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原名王l卫s国,陕西省清涧县人w,7075年02月68日1出生于t陕北山z区m一f个t贫困的农民家庭,8岁时因为4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t县农村的伯父7。文8革开v始后受影响直到18年底才e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d作,并在农村一j小z学中2教过一l年书4。 4075年进入m延安大f学中8文0系学习e,其间开d始文7学创作。大l学毕业后,任《陕西文7艺z》(今1为6《延河》)编辑。曾任中1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3387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2800年发表《惊心3动魄的一n幕》,获得第一g届全国优秀中0篇小x说奖,《人j生》、《在困难的日7子l里》也x相继获奖。3277年完成长5篇小h说《平凡q的世界》获得第三y届矛盾文0学奖,他的作品《人c生》被改编成**后,引8起巨7大o的轰动。《平凡k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0央人e民电台广p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7中3午5开k始》更是让人d看到了w他对文8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3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e文6中4所写:“计8算成功的方4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h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6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i,竭尽全力p,一l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v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o的钟情,以7及d对他的现实主义n写作手1法的自信,这一z切7构成了z路遥小f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x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6定自己t“是一g个e农民血统的儿v子w”,是“既带着‘农村味’又z带着‘城市味’的人f”,他坚信“人w生的最大t的幸福也e许在于z创作的过程,而不n在于z那个j结果”。所以4他认8为1“只有在无t比6沉重的劳动中0,人x才x活得更为2充实”。他始终以6深深纠缠的故乡x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7陕北大c地作为8一s个x沉伏在他心4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k低谷时,他都是一e个r人t独自去陕北故乡a的“毛8乌2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i,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8中5午4开o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a到他的内7心5世界,从5中4我们可以0看到他对文7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g年辛苦不o寻常“,正是这样才i使我们看到了g鲜花和掌声之o后的艰难之h路。 路遥的追求与z成功,他的忧思与u矛盾,都同他的心5理结构有着密切4的联系,他被称为5“土a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6化3的影响,作为4农民的儿t子y,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z,承袭和接受了h传统文1化1的影响,以2农民生活作为1他取之t不p尽的源泉。但他又n是一p名“文7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q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1化4,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0尔扎z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x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g厌。各种报纸期刊0他也t经常翻阅,勤奋大h量的阅读,丰n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v以5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q宏阔却又a情深意长7。 1402年路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相距72岁生日5仅5仅831天l。路遥平凡i的人t生构铸了g辉煌的世界,他先后出版《姐姐的爱情》、《人j生》、《路遥小j说选》他的全部作品收入s了j五k卷本的《路遥文5集》。jalq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01)路遥并不只是一介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延川县的革命群众分裂为两大阵营,路遥是其中一个阵营的领袖。后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路遥成为副主任,相当于副县长。那年,路遥只有18岁。
(02)据路遥的启蒙老师曹谷溪透露,路遥的性格里有许多缺陷。比如,路遥常常要朋友为他办事,自己却不大乐意为朋友办事。养父病危,路遥未能给他送上一碗水喝;养父逝世,路遥未能在他的坟前焚烧一张纸钱。作为儿子,路遥没有行孝。
(03)《平凡的世界》里的诗人贾冰的原型就是曹谷溪。
