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有没有写过关于项羽的诗句

陆游有没有写过关于项羽的诗句,第1张

1 古代有哪几个诗人写过和项羽有关的诗词

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咏史诗·垓下 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

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

那堪回首别虞姬。

项王祠 陆游

项里溪水声潺湲,溪上青山峨髻鬟。

烟村人语虚市合,石桥日落渔樵还。

堂上君王凛八尺,大冠如箕熊豹颜。

筑祠不知始何代,典祀千载谁敢删?

肃清亭障息剽夺,扫荡螟螣囚神奸。

范增玉斗久已碎,虞姬妆面留余潸。

小人平生仰遗烈,近庙欲结茅三间。

时时长歌拔山曲,醉倒聊慰穷途艰。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2 陆游诗句至今思项羽

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3 项羽有没有写诗句啊

1 全唐诗卷647_11 「咏史诗。

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2 全唐诗卷647_42 「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3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 垓下歌汉•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5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7 咏项羽 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8 垓 下 项羽 归天难,杀气腾腾剑光寒。

剑光寒:力拨青山,气盖中原。欲渡江东却无颜,歌声残:逐鹿问鼎,四面楚歌歌声残。

恨地无环。 9 濠州七绝·虞姬墓 苏轼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10 虞美人·清朝诗人何浦 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

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项羽。11 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

(汪绍焻) 12 年代:唐 作者:孟郊 作品: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 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

鼓气雷作敌,剑光电为双。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13 叱咤风云虎共龙,英雄未必让重瞳。 项羽 疆封域吏非因足,鼎祚廷王是久衷。

草没铜驼卿禄满,牛眠驿马帅林空。愧当漠漠西交巷,千古声声泣怨鸿。

14 夕阳留雀庙,孤艇系乌江,病叶相风残,寒潮夜不降。 15 八千子弟尽成灰,楚图王位任风吹。

鸿门舞剑恋旧情,乌江江水逝骓。 16 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揽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

正三更。乌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

手中莲锷凛秋霜,九重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17 辛弃疾《虞美人》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 ,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 ,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18 八千子弟失江东,止有虞兮效始终。死共乌骓埋骏骨,生怜红粉是英雄。

花间名字留芳体,帐下悲歌泣晓风。若使当年成帝业,宁同吕雉祸深宫。

19 不修仁政枉谈兵,天道如何尚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20《咏古》 田雯 列教玉体两横陈, 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独手, 虞夫人后戚夫人。 21 七律 虞姬 项羽 虞家有女过江东,玉洁冰清气若虹。

不羡嫦娥奔皓月,偏随竖子傲长空。青萍三尺为君舞,珠泪一帘因尔笼。

勿叹势如墙上草,妾魂化剑斩奸雄! 22 无名 项羽 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23 过鸿沟 唐 韩愈 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24 垓 下 (唐)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依剑空歌不逝骓。明明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25 虞姬墓 (宋)苏辙 布叛曾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26 虞姬墓 (宋)饶节 风悲月黑楚歌闻,泣下虞兮夜未分。

千骑星飞向前死,不知谁为闭荒坟。 27 虞姬墓 (宋)范成大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28 咏虞美人草 (宋)肖海藻 鲁公死后一抔荒,谁与竿头荐一觞。

妾愿得生坟土上,日翻舞袖向君王。 29 项籍庙 (宋)许彦国 千载兴亡莫浪愁,汉家功业亦荒丘。

空余原上虞姬草,舞尽春风未肯休。 30 霸王别虞姬 (宋)张可氏 垓下将军夜枕戈,半夜忽然闻楚歌。

词酸调苦不可听,拔山力尽将如何。将军夜起帐前舞,八千儿郎泪如雨。

临行马上复何言,虞兮虞兮奈何汝。 31 田舍即事 (南宋)刘克庄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

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 32《乌江》 (南宋)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无双,汉骑飞来肯受降。

