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与苏轼

北宋欧阳修与苏轼,第1张

北宋时期,欧阳修的文章名扬天下,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而此时的青年才子苏轼,不过初出茅庐而已,还没什么名气。

宋仁宗二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当他看到了一篇朴实精练而又如行云流水的古文,又知道作者是一位名叫苏轼的青年人时,禁不住大加赞赏、拍案叫绝。

他说“取读轼书,不觉汗颜,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

他还预言一位比他更出色的散文大家,就要出现了。

厚道公正的品行,使得这位“资深院士”毫不犹豫地将对青年才子苏轼的推崇与宣扬,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此后,每有机会,欧阳修必对苏轼大力举荐,使苏轼很快为天下人所知。

伯乐

苏轼,能够遇到识才之人,何其幸运。欧阳修,成就了苏轼。

许多人,之所以默默无名,有时与才华无关,缺少的只是一个机遇,一个赏识自己的人。

韩愈曾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齐白石成名,提携他的是陈师曾。

陈师曾对胡佩衡说,齐白石“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

1923年陈师曾病故,齐白石十分伤心,他对张次溪说:“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我如没有师曾的提携,我的画名,不会有今天。”

我们所知的歌星,也是“造星运动”的结果。重金打造,广而告之的竭力推崇。

“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是以前,现在早已经不是那个年代。

每个站在巅峰之人,其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支撑。

《战国策》中说——

“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

这是为什么呢?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有时候,人才的埋没,只因缺少外界的赏识与提携,因为看不到出路,于是慢慢地沉沦下去,不复再有才华的施展。

欧阳修作为伯乐,公正厚道,他对苏轼的推崇与赞扬,给了苏轼无尽的动力,使其终成一代文豪。

伯乐,就是拉人一把的上帝之手。

欧阳修与苏轼

1056年,苏轼21岁,参加礼部(教育部)考试,欧阳修为主考官,梅圣俞为参评官,王安石名列第一,苏轼名列第二,事后,苏轼写信给梅圣俞:“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有欧阳公者,而又有梅公者,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梅公与欧阳公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梅公爱其文,以为有孟柯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疏通关节),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万草推测:梅圣俞主张苏轼第一,(王安石第一苏轼第二是欧阳修的主张),所以苏轼才写信给梅圣俞。

但后来,苏轼对欧阳修的感情,比王安石对欧阳修的感情,深厚得多。

欧阳修死后第七年,苏轼写了《西江月·平山堂》,又过13年,苏轼又写了《木兰花令·次欧阳公西湖韵》。

王安石与苏轼

二人也有一定的友谊。王安石刚刚主持新政时,常常引导皇上专断,皇上因此也只信任他一个人。当时苏轼任开封府主考官,出了一个题目,内容是:「晋武帝因为专断而平定东吴,而符坚在伐晋的时候却因为专断而灭亡,春秋时齐桓公只信任管仲而称霸,燕王哙却因为只信任子之而导致败亡,同样专断,为何有不同的结果呢?」安石看到后,心里明白,有点不高兴。东坡的弟弟苏辙,因此就辞掉条例司的职位,也指出出青苗法对百姓造成困扰,王安石更加生气;於是便暗中订定一些章程,针对他们兄弟两人,大有处处防范的味道。而苏、王两人的嫌隙慢慢的加深了。

综上,欧阳修与苏轼的关系似乎更好一些,不知道楼主是否同意?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与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翻译: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宝玉,挨饿的人不能当做米饭。如今一雨三日,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不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以名我亭。”

  19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亭以雨名,志喜也( )( ) (2)予至扶风之明年( ) (3)雨麦于岐山之阳( ) (4)其占为有年( ) (5)商贾相与歌于市( ) (6)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 20 选出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类的一项( ) A 以为休息之所 B 民方以为忧 C 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D 饥者不得以为粟 21 选出下面加点字的用法与“三日不雨可乎”中“雨”相同的选项( ) A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B 余之力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C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D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E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译: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译: (3)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译: 23 作者在本文中所反映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同,那就是 。答案补充

  试题答案 19 (1)名,命名;志,记。(2)明年,第二年。(3)雨麦,天上像下雨似地落下麦子。(4)有年,丰收年。(5)相与,一起。(6)炽,盛。 20 C 21 AD 22 (1)那喜事的大小不同,但都表示不忘记。 (2)现在上天没有丢弃百姓们,刚干旱就把雨水赐给百姓。 (3)假如天上下珍珠,挨冻的人不能把它当做衣服;假如天上下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把它当粮食。 23 与民同乐。 我还有很多要补充,先别采纳答案补充

  属客:向客人敬酒。荐饥:连年饥寒悠游:悠闲自得。造物:造物主。冥冥:高远渺茫的样子。滋炽:更加嚣张。有年:丰年。甲子:三月十七。丁卯:三月二十。弥月:满一个月。雨麦:天上落下麦子。忭:快乐。越:至,到。其余的可以对照译文比较。

在诗歌创新运动中,欧阳修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旗手,而苏轼则是一名武将。他们团结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创造了北宋灿烂的文学。欧阳修和苏轼,年龄相差30岁,成为了朋友。文宗两代人完成了北宋诗文的改革,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历史上的“欧苏”说,给后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启蒙。欧阳修和苏轼出生于四川省,受巴蜀文化的熏陶。欧阳修与苏东坡是北宋诗文领域的好友,他们的关系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欧阳修是苏轼小时候的偶像,读他的散文,背诵他的诗歌。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与苏轼关系密切,首先,他们被选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生于1007年,是苏轼(1037年生)的老师。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科举考试被称为千年龙虎榜。晋朝学者多为日后的名人,如苏轼、苏辙、程颢,曾巩、曾布等。事实上,考官这个名单上也有一个伟大的人,就是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的才能赞不绝口。

欧阳修、苏轼也到过扬州,扬州是汉代的一个省级单位。例如,东汉时期,扬州府覆盖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湖北省以东。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江苏省扬州市并不属于扬州市。扬州今称广陵,隶属徐州省府。

扬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东汉时期,离扬州和大海不远,江东就在河的对岸。南京位于扬州西南不远的长江南岸,是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只要我们把握住淮河以南的扬州,南京的北线就基本没有什么烦恼。如果南朝能够把扬州保持在江北,其战略形势就会大不相同。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3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