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枝条细长而低垂,褐绿色,耐寒,耐旱,喜温暖至高温,日照要充足。
柳树的说法
柳树在古代及现代有多种说法: 1、柳树因通“留”,故有惜别之意。 2、柳树传说为古代四大鬼树之一,有聚集阴魂的迷信之说。 3、柳树有对女子阴柔赞美之说。 4、柳树为阳性树种,民间多用于避邪及招风水。 5、柳树在泉城,树、泉、人和谐相伴,素有“家家清泉,户户垂柳”之胜境。 柳文化 柳文化集锦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插柳 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戴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射柳 据有关资料 柳树
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赏柳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喻柳 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咏柳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爱柳 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咏柳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36] 正是如此。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编辑本段柳树的用途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 柳树极易成活,姿态婆娑,清丽潇洒,适于配植于池边湖岸,如间植花桃,则绿丝婀娜,红枝招展,尤为我国江南园林中的春景特色。 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多作庭园绿化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弱,受害后有落叶和枯梢现象,不宜栽植于大气污染地区。树皮含鞣质;材质较旱柳差,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枝和须根能祛风除湿。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中药里,柳树入药亦多显功效。 概况 学名:Salix babylonica 别名:水柳、垂杨柳、清明柳 生物学分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杨柳科 原产地:中国大陆南方 有无毒性:微毒 叶 :形状为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6~14cm,宽约5~11mm,边缘有细锯齿。 花 :每年的2~3月开花,花序是属于葇荑花序,雄花序长2~4cm,雌花序长约2cm。 其它的特性: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高可达20 -30 公尺,径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条无毛;冬芽线形,密着于枝条。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7 -15 公分,宽6 -12 毫米,两端尖削,边缘具有腺状小锯齿,表面浓绿色,背面为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具有托叶。花开于叶后,雄花序为葇荑花序,有短梗,略弯曲,长1 -15公分。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插枝繁殖。台湾,约于明朝末年时引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 有毒部位:叶子及树皮。 中毒症状:误食后引起冒汗、口渴、呕吐、血管扩张、耳鸣、视觉模糊,严重时呼吸困难、昏睡终日、丧失知觉、呼吸深而慢、脉搏则变快等症状。 柳树分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是落叶乔木。柳树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柳根生长为主。
旱柳
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形状: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树皮深灰色。单叶互生,披针形,叶背灰白色。雌雄异株,柔荑花序。蒴果,种子具种子毛。 分布:产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北京城乡常见栽培。 用途:防护林及绿化树种,亦可作用材树种。
垂柳
垂 柳 Salix babylonica Linn
英名:Babylon Weeping Willow, Weeping Willow 科名:杨柳科 Salicaceae 杨属 别名:垂丝柳、垂杨柳 、倒垂柳 、倒栽柳 、柳树 、清明柳 、水柳 、弱柳 ;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小枝细长,下垂,淡紫绿色或褐绿色,无毛或幼时有毛。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有时歪斜,边缘有细锯齿,无毛或幼时有柔毛,背面带白色;叶柄长6—12毫米,有短柔毛。花序轴有短柔毛;雄花序长2—4厘米,苞片长圆形,背面有较密的柔毛,雄蕊2,基部微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1.5—2.5厘米,雌花腺体1,子房无毛,柱头4裂。蒴果黄褐色,长3—4毫米。花期4月。 生态习性 :冬季落叶后可修剪、整枝。耐旱,耐水湿,为 湿生阳性树种。喜生于河岸两旁湿地,短期水淹及顶不致死亡。高燥地及石灰质土壤也能适应。发芽早,落叶迟,生长快速,但不及旱柳耐寒。寿命短,30年后渐趋衰老。 繁殖与栽培:常用扦插繁殖,可以保持母树的优良特点 。以扦插繁殖为主,也可播种育苗。扦插于早春进行,选择生长快、病虫少的优良植株作为采条母树,在萌芽前剪取2~3年生枝条,截成15~17厘米长作插穗。扦插株行距20×30厘米,直插,插后充分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抹芽和除草,发根后施追肥3~4次,幼苗易受象鼻虫、蚜虫、柳叶甲为害。播种育苗于4月采收种子,随采随播。种子千粒重04克,发芽率70~80%,亩播种约025公斤,当年苗高80~100厘米。移植宜在冬季落叶后至翌年早春芽未萌动前进行,栽后要充分浇水并立支柱。 病虫害:星天牛、光肩星天牛蛀食枝干,大蓑蛾、刺蛾、李叶甲、柳叶甲、蚱蝉等为害枝叶。柳叶甲可在4~6月为害期以敌百虫800倍或辛硫磷1000倍喷杀。还有绿尾大蚕蛾为害叶片,防治同雪柳。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姿态婆娑,清丽潇洒,适于配植于池边湖岸,如间植花桃,则绿丝婀娜,红枝招展,尤为我国江南园林中的春景特色。 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多作庭园绿化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弱,受害后有落叶和枯梢现象,不宜栽植于大气污染地区。树皮含鞣质;材质较旱柳差,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枝和须根能祛风除湿。诗中有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极易成活。 河柳枝皮的纤维可作纺织及绳索原料;枝条可编织提篮、抬筐、柳条箱及安全帽等。木材色白,韧性大。可作小农具、小器具与烧制木炭用。
