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扩展资料
原文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天净沙·秋思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风月无边。四季在古人的诗篇中赋予的感情极多。
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春篇自不必说。
夏季则是热烈积极地篇章,兼有轻扇扑萤,听取蛙声的悠闲。
至于秋篇,一则秋高气爽,长空浅底,万物澄澈,高阔间诗情飘于九霄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更多的则是秋风扫落叶,万物萧条的景象。大好的景致在秋归于沉寂,枯黄飘零,总是让敏感的诗人不胜唏嘘尤其远在天涯的游子,孤寂的心情更易被景致感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是感人。夕阳,孤旅,枯藤,昏鸦染上弄弄的昏**彩让人久盈于怀。落叶归根,也容易让游子思归。正是中国传统中千古不易的主题。秋思的灵魂,正是乡思的深沉,对温暖生命的无可奈何的感慨。也正是本篇的主题。
冬篇,高寒纯洁,没有秋的欲尽不尽的牵挂,欲挽又不法挽的无奈。虽处极寒,然凛冽干脆,白雪茫茫,不染一暇,亦孕育新的希望反显激进
大体说说,当然不能尽到说明不能说尽,余味若能自行体会,方不负我这许多口舌
哈哈哈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情小令,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精妙之处。
根据《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可以知道作者是想表达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具体情景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