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们一直说用户体验,做产品没有一刻离的了这个概念。它是很基础的东西,但是现在,这个词被放大了,我们都在讲都想要用,可是这个理念仍旧关注力不足,所以今天来还是要讲点东西。做名词解释说明,太枯燥,所以我尝试换个角度来分享些内容。用户体验是一种情感设计,就像**、小说、戏剧和音乐一样,好的设计给人愉悦的情绪,糟糕的则有各种糟糕。生活中的例子,各种情绪1 身份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复印的需求,个人信息和有效期在两面,复印时让人无奈 2 上次分享会,我们改进了签到流程,让与会者可以更方便签到,顺利无碍。 3 腾讯邮箱&lduo;收信&rduo;的设计,当你频繁的点击这个按钮但是又没有新信件的时候,它会提示你看看是不是邮件被过滤了。这个微小的设计充分理解用户在这个行为中的焦虑,并缓解了它。 4 无印良品的CD播放器给我们一种新的体验,它像一只换气扇一样挂在墙上,部件结构简约,只要把CD放进去,拉一下那根做开关的绳子,乐曲声就向风一样被缓缓吹出来。 好的产品设计,好的用户体验,给我们正向的情绪,糟糕的体验给我们负面的情绪——用着用着就想骂娘。产品的存在,先决条件是有用。有用->能用易用好用想用。以上四个例子,分别处于能用,易用,好用和想用——也就是品牌四个不同阶段。 &lduo;用户体验&rduo;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主观感受,我们要做的是&lduo;用户体验设计&rduo;,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和技巧,去做一个设计,用户通过和产品的交互,感性接受它。所以,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给用户好的,优秀的,让用户满意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lduo;以用户为中心设计&rduo;。这是我们谈论&lduo;用户体验&rduo;的最终目的。误解1 UE设计不仅仅是UI设计UI设计只是用户体验设计中视觉呈现的部分,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产品的界面,只是产品内容、结构和流程和的外在表现。用户体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界面,或者纠结于按钮和标题的摆放位置,就像前面说的&lduo;签到&rduo;的例子,我并没有把签到用的表格设计的色彩鲜艳,流程的改善是这个体验设计的重点。我们设计的是完整的交互流程:用户提交指令——系统指令执行——反馈给用户的过程。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所有能让用户愉悦的事情,都属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范畴。UI、交互的响应速度、流程的便捷、文字内容给用户传递的品牌形象,都与此有关。2 UE设计不决定产品方向产品设计大于UE设计,产品设计保证做正确的事,用户体验保证正确地做事。用户体验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创造需求。产品设计要经历需求、产品概念定位、产品设计、测试、运营等多个环节。产品需求决定它有用,产品设计保证它能用,测试使它易用,用户体验设计确保它好用。一个人,也许没有特别的才华和天赋,但是言谈举止优雅,也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这就是用户体验的价值——好用的产品,可以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原则我们已经知道一些重要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这里着重说第二点。70年代的一项著名研究证明,对人的幸福有巨大促进作用。哈佛大学心理系永久女教授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和春藤大学女校长朱迪斯•罗丹(Judith Rodin)。对一家养老院里的91位老人分为两组,一是组,他们可以决定如何布置间、业余时间做什么、在哪里休息,还可以决定是否养花草、养什么花草、怎么养。另一组是照顾组,老人的一切都被护士照顾得好好的,他们没有这些选择,护士为他们布置间、决定他们做什么、并为他们养花草。另外,养老院一周放两次**,组的人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照顾组的人则被通知何时去看**。这些老人住在同一家
你的问题其实不全面 我们看到的这部分 我是这样理解的:
例如:统一酸梅汤 这种饮料 我们在为其设计广告的时候 往往会设计几种元素在里面 从形势看 有画面有音乐 有语言(或对话 或画外音)这时候我们在结构广告的时候 我们就必须注意画面 或语言或音乐要把某种情感设计进去 如果我们设计的是父爱 母爱 父母之间的恩爱 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画面 : 六月的夏天 ,爸爸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辛勤劳作 妈妈带着草帽从小路上远远地做来 手里拎着一个瓦罐 ····是一大罐酸梅汤 拿到父亲手边 父亲只是亲亲的喝了一口 就一只手抚着我的头 另一只手端碗 把酸梅汤递给我···这是画外音响起:统一酸梅汤 让我想起母亲熬的酸梅汤的味道·····诸如此类
如设计其他情感 从新安排画面 画外音 音乐 即可
情感化设计是指旨在抓住用户注意、诱发情绪反应(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以提高执行特定行为的可能性的设计。情绪反应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例如,通过影响唤醒水平(即生理刺激),一个有着明亮色彩的按钮能够无意识地抓住用户的注意。而随后的行为可以是任何动作,比如点击按钮、注册内部通讯、或进行网上购买。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一定会涉及到两个词:“用户价值”和“用户体验”。要解释用户体验,必须解释用户价值。一个产品,首先是能用,然后是好用,最后还能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用户价值意味着满足了“能用”的需求,而用户体验则由后面两个环节决定,带给用户“好用”和“还想用”的体验。
情感化设计便是增强用户体验的一种思路。
香奈儿所出的香水每款都有它所特有的版型、所表达的情愫,想法什么的。
再例如以纯这个品牌。主要走清纯干净的总路线。这是以纯特有的路线风格。让人觉得所有版型复杂颜色深系的衣服中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纯白色以简单为主的品牌。
产品设计这种东西,我认为主要是要抓住特有、特别,以及耳目一新这三个词。
不论颜色设计风格还是其他什么的。
不需要走在潮流前线。但是必不可少的是让人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和亲切感。
例如。老人喜欢传统的风格。但是那些过于复杂的装饰团却会让人觉得有些心烦。从老人的心里想法着手,用皮油纸包装的肥皂上印一些简洁美观的传统图案就可以。
年轻人的话。分为两种去考虑就好。我认为现在的主流似乎是以夸张为主。所以,我觉得偶尔出一些清新简洁看起来美观大方的淡素色视频、服饰反倒会在那些复杂的服饰中脱颖而出。
