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是否黄杨,要看图才知道。
黄杨
黄杨,是黄杨科黄杨属植物。
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至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至2厘米。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至35厘米,宽08至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全无侧脉,叶柄长1至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至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至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至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
金边黄杨
蒴果近球形,长6至10毫米,宿存花柱长2至3毫米。花期3月,果期5至6月。
黄杨喜肥饶松散的壤土,微酸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在石灰质泥土中亦能生长。盆栽可用熟化的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量的砻糠灰。耐阴喜光,在一般室内外条件下均可保持生长良好。长期荫蔽环境中,叶片虽可保持翠绿,但易导致枝条徒长或变弱。喜湿润,可耐连续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但忌长时间积水。耐旱,只要地表土壤或盆土不至完全干透,无异常表现。耐热耐寒,可经受夏日暴晒和耐摄氏零下20左右度的严寒,但夏季高温潮湿时应多通风透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轻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盆栽亦可以蛭石、泥炭或土壤配合使用,耐碱性较强。分蘖性极强,易成型。秋季光照充分并进入休眠状态后,叶片可转为红色。
《芙蕖》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芙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介绍芙蕖的说明文。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最后从“适耳目之观”、“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树木在中国有着强烈的人文底蕴,它们作为自然之物,被视作有着另一种生命形式的生灵而存在,因此不同的树木也有着专属的品性。提起我国的名木,人们大多能想到的都是红木、紫檀一类以贵价而广为人知的木料,但这其中,还有一种从一众名木里脱颖而出、有着“木中君子”之雅称的树木,同样是在我国颇具名气的树种,被赋予着深刻而丰富的人文情感色彩,它就是黄杨。
中文学名:黄杨
别称:黄杨木、瓜子黄杨、锦熟黄杨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无患子目
亚目:黄杨亚目
科:黄杨科
属:黄杨属
种:黄杨
形态特征
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全无侧脉,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
蒴果近球形,长6-8(-10)毫米,宿存花柱长2-3毫米。花期3月,果期5-6月。
产地生境
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海拔1200-2600米。产中国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各省区,有部分属于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湖北长阳县。
生长习性
黄杨喜肥饶松散的壤土,微酸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在石灰质泥土中亦能生长。盆栽可用熟化的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量的砻糠灰。耐阴喜光,在一般室内外条件下均可保持生长良好。长期荫蔽环境中,叶片虽可保持翠绿,但易导致枝条徒长或变弱。喜湿润,可耐连续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但忌长时间积水。耐旱,只要地表土壤或盆土不至完全干透,无异常表现。耐热耐寒,可经受夏日暴晒和耐摄氏零下20左右度的严寒,但夏季高温潮湿时应多通风透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轻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盆栽亦可以蛭石、泥炭或土壤配合使用,耐碱性较强。分蘖性极强,耐修剪,易成型。秋季光照充分并进入休眠状态后,叶片可转为红色。
地理分布
产江苏、甘肃、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各省区,有部分属于栽培.
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沈阳、葫芦岛、大连、丹东、鞍山、辽阳、锦州、营口、盘锦、北京、天津、太原、临汾、长治、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唐山、邯郸、邢台、承德、济南、德州、延安、宝鸡、天水)。
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济宁、泰安、淄博、潍坊、枣庄、临沂、莱芜、东营、新泰、滕州、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安阳、西安、咸阳、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北、蚌埠、韩城、铜川)。
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主要城市:南京、扬州、镇江、南通、常州、无锡、苏州、合肥、芜湖、安庆、淮南、襄樊、十堰)。
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武汉、沙市、黄石、宜昌、南昌、景德镇、九江、吉安、井冈山、赣州、上海、长沙、株洲、岳阳、怀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阳、邵阳、桂林、温州、金华、宁波、重庆、成都、都江堰、绵阳、内江、乐山、自贡、攀枝花、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昆明、大理)。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广州、佛山、顺德、东莞、惠州、汕头、台北、柳州、桂平、个旧)。
越橘叶黄杨(变种)
此变种和原变种区别处,在于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叶厚革质,圆形或阔椭圆形,稀阔卵形,长9-11(-12)毫米,宽8-10毫米,先端圆,常有小凹口,基部圆,稀急尖,边缘向下强卷曲,叶面表皮极厚,光亮,无侧脉(稀稍有侧脉),干后有皱纹,蒴果卵状球形,长7-8毫米,初期被有短柔毛,后变无毛。
产中国广东(乳源县)、湖南(宜章县)、江西(庐山五老峰);生向阳处岩石上或灌丛中,海拔1000-1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乳源石韭岭。
小叶黄杨(变种)
此变种和越橘叶黄杨异处,为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蒴果长6-7毫米,无毛(湖北兴山产的,小枝被较长毛,叶往往呈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上面极光亮,其余和上所述相同)。
产中国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模式标本采自黄山。
矮生黄杨(变种)
此变种和越橘叶黄杨不同处,为叶极小,长5-7(-9)毫米,宽35-5(-6)毫米,果无毛。和小叶黄杨异处,为表皮极厚,常无侧脉,有皱纹,蒴果球形,长4毫米,具极短花柱。
产中国湖北西部巴东等县,生山坡林下,海拔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巴东牛洞湾附近。
此变种亦可能为小叶黄杨的高山型。
中间黄杨(变种)
异于原变种处,为不育雌蕊高度和萼片长度为3:2。
