在小时候遭到姥爷的大声训斥,李玫瑾教授当时也认为孩子那么小会吓到他,但是李老师父亲却持相反的观点, 认为经过姥爷的训斥,以后走上 社会 ,没有什么事能吓到他。

此后, 李玫瑾教授把它当作“坚强”的教育课 ,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家长立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敢再犯,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

孩子在三岁之前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呵护。

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才会对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会有 探索 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家长得到孩子的反馈,孩子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和依赖,这时候孩子会抓住父母的脾气,逐渐会向调皮的方向发展,这是父母就要向立规矩的方向转化了。

3-6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并且他们会猜测父母的心理,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会产生叛逆的心理。

这时候孩子这棵小树能否成长为笔直的大树,就看父母能不能抓住立规矩的黄金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宠溺孩子而错过了最佳时期。

像孩子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父母无奈就会依从,直到面对升学 为题 的时候,出现分歧,导致了更大的亲子矛盾。

家长在立规矩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在孩子6岁之前树立家长的威严, 面对孩子的胡闹,父母要坚定,不能向孩子“低头”,做到雷声大雨点小,吓唬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下次不再犯 ,逐步地建立这种思想,规矩就会得以建成。

家长在立规矩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总是加深孩子错误的印象,注意一下方面的雷区:

1)不要怕孩子小,不懂父母的意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赞美,用欣赏的目光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对的,几次过后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会受到夸奖,以后就会往这个反向发展。

2)不要强化孩子错误的印象

在孩子犯错时,一些家长只会一味的说“不”,“不正确”,以否定的态度,或是大声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孩子心理就会加深自己对错误的印象,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多些正面的回应。

3)规矩要因时制宜

孩子在小时候避免孩子触碰一些危险的物品,而立下规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些事物是可以尝试的,父母就要随着孩子长大改变某些规矩。

4)规矩的建立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再好情绪时

家长有时会因为一件事情而生气,在情绪暴躁的时候给孩子立下规矩,之后就再未履行,家长要在和孩子心平气和时,较为正式地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规矩充满仪式感。

大家对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否赞同?欢迎留言分享转载。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最近青春期题材的电视剧《圆桌派》正在热播,里面请来了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时该如何的与他相处,引发人们的思考。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如何教育孩子时说到:“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我们给他划分个时间段,就是六岁前,六岁后到十二岁前,以及十二岁以后。 在孩子六岁以前,父母的话就是黄金,基本上是说什么就听什么。等到孩子六岁以后但又还未满十二岁这个年龄段,就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话半听半忘起来 。而十二岁以后,父母的话对他们来讲就是垃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时,一定要学会忍,等到孩子的青春期过去。而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用对方法,让孩子有所畏惧,只有会害怕才能学会尊敬。”

事实上,近几年青春教育的题材电视剧一直是热度颇高的,比如前几年的《少年派》、《小欢喜》等,无不对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孩子六岁以前,自我意识尚未形成,这时候是最听父母的话的时候。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完全是依托于父母而存在的。就算是被父母责备了,最多也不过是在地上打滚大哭,等到将情绪发泄完了,就又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父母帮助养成的一些习惯,却是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的。

这个年龄段,也是最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但现实中家长们却往往会搞反一个顺序,在孩子小时候拼命地宠爱,可是等到孩子长大到青春期的时候,却将各种压力一股脑的往孩子头上丢,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对孩子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其实在孩子小时候,因为有着很听父母话这个先天优势,如果父母能帮助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潜移默化的将一些人生的道理传授给他,确实是一生的幸事。

如若等到十二岁以后才来要求孩子改掉坏习惯,要他一夜之间就明白所有的大道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孩子六岁以前,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应该尽量选择自己带孩子,不能让老人宠坏了小孩,以至于长大后不服约束,成为一个小霸王,要知道小树一旦长歪了,要再扶正可就绝非易事了。