总之,我认为设计最主要的,就是抓住现在人们的想法和内心。然后逐个攻破的一种商业手段。充外型上波的他人的好感,就要先从所有人心底真正呼吁的方向和路线去走。
总之,就是这样。如果我解释的不是很明白的话,那么很抱歉。我并不是读这个专业的,所以也只能给LZ提一些小建议而已。
如果您觉得我说的对的话,可以试着和我讨论一下……
题目 艺术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现象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更渴望好的产品出现,以适应时代的潮流,而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差强人意,色彩心理尤其严重。人们在谈及到一款产品设计时,经常会用到“挺漂亮的”,“有创意”,“有点意思”等等词汇,其实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些词汇都是对于设计师、产品和受众之间的情感征兆的描述。选择该论文题目是自己对社会现象得认识了解,是自己对产品造型的体会,通过自己的总结,使大众对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有深刻得认识,并观注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 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作为心理学的一名词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在产品设计中情感是设计师→产品→大众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扮演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将设计师和大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在产品中是一种编码的过程;大众在面对一产品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感受,这是一种解码或者说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最后,设计师从受众的心理感受中获得一定的线索和启发,并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考虑的不仅仅是艺术设计,而应该考虑到与产品、市场、消费等有关的所有环节。我自己认为产品造型设计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理念决定的,有人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设计技术只是一个为了把理念付之于实际的工具。我们所要探讨的是用什么样的理念去进行设计,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去进行设计思考,去构思设计的方针。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和理念问题,设计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
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了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等。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藉色彩运用,勾起一般人心理上的联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颜色象征意义:
红——血、夕阳、火、热情、危险;
橙——晚霞、秋叶、温情、积极;
黄——黄金、黄菊、注意、光明; 绿——草木、安全、和平、理想、希望;
蓝——海洋、蓝天、沉静、忧郁、理智;
紫——高贵、神秘、优雅;白——纯洁、朴素、神圣;
黑——夜、死亡、邪恶、严肃。心理学家留意到,一种颜色通常不只含有一个象征意义,正如上述的红色,既象征热情,却也象征了危险,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颜色的密码,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诠释。除此之外,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他所身处的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都会使人对同一色彩产生不同的联想。蔡启仁先生举例,好像中国人对红色和**特别有好感,就多少和中华民族发源于黄土高原有点关系,故在不同文化体系下,色彩会给设定为含有不同特定意思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这个色彩和心理联想的理论,对设计师来说是个重要的发现。他们在选择运用何种色彩时,须同时考虑作品面向的是哪一个消费群,以免出现相反效果。蔡启仁先生举例,紫色在西方宗教世界中,是一种代表尊贵的颜色,大主教身穿的教袍便采用了紫色;但在伊斯兰教国家内,紫色却是一种禁忌的颜色,不能随便乱用。色彩心理不过是其中一个选择条件,还有其它的原因左右设计师的决定,其中一个极普遍的因素便是潮流。当某个时期,某种颜色或某系列的颜色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主流偏好,设计师设计新商品时,便不免会较容易倾向选择那些流行色彩。但是,是谁决定哪些是流行色流行色的研究,是近半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蔡启仁先生指出,世界上有一个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专门研究色彩的潮流。每年,委员会会对世界各地的流行色调加以研究分析,预测哪些颜色会成为国际流行色,提供设计师参考。
目前各个不同地区的交流频繁,流行色的覆盖层面越发广阔,对设计的影响力亦逐步加强。近年来,潮流追捧金属色系,一下子,新涌现的产品全部都不得不抹上三分金属色彩。设计师以提高商品的吸引力为大前题,顺应潮流用某些色彩,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几种潮流色彩中翻出新意,创作出许多精彩的作品。但一些盲目跟从潮流,不假思索“设计师”,其制成品欠缺新意,只求赶上潮流,却忽略了个性。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已从哲学转入科学的范畴,心理学家注重实验所验证的色彩心理的效果。不少色彩理论中都对此作过专门的介绍,这些经验向我们明确地肯定了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翻开任何一本有关色彩设计的书,都有谈到一些运用色彩的基本技巧,诸如注意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但有趣的是,差不多没有一本书提过意念和色彩设计的关系。也许作者认为意念是设计之本,不用特别多谈也应留意到吧。但他们大概忘记了色彩的魔力有多大,当你面对数以千计的正卖点是什么的东西。其实设计三元素:色彩、图像、文字,全部都只不过是一个设计的外表,一个设计的真正灵魂其实来自设计师的创意。没有意念的色彩设计,无异于一具空有漂亮外表的躯壳。只有把创作意念融人色彩设计中,整个设计才有灵魂,色彩才能向观众传情达意。