早与虞姬帐下死,不教雪战到乌江。 33 虞美人 (南宋)林希逸 生犀百万环帐立,漏声未残楚声急。

拔山男子心转柔,夜依芙蓉秋露泣。别酒苦如荼,不是婵娟害霸图。

巢人愤死愁云气,吕氏田头见老夫。汉宫三万六千日,得意蛾眉亦陈迹。

至今一曲唱虞姬,恨草摇摇向春碧。 34 别离情 (元)贯云石 又闻垓下虞姬泣,斗帐初惊楚歌毕。

佳人阁泪弃英雄,剑血不销原草碧。 35 戏马台 (明)汪广洋 事机一去竟莫举,盖世拔山皆谬语。

虞姬痛别难再逢,乌骓欲逝从何许。 36 虞美人词 (明)刘炳 万人剑气真罴虎,宝珏鸿门悲亚父。

阴陵失道岂天亡,志轻仁义为降虏。凄凉垓下楚歌哀,玉碎花飞报危主。

至今荒冢说虞姬,一去繁华名不死。 37 虞姬伏剑 (明)胡奎 当年玉斗碎鸿门,碧血空沾楚剑痕。

满地落花皆汉土,不知何处箸春魂。 38 咏虞姬 (明)邱浚 垓下当年战胜还,虞姬饮撼戚姬欢。

后来人彘遭奇祸,欲乞悲歌一曲难。 39 虞姬 (明) 张宣 楚歌四面秋声起,美人如花帐中死。

重瞳将军盖世雄,泪流暗逐乌江水。妾身妾身何足数,八千健儿弃如土。

空留恨血渍平原,碧草无风为谁舞。 40 咏虞美人草 (明)孙齐之 楚宫花态至今存,倾国倾城总莫论。

夜帐一歌身易殒,春风千载恨难吞。胭。

4 关于项羽的诗句有哪些

《垓下歌》 (gāi xià gē)——秦末汉初•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无名》佚名 剑折沙尽血洗风, 七载成败转头空。 荡恨笑饮苍天泪, 段韧傲刻夕阳红。

还有一些后代诗人赞扬他的诗: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 作者:胡曾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咏项羽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 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无双, 汉骑飞来肯受降。 早与虞姬帐下死, 不教雪战到乌江。

5 有关项羽的诗句,评介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的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刘邦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还有“坐不安席”、“秋毫无犯”、“不拘小节”、“暗渡陈仓”等成语与项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6 求一首关于项羽的诗歌

所谓诗说,只不过就是戏说,随便用四库的软件查了一下,竟然发现评论项羽的诗有15首之多,其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

项羽想来不用多介绍了,也许用文康先生的“儿女英雄”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吧,他有男儿气概,也有儿女情长,他可以冷酷的血腥屠杀,也可以荡气回肠的柔情似水,他的人生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想,悲剧有时候是最诱人的,加上他传奇的经历,这些或许就是后世的诗家愿意垂青他的缘故。 先来看一首《咏项羽》: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作者于季子是初唐高武后时期的进士,关于他生平的文字已经没有了。

四句诗列举了项羽生平,在纯粹的描述史实之外,表达了对项羽乌江自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激赏。 表达于季子同样感情的诗歌有《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项王》“骓马虞兮可奈何,汉军四面楚人歌。

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 这三首诗的作者不是中过进士当过小官,就是清闲的文人,骨子里面文人理想的气质很是浓厚,对项羽的自杀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甚至于可以把它们的态度看成是一种欣赏。

同样表达这种感情,上述三首诗都逊色于李清照的《绝句》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诗以言志,不光是用来对历史空发感慨的,诗歌更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使得前面三首等而下之了,有人说李的这首绝句比豪放派的词还要豪放,一个女子在看到国破家亡,而南宋歌舞升平,没有人表现得像个男人的时候,抒发了自己极大的愤慨,也难怪,此刻的岳飞才初出茅庐。 还有表达另外一种感情的,如杜牧的《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个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杜牧觉得项羽应该忍辱回江东,还觉得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唐人李山甫跟着唱和, 《项羽庙》 “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渡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 可能杜牧和李山甫的过分的书生气让大政治家王安石看不下去吧,200年以后远远的和了一首同名的七绝:“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当然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眼光,从形势上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了,但王安石尽管也是成就巨大的文学家,但却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 张耒的《项羽》从另外的角度总结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其诗曰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残暴,有能人而不能用,他必然走向失败。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跟东坡一样怀才不遇,故而诗家的愤怒在诗歌里宣泄了出来。 与之表达同样感情的诗有陆游的《项羽》: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像陆游那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学成文武艺,并不见得可以货卖帝王家,这首诗的同调实在不少: 《过项羽庙》宋 陈洎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 《过项羽庙》宋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连苏轼的弟弟在悲叹虞姬的诗中也发此感慨,《虞姬墓》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真正对项羽感兴趣,写下诗论最多的是以《圆圆曲》闻名的吴伟业,先是洋洋洒洒写下《下相怀古》: “驱车马陵山,落日见下相。

