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有爱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孩子的有爱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是上天的馈赠,孩子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高要求,解决问题是为孩子的发展扫清障碍,其实孩子恶作剧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以下是培养孩子的有爱的意义是什么方法。
培养孩子的有爱的意义是什么1培养孩子爱心有哪些好处?
1、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2、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
3、对孩子养成温和性格起到一定的影响。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父母要有爱心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二、体会孩子的感情
父母不仅要在身体上照顾孩子,更要在心理上关心孩子,体会孩子的感情。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兴冲冲地对你说话时,你是否满怀兴致地倾听?你是否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将自己孩子的弱点或缺点与其他孩子的长处与优点对比?你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吗愿意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吗?孩子不仅有生理需要,还有心理需要,我们要尊重他们,与他们分享快乐与痛苦,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为此,首先应像朋友一样重视孩子,仔细体会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思想;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轻易失信;掌握感情交流的方法,如,以温和的目光注视孩子,用微笑和点头鼓励他们。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孩子爱心的养成。
三、不要拿爱作交易
孩子不听话,一些父母习惯用爱来威胁他们,如,再完不成作业你就不要回来了,如果考不好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孩子等,其结果是造成孩子的恐惧、不安和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候还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孩子会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靠不住的。这怎么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因此,要毫无条件的爱你的孩子,孩子才会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爱的温暖,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开创自己的前程,不会感到爱的危机。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因孩子犯错误而有丝毫的改变。在此基础上,父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养成讲道理的习惯。
四、为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
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
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为培养孩子爱的感情,父母应该给他们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和条件。如: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教育孩子关心照顾虚弱生病的亲人;教育孩子每天问候老人;给老人让座;把跌倒的小朋友扶起来等。
五、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子的爱的付出时,他们会因为心疼孩子而做出“拒绝”的行为。殊不知,这样做其实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疼爱,有时反而会深深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
家长们应谨慎、小心地保护孩子最初的爱心。之所以说是“最初的爱心”,是因为孩子们表达爱的主动性还非常脆弱,十分容易因为成人的拒绝而退缩,不敢再主动表达爱,甚至不愿意再主动表达爱。为避免这些问题,当孩子主动表达爱时,家长要欣然接受,使孩子的爱心有机会得到发挥。
有时候,家长们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或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谁用你倒茶?快写作业去!”又如:一个孩子正在边看电视边吃妈妈削好的苹果,妈妈在干家务活,累得满头大汗,孩子就对他说:“妈妈你歇会儿,我来帮你干活,你也吃个苹果吧。”妈妈说:“我不累,你吃吧。”孩子非常失望。其实妈妈的'做法是不妥的,她爱孩子,孩子也爱她,请她吃苹果。可是孩子拥有了她的爱,而她却没有接受孩子的爱,也许就在这充满爱的拒绝中,她遏制了孩子爱的萌动,让孩子认为父母不需要他们的爱。
家长们一定不要忘了,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六、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亲人的感情交流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最有效的方法。无论父母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最好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娱乐、锻炼或学习,发展与孩子的感情,体会孩子的心理和感情,与孩子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可能有些家长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Dodo课堂就为家长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不仅可以陪伴孩子正确成长,还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天赋潜能,赢在对的起跑线。
只要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扎下“爱心”的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这颗种子就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所以,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珍惜它、发现它、培育它。
培养孩子的有爱的意义是什么2爱心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不会真正地关心和体谅他人。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博爱的胸怀。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一个没有爱心的孩子必然对他人冷漠,无视别人的痛苦,并经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又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无视社会公众的苦难,必然被社会所抛弃。可以这样说,孩子爱心教育的缺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有研究指出,儿童天性是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对世界是充满爱心和同情的。
孩子在一岁以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所反应。经常可以看到这一种现象:许多一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如果有一个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也会跟着哭。
