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感的是,父母强调家里没钱,自己多辛苦
在网上看到一个大咖发帖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对于大咖的感觉就是,很挣钱,所以很富裕,吃穿不愁,活得也比较肆意潇洒。可是没想到,内容却让人特别难过,甚至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这位大咖发帖称,自己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太好,16岁就出来打工了,之后几乎没在家里吃过饭,也没有要过家里一分钱。而过早地进入社会摸爬滚打,历经各种刁难,受尽各种委屈,熬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时期,终于有了稍有起色的日子。
然而,自己依旧对父母怀有很深的反感情绪。特别是在父母一直反复强调,自己家没有钱,父母有多么不容易多么艰难,做儿子的一定要体谅,要懂得感恩,多回报父母的时候。
大咖说,父母对自己态度好,就是他们自己的功劳,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与拼搏;而父母对自己如果态度不好,那过错全都在自己,是自己不懂事不努力,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才会让父母对自己态度恶劣的。这种感觉让人难过到崩溃。
有一种父母,最擅长自我牺牲的感动,道德绑架孩子必须懂事
大咖的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有一种父母就是这样,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
“孩子,爸妈很辛苦,很不容易,你要懂事才行啊!”
“你一点都不心疼父母,真是个白眼狼!”
“你看,爸妈头发都白了,脸上都有皱纹了,你还要我们怎样?”
“我们条件不好,家里的日子很难过,爸妈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你只有出人头地,才能带我们这个家脱离苦海!”
以及“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啊……”
这种父母,最擅长用自我牺牲的感动,来“道德绑架”孩子,要求孩子必须听话懂事。他们会用“家里穷,不能和别人比”和“爸妈很辛苦”,这两个理由,来强制性要求孩子必须做到自己的规划,必须按照自己铺好的路走,必须成为自己想要的那种乖巧听话的性格。
倘若孩子有一点点的反抗叛逆情绪,他们就会用苦情的戏码来哭诉,给孩子压力,用难听的字眼来谩骂,打击孩子的信心,甚至训斥、家暴等,只为了让孩子不“误入歧途”,重新回到自己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人生规划中。
他们一直在歌颂自己的“全为孩子着想”,赞美自己的付出,却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全然不顾孩子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我们表现出来的“懂事”,成了内心的耻辱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你很喜欢,但最后没有选择的人事物?下面的回答一个比一个扎心,特别能够感同身受。
有个回答说,自己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家里做小生意的,邻居不是大学教授就是公务员,家境自然是无法相比的。有天,邻居组团带孩子去超市,路过自家门店,就招呼着说一起去。妈妈虽不情愿,但不好拒绝,只暗暗叮嘱孩子别买贵的。
在邻居的几个小孩欢天喜地在超市里奔跑,挑选着心爱的玩具时,这个答友只选了九块九的小铲,想自己可以玩店后门的沙子,不至于太无聊。而在家里,答友的玩具只有一个,是一个小布偶。
邻居们都在夸答友懂事时,只有小孩子心直口快地说“他家穷”。而在别人眼里懂事的孩子,却得不到爸妈的认同。爸爸打了他两耳光,妈妈穿着高跟鞋连踹了好几脚,嘴里骂骂咧咧:“你都多大了?买这种三岁小孩的东西有意思吗?”“你怎么能和楼上的小孩比啊?你比得了吗?”