忆昔楚项王,拔山气何壮。太息取祖龙,大言竟非妄。

破釜救邯郸,功居入关上。杀降复父仇,不比诸侯将。

杯酒释沛公,殊有君人量。胡为去咸阳,遭人扼其吭。

亚父无诤言,奇计非无望。重瞳顾柔仁,隆准至暴抗。

脱之掌握中,骨肉俱无恙。所以哭鲁兄,仍具威仪葬。

古来名与色,英雄不能忘。力战兼悲歌,西风起酸怆。

废庙枕荒冈,虞兮侍帷帐。乌骓伏坐傍,踣地哀鸣状。

我来访遗迹,登高见芒砀。长陵竟抔土,万事同惆怅”。

又写下了《项王庙》:“战马台前拜鲁公,兴亡何必定关中。故人子弟多豪杰,弗及封侯吕马童。”

接着写下了《虞兮》:“千夫辟易楚重瞳,仁敬居然百战中。博得美人心肯死,项王此处是英雄。”

此公对游览各地名胜充满了兴趣,各地的名胜又因他提供给游人许多许多谈资。 也许是清代的皇帝大兴文字狱,文网森严留给文人的压抑太多了,只好把精力浪费在对历史人物的品头论足上,上有吴伟业,下有孙原湘的一组《题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诗后》: 一杯热血奠幽宫,空祭灵旗飒楚风。

死有人争分五体,生无天命枉重瞳。 范增不解留韩信,项伯徒知翼沛公。

百战河山成底事,谁将成败论英雄。 ——之一 玉玦三看赤帝愁,鸿门一误又鸿沟。

无心杀季真仁度,并力除秦是本谋。 独弃关中酬故将,平分天下与诸侯。

雌雄刘项分明在,本纪原应楚出头。 ——之二 杜默清狂有替身,檀槽铁拔为迎神。

敢将文字翻迁史,欲吊英雄用美人。 鬼马怒嘶阴雨夜,山花红作战场春。

霸陵弓剑长陵士,一代匆匆万劫尘。 ——之三 愤王墓上草先秋,如此。

7 描写项羽的诗词有哪些

描写项羽的诗词有:

1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 宋·李清照 《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 宋·邵雍 观棋长吟》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杀多项羽坑秦卒,败剧符坚畏晋师。

4 唐·杜牧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颜回捧俎豆,项羽横戈矛。祥云绕毛发,高浪开咽喉。

5 唐·李商隐《题汉祖庙》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6 宋·罗颖《题汉祖庙》

项羽英雄犹不惧,可怜容得辟阳侯。

7 宋·苏轼 《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

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

8 宋·陆游 《悲歌行》

士如天马龙为友,云梦胸中吞八九,秦皇殿上夺白璧,项羽帐中撞玉斗。

9 宋·王安石 《张良》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10 宋·文天祥 《徐州道中》

白头汉王缟素师,美人燕罢项羽啼。一时混战四十万,天昏地黑睢水湄。

8 描写项羽的诗句

1、唐·杜牧 《题乌江亭》

原文选段: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释义: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不能够在之前就预料到的。能能够做到忍辱负重,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2、清·何浦《虞美人》

原文选段:

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项羽。

释义:

千万士兵都归降于刘邦,没有辜负项羽的人却只有虞姬一个弱女子。

3、元·贯云石《别离情》

原文选段:

又闻垓下虞姬泣,斗帐初惊楚歌毕。

释义:

又听到了垓下虞姬在哭泣,军帐里项羽第一次听到四面楚歌时的惶恐。

4、明·张宣《虞姬》

原文选段:

楚歌四面秋声起,美人如花帐中死。

重瞳将军盖世雄,泪流暗逐乌江水。

释义:

秋风里响起四面楚歌,像花儿一样的美人死在了军帐中,眼中有两个眸子(比喻帝王气概)的将军是个盖世英雄,却泪洒乌江。

5、南宋·汪元量《乌江》

原文选段:

平生英烈世无双,汉骑飞来肯受降。

早与虞姬帐下死,不教雪战到乌江。

释义:

平时都是能征善战的英雄,刘邦的铁骑来的时候却都投降了。早知道这样会和虞姬一起在帐下死掉,何必一路血战到乌江呢。

9 关于项羽的诗句

1,《乌江》唐代:汪遵

原文: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白话文释义:垓下之战惨败于刘邦,在重重的包围中项羽单枪匹马冲了出去。最后英雄不再,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

2,《咏项羽》唐代:于季子

原文: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白话文释义:北伐秦朝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却不想在秦地称王。拥有力拔山河的气魄,羞于渡江面见江东父老。

3,《题汉祖庙》唐代:李商隐

原文: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白话文释义:是男儿就应该有远大的抱负,不该眷恋家园,而应以天下为家,建功立业。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项羽又何曾在故乡待过。

4,《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原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白话文释义: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5,《题乌江亭》唐代:杜牧

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白话文释义: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成语: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语:张良借箸

解释: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

成语:胯下之辱

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秋毫无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成语:江东父老

解释:〖释义〗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成语:约法三章

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成语: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妇人之仁

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92;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扛鼎拔山 / 拔山盖世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分我杯羹

解释: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计将安出

解释: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成语:高阳酒徒

解释: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成语:所向披靡

解释: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单枪匹马成语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的楚军是最强大的,可是在与汉军争夺中,渐渐走了下坡路。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包围。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没了。夜里从汉营里传来楚歌声,项羽伤心地唱道:“力气拔山盖世,可是时机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我们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们该怎么办?” 半夜项羽突围,逃到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个士兵,但是追兵却有几千。 项羽说:“我起兵八年,打过七十多场仗,从来没有输过。今天这是老天要亡我!” 逃到乌江,乌江的亭长有只船,可渡一人一马,可是项羽说:“当初八千子弟随我渡江,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回去。又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 最后项羽刎颈乌江边。

  五代诗人汪遵写道:“在兵败、弓折、威风扫地后,项羽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江东已经可以看见了,可是却不能回去,英雄虽然不在了,可是他羞愧的面容忧在。”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在南方的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声势更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夫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夫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夫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夫逃到芒砀(音mángAdàng)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音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了会议,决心把起义军整顿一下。为了扩大号召,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找了来,立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为他抱不平。为了提高号召力,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作楚怀王。

鸿门宴上,波诡云谲,风浪迭起。范增亡刘心切,先“数目项王”,继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王清除心腹大患。然而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的西楚霸王“默然不应”。无奈之下,范增只得授计项庄,假以舞剑助酒兴,伺机击沛公于座。一时间,刀光剑影.风云突变,沛公性命情同一发系千钧,雏汉根基势比击石之卵危。于是,一个身系刘汉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的小人物卓立而出——樊哙闯帐。

刘邦危在旦夕,张良趋出告急。然而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人物出场两句话起势平淡,细嚼之下就能体味太史公谋篇之匠心:原来这里先写樊哙之“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铺垫基础。

继之,文段从不同的角度、多个侧面立体地展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勇士形象。

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足见其耿耿忠心;侧盾撞卫士,孤身入刀林,又见其骁勇。此处用笔经济,惜墨如金。至于樊哙单枪匹马独闯龙潭虎穴、刀山火海,一路所遇,文中竟未着一字,然而仔细揣摩一下那“卫士仆地”之状,我们就不难悟出简练出丰富、精致见神韵的大家笔法。

如果说樊哙独闯军帐是直叙其勇的话,那下文瞠目啖肉则是以其威壮而示其英勇。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作者以夸张的语气,漫画的笔触,勾勒了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这种状其怒则是显其威;显其威则是现其勇。一向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而洋洋自诩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也不禁“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泄露出项羽内心惶恐而惊慌的震动,同时也有力地反衬、浓重地烘托了樊哙神勇的一个侧面——威。这里一问一答,貌似水波不兴,实则烘云托月。声东击西、借物发力,乃司马迁惯用之技法。

赐卮酒,赏彘肩,赞其壮举,文段再一次渲染烘托,樊哙纠纠武夫的勇士形象渐趋丰满。行文至此,似已风平浪静。作者笔法虽简尤繁,从正面、从侧面,写言行、描神态,示其忠、叙其勇,状其威、言其壮,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但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推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真是说者见智不见仁,听者沽名且钓誉。侃侃而谈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逻辑缜密,论辩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敏捷、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采。