而孩子到了两岁左右时,看到别的孩子哭,就知道用吃的或玩的去哄他、安慰他。
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也会用言语去安慰哭泣的伙伴,知道静静地陪着她们。
这些现象表明,孩子能够体会别人的痛苦了。孩子早期表现出来的关心和爱护他人的行为,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达。但是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能得到家长以及周围亲人的及时鼓励和强化,就会逐渐消失。
因此,孩子后天能不能成长为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在于家长能否给予正确的教导和教育。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今年来喂食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萦回。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但社会秩序的 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 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四是要培养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
培养孩子的爱心意义
培养孩子的爱心意义,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绝对不能忽视,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跟大家分享培养孩子的爱心意义。
培养孩子的爱心意义1
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奉献社会,让孩子成长
爱心是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只有拥有爱心,给人的整体感觉才是温暖的,人们才愿意亲近他,更愿意与他结为朋友。而且当一个人有爱心时,他不仅会对自己负责,也会对他人负责,更会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一种责任感。有爱心的人会做出对社会有利的事,会尽己所能奉献社会。这样的人显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每个孩子都天生具有爱心。有人可能就问了:“既然这样,怎么还要培养爱心呢?"其实,孩子与生俱来的爱心,已经在我们的不经意间给抹杀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爱心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再尽全力把孩子失去的爱心给“补”回来。遗憾的是,有些父母总是“很实际”,认为爱心培养不必急于一时,孩子正处在学习的大好时机,所以现在理应以学习为主,多学习知识、多掌握能力才是他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
至于说爱心,等到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样的认知就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虽然孩子暂时能够专心于学习了,但是他却可能错过爱心培养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好好呵护孩子那天生的善良,在某些情况下,就要抓住时机帮孩子学会献爱心。对孩子的爱心培养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就看我们是不是能找到合适的方法。给孩子讲讲什么是“献爱心”我们经常会说提倡孩子献爱心,但孩子可能对“献爱心”的理解比较简单,就像前面事例中的'孩子一样,认准了献血是献爱心、奉献社会,却对其他的献爱心行为忽略了。所以,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讲与献爱心有关的事情,告诉他献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只要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要是能给社会带来好处的事情,就都是在献爱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意义2第一,父母要做爱的示范。爱心需要爱心来培养,父母富有爱心,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得到父母爱的孩子,懂得爱、感恩和尊重,道德高尚,心地善良,乐于奉献和助人,也爱学习,心理素质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获得成功。有了家庭这个摇篮的爱,孩子才会去爱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爱家乡、学校、祖国、民族,爱大自然……
第二,要让孩子懂得爱和会爱。要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爱的故事,给孩子树立爱的榜样,让孩子看有关爱的影视剧等,以便使孩子形象而具体地了解爱、感受爱和学会爱,从而做一个富有爱心和善良品质的人。
第三,给孩子爱的机会,让其体验爱的快乐。可以从家庭和身边做起,让孩子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端饭递茶,父母或其他亲人以及同学、老师生病,让孩子去探望和伺候等。要让孩子多参与公益事业,学会主动关心别人,学校或社会上组织的向困难家庭、重病患者或灾区的捐款捐物等慈善活动,要让孩子积极参加,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去向鳏寡孤独和贫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献爱心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和享受付出爱的快乐,从而更加有意识主动去爱。
第四,呵护孩子的爱心。卢勤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所以对于孩子富有爱心的言行要给予肯定和赞美,对于孩子缺乏爱心的言行等要给予批评指正,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让孩子认识爱,并积极正确地实践爱。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自私自利是孩子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根源于父母的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要让孩子学会爱,拥有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案例分析
⊙案例1:重付出、轻回报
阳阳把自己手里的苹果,送给了奶奶手里,并且说:“奶奶吃苹果。”奶奶满脸微笑地说:“乖宝宝,奶奶不吃,宝宝吃,宝宝真乖!”一边说一边把婷婷搂在怀里。
分析:阳阳的奶奶觉得自己现在对孩子关心,孩子长大了自然也会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试想孩子一直生活在这样一种 “被爱”的家庭环境中,他如何懂得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呢
⊙案例2:重智能,轻情感教育
天天看见妈妈来幼学校接他,高兴地拿着手里的小红花迎上去: “妈妈, 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我看见一位小班妹妹摔跤了,就把她扶起来,帮助她找到了她的老师。看!老师给我的小红花。” 这位妈妈看了一眼,说道:“哦。” 接着就迫不及待地问天天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分析: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爱心更重要,一个具有爱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祥和。然而,孩子的爱心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父母在生活中适时给予鼓励和保护。
⊙案例3:重说教、轻躬行
明明要求爸爸妈妈这个星期天带她就看望生病的奶奶,可是妈妈一直说工作很忙,没时间去。 这时,明明说出了令父母很惊讶也很尴尬的话:“你们天天给我讲故事说要我孝顺父母,敬爱老人,可是你们的妈妈生病了,你怎么不回去看看她呀!”