无论是谁在青春期都会叛逆,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对家长来说,无论在之前有没有对孩子投入过多的教育,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到孩子到了这个年纪,都要学会适当的让步。哪怕是孩子做得实在是很糟糕,做了许多的错事,也能因此而强加指责,破口大骂。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且是用一种温柔的、商量的机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

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责怪而跳楼的事件,让人惋惜。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小孩怎么这么脆弱,还是生活条件好了让他们变得矫情懦弱起来。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这是身体发育的必然,很容易就进入叛逆期。

事实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就如女人的更年期一般,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敏感、脆弱,但是又极为的自尊、渴望受到尊重,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学会让步,学会忍耐,静待孩子渡过青春期,平安成长。

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很难学会去尊重别人的,同样,也很难被别人尊重。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不溺爱孩子却需要父母的本事。 每个当父母的人,都恨不得将世界上最好的条件给到自己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孩子爱而不溺爱,方能让他独立 健康 的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输出自己的爱,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目中无人,骄纵豪奢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感受到怕。只有会怕,才会去敬畏他人,也才能最终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这其实就是一种敬畏他人的表现。孩子对老师敬畏,那就尊师重道,懂规矩有礼数,也能得到老师的反响,被老师尊重。这样一来一去的良性循环,就让孩子接受教诲时不至于左而进右耳出,能认真学习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在家庭中也是亦然,必须要有一个能治得住孩子的人,才不会让他无法无天,能领会到家人传授的一些道理,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亲子之间的教育问题历来备受大家的关注,而想要维系好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却绝非易事。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心头肉,情不自禁的就会想着去关心爱护他。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是打不下手骂不下口,不自觉的就原谅了他的错误。但是对孩子太好了,又极易养成他骄纵放肆的性格,上房揭瓦都是小事,就怕将来在 社会 上违法犯事,不走上正道。

因此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适度的爱与管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做父母来说,是第一次当家长,欣喜中又自觉责任重大,必须要让孩子不输于人,乃至于是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李玫瑾教授的这些 育儿 观念,对家长来讲便不可谓不意义重大了。只有不断的去接受新观念,采取新方法,也才能让孩子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的骄阳。

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让孩子自己做主,跟孩子成为好朋友;但是有的家长则是觉得应该有个家长的样子,要不然孩子长大了之后管不住。

我国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更是经常给我们带来一些她对于教育孩子经验上面的分享。她觉得让孩子在生活中对父母有敬有畏,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确实如此,如果在生活中一味顺从孩子,导致孩子不惧怕家长,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听话,并且缺少一定的教养。

一、孩子“畏惧”父母不一定是坏事

如今很多家长都比较提倡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玩耍的教育模式,觉得这样可以更加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心理情感等。他们觉得孩子和自己做朋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提倡的。而孩子如果很害怕父母的话,是会对他的成长造成一定阴影。

但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畏惧”父母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一些行为和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如果不在生活中加以管制,任由发展的话,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的。如果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当他想要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想到父母的批评能够及时暂停。

有一次,在公园看到一个孩子很想去一个小水池里面喂金鱼,于是让妈妈给他买了一些东西,但孩子喂着喂着就想把手伸进池子里,和金鱼一起玩耍。因为水池很深,看到这里,孩子妈妈赶紧制止了孩子,说这很危险,不能摸水。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还是听了妈妈的话,远远地站在一旁喂金鱼。但是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却不愿意听妈妈的话,非要去摸金鱼,后来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幸亏旁边的工作人员即使将孩子救了上来,要不然后果不敢设想。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还是有些惧怕父母的,因为家长们可以约束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一点不惧怕父母,就有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好像“五指山”都压不住他。

二、“不畏惧”父母的孩子,可能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想必去**院的时候,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些 “熊孩子”,不仅踢前排的座位,还一直大吵大闹,父母劝阻了好几次都没有用,这些“熊孩子”依旧爆米花、可乐满地洒,大声喧哗或者大哭,惹得全场观众的瞩目,看**的心情全被破坏了。