(04)路遥的骨灰被安葬在延安大学背后的山上,砌墓冢的青石是从路遥的出生地清涧县运来的。因为陕西有句信天游经常被路遥传唱:“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葬罢路遥,曹谷溪为那道安放路遥骨灰的山梁起名为“文汇山”。
(05)路遥本名王卫国。当年,林彪事件的真相传开,林彪的死党王维国,恰巧与王卫国音同。从那以后,路遥便不再使用真名。
(06)除了路遥这个笔名,他还用过缨依红、两园、鲁元等多个笔名。
(07)路遥是众所公认的“食客”。年轻时,总是走到哪里睡到哪里,住在哪里吃在哪里。后来居住在陕西省作协大院,仍是如此。作协的几个年轻人家里,他几乎都吃过。有时在大院里坐着,忽然看见谁出门回来,马上高兴地说:“到你家去吃碗面?”朋友说:“那就走。”他兴奋地跟着就走。
(08)路遥初学写作时,四处借书。他借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大讲信用。逢上主家讨要,他就说丢了,主家只能自认倒霉。再遇上新书,硬缠死磨还要借。不借吧,念其勤奋好学,借吧,担心再借仍不归还。
(09)路遥的妻子林达,是在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林达的笔名是程远。路遥程远,笔名对仗,志同道合。几年后,他们给独生女儿取名路远,熟人尽可察知其意。
(10)路遥升大学那年,因为他曾经当过造反派头头,延川方面把他推荐给北师大,北师大婉言谢绝;推荐给陕师大,陕师大也不愿意收。后来,延川县文教局长领着招办干部,带上一叠《山花》杂志,与延安大学招生的同志恳谈。延大也有顾虑。最后延川县委书记赤膊上阵,乘专车频繁出入延大校园。最终,延大校长申沛昌冒险拍板,把路遥录入延大中文系。
(11)当时,大学恢复招生不久,校园里的纪律比较宽松:允许抽烟,允许打瞌睡,允许学生因为觉得老师讲得不怎么样而离课。所以有时候,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去上课,路遥就猫着腰,怀揣着书从教室楼下一晃一晃地走出校门,或许是钻到杨家岭哪个理想的旮旯,或许是到校门前菜地埂下的延河滩,一直看书到开饭前返回。有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正讲着课,他趴在桌上漫不经心地听着听着,就会发出熟睡的鼾声。讲义发下来,同桌给他放进抽屉,他不仅不整理不阅读,急用时,抓出来捏成一团就跑进厕所。
(12)路遥十分崇拜柳青,至少把《创业史》读过四遍。
(13)1976年初,周总理去世,上级指示不许开追悼会,不许戴黑纱。路遥作为班长,担着政治风险,组织全班捐款,扯黑布做黑纱,每个同学都戴纱三天。
(14)路遥读大学时的经济费用都是由他的女友林达提供的。
(15)1970年早春,有一天,诗人闻频收到一篇文章,题为《车过南京桥》,署名缨依红。于是,闻频与作者见面,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穿着一件褪色的烂棉袄,腰里系着一根破麻绳。闻频准备编发那篇文章,但是觉得那个笔名很别扭。“你另想个笔名咋样?”闻频问。于是,年轻人接过诗稿,略加思索,便写下“路遥”二字。
(16)路遥特别喜欢下雨天,每当下雨,他都会喜悦万分地说:“下雨了!下雨了!”
(17)路遥买烟必须是带嘴的,抽的时候却要把过滤嘴掐掉。路遥最爱抽的是“红塔山”。
(18)路遥非常讲究书桌的整洁。他说,桌上有一点脏乱,他就进入不了创作的状态,必须收拾得顺心。而且,路遥喜欢在纸上乱写乱画。他常常什么立意和感觉都没有,在稿纸上画着画着,便画出一个灵感来。他还经常低着头在大院里走来走去,不过那不是在构思,是在放松。
(19)路遥说,在作家协会的机关大院里,最有趣的现象是:孩子们最忙,晚睡早起,勤于功课;其次是太太们忙,早出晚归,忙于上班;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从早喝到晚。
(20)路遥曾说,陕北姑娘待人极好,她要是爱上你,即使后来有情人未成眷属,她也一辈子忘不了你,什么时候,你只要捎个话,她借上盘缠也要来看你。他还说,陕北女子不仅心地美,长得也美。有机会到陕北,你等放学时,站在米脂中学、绥德师范门口看,那里出来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美。
(21)路遥曾经给照看他的同志说,如果查出有癌症,他就跑了,跑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用毛毯一盖,卧地而死算了。但是,尽管最后查出的不是癌症,而是肝硬化腹水,路遥也未能走出西京医院。
(22)1981年夏天,路遥在甘泉县招待所写《人生》,白描专程去看望他,只见屋里烟雾弥漫,房门后的铁簸箕里盛满烟头,桌上扔着硬馒头,还有几根麻花。路遥头发蓬乱,眼角黏红,夜以继日的写作已经使他的手臂疼得难以抬起。路遥写作很吃力,进度不快,一天最多五六千字,还要不停地来回修改。
(23)那天晚上,延安城铺满月光。路遥和高建群像梦游者一样,在大街上翻来覆去地走到半夜。“中国文学界就要发生一件大事!”路遥说,他指的是那一包《人生》手稿。
(24)路遥获奖回来,把北京和省里给他的奖金,以女儿路远的名义存进银行。两笔奖金不多不少,一万元整。这是他身后唯一留下的一张存单。
(25)即使已经荣获茅盾文学奖,路遥的生活也十分清苦。作协大院里的人们几乎每天都看见他从街上的小摊回来,一手攥着几只馒头或几块锅盔,一手攥着黄瓜边走边啃,有时候连黄瓜都没有,只提着几根葱。
(26)王安忆给路遥算命,实际上是心理测验。她让路遥说出三种动物,然后分别报出由它们想起的形容词。接着,王安忆解释说,第一种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种动物的形容词是别人对你的描绘。当王安忆说第三种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得“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起来。路遥说出的第三种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
(27)路遥说,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着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不禁流了下来。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所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它在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