分析: 明明的爸爸觉得没及时去看望生病中的母亲是没关系的, 只是最近很忙, 没有时间而已,有时间就会去看了,殊不知这种推辞推辞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具体做法
⊙以身示教,胜于言传
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尊老爱幼,用心去影响孩子,包括尊敬乡邻,爱护一草一木,珍惜光阴等,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另外,父母还要耐心的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并结合生活中孩子破坏玩具,撕毁图书等不好的习惯进行爱的教育,使爱具体化。
⊙转移坏习惯,引导正确的方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要学会冷静的对待孩子的缺点,给孩子尝试性错误的机会,善意的批评要讲方式,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才是爱。先听听孩子的想法,你会有新的体会,才能有目的的、恰当的进行评议,也只有恰当的评议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议。
⊙欣赏孩子的变化,促使孩子自爱、自立、自强心的形成。
日常生活中,父母尽可能避免正面批评现状,而是赞扬幼时“现状”。不仅巧妙地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对,应该怎么做,而且使他感觉到自己原来很优秀,正度家庭教育研究院希望孩子们自己感到在变化中长大,从而产生自爱、自立,努力把握正确的方向达到自强。
⊙巧设意境,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教育
父母要充当发现者和讲解员,及时进行爱的传递,让爱从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长。如看到母鸡保护小鸡时,可介绍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奋不顾身;讲故事、阅读书籍也是培养爱心的方式之一。
以情意培育为主的方法包括三种具体方法: 1环境陶冶法 2文本、媒体感染法 3暗示法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关键词:幼儿园;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那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怎样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呢?一、以家园配合为依托,营造“情感教育”氛围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成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远。老师和家长应该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浸润在情感教育的环境里,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将所受教育逐渐地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二、以一日活动为依托,渗透情感教育1利用晨间谈话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教育时间。幼儿园的孩子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懂的,我们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讲感恩父母、关爱他人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眼含泪花。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的不易,行为上发生了变化: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向他们祝贺;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倒水、捶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如:我在组织大班社会活动《亲情树》和《我当爸爸妈妈》时,孩子们通过我创设的环境,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体验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幼儿了解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里的亲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爱心,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亲人。另外,我还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游戏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3通过游戏活动捕捉情感教育契机。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体验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方法得当,组织得好,就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存在。如在组织角色游戏“妈妈生病了”时,我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妈妈生病了,我们该如何照顾妈妈呢?有的说:给妈妈倒杯茶;有的说:帮助妈妈揉揉酸痛的地方,要比平时更乖巧;有的说:要和妈妈聊聊天,让妈妈多笑……4通过照顾植物,体验关爱之情。在班级的自然角内,摆放着幼儿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每天清晨,孩子们进园第一件事便是观察自己的植物,看看发芽没有,是否需要浇水了,有没有长虫子。在照料自己植物的同时,有的孩子见自己临近的植物还没浇水的,也会帮助别人的植物浇上水。大家互帮互助,在他们悉心的照顾下,自然角郁郁葱葱,一派生机。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结合不同时段与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八”妇女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传统的节日将民族之光闪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是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真实写照。如在“三八”节前夕,我先请小朋友讲讲自己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再说说妈妈为你们做了什么事情。孩子们有的说:妈妈为我织毛衣;有的说:妈妈为我洗衣服,烧香喷喷的饭菜……我接过孩子们的回答,顺势推舟:妈妈这么爱你们,为你们做那么多的事情,那你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要谢谢妈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响亮地回答着。在“庆三八夸妈妈”活动当天,孩子们为妈妈献上歌曲和赞美诗,并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整个活动始终洋溢着一股温情,体现着孩子对妈妈的爱,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妈妈的辛苦,知道感恩母爱,并能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妈妈的爱,是很好的情感教育活动。四、以幼儿生日为依托,进行爱心教育班里的孩子经常带生日蛋糕来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我就抓住这机会,让孩子明白妈妈把自己养这么大,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请妈妈来园跟孩子一起庆祝生日,然后,由孩子亲口跟妈妈说出感谢妈妈的话,或让孩子给妈妈打个电话,说出感谢妈妈的话。记得班里的明明小朋友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日那天,明明的妈妈终究抵不住思念,一路风尘仆仆赶来了。当时一见到明明就满眼充满泪水,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讲,但一张口,眼泪像开闸的水直泻而下。明明抱住妈妈边帮妈妈擦着眼泪,边对妈妈说着:妈不哭。孩子们被温馨感人的场面感动,当天的生日歌唱得特别地深情。五、以关心弱势群体为依托,体验关爱别人的感受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需要我们关爱、帮助的人群。如:山区的孩子、因灾难家破人亡的孩子、残疾儿童……对于这样一些人,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关爱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更应从精神上关爱他们。在为四川地震受灾的捐款活动中,孩子们都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给灾区孩子带去了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中的智残儿童,我们更应该尽力帮助他们,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巧手义卖献爱心”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全园孩子把义卖活动中的所用收入,捐给了六位品学兼优的聋哑儿童。孩子们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来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陶行之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感染我们的孩子,把爱的种子播到他们的心中,让爱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充满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