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效应

爱情心理学效应,第1张

1、恋爱中的 “墨菲定律”:

你越在乎她/他,越容易表现不好。

生活中,你是不是会经常发现,当你越在乎一个人/一件事的时,你的得失心就会越重。

你越爱她,就越难以自控,越喜欢黏着她/他,导致表现减分。

而当你抱着平常心时,保持正常发挥,反而个人魅力会展现的淋漓尽致,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倾慕。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妙语连珠是猎物,支支吾吾是喜欢。”

2、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阻碍问题越多,感情愈发坚固。

当在双方感情基础相同的情况下,遇到的外在阻力越多,双方就爱的越深,爱的越真。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们只有经历过狂风暴雨之后,才会更加向往雨过天晴的彩虹,感情也是如此。

3、首因效应:

第一次见面的感觉,直接决定了她/他对你的整体印象。

双方初次见面时,所带来的感觉 “余温” 最持久。

精心打扮的你,会间接的给对方传达一种 “她/他是一个精致生活的人” 的印象;

即便以后你不在经常打扮,这个初始印象在对方脑海存留的时间也久久难以抹去。

“爱情保鲜靠表白,爱她/他就要说出来。” 所以一段好的感情里面,双方学会经营一段专属“余温”,可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呐。

4、近因效应:

“笑着说分手” 是给双方留下好印象的最后机会。

一段感情,随着双方长期相处,双方了解的越深,“近因效应” 取代 “首因效应” 的时间也就越短。

“近因效应” 指,随着多种刺激的产生,初始印象慢慢被最近出现的刺激冲淡。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 “笑着说分手” 留给双方的回忆会最好;

而歇斯底里大吵大闹分开之后的两人,日后再次提及还是希望他越惨越好。

“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 既然没办法在感情这所 “学校” 里面顺利毕业, 彼此成全也未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5、投射效应:

为什么你总是要求别人 “懂你”。

投射效应指:一个人容易将自己所具备的特性,强加到别人身上,并且理所应当的认为对方也该有着跟自己一样的感情、性格、习惯、思想。

比如:你在对待其他异性的示好时不明确、不拒绝。于是你也会不自觉联想到你的另一半在外面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 从而因为这些猜想,不断去寻找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来验证。

“谁也不愿意做一个没有秘密的小猫哦~”

6、吊桥效应:

“心动” 不等于 “喜欢”。

生活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某个瞬间,某个场景下,会发现平日里平平无奇的人忽然闪着光,于是便以为自己喜欢上了对方,从而做出一些行动来迎合自己的臆想。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 “吊桥效应”,当时的场景引起了你生理上的紧张、心跳加速。于是你会把这种刺激归功于你身边的人的心动。

7、多看效应:

所谓的 “日久生情”。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久处不厌莫若只如初见” 乍见之欢确实很令人惊喜,但久处不厌才能细水长流呀~

8、蔡格尼克效应: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欲擒故纵”是吸引异性的经典套路,背后的原因可能你也知道: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

在心理学层面上来讲,这是一种记忆效应: 指的是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指人们对不了解的人或事,比已经了解的人或事会保持更大的热情和期待。

9、恋爱补偿效应: 

人总是最先注意到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 “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爱一个人,连同他家屋檐上的乌鸦都会喜爱。要知道在古时候,乌鸦可是 “不祥之鸟” 的化身呢。

心理学中提到:如果你在身处一个群体聚会中,当有人讲述一个笑话引来哄堂大笑时,眼睛会首先看向自己在意的人。

10、拍球效应: 

双方产生矛盾时,为什么会越吵越凶

顾名思义,当你用力去拍球,球面承受的压力越大,它弹跳得就越高。

在争吵中,你一言我一语不间断的互相攻击,使人承受的压力变大,潜能发挥的就越大;

反之,如果中途有一方提出冷静, 就相当于他放弃了继续用力“拍球”的行为,结果就会好很多。

“冲动是魔鬼” 保持理智,可以有效避免很多“莫须有”的问题哦。

11、古烈治效应:

人们为什么会喜新厌旧

心理学中,把人类(尤其是男性)见异思迁的情况归于“古烈治效应”。这一效应在很多哺乳动物身上都得以体现,人类作为高等哺乳动物,同样不可避免地保留着这一痕迹。

旧的手机总是没有新的手机有设计感、有黑科技,昨天的衣服永远配不上今天优秀的自己。

“未来总有千般好,切勿舍弃当下衣”  期待将至的同时,也要感激拥有的啊。

12、逆向效应: 

爱之深,恨之切。

在关系中付出越多的那个人,到分道扬镳镰的时候越容易“黑化”;

或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双方恋爱不成,就容易反目成仇、由爱生恨。会在心里给对方情绪化的贴上各种负面标签,这其实就叫做爱情的“逆向转化”。

13、间歇性强化: 

最聪明的“驯服“方法,让Ta永远对你欲罢不能。

最早发现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斯金纳。

他做过一个实验: 