答友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很懂事,很乖,很听话,很体恤父母,也没有攀比,还选了最便宜的玩具,为什么还会挨打受骂?这个玩具就像是耻辱柱一般,牢牢地钉在了他的心里。一同讨厌的,还有可以随心所欲玩玩具的小孩、九块九的价格,以及曾经尊敬的父母。
直到后来有了弟弟,他看到了这一套玩具,非要闹着玩,答友不给。妈妈直接狠狠瞪了一眼:“他才多大啊?拿给他!”而弟弟的年纪和答友那时候一样大,都是小学二年级。
父母不知道,我们妥协“懂事”的内心,究竟有多“绝望”
父母总会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好像他们的婚姻不幸福,原因都在我们,其实我们想说:早就希望你们离婚了。
父母总会说“原来你画的还不错,早知道当初就让你选艺考了”,然而他们忘记了,当初为了不让我们选择艺考,他们想尽办法阻止我们,只因为觉得费钱。
父母总会埋怨“为什么你从来不和我们说你身边的新鲜事”,实际上,在我们小时候,有数不完的有趣的事情想要告诉父母时,他们只会嫌我们烦,我们只会越来越沉默。
父母总是灌输给我们“家里条件不好,这也买不起,那也买不起,别跟有钱的孩子比,比不上”的想法,以致于我们长大后去逛贵一点的店都会露怯,不自觉地就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父母总会说“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你好”,可是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明白,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心目的那个“听话乖巧的孩子”好,符合他们所有的条条框框,而不是真正为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情绪的人好。
“乖巧懂事”的背后,是不停地压榨自己
去年热播的影视剧《小欢喜》里,陶虹式母爱一度惹起争议,陶虹饰演的妈妈在离婚后,将自己所有的情感一股脑倾注到女儿英子身上。小到一日三餐的营养饮食,细到每次考试分数曲线的变化,甚至英子和前夫见面,她都要必须掌控。
这样“为你好”的外衣下,是女儿英子窒息的内心,她感觉每天在家都过的很压抑,想要逃离,可是无能为力,母女俩总是一次又一次爆发冲突,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感情真的是为儿女着想的吗?
阿拉蕾自从参加综艺节目后,一直都是很受大众追捧的可爱小天使,她圆溜溜的眼睛、肉嘟嘟的脸蛋以及大人一般的语言动作,总会萌翻众人。而在这之前,她就已经参加走秀与广告拍摄,可以算得上是个小童星了。
这么小的孩子就出来涉足名利圈,究竟为什么呢?而阿拉蕾自己在节目中哽咽回答:“为了给我弟弟赚钱,我妈妈要给我生小弟弟了!”而在妈妈现身节目时,阿拉蕾首先做的不是去拥抱妈妈,而是拿出钱递给妈妈说:“是我赚的钱,妈妈留给你了。”
太懂事的孩子招人心疼,阿拉蕾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享受童年,却成为了赚钱工具,想来能说出这种话,肯定也是父母一直“教导”的结果。小小年纪就要开始承担帮父母养弟弟的重担,乖巧懂事的背后,实则是不停地在压榨自己。
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在等父母道歉
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在等父母一句道歉。可是真正把这事儿摊开来说,父母又会说:“你不应该说你父母的不是,你现在的不好都是因为你自己无能!”
如果你现在成功,父母会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而如果失败,他们会把责任都推到你身上,认为是你没有听话懂事,没有按照他们规划好的人生走。
希望父母可以真正做到,去尊重自己孩子的意愿,他/她不是你的私有物品,他/她是个有自己情绪与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虽说陶虹在接受采访中说的那样:
“作为妈妈来讲,我比较放松,世界不仅是一条道路通往所谓的成功,我更愿意接受生命的多样性,所以我也接受我孩子未来的多样性,她可能这样、可能那样,怎么样我都会爱她。”
邻居家的孩子欣欣自小就非常的文静懂事,从不见她跟父母讨要玩具礼物,平时也是寡言少语的一个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一点也不一样,经过一番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小时候欣欣也是会跟父母撒娇闹玩具的孩子,但邻居常常在欣欣面前诉说自己的辛苦,父母挣钱的不易,当欣欣跟自己闹玩具的时候被狠狠批评过,自那时起,欣欣再也没有跟父母闹过玩具。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非常不自觉地跟孩子诉苦,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本是没错,但是过分言说会让孩子感到内疚,让孩子在一种内疚式的教育模式之下长大,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一种''负罪感'',对孩子的成长很是不利。
内疚式教育产生的原因
1、 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
有的家长总是贬低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备受打击自己能够从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打压之下听话了自己树立了父母的威严,这样看上去有面子,这样的教育方式非常容易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
2、 家长习惯把孩子代入自己成长的时代
其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要是在活在我们那个年代早就活活饿死了,或者是跟孩子诉说自己孩童成长时期的苦楚,过分的代入以及诉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因为现今的时代已然不同,活在当下会让孩子成长更为快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打压孩子,将孩子换位到自己所成长的年代,贬低孩子自身的价值,给孩子传递一种被养育让父母非常辛苦的观念,让孩子从心底感到内疚,而这样的内疚教育对孩子来说十分不利身心健康的发展,家长需要重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种情感绑架。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1、 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对孩子总是打压的家长,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恐惧的心理,父母跟孩子的沟通肯定也是少之又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离不开亲子之间的交流,而亲子沟通无法建立就会影响到亲子之间的关系。
2、 给孩子的心理带去压力
内疚教育给孩子带去的负罪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会给孩子一种自己得到的越多就亏欠父母越多的想法,虽然有时候父母对孩子诉苦的初衷并不是这个,但是孩子的内心比较敏感脆弱,会把这件事当成是一种心理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 容易看轻自己,没有自信
内疚式教育下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觉得自己的存在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负担,容易看轻自己对自己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是父母辛苦的根源感到非常的愧疚不安,这样的心理状态孩子做事也容易畏首畏尾,害怕给父母带去新的麻烦。
对孩子内疚式的教育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负罪感'',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带去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没有自信,影响孩子的成长,聪明的家长要尽可能避免对孩子进行内疚式的教育。
家长该如何避免对孩子内疚式的教育?