最后,拙于言辞的项羽“未有以应”。一场跌宕起伏、潮涨潮落的白热化斗争,至此已是意兴阑珊、酣畅漓淋了。项王放虎归山、养痈遗患,而刘邦则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一切都因为樊哙舍生忘死的斗争,机智巧妙的应变。

综上评析,我们可以看到《鸿门宴》用少而又少的篇幅叙写“樊哙闯帐”这一片断,用精而又精的笔墨叙其言行举止。然而,在这少而精的笔光墨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樊哙,他竭忠尽智,能言善辩,勇而有谋。司马迁在这里遣词用意可是字字如金、句句刻意。精读此段文字,反复揣摩,仍有言犹末尽之意。

摘要:项羽有着英雄情,豪情万丈,从小就励志学以一敌百的「 ”万人敌”,所以他的故事里有酣畅淋漓的复仇,有嗜血暴力的杀戮;项羽也曾做过霸业梦,俯首在嬴政车队之下都能有「 ”彼可取而代也”的远大志向,所以他的作为里,也能看出几分隐忍和几分顾忌。可惜的是,英雄和江山有时候本就矛盾,项羽的一生,没有从一而终的价值体系,最终落得兵散弓残挫虎威,看却江东不得归的悲惨结局。 少年项籍,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轻狂、傲慢、霸气外露的他命中注定不是这个黑暗世界里性情温和的改良者, 项梁怒,问他到底要学什么?他说:「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他要学「 ”万人敌”,他要做力能扛鼎,翻手便是乾坤的大英雄。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也”。作为楚将项燕的后代,他要做的是光复家族荣耀,他要做这荒唐乱世的绝对霸主。 英雄的故事,总是振奋人心 秦二世登基的第一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号角就已经吹遍了整个长江以西,项羽起事于会稽,一路上,项羽跟着叔父项梁收陈婴,占襄城,纳范增,立楚王,不但把抗秦的战事进行得顺风顺水,还把起义的合法性弄得扎扎实实。 就在一切都看起来无比顺利的时候,定陶一战,项梁战死,项羽一瞬间失去了最大的依靠。外部,秦军章邯都不把楚地残余放在心上,北渡黄河专心攻赵,以灼灼逼人的姿态对楚军极限施压;内部,自以为是的宋义通令全军按兵不动,将士们吃着芋艿掺豆子陪着他「 ”修养生息”,自己却「 ”置备酒筵,大会宾客”,真把自己当成了楚怀王的「 ”复国新希望”。 但是英雄,恰恰就是那个能够在风雨之时,展现龙虎之姿的存在。 在宋义军帐中,项羽手起刀落没有片刻迟疑地斩杀宋义,威震楚国,名扬诸侯,再次巩固了楚军姓项的客观事实。 在巨鹿战场上,项羽更把英雄情怀发挥到了极致。 管他退路几何?只管和仇敌死磕!在波涛汹涌的漳河,他破釜沉舟,豪情万丈;在风起云涌的巨鹿,他身先士卒,以一敌抵百; 鲜血!是复仇的烟火! 呐喊!是英雄的号角! 杀戮!是霸业的凯歌! 称霸的道路,却往往事与愿违 巨鹿一战,奠定了项羽在诸侯当中的绝对优势,但杀戮的基因并没有因为战争烟云的消散而褪去,他似乎忘了他称霸的雄心。那个英雄的,嗜血的项羽开始继续着血腥的杀戮。 在新安,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引发了旷古罕闻的大屠杀。 我不赞同如此暴戾的杀戮,但我可以理解项羽的初衷:在襄城,我杀5000秦卒,得以在叔父死后立马立威于军队;在彭城,我杀宋义,得以稳定人心,方有巨鹿大胜。不杀不足表我复仇决心,不杀不足彰我英雄气概! 项羽杀二十万秦军降卒的时候,还满满地沉浸在英雄的壮烈中难以自拔,全然未顾成就霸业更需要的人心所向。 英雄可以不管不顾,但成就霸业的人总是需要谨小慎微,就像当年项羽看到秦始皇车队的时候,不加掩饰的说:「 ”彼可取而代也”,而彼时籍籍无名的老光棍刘邦只是淡淡的表示「 ”大丈夫当如是。” 有英雄情的人往往做不成霸业梦,选择其一,就应该做到底。 刘邦做到底了,既然从来没想过留什么高尚的美名去传扬,那就把强盗逻辑进行到底吧! 盗嫂受金的陈平说用就用了,管他天下风评呢? 项羽要煮了自己的父亲,那就喝一碗肉汤吧,管他人情伦理呢? 骁勇无比,军功卓著的韩信说杀就杀了,管他什么诛杀功臣,忘恩负义的名声呢? 只要能够成就霸业,就没有什么坏事是违背良心的,也没有什么妥协是放不下面子的。刘邦在成就霸业这件事情上,目标显然比项羽清晰许多。 我不赞同刘邦流氓式的政治准则,但是我佩服他总是可以把他的价值体系从一而终的执行到底。 英雄情和霸业梦有时自相矛盾,不可兼得 遗憾的是,项羽心中那个有霸业梦的自己和有英雄情的自己一辈子都在打仗,他自己终究没有战胜自己。因为英雄般的复仇豪情不留任何余地地把秦人赶尽杀绝,却又因为忧心失去诸侯支持,放走刘邦。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锋利的剑刃上招招照应着刘邦的惶恐;项羽阴郁的责问,更像一把随时会下落的利剑,只需瞬间就可以击破刘邦脆弱的心理防线。