馒头柳
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Varumbraculifera Rehd 形状:杨柳科柳属旱柳变种。落叶乔木,分枝密集,树冠阔卵形,呈馒头状。单叶互生,披针形。雌雄异株,柔荑花序。 分布:北京公路旁、公园常见栽培。耐寒,耐旱。 用途:观赏树种,绿化。
龙爪柳
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Vartortuosa(Vilm) Rehd 形状:杨柳科柳属旱柳变种。落叶乔木,枝条卷曲向上。单叶互生,披针形。单性异株,柔荑花序。蒴果。 分布:北京各公园常见栽培。 用途:观赏树种,绿化。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1]柳树喜温暖高温,需充足日照,耐旱,耐水湿为 湿生阳性树种。
编辑本段特性
形态
柳树
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高可达20 -30 公尺,径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条细长而低垂,褐绿色,无毛;冬芽线形,密着于枝条。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7 -15 公分,宽6 -12 公厘,两端尖削,边缘具有腺状小锯齿,表面浓绿色,背面为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具有托叶。花开于叶后,雄花序为葇荑花序,有短梗,略弯曲,长1 -15公分。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插枝繁殖。台湾约于明朝末年时引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 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柳根生长为主。 “无心插柳柳成萌”,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国土绿化最普遍的树种之一。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柳树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鞭蓉如面柳如眉”。
历史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据考证,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树。山东青岛地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柳树也是 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药效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中药里,柳树入药亦多显功效。
编辑本段组成部分
柳花
亦名柳子,性凉柔软,作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花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叶
柳叶功同柳絮,它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柳枝
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水煎服,可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烧烫伤等,水煎熏洗,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柳根
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牙痛、中耳炎、黄疸等疾病,酒煮饮服,其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更佳。
柳皮
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水煎熏洗尚可治疗疥癣顽疾。
柳屑
是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热布包温熨,可治疗痒疹、皮炎。
编辑本段分布
分布地区
分布杨柳科柳属植物的通称。全属有50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有257种120个变种和
33个变型,以西南高山地区和东北3省种类最多,其次是华北和西北,纬度越低种类越少。造林树种主要有旱柳、垂柳和白柳等。
柳树的形象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如西湖的“柳浪闻莺”等。柳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稀匍伏小灌木。单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柄短、具托叶。花单性,雌雄异株。蒴果2裂,种子小,有毛。喜光。耐水能力强,在遭受水淹时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水中,行使吸收和运输养分的机能。旱柳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均很强。柳树生长快,萌芽力强,寿命长,10~20年即可成材。以插条繁殖为主,但也可采用种子繁殖。播种育苗可以克服长期无性育苗带来的早衰现象,种子应及时采集,随采随播。扦插育苗春、秋两季均可。常见病害有柳锈病、叶干腐朽等。害虫有杨扇舟蛾、柳九星叶甲、柳毒蛾、柳金花虫等。
中国的柳树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国土绿化最普遍的树种 之一。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柳树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芙蓉如面柳如眉”。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据考证,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属。山东青岛地 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柳树也是 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柳树在我国北方常用来营造头木林,民众采用头木作业法周而复始地获取薪材或编织材料,是我国古人最早认识并大量的树种之一。例如《亮剑》、《中国兄弟连》等电视剧中都可以见到柳树的头木林。在甘肃一些地方,人们将头木作业伐取的柳树枝干修整后,剥皮,埋入土水,再灌上水,几个月后待枝干周围的泥土发黑时,挖出枝干,阴干使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树枝干用作椽子,不翘不裂,不生蛀虫。在甘肃一些地方还发现另一种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树冠,只伐取枝条,树干仍可以像正常树木那样生长,而且有意使树干倾斜,加上枝桩,很方便攀登作业。