不仅是**院,还有列车上、图书馆,甚至博物馆,这些不惧怕大人、也不受约束的“熊孩子”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就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太过于松弛,什么都听孩子的,后来导致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想要去管孩子,都管不了,不仅对孩子不利,也会影响其他人。即使有时候想要管一下孩子的一些行为,但是可能说话方式和相处模式的影响,让孩子并不惧怕父母,父母说什么他们也不怎么听。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和自己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平等的重要性,但在一些事情上面,还是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一定的敬畏心,这样才能让孩子更爱自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三、让孩子对你有敬有畏,才会有爱

因为父母作为孩子的长辈,尊敬父母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尊敬父母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论时代怎么发展,这也是不变的原则。即使在提倡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也要让孩子学会这一点,按照一定的规则,不做一些逾越的事情。

而除了对父母家长要有尊敬之心,而且还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有点畏惧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不会为所欲为,不知轻重去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对错的时候,作为家长们一定要及时管教孩子让他们对你有一些惧怕,才能威慑住他们。

当然,尊敬和畏惧是一定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但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是不能缺少的,无论是身体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理解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好好地关爱自己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更好地去前进。

虽然,目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但是只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恩威并施,让孩子对自己既有敬畏之心,也有关爱之感,这就是比较合格的父母,这也是对于孩子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1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有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让这些不称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学习,或许应成为一道法令。

2情感,需要抚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主要由家中的哺乳者来完成。

3性格,需要教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主要由孩子所依恋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完成。

4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5能力,需要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6自我,需要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7人的心理发展是从被动接受养育和教育到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受外部影响到自己修身养性。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现在的家长们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的重视,李玫瑾是一个深受家长们追捧的心理学专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很多,下面分享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1

1、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孩子4岁时你拒绝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滚,等他14岁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了。从哪几个方面管呢?例如克制任性,防止压力,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学会挫折等6个方面。

2、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儿子的,千万不要百依百顺,很多逆子都是宠出来的。

3、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考不考得上大学,不要紧,如果你想开店,我就给你启动资本,千万不要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4、挫折忍耐力跟意志力有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做些体力上的活,有好处。

5、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怎么办?不要把精力放在护着小的上面,而是放在大的上面。

6、孩子在1岁前,甚至是3岁以前,最好是由母亲抚养。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7、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8、心理发展有关键期,12岁以前称为依恋期,12-18岁成为青春期;依恋期需要家庭教育,青春期需要社会的参与。

9、孩子的心理阳光成长比智力重要。我宁愿我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快乐少年,也不愿他成为心理压抑的学习机器。

10、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就别指望他成年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11、4、5岁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人格教育。

12、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13、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他最容易倾诉的对象,了解孩子最好朋友的行为,也是了解孩子的过程;如果最好朋友不太好,就问问孩子他的优缺点,表达你的意见就好。

14、让孩子参与家中大事。不管他学习什么状态,让他参与家中大事总是没有坏处的,起码表明你把他当大人对待了,他就会担起他的那一部分责任。

15、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他就会用什么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不会尊重你。

16、真正的养育过程一定是唠叨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

17、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遵循四个原则。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18、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滞后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管的时候,其实问题早就出现了。

19、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有时候话说到了就可以,不一定非要逼孩子承认错误,写保证书,逼急了孩子反而会对你不恭敬,要让青春期的孩子承认错误很难得。

20、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管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事,家长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每天放学问他在学校过的好不好,有没有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不是只问成绩。

李玫瑾经典育儿语录20条2

专家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儿童健康心理。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北京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此表示,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专家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当我们探讨一个孩子的行为时,往往会追溯到孩子的原生家庭中,最后发现,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好是坏,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影响。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的优秀都是父母的成全。

教育,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不是只有正儿八经对孩子说教的时候才算教育,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是教育的细节。