(28)路遥喜爱足球,并且绝对地喜欢德国足球。德国足球所表现出的战术纪律、坚韧性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那种坚持到底、毫不气馁、朴实无华的精神,肯定和路遥的精神气质发生着共鸣。
(29)写完《平凡的世界》,与作家晓雷聊天的时候,路遥说他一直想写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题目就叫《生命树》,写他的家乡的黄土沟壑里的一棵老槐树,树下发生着几对青年男女的膨胀着的幸福和浓缩着的苦难,那是黄土高原上的亚当和夏娃的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路遥彻夜未眠,他联想到陕北某城几个老干部家庭的崩溃,他试图由几个家庭探寻大千世界的奥秘,计划写一部较大规模的长篇,题目叫《崩溃》。此外,路遥还想用十年的时间写文化大革命,书名就叫《十年》,写一百万字,把上至中央的斗争与下至基层群众的斗争,把城市的斗争和农村的斗争,穿插交织起来,写出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独特判断和剖析。
(30)路遥跟晓雷说,他准备选定一个时间,带他们乘车去关中东府漫游,去潼关,去龙门,然后溯河而上,去壶口,再漫游陕北的黄土沟壑,再去养他的延川,再去生他的清涧,他说让他们一同坐在他清涧老家的石窑内,让他的母亲为他们做陕北的花样茶饭,他说他母亲做的饭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食……
(31)1992年11月17日,上午8点20分,路遥逝世于西京医院。
(32)路遥的四弟王天乐读完高中,在农村教过一年书,接着去外面闯荡。他走到延安,开始他的揽工生涯。后来,路遥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宾馆,长谈不休。不久后,王天乐被招到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采煤四区。很显然,《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原型,就是王天乐。
(33)《人生》原名《浮沉》,《人生》这个题目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王维玲帮路遥改的。
(34)《平凡的世界》开始叫《黄土》《黑金》《大世界》,后来的书名是诗人子页帮路遥改的。
(35)路遥说,《创业史》的最后部分在《延河》发表的时候,他曾经当过柳青的责任编辑。他对柳青说,你是一个陕北人,为什么却把创作放在关中平原?柳青说,原因非常复杂,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对陕北,要写几部大书,是前人没有写过的书。柳青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的。
(36)路遥在王天乐的陪同下,在煤矿体验过生活之后,忽然提出要改动孙少平的命运。他说,孙少平最远只能走到煤矿,如果走进大城市我就管不住他了。因为路遥对大城市生活不是特别熟悉。最后,路遥和王天乐共同决定,让孙兰香进入城市,因为她是他们理想中的人物。
(37)路遥与林达的感情,在路遥逝世十年前,就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王天乐曾经劝路遥离婚,然后找一个陕北姑娘,照顾他的生活。但是因为他们的女儿路远的问题,路遥迟迟不肯离婚。1992年夏天,路遥终于决定与林达协议离婚,但是一场突然其来的大病,使得路遥再也没有走下病榻。所以直至去世,林达仍然是路遥的妻子,她与路遥的女儿路远依法共同继承路遥作品的著作权。2003年,林达把享有的部分著作权全部转让给路远。
(38)在榆林宾馆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时候,路遥在感情和经济方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作。有一天,王天乐在洛川县采访,路遥突然打电话到报社,让他速到榆林。王天乐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急忙奔赴榆林。刚进房子,路遥就对他说:田晓霞死了。
(39)不管在哪里写作,临走时都是王天乐帮路遥清理房间。为帮路遥清理房间,王天乐经常要奔波百余里。而路遥,在王天乐帮他收拾行囊的时候,总是默默地在阳台上抽烟。
(40)《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北京通知路遥去领奖,路遥连路费都拿不出。最后还是王天乐帮他借的钱。王天乐把钱递给路遥,说:你以后再也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
(41)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
(42)路遥去世的消息,始终没有人告诉过路遥在延川的养母。老人还是从电视新闻里获知的。甚至路遥的遗体告别仪式,治丧委员会也没有通知路遥的养母。老人终日孤独地坐在延川老家窑院边的槐树底下,面向村口的大路,望着远方。儿子念书的时候,老人坐在那儿盼着他放学归来;儿子去了大城市,老人坐在那儿盼着他回家看看;儿子再也回不来了,老人连他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只能仍然坐在那儿,痴痴地望着……
(43)路遥的阅读兴趣方面,对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有特殊的偏好。国内,喜欢《红楼梦》、鲁迅的全部著作和柳青的《创业史》。国外,比较喜欢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肖洛霍夫、司汤达、莎士比亚、恰科夫斯基和艾特玛托夫的全部作品;泰戈尔的《戈控》、夏绿蒂的《简·爱》、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报纸,每天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杂志,除过文学杂志,喜欢《世界知识》《环球》《世界博览》《飞碟探索》《新华文摘》《读者文摘》《青年文摘》。
(摘自《路遥十五年祭》,李建军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名人姓名:路遥
出生年代:1949
名人职称:作家
名人国家:中国
相关介绍:
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路遥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主要作品
《人生》——成名作