1、 尊重孩子,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对自己提出请求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去拒绝孩子,跟孩子讲很多的大道理,可以尝试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想要买这个玩具,对孩子的举动要有一定的尊重,家长要明白,父母跟孩子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并不是上下级,彼此之间尊重也是相互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的 尊重。
2、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感恩教育并不是非要孩子对自己心怀愧疚,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生活或者是社会的实践活动当中学会如何感恩父母,而不是在父母的诉苦抱怨当中对家长产生内疚内心满满的负罪感,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孩子心怀感恩也不会让孩子活在负罪感的阴霾当中。
3、 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抱怨
想要改变现状,父母需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尽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在孩子的面前尽量积极乐观一些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因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父母对孩子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抱怨,正面积极的面对生活,孩子才有可能变得乐观自信。
作为家长要懂得跟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想法,更要去体谅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总是打压孩子用让孩子内疚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跟孩子平等沟通,温柔的教育不需要负罪感,少一点在孩子面前抱怨,多给孩子一点家长的关爱。
虐待的程度及具体形式都会对塑造不同人格、能力及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虐待次数越多,程度越严重,结果就越恶劣。
虐待是指对儿童故意的或可避免的伤害,主要包括通过某种活动施加的伤害即虐待。
由父母不作为造成的伤害即忽视,它也会导致伤害。
虐待分为几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是由一人或多人来实施的。
身体虐待是通过各种方式损害儿童的身体,严重的体罚等于身体虐待。
忽视是指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如衣食、医疗、保护、监管。
性虐待是指成人和儿童间的性活动或性接触。
情感虐待是指导致行为、认知、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虐待或忽视,如拒绝、恐吓、孤立、剥夺、贬低、蔑视或不提供情绪支持、关爱和感情。
虐待的后果会表现在身体、情绪、认知和社会性方面,这些后果经常交织在一起。
例如打孩子的头可能会损伤他们的大脑,从而造成认知发展迟滞,出现情绪和社会性问题。
虐待的长期后果还可能包括较差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的健康,损害大脑的发育,导致认知、语言和学习困难,出现依恋和社会性方面的问题。
经历过虐待的儿童有更多的心理异常行为、自尊水平低以及更加抑郁焦虑和不快乐,受过性虐待的儿童,可能会在年龄很小时,成为性活动的主动者。
对青少年来说,虐待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学习成绩差、违法犯罪、未成年怀孕、酒精和药物依赖等问题,以及给自身带来其他危险。
童年期受过虐待的人,倾向于在成年后表现出焦虑抑郁生气或敌视,不信任他人,感到孤独或被侮辱,性适应不良和滥用药物、酒精等问题。
童年时期受过伤害的成年人,尽管成年之后可能成为称职的父母、 伴侣或员工,但是他们内心会存在另一面,也就是感到无助、缺爱,认为自己愚蠢没用,干什么都要询问别人,甚至要问别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麻痹,甚至感觉自己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因为他们在重演之前受忽视、不被关爱甚至受到攻击的状态或其他伤害。
让孩子们远离伤害!