所以,不管孩子是什么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教育成果。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只有一次机会,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回馈你怎样的成果,几乎没有例外。

一、父母的陪伴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

陪伴是教育的开始,再丰厚的物质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变形计》里的那些叛逆的城市孩子,哪个不是被父母在生活上富养长大的,但又是在精神上却极度匮乏的。

因为这些孩子在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的时候,父母只会用钱打发孩子。

例如其中一期的主人公李锦鉴,他的父母忙于工作,一直把孩子扔在老家,整整11年的缺席,让李锦鉴的父母错过了孩子人格塑造的最佳时间。

他们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更不懂孩子内心的想法,一旦亲子关系出现困难,便只会用钱来解决问题。

很显然,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劣。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12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信任、最依赖的人。

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习惯,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12岁之后,孩子的性格、习惯、认知基本形成,父母12岁之前不管,12岁之后再想管。孩子已经不服管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在婴幼儿时期,爱和陪伴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关系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

赚钱养家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孩子的关键就在那几年,父母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弥补。

那些逃避自己教育责任,不肯花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最终只会吃到教育失败的苦果。

二、没有温度的管教,只会让你成为孩子的敌人

同样是《变形计》,另一期的主人公张晟骏的父母,他们的教育原则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不听话,恨不得换一个,张晟骏的母亲更是直言,宁可喂猫也不想管孩子。

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听话乖顺的孩子,孩子不听话,他们从来没想过去倾听孩子的想法,而是想着靠打骂来迫使孩子屈服。

但是往往这样的打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得到孩子越激烈的反抗。

甚至相对来说,孩子懂得反抗,已经是一个较好的局面了,当孩子放弃反抗时,才是悲剧的开始。

父母以为自己终于赢了,孩子终于听话了,其实是孩子放弃了,放弃了抵抗,也放弃了自己的未来。

尹建莉老师说:

“所谓‘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

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儿童,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

我们总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必须管教好孩子。

的确,很多时候,父母必须成为一个命令者和惩罚者,以帮助孩子确立界限。

只不过别忘了,惩戒是外核,关爱才是内因,没有温度的管教,只会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对立的,只有在爱的前提下去管教孩子,并且让孩子确定自己是被爱的,这种管教才是正面的,也才是对孩子最有效的。

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更愿意听同伴的建议,而不会乖乖听敌人的话。

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最应该做的是爱孩子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例子,一位父亲向她求助,说自己因为工作原因,没时间管孩子。

现在孩子16岁了,开始去网吧,晚上也不回家。

妻子和他说了后,他回家就把孩子揍了一顿,揍完后孩子不服,然后又揍了一顿。

后来有一天,这位父亲翻看家里的相册,发现相册里一家人的合照很少,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真的很少。

他还发现,就在仅有的几张合照中,他的脸都被用刀给划了,是他儿子干的。

很显然,他们父子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李玫瑾教授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多花时间陪孩子玩,等玩开了,和孩子的关系拉近了,然后再心平气和的和孩子对话,这个时候,孩子才不会抵触,才会真正接受批评。

“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做的是弥补感情关系。”

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该管的时候不管,等孩子出现问题了,又用强硬的方式去管教孩子,这个时候往往孩子已经不服管了。

对孩子来说,谁带大的孩子,谁才有资格管教孩子,你和孩子一点感情基础都没有,一上来就对孩子又打又骂的,你谁啊?

你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你知道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不知道,孩子感受不到爱,只能感受到恨,他就只能生活在绝望中。

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其实是父母的错误,孩子叛逆,其实都是父母陪伴和情感缺失造成的。

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去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去向孩子示弱,去告诉孩子你爱他。

在给予爱这件事上,永远不要吝啬,孩子需要多少爱,都请慷慨地给予。

比起物质上的安慰,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好的教育,不是父母想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而是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不要自以为是的去教育孩子,去爱孩子,父母也应该学会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去爱孩子。

《浮生物语》里有这样一句话:

所谓的安全感,无非就是有一个地方你始终想回去,也可以回去。

我觉得在家庭教育里,这样一个地方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早恋怎么办?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给出这些建议,都是高招!