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乡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
《平凡的世界》——创作高峰
当《人生》获奖并被改编成**取得成功后,路遥没有沉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问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越这一高度,赶四十岁时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国近四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作品。为此,他避开喧嚣的人群,开始搜集准备素材。
当路遥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写作时,他面对当时的文化背景以“独立”的心境和“挑战”的姿态面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1985年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各种新潮小说及西方当代文化思潮进入了中国,而现实主义是否“过时”,是否还能为读者接受成为路遥面对的实际问题,但是他却以超越的清醒的现代意识书写了这段十年的历史。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阔,为中国当代挣脱极左的束缚开始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共写了近百个人物,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变化。小说“人物运动的河流”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孙少安、孙少平他们两兄弟有着相似的性格。少安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贫穷,无法继续上学,但他非常自信又自尊,他告诉父亲,他别无所求,只想进一次考场,以证明自己并不是考不上中学。结果,在全县的几千名考生中,他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了,这时他平静地回到农村,面对现实他相信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要让自己“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在以后平凡的生活中,他务实、能干、又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不仅成为一个样样精通的庄稼人,而且抓住机遇,办砖场、搞企业,成为一位让人佩服的庄稼人。他所有的并不只是“光宗耀祖”的希望,而是“出众”显示自己的信心和价值。贫穷、失学、失恋这些命运使他更早地领略到了挫折和不幸,但也更让他学会了平静地等待和默默地承受,城乡差别、习惯势力使他的奋斗之路充满了重重荆棘。但是面对打击,他不气馁、不忧伤,勤于思考,敢于进取,认定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终于这位祖宗八代都是农民的汉子树立起他在村子中的威信,使得那些村民刮目相看。孙少安又是一个极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他和他的外地娶回的妻子同甘共苦,但当日子稍好一点时,他的妻子提出分家另过,社会上外部的各种压力不能让他屈服,但这件事也使他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即使对村里的乡里也极富同情心。当他的砖场刚刚走上正路时,村里的许多困难户为筹钱买化肥甚至为买一点生活用品而来找他打工时,他尽力帮助他们。孙少安是一代农民的新代表。
孙少平的一生更是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他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高中学习期间,他每日吃饭时总是属于“黑非洲”那几个人,但他学习刻苦,心怀远大的理想。在高中毕业时同田晓霞的一次临别聚会上,他说他绝对不会变成那种什么“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几个褡裢,在石圪节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田晓霞虽是调侃之言,却的确说到了孙少平的心理深处,他惟恐他自己会被农村的那种传统的意识淹没,而决定离开家乡到社会上去独自奋斗。他坦然面对人生,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他都是由于劳动而受到尊重也树立了他的信心。当他揽工为别人当小工背石头时,刚刚走出学校的他虽然背上伤痕累累却没有叫喊一声。当那些同他一起下煤矿的矿工去领工资,却连当月的生活费都不足用时,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同时他又具有现代意识,时时不忘学习,能文能武,也使他赢得了爱情,田晓霞不顾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事业方面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掏煤的男人”。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孙少平在各种严酷环境中默默承受独自奋斗的经历正是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
以人物的经历为经线,整个社会变迁、思想转型则构成了小说的纬线。小说中另一些人物也显得血肉饱满。田福堂这位曾是双水村的“一把手”,革命时代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可是面对新的形势,他明显地感到了新一代的年青人带给他的压力,他也为他的力不从心感到悲哀,当他看到多年已未到过的大队部时,他为他那个时代骄傲,而对新时代则感到无能为力。可以说人物思想的变化正是整个时代意识变化的反映。
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后,获第八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