将三只猫放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中,第一只猫触动按钮就会给猫粮;

第二只猫即使触动按钮,也是随机给猫粮;

第三只猫触动按钮也不会给猫粮。

实验发现,第二只猫触动按钮的频率最高。

在感情中,这种“随机奖励“同样适用:他每次约你出门,你都有求必应,时间久了他自然就会觉得约你见面毫无挑战性,产生懈怠心理;但你每次都不答应,他则会觉得毫无余地,容易直接放弃;只有”随机“答应,才让对方猜不透、摸不着,每次都抱着蠢蠢欲动的试探心里去约你,新鲜感永远存在,对你欲罢不能。

适当运用一些感情“小套路” ,让Ta越来越为你着迷~

14、恋爱中的马太效应:

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很高。

马太效应在恋爱中表现为: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当你愿意多为自己付出,不断完善自己,你的个人魅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个人吸引力;

而当你一味讨好对方,则会让对方恃宠而骄,你在投入过程中不断“贬值”,对方却在投入过程中不断“增值”。

“同频 ”很重要,两个人共同成长才是爱情最合拍的样子。如果感觉有用的话,不要偷偷进步,记得把这篇文章也分享给你喜欢的那个Ta哦~· 

15、振奋效应:

爱你的人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越是对自己爱的人刻骨铭心,越是会感觉到自己做的还不够,越会想为了他变得更优秀。

应了朱茵的那句话: 如果你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越来越好,恭喜你,你找到对的人了。

“爱你的人会把你宠成孩子,不爱你的人会让你成为战士” 快去寻找那个把你宠成孩子的人吧~

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或称为“蔡戈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者在意思上确实是很些相近似,可是从定义上来看是有些不同的。

前者的范围要比后者的小,我就这么给你做个比方吧,比方说,你叫很多小朋友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一个圈圈。你允许一半的人画完这个圈,但是你干扰另一半的人没有画完这个圈,然后你把所有的小朋友所画的作业本都放在讲台上,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观看的机会。

注意了,问题区分就在这里了:

(那么结果是,此时所有学生都会产生“蔡戈尼效应”;

,但其中有一半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则既产生“蔡戈尼效应”又产生“齐加尼克效应”即,此时两者都会引起不安的情绪。)在这点上似乎是一样的。他们产生的都是不安的感觉,可是导致这个不安原因的因素确是不太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定义的区别问题了。你可以这么理解,“齐加尼克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而引起的心理紧张。 然而,“蔡戈尼效应”则不一样,“蔡戈尼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看到作业本上“有,不完整的圈” 即,看到别人的任务只完成一半,也会产生“蔡戈尼效应”。

我还是以,上述的那个例子来说明。也许你还不太明白,但是我给你假设出一种条件,和结果你就知道二者区别何在,然后慢慢推出来两者的细微差别。

上述例子中。没有完成任务的一半学生(即,圈只画了一半的学生)他们此刻,如果到讲台上把自己的那个圈补画好(即,自己的任务完成)他们的“齐加尼克效应”就消失了,可是,假如他们再看到另外有同学的本子上没有画完圈,他们这时便又产生了“蔡戈尼效应”(即,有始有终的动机倾向)他们会因为有人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而纠结。

但是,假如完成任务的一半学生,到达讲台,他们如果不看其他同学的本子的圈的话,他们就没有任何效应,因为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原本就没有“齐加尼克效应”因为此效应是针对自己任务没有完成时,产生的一种紧张,可是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他们此刻是不产生这种效应的。可当他们看到了其他学生的作业本上有未完成的圈,这时,他们便产生了“蔡戈尼效应”,即,完成任务的动机(此动机,不止是自己任务,也包括别人的任务)

产生 齐加尼克效应 的人,他们是针对自己未完成的工作而不安的。

但“蔡戈尼克记忆效应”却是针对所有人(包括自己,他人)的任务没有完成,他们也有一种把任务完成的动机(内驱力,冲动)。

齐加尼克效应 指,针对自己的任务,即,自己的任务完成之后,它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只要你让他把自己的那个未完成的圆圈,画完,他就安心了。

蔡戈尼克记忆效应 指,针对所有人的圈未完成而产生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是,假如他看到任何一个小朋友的圈只画了一半,他就有帮忙把另一半画满(也就是完成任务)

前者是针对自己而言。

后者是针对“任务”而言。(你可以理解为,看到缺的东西就不爽,就想帮忙完成残缺的任务,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所以我说二者,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分,我觉得,你还是仔细的多读几遍书中的实验实例,你就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多说也无义,我只能给你说,心理学的每一个定义,应该来说都是有区别的,不然的话,他们在书上一般都会把表达同意义的词做一个标示,让你知道的。

以上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有事就吃不好睡不着,一有事就坐立不安浑身难受,简言之:心里不能有事,一有事就慌!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试想,有人和你透露个八卦,讲到一半,不讲了,听者,你是不是会给急死?恨不能把那个“绯闻”从他嘴里掏出来;而说者,他是不是会被憋死?有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奇闻”却不能一吐为快,那不是要人命吗?