前两天看到一位家长的提问:孩子早恋,家长多次劝阻也没有用,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在这之前,我们来看看早恋的定义:

早恋,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同性或异性感兴趣、暗恋。

早恋这个词,在绝大部分家长口中,是带有否定的感情色彩,认为孩子出现早恋的情况是绝对不允许,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早恋就会影响到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因此,早恋一直是家长非常重视的问题,更有些家长把早恋当洪水猛兽,当成“病毒”来防御,但最后却经常出现家长、孩子两败俱伤的场面。

那么,当我们家长发现孩子早恋了,应该怎么办呢?

俗话说:万事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我们要解决孩子早恋这件事,就要先去了解孩子早恋的原因:孩子为什么早恋?

1、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关系、家庭氛围是造成孩子早恋的原因之一。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提到:家中性别缺失,比如家里没有父亲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容易早恋;家里男孩没有母亲的也容易早恋;或者是虽然有父亲或母亲,但他们经常不在家的,孩子也容易早恋。

孩子是非常需要被爱的,当他不能在家庭中获得这些心理 情感 上的需求,他就会从其他途径来获得,因此容易出现早恋的现象。

2、 社会 环境的影响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小说、影视剧等,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孩子也能轻易接触到那些低俗的东西,因此导致孩子早恋;

再一个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孩子的朋友、班上的同学早恋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模仿的愿望。

3、孩子的心理反应

这其实也跟 社会 大环境有关,生活水平好,孩子营养充足,身体发育快,性成熟意识提前,这个时候,孩子容易冲动,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发现孩子早恋,家长应该聪明点,要明白你现在越阻止,越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与其堵,不如疏,孩子早恋,家长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跟孩子僵持,而是可以采用迂回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就孩子早恋这件事,她给家长们提供了几个不错的办法:

1、给孩子写信

不少家长会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控制不好脾气,本意是想跟孩子好好说话,但时常会跟孩子发火,导致沟通中出现不愉快的事。

担心这方面的家长,可以采取最传统的方式:给孩子写一封情意绵绵的信,用文字去跟孩子交流沟通。书信中,可以跟孩子这样说:

首先,祝贺孩子长大了,懂得爱别人了,也很高兴,孩子有人爱了!

第二个,告诉孩子,一个人的生活中,要经历多个阶段,你现在虽然快乐幸福,但其中也充满危险,然后告诉孩子危险有哪些。

第三则是跟孩子谈一谈恋爱这件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恋爱,恋爱跟结婚是什么关系,什么又叫真正的爱,如何去看一个人爱不爱你。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妨开明一点,也不用避讳,告诉孩子恋爱是可以的,但不能没有底线,不能把自己交给别人。

2、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这也是李玫瑾教授提到的一个观点。

我们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总觉得是孩子叛逆不听话,其实这跟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

大部分家长从心底就不相信孩子,本来孩子跟同学之间就是良好的友谊关系,同学、朋友之间送个生日礼物之类的很正常,但有些家长往往把事情看得很严重,就是觉得孩子早恋了,因此,这也让孩子反感,导致孩子做一些过激的行为。

家长不如对孩子多一份信任,相信孩子说的话。

而如果孩子早恋,李玫瑾教授也给了如下建议:家长在给孩子信任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要把握分寸,比如告诉男孩,如果你要爱一个孩子,你要先想想,你能不能对她负责?你之后会不会变?

李玫瑾教授的这些建议,真的非常实用,在发现孩子早恋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否定阻止孩子,而是好好跟孩子沟通,给孩子好的建议,帮孩子梳理恋爱关系,教孩子了解爱、理解爱、怎么爱?

这些办法也更能让孩子接受,家长们可以试一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5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