二 产品是设计师情感的表现
设计师在产品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通过作品发泄自身的情绪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设计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艺术表现的过程。现代艺术哲学认为,艺术家内心有某种感情或情绪,于是便通过画布、色彩、书面文字、砖石和灰泥等创造出一件艺术品,以便把它们释放或宣泄出来。与之相类似的是,设计师将自己的情绪通过各种形态、色彩等造型语言表现在产品之上。结果,产品不仅仅是真实呈现物,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这里要强调的是,产品的形式与情感并不是分离的,从“经验”的层次上来说,只有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同它们唤起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时,产品才具有审美价值。宇宙中只有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就是所有事物的不断的发展和变革,设计也是如此。这个时代处于由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之中,面临着信息与观念的重构和整合。“设计”,一个处于科学和艺术的边缘地带,其发展必然受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和新观念的冲击;设计的形态、领域和内容也与时巨变。在世纪之交,人类由对设计变革端倪的探究,发展到对人类的未来生存方式进行思考和展望。情感设计学探索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的关系,它首先指出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并从设计心理学出发,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如何把情感融入产品设计,同时阐明了通过这种融入可以达到美感与可用性的统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
三 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引人注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活动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刺激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刺激物和人的主观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刺激,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设计师对产品造型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产品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时尚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产品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就必须体现产品鲜明个性特性,简洁明了的形象,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以往的设计或许更多的与设计师的灵机一动相关,而现在的设计,设计的分工更加明确,设计的流程更加科学,同时人机工程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色彩学、功能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理论的成熟,也为设计得到满意的解决之道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总之,产品设计要深入地研究消费者心理,了解、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活动,要处处体现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效果。产品设计与艺术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自然的可以将艺术表现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就是将情感引入设计中来。其实,艺术与设计一直以来就关系密切,只是在结合的程度上有所差异。美国著名的审美心理学专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就设计的艺术性曾指出:“事实上,不管是一把钥匙,还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的正面,或者是一幅由瓦都于1700年左右所绘的表现生命哲学的画,它们之间的艺术性,只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从最简单的装饰品,到成熟的艺术品,是一个连续上升的等级。” 意大利的设计师们更是将艺术表现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到极至。看一看Memphis 设计的家具,其中无不带有一种“比起功能来说更多感情色彩、比起商业来说更加艺术性的元素”。Memphis的设计大师们用不同寻常的方法结合形状、材料和鲜艳的色彩,所依据的设计旨在让人惊讶和激发想象的漫游。产品的艺术设计为设计开辟了一个给为广阔和自由的天地。产品的艺术性也随之成为优良设计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当然,也不会因为强调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就忽略了产品的功利属性。其实,艺术属性和功利属性的结合存在于一切艺术领域中,而不仅仅是现代设计。在产品的艺术化设计中,功利属性和艺术属性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艺术属性应该服从于功利属性。这就要求设计活动在遵循技术原则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遵循艺术原则。设计师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情感因素,这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显著区别。
四 受众面对和使用产品时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说产品具有情感,并不意味着情感来自于产品本身。一方面,设计师自身的审美观点在产品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大众在面对和使用产品时会产生对美丑的直接反应与喜爱偏好的感受。审美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待事物的情绪和感受是一个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内在的心理感应具有公共性,在这个层次上,大众对待同一事物的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大部分人可以非常准确的将具有不同情感意义的产品辨别出来(严肃或严谨的、柔和或休闲的)。外在的审美心理感应就比较复杂。它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1 社会潮流