虐童不易被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儿童自身年龄、心智的不成熟以及体力等身体状况,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他们都不能在遭遇伤害时及时的作出回应,很多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向外界提出诉求。
从人性角度讲,弱小年幼的孩子永远只会渴望一样东西,那就是得到他赖以生存的父母的疼爱和接纳,在孩子完全不成熟的认知体系里,他的父母是这世间最为权威、最为珍贵的存在。
所以,当父母打骂、虐待、伤害孩子的时候,在孩子的内心潜意识里,他会不自觉地为父母对他的行为,哪怕是虐待行为进行开脱和解释。
曾经受过虐待的孩子,当你有机会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定要知道:遭受虐待不是你错,你不需要为施虐的人的找理由,不要因此自责。当你有机会长大,就更要学习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疗愈自己。
为陷入虐待困境中的儿童提供更为有效的补救措施,这是社会的责任。
没有这些帮助,这些受虐待儿童会发展出很多社会问题,有的可能给自己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时间不会治愈所有伤痛,为儿童发声,别让更多儿童受到伤害。
要想摆脱孩子的绑架,你必须学会不要过度养育。
如果你的孩子一遇到问题就来找你,那他就很容易被困难打败,而且你也是经常感觉为了孩子心力交瘁。
当然我也知道,关注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保护、帮助、指导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职责,但是如果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你脆弱的神经,他一哭一闹都会让你心惊肉跳,那就说明你关注得过头了,你其实已经被自己对孩子的关注绑架了。这个时候,你的过度养育对孩子就是弊大于利了。
父母最容易被孩子绑架有三个方面
1孩子的困难
不要把他遇到的困难看成是多大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决定,去犯错误,去被困难磨炼,那对他有好处,这就是不被他的困难所绑架
2孩子的情绪
不被他的情绪绑架,也就是不要一看见孩子有负面情绪就慌张,就算他难过、失望、沮丧、生气,也不等于就立刻需要你的援助
3孩子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孩子的生活所绑架。孩子和家长各有各的人生,你没办法代替孩子过一辈子。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是最重要的,并且对孩子也更好。
对此呢我给大家三条建议
你要知道,困难不是孩子的敌人,而是他的朋友。一个孩子呱呱落地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怎么到后来就成长为一个大人的呢?还是靠各种尝试、各种挑战,最后才练出来的。
所以,我是用积极的眼光看女儿遇到的困难的。如果困难太大,当然我会帮她,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她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我就会在旁边观察。比如说,搭积木,有时候她找不到正确的搭法,向我求助,但是我知道她已经快要做到了,就只差一点点,我就会坚持说:“哎,你再试一试,你现在这个思路是对的,再试一次说不定就成功了。”她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再试,结果又试了两下后,成功了!她那个开心啊,脸上那个自豪的表情,假如是靠大人帮忙的话,绝对是看不到的。所以,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尽量先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才能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自信心。如果老是靠大人帮忙然后成功,那他的自信心,就是作弊来的,是虚假而又脆弱的。
同样的,如果她要犯错误的时候,我也不一定干预。如果是那种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的错误,比如她在车水马龙的公路边上乱跑,那我肯定会把她拉住。但是如果后果不严重,我就会放手让她去犯错误,这样她才能更好地记住。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避免孩子被门夹伤手,你会怎么做呢?
时时刻刻战战兢兢看着孩子,不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范围吗?不是的。其实你应该把孩子真的领到门旁边,陪孩子把手放在门缝那边,稍稍碰一下门,邀请孩子用手体会一下夹手的感觉,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到痛,就是让他知道原来这个感觉是这样的,我还会告诉他,“你体会一下啊,门要是这样很快地关上,手会怎么样呢?”这样孩子就学会去预估这个风险,经过这一番经历,孩子也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了。
放手让孩子承受一些事情的后果,其实就像我们给孩子打了一剂疫苗,孩子通过这些早期的风险学习,产生了自我保护意识,渐渐地也能内化出对抗危险的抗体,以后遇到其他危险也能够很快地作出反应。
相反,如果你看见孩子要犯错误,就连忙拦住他,那孩子就没有机会成长了,以后遇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他就不知道如何去探索正确的答案。
当然,我也知道一些家长,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特别担心让孩子犯错误,深怕伤害了孩子,我这里要郑重地告诉你,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让孩子选择,哪怕是去试错,也是在给孩子探索的学习经验。
家长有几种带领孩子学习的模式,比如监督学习,就是一步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观察学习就是让孩子直接照搬所有的行为,而试错学习就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
还有那些连错误都算不上,只是跟家长的喜好不同的决定,这时候你就更加应该让孩子去做了。这个大到兴趣发展,比如说我知道弹琴、下象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帮助,但是我不能强迫孩子就去学这些东西,我尊重她的选择。我能做的就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发展这些兴趣的平台。
