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苦行僧:为心中宿愿,三步一叩拜,8年苦行8000公里

现实中的苦行僧:为心中宿愿,三步一叩拜,8年苦行8000公里,第1张

作为一名读者,我每读一本书,就能认识一个新的人,看到一个新的环境,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我阅读“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著作的《球状闪电》后,看到他笔下的一个个找到超越生命的事物的科学家,感触良深。我以为,一个人能够清醒,能坦然自信的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件伟大的事物作为启明灯,指明方向。

然而,我却没能在我身边看到一个真正清醒的人,世人大多无知且迷茫。一直到昨天,一个偶然间,我认识到一个清醒的人,一位苦行的僧人, 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8000公里的祖国山川,走遍了各大佛门名山,他叫做通慈法师。

我热爱 旅游 ,曾一路向西,从西安到达西宁,再从西宁到达西藏,去瞻仰神圣的布达拉宫。我发现有的信徒会几步一拜地往布达拉宫去,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是他们一遍遍坚定自己信仰的过程。但更多的是像我一样的游客,对于圣地仅有三分敬畏,剩下七分是无知。

追求信仰的人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个僧人能这样真实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通慈法师正是这样的一位僧人。

人生这东西,变幻莫测,就像在一条小溪中漂着的一根小树枝,让一块小石头绊住了,或让一个小漩涡圈住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济公和尚的故事,济公在皈依佛门之前,是一个富家子弟,甚至还有婚约在身。在某一天,济公突然醒悟,斩断红尘,做了一个不戒荤腥,济世救民的圣僧。

通慈法师与许多民间传说或 历史 人物一样,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命中注定,最终踏入佛门,走出尘世迷雾。

1999年时的通慈法师还未出家,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为了一日三餐奔波忙碌。他虽然一直对佛学有着难以言表的 情感 ,但他受困于平凡乏味的生活。直到一场车祸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场车祸,就是通慈法师人生路上的一块小石头,一个小漩涡,让他摔倒,将他绊住,圈住。当他从地上爬起身来,仰起头时,看到了悬浮在空中的启明星,从那以后,红尘迷雾就再也无法遮住他的眼睛。劫后余生的他选择了从此撇开俗世,一心修行,在河南安阳定国寺正式出家。

出家人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曾经的出家人更虔诚,自出家那一刻起,就不沾荤腥,不犯色戒。现如今的僧人们更多选择的是科学的修行方式,注重内心深度的提高,荤腥戒律则少了许多。正所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通慈法师出家后,并不像别的出家人那样把出家当作一种职业,而是 决定穷尽一生去苦修。 这时的他想起了《高僧传》里一种名为“朝山”的修行方式。

山的巍峨,高大,直耸入云,山间的云雾缭绕,让通慈法师的心底产生出敬畏之心。他决定去朝拜一座座山峰,更是去修行,磨砺他的心灵。 通慈法师坚定的心就如一座山峰,横空而生,伫立在他愈渐平静的心湖之上。

只要有了前行的方向,那么道路艰辛又如何,路途遥远又如何,一路的波折,困难,皆是磨砺,皆是修行。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唐僧师徒才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他们真正要走的路不是十万八千里,而是要走过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通慈法师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真经,然后,他怀揣着自我那颗赤诚之心,去走过前进路途上等待他的苦难。通慈法师坚定好心中的道路后,若是前方没有路,他就用一双赤脚走出一条路来;若是前方有一条急湍挡住去路,他就搭一座桥来;若是前方有断崖,他便凭着一条铁索,去越过断崖,浑然不惧粉身碎骨。

他身穿百衲衣,不惧酷暑,不畏严寒,雨水无数次从天而降,打湿他的百衲衣。汗水也无数次的浸湿他的衣物,他好似每天都泡在水中

尽管 “三步一拜”的朝圣方式十分艰难 ,但是 这八年以来,他走的每一步皆由心而发,落实于行动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苦行之路是借助苦来修行的,通过实践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通慈大师一路上风餐露宿,日行数里,这也许是因为他每天坚持徒步数里,锻炼出来的坚韧体魄。

通慈法师的苦行之路像极了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他走到哪,就在哪停下休息。即便是有好心人邀请他去家中休息,通慈法师也只是摇摇头,委婉拒绝。

吃苦是他的修行之路,修身更修心,通慈法师 自遁入空门起,就绝不贪图任何一点享乐 。路途上的风雨,烈阳,冰霜就是通慈大师修行路上食人吃心的妖魔,繁华的都市,路过的灯红酒绿,是比凶狠妖魔更危险的妖怪,它们考验的是通慈大师的心。

若说取经途中,最危险的难关一定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大妖,而是女儿国里,国王对三藏的真情实意,绵绵爱慕。

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离自己心中的目标更进一步,而不是为了作秀一场。他的苦行是为了修心,而不是像世人那样,只为名和利。

通慈法师朝山的 目的除了这是对他自身的修行外,也包含了他对世人最大的善意。 小爱爱自我,大爱爱家国,最慈悲的心肠,则是心系万事万物。这样的大善才是他选择朝山的目的。

历时八年,如今,通慈法师早已经走完了他要走的路,其中艰辛,只有他自己心中清楚。然而,他还会不停的走下去,为了心中的大道,为了心安。

他走过的每一段路程,遭受的每一场风雨都化作一个符号记录在他的皮肤,骨骼之上。这就是他生命的道路,他的修行,为之奋斗一生,穷尽一生的伟大事物。

虽然他的“朝山”之路已经结束,但他的修行之路永不会停止,他始终都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为世间万物祈福,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去承受无穷无尽的苦楚,换来悲苦大众生活中多出的一点幸福。

通慈法师“朝山”之路的背后,是对留住他的“小漩涡”,绊住他的“小石头”最好的解释。或许尘世间的我们不能像通慈法师这样靠着一颗坚韧的心去走过千山万水,对一座座大山做诚心的朝拜。但我们可以找到自己人生路上,可以绊住我们的那个“小漩涡”,然后像通慈大师这样,不畏风雨,砥砺前行。

人们被现代化与智能 科技 控制住,让自己忘了什么是信仰,更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大。人们活在迷茫里,在自己的欲望世界里浮沉挣扎,蝇营狗苟。我们不应该做那样的人,我们应该找到自我心中的光明,朝着心中启明星的方向前行。

人的一生,本就是匆匆来,匆匆去,能留下不能带走。正所谓,王侯将相一抔土,最后结局都是一样的。我们或许应该从通慈法师身上明白,从此以后,目视前方,只问前程,不问归期。

行路难喻指世路艰难表达诗人的悲愤、苦闷的同时执著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

行路难

李白诗作)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说: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ì)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诗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4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全部注释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珍馐:珍贵的菜肴。直通“值”。

3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4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5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过。

6 飡:通“餐”。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三首》作于天宝三载(744)初离朝廷之时。李白此时心情复杂:失意、愤懑、迷惘困惑、愤世疾俗、自负、自信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感慨万千。在诗里,他以行路艰难比喻世路的艰难,抒发了不平之感和继续追求理想的愿望。《唐宋诗醇》:“冰塞雪满,道路之难甚矣。而日边有梦,破浪济海,尚未决志于去也。后有二篇,则畏其难而决去矣。此篇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应时《李诗纬》卷一:“太白纵作失意之声,亦必气概轩昂。若杜子则不然。”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逐句理解:

  (1)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0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