产中国台湾省。
尖叶黄杨(亚种)亦称长叶黄杨
此亚种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产中国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生溪边岩上或灌丛中,海拔600-20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主要价值
盆景
黄杨盆景树姿优美,叶小如豆瓣,质厚而有光泽,四季常青,可终年观赏。杨派黄杨盆景,枝叶经剪扎加工,成“云片状”,平薄如削,再点缀山石,雅美如画。黄杨春季嫩叶初发,满树嫩绿,十分悦目。古人咏黄杨诗,飓尺黄杨树,婆要枝千重,叶深圃翡翠,据古踞虬龙。描绘了黄杨风姿,是家庭培养盆景的优良材料。
园林
园林中常作绿篱、大型花坛镶边,修剪成球形或其他整形栽培,点缀山石或制作盆景。木材坚硬细密,是雕刻工艺的上等材料。
木雕
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取材于黄杨木,发源于乐清,已有160多年历史。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东三雕”。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药物
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15-20克,作煎剂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仫佬药晴灭阴:根治疗身体虚弱《桂药编》。
瑶药千年矮,沾沾旦:枝叶治肝炎湿疹,疮疥;全株用于跌打损伤,皮肤瘙痒《桂药编》。
彝药茎枝治疗胃脘冷痛,腹胀气撑,跌打损伤,疝气寒痛《哀牢》。
植物文化
关于黄杨木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李渔称其有君子之风,喻为“木中君子”。在他的《闲情偶寄》更是记有“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其实这种说法在其他一些书中也有提及,比如苏轼就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博物要论》中更是提到曾有人做过测试,称闰年黄杨并非缩减,只是不长。在《酉阳杂俎》对黄杨木的采伐还有如下的记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这些说法多少给黄杨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更为黄杨木作品成为人们心爱的把玩之物增添了很多情趣。
因为生长缓慢,黄杨的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棕眼(毛孔),但仍因黄杨生长缓慢,难有大料,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雕刻作品,未见有大件作品,也正因为如此,黄杨雕刻作品常被初识者误以为是象牙制作。可以说黄杨木做成大件家具极难,如果出现,定是珍品。
黄杨木的香气很轻,很淡,雅致而不俗艳,是那种完全可以用清香来形容的味道,并且可以驱蚊,另外,黄杨木还有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在黄杨木生长地的山民,就有采黄杨叶用做止血药和放置黄杨树枝来驱蚊蝇的习惯。
1 惜别深情关于柳的代表诗句
惜别深情关于柳的代表诗句 1借杨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
唐朝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朝 宋之问《折杨柳》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宋朝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仗东风便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2用“杨柳”来表达思念惜别的情感的诗句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3用“柳”表现思念、惜别的古代诗句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4带柳字的诗句表示送别
1、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兰陵王·柳》宋代:周邦彦
释义: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2、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江南柳·隋堤远》宋代:张先
释义: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唐代:王维
释义: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4、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唐代:李白
释义: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5、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踏莎行·候馆梅残》宋代:欧阳修
释义 :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6、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相思·花似伊》宋代:欧阳修
释义: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7、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别滁》宋代:欧阳修
释义: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安排酒宴,热情地为我送行。
8、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春送僧》唐代:贯休
释义:细雨如丝,从九重天上飘落,冒着雨送你到江边,刚刚发芽的柳枝随风飘摇,一介无系的孤舟渐行惭远。纵隔万水千山,青青如松柏的心,如松柏的情谊,如松柏长青的自性是你我同具的。
9、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蓟北旅思 / 送远人》唐代:张籍
释义:在客要离开到时候,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10、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唐代:徐铉
释义: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你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呀。
5请介绍关于“柳”的诗句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喻意及象征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6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
家有黄杨树,下一句是代代状元出。
其他说法:
家有黄杨,黄金万两。
家有黄杨,子孙满堂。
家有黄杨,喜气洋洋。
家有黄杨,世代栋梁。
相关故事:
鸟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为黄杨。
古代文人对黄杨也不乏赞美之词,如有一古人咏黄杨诗曰:“飓尺黄杨树,婆要枝千重,叶深圃翡翠,据古踞虬龙”。元代华幼武的咏黄杨诗中写道:“咫尺黄杨树,婆娑枝干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距虬龙。岁历风霜久,时沾雨露浓。未应逢闰厄,坚质比寒松”。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并称它为“知命树”,“树中君子”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据统计我国黄杨有十七种之多,而云南贵州就约有12种,人们常见的有瓜子黄杨、豆瓣黄杨、雀舌黄杨、匙叶黄杨、珍珠黄杨,还有就是广东广西沿海的海岛黄杨。黄杨能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深得人们喜欢,自古有“家有黄杨树、代代状元出”的之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