在设计的流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种新颖有创意的设计产品上市,它或许是一种新式发型;或许是一新型工业产品;也可能是一款时装。当由于种种原因得到受众的认可,人们纷纷愿意拥有它或使用它的时候,潮流便出现了,这种流行趋势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喜好程度。其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同一类产品中,有时可能波及各个领域的其他产品。
2 文化背景
我们居住的文化环境影响我们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这种由文化影响的外在审美心理感应具有社会的相对性。因为大众对这些东西的交流和理解要基于某种法则,而这种法则又是由社会的人确定的。色彩是最廉价和有效提高产品个性化、人性化设计及附加值的手段了,色彩有数之不尽的相貌、表达不完的情感内容、极其丰富的特性内容,并且不同色彩的运用会对产品的质感、质量、美感、感性价值产生巨大差异。据我的一位专业老师讲苹果电脑的色彩设计就请了世界上最一流的色彩专家和食品专家等共同来设计其产品色彩。相信苹果电脑的成功一定有这方面的原因了。
另外,造型和色彩也是使产品具备精神、文化、情感等高级价值的最关键因素了。因此我们的产品应充分把色彩设计和造型完善结合,争取在第一感性方面就紧抓住每一个消费者的心,我们也争取在这方面做到——使我们的产品看上去的感性价值远远大于标签上的价值。
人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就工业产品设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顾客为本”。因此,本文从消费者需求满足角度出发,首先分析需要、欲望与需求的关系,然后对消费者需求是工业产品人性化设计的根本考虑因素和消费者需求满足是成功人性化设计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的一些设计原则。对于人来说,物的物质效用功能的创造(即产品技术功能的创造),其实质是延伸了人的器官,其意义是帮助人完成各种动作(包括一部分思维活动),以减轻体力或脑力的负担。因此,以技术为主体的产品设计,是人类为满足自身最基本需求的设计行为。 把由产品化设计的产品纳入“人—机(产品)—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我们就能发现,产品化设计是一种非优化设计。 在“人—机(产品)—环境”系统中,产品与其它2个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产品与人、产品与社会环境及产品与自然环境。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就构成了产品的设计环境。设计环境对产品的设计起着制约的作用,同时也对产品设计起着导向与定位的作用。 人对产品设计的制约,包括生理与心理两大方面。人的生理对产品设计的制约,反映在《人机工程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成果中;人的心理对产品设计的制约,则反映在《工程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形态符号学》等学科中。
结论
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更关心情感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而对于工业设计师来说,产品设计始终是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这便要求设计师们把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作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并努力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出来。产品设计毕竟不是完全意义的艺术创作,不能完全是设计师自身情绪的宣泄。我的观点是,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因素,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在此前提之下,提倡设计师将自身个性和风格融入进去。毕竟,设计师还担当着引导时尚潮流的角色。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们,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亲人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我前段时间发表的论文,
就送给你了]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工业产品要能充分适应和满足作为“人”的消费者的需求,早在1964年工业设计就被界定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在于决定产品的正式品质。所谓正式品质,除了产品外形和表面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获得一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满意的整体。”不难看出设计与消费者的心理存在着莫大的关联,而设计心理学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设计心理学既研究消费者共性的、一般性的心理规律,也包括其个性的、差异性的规律;既有对消费者心理的宏观分析,又涉及微观心理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设计心理学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这一设计中的难题,进而使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具有科学依据的行为。一、设计心理学在人性化产品设计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人性化设计是指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生理双重需求的设计,强调设计以“人”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为人使用的目的。在人与产品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在自然方面,人性化设计要研究诸如人体形态特征、人的感知特性和人的反应特性,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