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维持心境障碍的治疗以及预防心境障碍的复发。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维持心境障碍的治疗以及预防心境障碍的复发。,第1张

答案:心境障碍的治疗。 (1)抑郁症的复发率比较高。若第一次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维持治疗时间需6个月-1年;第二次发作维持治疗3-5年;第三次发作需长期维持治疗,甚至终生服药。但在临床实践中还应根据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工作及生活情况、服药带来的不便等综合考虑,其中病情严重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抑郁发作伴有明显的自杀倾向,应考虑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如果两次发作间隔少于25年,应考虑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如5年。维持治疗应尽量采用半衰期长,服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少的抗抑郁药。 (2)双相障碍较单相障碍更易复发。若在过去两年中双相障碍患者每年均有一次或一次以上发作,应长期服用锂盐维持治疗,这可以有效地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且预防躁狂更有效(有效率达百分之八十)。 (3)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对预防本病复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予以尽量考虑和实施。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可有情感高涨、低落以及与此相关其他精神症状的反复发作、交替发作,或混合发作。因而其临床症状特征可按不同的发作方式分别叙述。

1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2躁狂发作

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4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出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时期,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情绪高涨。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可长达数月。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这种心境的波动与生活应激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人称为“环性人格”。

5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而从不出现躁狂。患者在大多数时间里,感到心情沉重、沮丧,看事物犹如戴一副墨镜一样,周围一片暗淡;对工作兴趣下降,无热情,缺乏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常有精神不振、疲乏、能力不足、效率降低等体验,严重时也会有轻生的念头;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常有自知力,主动要求治疗。患者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关系,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

情感性心境障碍是指患者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情绪调节障碍,发病原因和遗传因素、人格特征、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都是造成情感性心境障碍的诱因。这是因为患有情感性心境障碍患者的神经发生变化,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这类患者就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发生情感性心境障碍。

  由于情感性心境障碍和遗传、人格、社会或居住环境有关,这类患者发生疾病后,应该以自身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工作环境和饮食情况来判断发病原因。由于这属于一种精神性疾病,发生疾病后需要先了解清楚原因,再来确定治疗方案。所以,早期的病因分析非常重要,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情感性心境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情感性心境障碍也称为情绪障碍,是一组精神障碍,其特征在于情绪变化异常,并伴随着异常情绪的相应认知和行为变化。临床上,包括抑郁症、躁狂症和躁郁症等类型,因此,不同类型的发病原因不同。如果患者通过检查,发现家族中有人发生过情感性心境障碍,说明自身的发病原因和遗传因素有关。

  第二、情感性心境障碍主要临床特征是情绪的明显和持续起伏,通常伴随着思维和行为的相应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抑郁发作、躁狂发作、躁郁症和持续性情绪障碍。其中,抑郁发作和狂躁发作应该都和后天人格形成以及生活环境有关。

  第三、情感性心境障碍发生后,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不同,临床表现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发病原因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发病较温和的疾病,可能是某些负面生活事件形成的,而较严重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反复发作不良事件后,长期无法处理,才形成了情感性心境障碍。

  情感性心境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较常见的原因是遗传因素和人格特征因素。另外,生活环境或社会因素,也可能会导致这种疾病发生,尤其是生活压力较大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神经递质失调或精神调节系统异常。在出现这些情况后,得不到正确调整,就很容易使心理上产生疾病。

如何帮助双向情感障碍患者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呢

 

 1自我教育。

 “bipolar”这个词已经出现很久了,但它仍被广罗大众所误解(如果你需要证据,听听福克斯新闻评论员具有进攻性的解读,他认为双向情感障碍不过是一时潮流,是设计来戏弄残疾系统的)花点时间来学习何为“失调”,你会更能理解你朋友正在经历的煎熬。好的资源有: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抑郁症和躁郁症支持联盟,还有国际双向情感障碍基金会

 2表达你的同情,但收起你的遗憾。

 没有人想听到“我为你感到抱歉”。他们想做的是意识到生活为他们准备着挑战,而你会陪伴并帮助他们面对挑战。

 3接受他们情绪的起伏波动。

 躁狂的时候,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给人的印象是生活在聚会中;而低落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觉得好像失去了自己再社交圈子中的价值,因为他们不再有趣。不要施加这种压力,让你的朋友知道,不管他们情绪高昂还是低迷,你都在那里陪着他们,并帮助他们走向中间过渡带。

 4不要说“冷静下来”或者“高兴起来”。

 当你的朋友处于极端躁狂或者极端低落时,你可能很难知道该怎么做,但这样的陈词滥调只能起到反作用。毕竟,如果他们能冷静下来或者高兴起来,他们会这么做的。更好的回答是,问问你该怎么帮助他,或者提议做点你们可以一起做的事情,甚至像是出门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简单的事情。当你的朋友不再苦恼,跟他们谈谈,下次做点什么有用的,并预备些方法。

 5当他们表现得不像是你想交的朋友时,多理解他们。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在处理会使他们烦躁、过度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容易爆发的情绪波动问题时,如果你不了解他们情绪的源头,那些行为可能会被当做是对你的冒犯。尽量给些耐心和理解,就像你在处理自己情绪时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耐心和理解那样。记住让他们感到沮丧的是情绪的'失调,而不是你。

 6理解情感障碍不是他们自己带来的。

 你的朋友并不是自己选择要患有双向情感障碍。这既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弱点。相反,研究指出这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包括基因、环境和大脑结构。这意味着他们没法简单地摆脱它或者选择成为快乐的人,不管你的建议是有多善意

 7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

 吃好,充分锻炼,充足的睡眠,不喝酒不吸毒,这些可以帮助你的朋友最大化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调。他们不需要你表现得像他们的保姆一样,但他们的确需要一个能与他们分享健康的活动的朋友,而不是沉迷于party的朋友,尤其是因为沉迷与双向情感障碍通常紧密相关。

 8倾听。

 支着耳朵同情地倾听,让他们知道,你并不期待他们摆出一张勇敢的脸。问问他们过得如何,真诚地倾听。如果他们提起自残,要认真对待,确定他们的治疗师或者医生知道这件事情。

 9如果你的朋友不吃药了也不要生气。

 他们可能深受药物副作用的折磨——镇静、体重增加、情绪迟钝和性功能障碍,就举几个例子。或者他们把自己的抑郁归责于药物,尽管那跟药物没有关系。他们不需要你对他们说“NO”。你希望让他们回归治疗,那就对他们正在经历的保持理解,直接鼓励他们预约自己的治疗师。

 10保持联系。

 当一个朋友患了糖尿病或者癌症,我们都知道一般做法——看望、寄慰问卡,送饭。但当疾病是心理上的时,我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那些正在挣扎的朋友可能觉得很孤独,觉得被遗弃了,这时你能做的最有力的事情就是与他们保持联系,不管有多简单——顺道看看他们,捎个信,如果他们住院了去看望他们,拥抱他们,为他们做点饼干,告诉他们你会陪着他们一起。

 11不要放弃他们。

 时常提议一起去做点什么,如果在最后一秒他们不去了也要理解。你的朋友可能不能一直兑现他已经接受了的邀请,但他们希望你会一直邀请他们。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3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