编辑本段柳树名源考
柳树的得名源自柳树的头木头作业法。木材至今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划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为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笔者见到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时,总是不由得联起这个不屈不挠的刑天形象。因此,笔者认为,刑天的原形就是被头木作业的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树干粗壮失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依然挺立的人尸非常相似,有时树干还会形成一些伤疤,更是一付“以乳为目,以脐为舌”的形象。刑天故事说明,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由来已久。
柳树,枝条细长而低垂,褐绿色,耐寒,耐旱,喜温暖至高温,日照要充足。
柳树的说法
柳树在古代及现代有多种说法: 1、柳树因通“留”,故有惜别之意。 2、柳树传说为古代四大鬼树之一,有聚集阴魂的迷信之说。 3、柳树有对女子阴柔赞美之说。 4、柳树为阳性树种,民间多用于避邪及招风水。 5、柳树在泉城,树、泉、人和谐相伴,素有“家家清泉,户户垂柳”之胜境。 柳文化 柳文化集锦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插柳 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戴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射柳 据有关资料 柳树
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赏柳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喻柳 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咏柳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爱柳 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咏柳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36] 正是如此。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编辑本段柳树的用途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 柳树极易成活,姿态婆娑,清丽潇洒,适于配植于池边湖岸,如间植花桃,则绿丝婀娜,红枝招展,尤为我国江南园林中的春景特色。 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多作庭园绿化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弱,受害后有落叶和枯梢现象,不宜栽植于大气污染地区。树皮含鞣质;材质较旱柳差,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枝和须根能祛风除湿。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中药里,柳树入药亦多显功效。 概况 学名:Salix babylonica 别名:水柳、垂杨柳、清明柳 生物学分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杨柳科 原产地:中国大陆南方 有无毒性:微毒 叶 :形状为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6~14cm,宽约5~11mm,边缘有细锯齿。 花 :每年的2~3月开花,花序是属于葇荑花序,雄花序长2~4cm,雌花序长约2cm。 其它的特性: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高可达20 -30 公尺,径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条无毛;冬芽线形,密着于枝条。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7 -15 公分,宽6 -12 毫米,两端尖削,边缘具有腺状小锯齿,表面浓绿色,背面为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具有托叶。花开于叶后,雄花序为葇荑花序,有短梗,略弯曲,长1 -15公分。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插枝繁殖。台湾,约于明朝末年时引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 有毒部位:叶子及树皮。 中毒症状:误食后引起冒汗、口渴、呕吐、血管扩张、耳鸣、视觉模糊,严重时呼吸困难、昏睡终日、丧失知觉、呼吸深而慢、脉搏则变快等症状。 柳树分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是落叶乔木。柳树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柳根生长为主。
旱柳
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形状: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树皮深灰色。单叶互生,披针形,叶背灰白色。雌雄异株,柔荑花序。蒴果,种子具种子毛。 分布:产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北京城乡常见栽培。 用途:防护林及绿化树种,亦可作用材树种。
垂柳
垂 柳 Salix babylonica Linn
英名:Babylon Weeping Willow, Weeping Willow 科名:杨柳科 Salicaceae 杨属 别名:垂丝柳、垂杨柳 、倒垂柳 、倒栽柳 、柳树 、清明柳 、水柳 、弱柳 ;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小枝细长,下垂,淡紫绿色或褐绿色,无毛或幼时有毛。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有时歪斜,边缘有细锯齿,无毛或幼时有柔毛,背面带白色;叶柄长6—12毫米,有短柔毛。花序轴有短柔毛;雄花序长2—4厘米,苞片长圆形,背面有较密的柔毛,雄蕊2,基部微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1.5—2.5厘米,雌花腺体1,子房无毛,柱头4裂。蒴果黄褐色,长3—4毫米。花期4月。 生态习性 :冬季落叶后可修剪、整枝。耐旱,耐水湿,为 湿生阳性树种。喜生于河岸两旁湿地,短期水淹及顶不致死亡。高燥地及石灰质土壤也能适应。发芽早,落叶迟,生长快速,但不及旱柳耐寒。寿命短,30年后渐趋衰老。 繁殖与栽培:常用扦插繁殖,可以保持母树的优良特点 。以扦插繁殖为主,也可播种育苗。