心里有事就有点像说到一半的八卦,让你抓耳挠腮搓手顿足火急火燎不得安宁,因为这事——没完!没说完,或者,没做完,总之:未完成!

很久之后,你仍然惦记这那个未聊完的八卦,到处打听,寻求信息。然后被人狂怼:“你怎么还惦记着这事呢?”并贴上标签:“你是有多无聊!”

无聊?!未完成的事件甭管有多无聊都始终在心中翻涌,或深深潜藏,或念念不忘,总像安装在内心的一颗炸弹,不定时地折磨自己。这颗炸弹将恐惧、焦虑、痛苦、无助等情绪捆绑在一起凝聚成“未完成情结”!

那可不是无聊,而是生命之重!生命之要!生命之首!

为何未完成事件有如此大的“魅力”?

这可以“蔡格尼克效应”来解释。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记忆实验,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做完实验后,在被试不知情的情况下,立刻让他们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较好,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效应。

人天生有一种追求办事有始有终的动机,对于那些已经做完的事情我们倾向于忘记,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得到满足;而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种心态便让我们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是未完成事件的伟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一有事就慌,一遇选择就烦,一做决定就瘫,其实都是因为无法待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中。

什么样的人会特别不愿意待在不确定的状态中呢?

我们要看到:未完成情结,既指向未来,对未发生的未知充满恐惧;也指向过去,对已发生的事件难以释怀。期望未来顺利,也奢望过去圆满。当未来的“未完成”与过去的“未完结”重叠,犹如火星撞地球,内心炸弹呈最高威力的爆裂!

一有事就慌,不是没来由的,很可能早年有种下慌张与焦虑的种子。当下的“事”诱发了早年类似经历与体验,曾经的那种恐惧的毒蛇像引信一样钻进心里,点燃炸弹。

比如因第二天要招聘面试而睡不着,很有可能是少时考试考砸了,从而留下阴影;也可能是原生家庭对考试赋予了重大意义,从而种下了逢考必慌的种子。

更可能的是,他将“考试”泛化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找工作面试是考试,人生就是一场大考,每天层出不穷的“事”就是各种小考,“事”等于“试”,“一有事就是一有试”,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决定都是一项考评,每一项任务都是一场考核。因而,一旦有事,那原本只属于考试的焦虑感就浮上心头,看似聚焦当下,实则重温旧创,那最初的恐惧借当前事”还魂”了。

如此,第一要旨即直面“逢考必慌”这个未完成事件。当找到最原始的那场“考试”,处理并修通之,也许人生中就没有那么多“一有事就慌”了。处理后你会有一个全新的图示,如打通任督二脉,“情结”散开,那些用来挣扎的能量得以释放,全身通畅。

心里一旦有事,就无法聚焦于当下,而是沉溺在心头那件事中,心游离于身,身在此心在彼,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就是不活在当下。

因而,破除“一有事就慌”的第二要义就要把自己拉回到当下,充分体验、认识、感受此时此刻。最好的方式就是聚焦呼吸,当你关注呼吸,你不会再发现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体验——一呼一吸间,我们感触到身体的柔软与心灵的平和;一动一静间,你将不再受“情结”的禁锢,而是能看见生命中从未遇见的惊喜,从而以更轻松与开放的姿态拥抱生活,迎接每一个新的体验。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成的状态,亦是一个成为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到收获与满足,也体验到缺失与怅惘,这份遗憾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所以,灰姑娘必须在午夜离开才能让王子魂牵梦萦。

越是成熟的人越是可以承受不确定性,也即“未完成”,可以搁置,可以悬置,无需及时满足——让子弹飞一会儿;甚至无需满足——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想圆满,如果完成意味着遗忘,我选择保存那份鲜活的记忆。

修通情结,珍藏记忆,畅享当下。

所以,话说一半,花开未满,也许就是刚刚好的状态!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在商场看上但是却没有买回家的衣服、游戏里想要却没有来得及下手的限量装备,一定能让你念念不忘一段时间;高中的时候让你心动的白衬衫男孩,即使在长大后的某个瞬间也能突然回想起来,变成永远的白月光。如果非要在心理学里找一个专有效应或名词,大概就是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又称为蔡格尼克效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得不到的东西就相当于这个没有完成的任务,会一直让你记忆深刻,藏在记忆里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大脑美化加工,变得越来越好。甚至有的时候会让你忽略已经在你身边的人或事物。

喜欢,但是又没有拥有,所以对这些东西或人的印象永远保持在最好的印象水平。没有接触你就不知道这件衣服布料其实并不合身,游戏装备用起来并不顺手,或者那个白衬衫男孩其实会抽烟喝酒斤斤计较。

所以珍惜当下吧,抓住已有的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3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