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李白的感情

杜甫对李白的感情,第1张

杜甫李白的感情: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崇拜,是诗人之间的相敬,文人之间的相重。

李白,唐朝著名诗人,词赋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字里行间均是溢出来的浪漫主义气息。

杜甫,唐朝著名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豪气干云,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文亦有“诗史”之称。

两个人并称为“李杜”,文学造诣可见一斑。

同时也有流传说这两个人关系很亲密,视彼此为知己。

然而事实上,杜甫确实是李白的迷弟,至于李白怎样看杜甫,却是有待商榷。

杜甫追星,爱豆是李白,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毕竟有史可查,杜甫写过多达15首给李白的诗,什么《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等等,真的是天天想、春天想、秋天想、冬天想、梦里想,送个朋友也要想想——啊我上次送李白的时候……

公元744年,李白到了洛阳,杜甫终于上线追星成功。杜甫比李白小了整整11岁,两人见面之时,李白已经43岁,名扬天下,而杜甫虽然风华正茂,但却还未名声大振,面对心中的偶像,杜甫并没有一直吹彩虹屁,两人以平等的身份成为了朋友。

总之,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与杜甫的感情究竟如何,我们已经无从探究了,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杜甫描述二人当时“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文人相重,想必定然是最惺惺相惜的至交好友了。

有人说,纵观李白、杜甫之间的交往,杜甫写多首诗给李白,对其人情真意切,对其才华高度评价;反观李白,却对杜甫回应寥寥,似乎“并不感冒”。

这其实完全是谬论!

李白比杜甫大12岁,成名亦比杜甫早很多。以“安史之乱”为界,李白的诗名成就期主要在战乱前;杜甫在“安史之乱”前虽有些许名篇,但更多描述遭遇、反映现实的名作都是在战乱中及之后所作。对于杜甫来说,李白是文坛“前辈”,是值得钦羡追慕的榜样,年轻后进主动写诗唱和向“前辈”学习切磋是很正常的事情。譬如今日,正常情况之下,亦是后进向前辈请教多,完全符合常理,何来情义“薄厚”之说?此其一。

其二,看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关键不在互相来往“书信”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指标”是看两人相互理解的程度。有人隔山海,却是平生知己,全在于志同道合。李白、杜甫便是如此,仅看杜甫写给李白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就足以知道两人互相欣赏、高山流水知音般的感情。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深刻了解对方、感同身受对方的际遇,岂能发出同声之叹、写就共情文章?

明末王嗣奭评价杜甫这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时就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诚如是。开首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回忆了李白的青年得志时期。连“狂客”贺知章都惊呼李白为“谪仙人”,诗作惊天动地,天下知名,文章绝伦,必然流传后世。受到皇帝奖励锦袍,一时风流受人追捧。

接着写: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写李白因受排挤而被赐金放还,开始南北漫游,但心绪不佳。游玩时与“我”建立深厚情谊,从官场安然退出也算是一种保全,没有辜负往昔遁世隐居的愿望,现在终于可以游览山水了,喝酒之后的李白更见赤子之心,与“我”同在梁园醉舞、泗水放歌。只是才华高而不能用于世,心怀未免难以舒展;志向高远,以致孤独而没人能够相和。虽有东汉文士祢衡一样的卓越才智,却难免像孔子弟子原宪那般穷愁潦倒。

这其中,“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是非常精彩的句子!前两句写了李、杜(当时同行的还有高适)游览时知己相酬的快意,回忆了那些“同欢乐”的难忘场景;最后两句写出了杜甫对好友李白的深度理解和真诚劝慰——曲高和寡,道高无邻! 没有深情厚谊,就难以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不是志同道合,就无法把劝慰的话说到朋友的心坎上。 当然,后两句中也可能含有杜甫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在里面,但当时李白正处于失意期,如果双方交情不深,杜甫完全没必要如此高度评价李白。正是共患难的“难兄难弟”,所以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最后,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写了李白流放夜郎前后的经历。李白隐居庐山时,永王屡次三番请李白出山,李白一方面抱着“扫胡尘”“救河南”的愿望,一方面也受生活境况所迫,于是参加了永王幕府。不料,其后被牵连到肃宗和永王的争权夺位之中。永王败死后,李白下狱,接着被长流夜郎。

杜甫为李白的遭遇辩驳并赋予深切同情,例举苏武、黄公、穆生、邹阳的例子来说明李白对朝廷的忠诚和遭遇的无辜。说李白像苏武一样心忠于汉室,像黄公一样绝不会事于暴秦,像穆生辞别楚王刘戊一样完全知道自重,像邹阳一样上书为自己辩护。接着反问说,既然已经做了处罚,又有谁能够把事情的真相向朝廷陈述呢?“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李白在杜甫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这是对李白的祝福——希望尽快康复,继续赋诗。“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劝慰李白不要埋怨,要“乘船问路”——设法向朝廷表明心志、自证清白。这一首诗中,杜甫对老友的了解、同情、安慰、祝福、劝勉,全在其中。

杜甫是个有傲骨的人,对事情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真理坚持。当年宰相房琯一案,杜甫就坚持己见,不因害怕皇权争斗就放弃自己的立场。此时面对无辜受牵连的李白,杜甫大胆摆明自己的立场,为朋友发声,这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这等甘愿为朋友冒风险而仗义发声的无畏举动,足以证明李、杜之间的深情厚谊。情感是相互的,若是李白对杜甫情感不真、交往不深,杜甫岂会这般不顾风险地为朋友呐喊?

可惜的是,就在这一年(公元762年)的年底(12月),62岁的李白终究是一病不起,追随贾生和孔子去了。在这之前,李白自己写了“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等诗句,想成为贾生、孔子般的人物。杜甫心心念念的“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的愿望没有达成。

文人相轻也罢,武无第一也罢,都是过往陋习。试观天下之大、才俊之多,便知狭隘与嫉妒最是无用之物。唐诗中的“双子星座”“道同气合志相感”“结交无虑三十年”,他们惺惺相惜,英雄互重,钦慕你才华过人,同情你屡遭磨难,寄君一片皎洁心,留存心间做抚慰。他们,为后人做了极好的榜样。

《赠李白》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意在劝勉友人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欣赏与爱怜之情。《赠李白》写于公元745年秋,当时诗人与友人李白在鲁郡相别,便写下了这首赠诗。

《赠李白》

杜甫〔唐代〕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的背景

在杜甫写下这首七绝这年,李白也同样写了一首诗相赠,这首诗就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于两人在鲁郡东石门相聚之后,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在期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赠李白》中,杜甫先写“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道出了两人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的现实,以及共同的仕途困境。后两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对李白的深刻写照,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诗人借诗句,描绘出李白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

此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不仅写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更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刻的钦佩以及因情志相投而生出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东都洛阳。后来人们对此有至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于是就说,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年岁小的杜甫对李白的无限景仰,视李白为偶像,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诗献给李白,比如《饮中八仙歌》《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李白也很珍惜这个小粉丝,因为知己。也回赠《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诗。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李白和杜甫:

1、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2、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3、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4、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5、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提出"论诗以李杜为准",他认为李杜是达到了盛唐诗歌最高境界的。

参考资料:

—李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0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