扦插于早春进行,选择生长快、病虫少的优良植株作为采条母树,在萌芽前剪取2~3年生枝条,截成15~17厘米长作插穗。扦插株行距20×30厘米,直插,插后充分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抹芽和除草,发根后施追肥3~4次,幼苗易受象鼻虫、蚜虫、柳叶甲为害。播种育苗于4月采收种子,随采随播。种子千粒重04克,发芽率70~80%,亩播种约025公斤,当年苗高80~100厘米。移植宜在冬季落叶后至翌年早春芽未萌动前进行,栽后要充分浇水并立支柱。 病虫害:星天牛、光肩星天牛蛀食枝干,大蓑蛾、刺蛾、李叶甲、柳叶甲、蚱蝉等为害枝叶。柳叶甲可在4~6月为害期以敌百虫800倍或辛硫磷1000倍喷杀。还有绿尾大蚕蛾为害叶片,防治同雪柳。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姿态婆娑,清丽潇洒,适于配植于池边湖岸,如间植花桃,则绿丝婀娜,红枝招展,尤为我国江南园林中的春景特色。 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多作庭园绿化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弱,受害后有落叶和枯梢现象,不宜栽植于大气污染地区。树皮含鞣质;材质较旱柳差,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枝和须根能祛风除湿。诗中有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极易成活。 河柳枝皮的纤维可作纺织及绳索原料;枝条可编织提篮、抬筐、柳条箱及安全帽等。木材色白,韧性大。可作小农具、小器具与烧制木炭用。
馒头柳
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Varumbraculifera Rehd 形状:杨柳科柳属旱柳变种。落叶乔木,分枝密集,树冠阔卵形,呈馒头状。单叶互生,披针形。雌雄异株,柔荑花序。 分布:北京公路旁、公园常见栽培。耐寒,耐旱。 用途:观赏树种,绿化。
龙爪柳
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Vartortuosa(Vilm) Rehd 形状:杨柳科柳属旱柳变种。落叶乔木,枝条卷曲向上。单叶互生,披针形。单性异株,柔荑花序。蒴果。 分布:北京各公园常见栽培。 用途:观赏树种,绿化。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1]柳树喜温暖高温,需充足日照,耐旱,耐水湿为 湿生阳性树种。
编辑本段特性
形态
柳树
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高可达20 -30 公尺,径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条细长而低垂,褐绿色,无毛;冬芽线形,密着于枝条。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7 -15 公分,宽6 -12 公厘,两端尖削,边缘具有腺状小锯齿,表面浓绿色,背面为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具有托叶。花开于叶后,雄花序为葇荑花序,有短梗,略弯曲,长1 -15公分。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插枝繁殖。台湾约于明朝末年时引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 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柳根生长为主。 “无心插柳柳成萌”,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国土绿化最普遍的树种之一。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柳树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鞭蓉如面柳如眉”。
历史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据考证,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树。山东青岛地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柳树也是 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药效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中药里,柳树入药亦多显功效。
编辑本段组成部分
柳花
亦名柳子,性凉柔软,作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花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叶
柳叶功同柳絮,它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柳枝
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水煎服,可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烧烫伤等,水煎熏洗,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柳根
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牙痛、中耳炎、黄疸等疾病,酒煮饮服,其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更佳。
柳皮
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水煎熏洗尚可治疗疥癣顽疾。
柳屑
是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热布包温熨,可治疗痒疹、皮炎。
编辑本段分布
分布地区
分布杨柳科柳属植物的通称。全属有50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有257种120个变种和
33个变型,以西南高山地区和东北3省种类最多,其次是华北和西北,纬度越低种类越少。造林树种主要有旱柳、垂柳和白柳等。
柳树的形象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如西湖的“柳浪闻莺”等。柳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稀匍伏小灌木。单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柄短、具托叶。花单性,雌雄异株。蒴果2裂,种子小,有毛。喜光。耐水能力强,在遭受水淹时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水中,行使吸收和运输养分的机能。旱柳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均很强。柳树生长快,萌芽力强,寿命长,10~20年即可成材。以插条繁殖为主,但也可采用种子繁殖。播种育苗可以克服长期无性育苗带来的早衰现象,种子应及时采集,随采随播。扦插育苗春、秋两季均可。常见病害有柳锈病、叶干腐朽等。害虫有杨扇舟蛾、柳九星叶甲、柳毒蛾、柳金花虫等。