但死亡的利刃终究没有出鞘,胜利的天平或许在沛公出帐,再次看到深远天空中自由飞鸟之时就已经悄然倾斜。 时隔千年的那场微妙聚会,让后人纷纷揣测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 项羽想成就霸业梦,所以害怕进关就诛杀伐秦功臣失去人心? 那他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的时候为何又只顾自己的张扬的英雄情怀,把需要隐忍和内敛才可实现的霸业梦全然抛之脑后? 为何又在进入咸阳之后,烧阿芳,屠秦人,杀怀王,在关中之地重新种下仇恨的种子,把项梁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统治合法性急不可耐的撕得稀碎? 项羽一生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是想当千古英雄,还是想做一朝霸主。 英雄的结局,后人的启示 长夜漫漫声声楚歌,草长处月碎大河蓝。乌江涛涛江水之上,项羽的结局有和美女的诀别的凄美,有对时不我待的无奈,也有对自己作为的悔恨。鲜血随着乌江水潺潺流淌而下,在历史上留下令人遐想的爱情传说和悲情动人的英雄故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结局,和每个英雄的宿命何其相似,他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使命或许就是演绎一个英雄的故事。 但项羽的悲剧更在于,他生来就有「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也终究是学会了「 ”万人敌”的兵法战术,却偏偏又贪念「 ”彼可取而代也”的霸业图景。 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心中的霸王项羽和英雄项羽却始终难以妥协,项羽敌过了万人,但终究是没有战胜自己。 我们看到近代的革命和维新运动,资本主义也好,民族主义也罢,甚至是极右的法西斯主义,都讲究从一而终,不相互矛盾的斗争纲领。 有时候,多错都变得苍白无力,做到底却是成功的关键。 对个人来讲,也是一样。《法句经》说「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人这辈子,不能让拥有两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的两个自己老是打仗。 妥协也罢,战胜也罢,完成自我价值观的统一,才能在追逐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咏乌江》汪遵曾 [2] 《史记·项羽本纪》 [3]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4] 《楚亡》 [5] 《法句经》

《霸王别姬》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讲述了楚汉战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妾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这句话,表达了虞姬对项羽的深情和离别的悲伤情感。

首先,这句话表现了虞姬对项羽的深情。在戏曲中,虞姬深爱着项羽,但项羽却因为战争和政治原因不得不离开她。虞姬看到项羽在帐中睡觉,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思念,表现出了她对项羽的深情。

其次,这句话也表达了虞姬的悲伤情感。虞姬知道她和项羽的离别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她也深知项羽的处境非常危险。因此,她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无奈,这句话也传达了她的这种情感。

最后,这句话也反映了虞姬对项羽的关心和担忧。虽然项羽是西楚霸王,但在战争中他也面临着很多危险和挑战。虞姬看到他睡觉,心中充满了对他的关心和担忧,这句话也表现了她的这种情感。

总之,《霸王别姬》中的“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这句话,表达了虞姬对项羽的深情、悲伤和关心,是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唱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