比如我想要孩子多运动,我就带她去练跳舞、游泳、踢足球、打篮球、跑步、轮滑,我就带她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然后让她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着迷的活动。有些运动她一开始喜欢,比如轮滑,之后不玩了;有些她一开始不喜欢,比如她一开始不喜欢跳舞,过几年她又变得喜欢了,在这之中我都不干涉,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给她提供这些探索个人兴趣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力,而给孩子这种控制感是让孩子幸福的重要来源。这些都是在培养她从小为自己做决定的习惯,而不是我来管理她的人生。
别被孩子的情绪绑架。因为做第一步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孩子遇到困难后,会难过、沮丧和生气。当孩子又委屈又伤心地哭起来,那可真是让我们做父母的心都要碎掉,恨不得做什么都答应,只要能让孩子不伤心。但是,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你其实是对孩子的情绪过多关注了,你被过多关注绑架后,对他的情绪发展反而不利。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需要自己学会怎么处理情绪。从进化心理学上讲,情绪是我们对外界变化的反应,是提醒我们,该如何应对变化。如果他一伤心,你就给他棒棒糖吃,一生气,你就道歉说:“都是妈妈不好”,那他就会误以为负面情绪是跟父母讨价还价的工具。
所以像我刚才举的搭积木的例子,我拒绝了我女儿的求助之后,她嘴巴一扁,眼睛一红,挺伤心的样子,我看了当然也心疼,但是我忍住了去帮她的冲动,坚持只是在旁边观察,最后她看指望我是没希望了,只好回头继续尝试,然后才成功了。
除了我主动让她尝试自己克服困难之外,要给她一个自己处理情绪的机会。为什么过度养育的孩子会在困难面前特别脆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好好练习如何应对困难带来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拒绝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所绑架,他会慢慢地知道,负面情绪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难过、伤心,确实不好受,但挺一挺就过去了,所以他以后才会不怕挑战,因为失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世界末日。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你要记住,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他不是你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东西。当然你可以选择为孩子付出更多,但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并不是说你投入越多,在孩子身上产出就越多。你投入太多后,孩子一方面受不了你的过度养育,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你为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要了,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虽然年纪已经成年,但是心理还跟孩子一样。就是因为这些学生的父母为孩子付出太多。在孩子看来,成年人的世界太可怕了,全是忙碌、焦虑和疲惫,所以他们不愿意成为成年人。
为了让你的孩子人生更美好,你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过美好 。因为孩子会观察别人,尤其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父母,往往成为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如果你为了孩子的人生美好,而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悲惨,那可能你孩子的人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他只从你这里学到了过悲惨人生的方法。
所以,千万别把你的人生变成孩子人生的附属品,那样你会整天为孩子焦虑。
如果你特别容易被孩子的困难、情绪和生活绑架,那你的焦虑,说不定已经影响到孩子了。
我还是要说一下,我反对过度养育,绝不是说我主张对孩子放任自流。我只是说,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度,一点不关注,或者该关注的不关注,比如像我前面举的例子,涉及到他的安全或者道德规范,或者他遇到自己没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你还是要关注的。
但是,现在大部分家长的问题是过度关注,而且往往只是过度关注了孩子表面上的安全、健康、情绪、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他深层的心理健康、学习习惯、处事能力等反而关注不够。以后我会慢慢地讲如何在这些方面帮助你的孩子。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方面管控的他们也越来越严格,有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会用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那么这种做法会有哪些危害呢?下面我们可以来具体说一下。
首先就会让孩子非常有压力,因为在他们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父母去做,如果不做好的话,会辜负了父母。虽然去做某件事情并不是他们的初衷,是为了父母去做,但是也不得已尽全力,没在他们看来,父母是为了自己好,那么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所顾虑。有一点就是压力,有可能会转变为叛逆,因为在他们心里面是不愿意做这件事情的,父母不断的施加压力,并且打着爱的幌子,很有可能会形成叛逆的一种心理。
其实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想法,都会对大人形成依赖,因为在他们看来,家长会把自己的路铺好,即使不喜欢,但是也必须那么做,但是他们真正到达了社会上之后,就会发现社会是非常残酷的,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但是在之前,他们已经形成了依赖的心理,很难去适应社会,所以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父母,不能够用自己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空间,他们愿意的事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多一些快乐,多一些父母的支持,而不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虽然说在短时间内有可能体现不出危害,但是到了社会上之后,再想改变这一情况就是非常困难的了,那么作为屏幕前的你,认为这种方法还会有哪些危害呢?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评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