中国的柳树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国土绿化最普遍的树种 之一。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柳树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芙蓉如面柳如眉”。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据考证,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属。山东青岛地 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柳树也是 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柳树在我国北方常用来营造头木林,民众采用头木作业法周而复始地获取薪材或编织材料,是我国古人最早认识并大量的树种之一。例如《亮剑》、《中国兄弟连》等电视剧中都可以见到柳树的头木林。在甘肃一些地方,人们将头木作业伐取的柳树枝干修整后,剥皮,埋入土水,再灌上水,几个月后待枝干周围的泥土发黑时,挖出枝干,阴干使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树枝干用作椽子,不翘不裂,不生蛀虫。在甘肃一些地方还发现另一种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树冠,只伐取枝条,树干仍可以像正常树木那样生长,而且有意使树干倾斜,加上枝桩,很方便攀登作业。
编辑本段柳树名源考
柳树的得名源自柳树的头木头作业法。木材至今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划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为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笔者见到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时,总是不由得联起这个不屈不挠的刑天形象。因此,笔者认为,刑天的原形就是被头木作业的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树干粗壮失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依然挺立的人尸非常相似,有时树干还会形成一些伤疤,更是一付“以乳为目,以脐为舌”的形象。刑天故事说明,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由来已久。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西江月》。
全文是:“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空。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相见争如不见”从“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化出,如果见面造成更大痛苦,何不如狠狠心不要见面呢?不见面,看似无情,其实是用了更多的情。
注释①铅华:铅粉。②“红烟翠雾”两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饰。皆为妇女的头饰。③争:怎。评解这首词抒写了对所爱的切望之情。上片写佳人妆饰之美,以词丽胜;下片写作者的眷念之情,以意曲工。表现出作者对所爱的深切系念。全词轻倩婉丽,笔墨精妙。集评《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是事后的追想,时间该是月明之夜;地点是深院之中。“飞絮游丝”句很形象。“深院月明人静”句,渲染气氛很好。我原以为这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不一定必有其事。又按作者曾被外放知永安军,知许州,曾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绝口不论事……”。依此,此篇该是依托之作。“佳人”比宋王。--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在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在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今天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这首小令在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在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在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在“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这首词抒写了对所爱的切望之情。上片写佳人妆饰之美,以词丽胜;下片写作者的 眷念之情,以意曲工。表现出作者对所爱的深切系念。全词轻倩婉丽,笔墨精妙。
[编辑本段]集评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是事后的追想,时间该是月明之夜;地点是深院之中。 “飞絮游丝”句很形象。“深院月明人静”句,渲染气氛很好。我原以为这是作者的游 戏笔墨,不一定必有其事。又按作者曾被外放知永安军,知许州,曾因和王安石政见不 合,“绝口不论事……”。依此,此篇该是依托之作。“佳人”比宋王。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我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①槛(jiàn):栏杆。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④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⑤碧树:绿树。⑥彩笺:彩色的信笺。⑦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译文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编辑本段作品赏析此作品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2]编辑本段作者介绍晏殊[3](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珠玉词》。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晏殊在朝为官50多年,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萦绕于心,其诗作《崇因寺》(在今进贤县境内)、《金柅园》(在今抚州市一中校园内)、《麻姑山》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对这位“宰相词人”,也是怀念和崇敬的,抚州市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同叔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柅园诗碑”、“二晏桥”(又名“二仙桥”)等。[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