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的思想感情。而且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作品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表达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原文
定风波·三月七日
苏轼
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简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是宋词的经典之作。细读此词可品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表达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第二层是喻指词人“乌台诗案”悠然自乐的人生新境界。第三层是“宠辱不惊”的庄禅之道。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来源:艺术大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神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 ,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苏东坡是一个愉快的天才。他在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皆有造诣,堪称全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天才常有,而全才不常有。他生性旷达乐观,风流潇洒,一生却情路坎坷,情感世界非常不幸,令人唏嘘不已。
苏东坡的第一位妻子叫王弗。苏东坡和她是同乡,都是四川眉山人。王弗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她十六七岁嫁给了苏东坡,他们生有一子,名叫苏迈。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大约十年,王弗就因病去世了。
苏东坡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才子。他在家里背书时,偶尔突然卡住,背不下去了。这时,在一旁做女红的王弗就会轻轻提醒他。苏东坡大为惊讶,对他的夫人大加赞赏。王弗不仅粗通诗文,还能识人断事。当时苏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章惇。苏东坡和他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的。苏东坡和他在客厅里交谈,王弗就在帘子后面静静地听。章惇走后,王弗对苏东坡说:“此人不可深交,他处处按照你的想法说话,说的话全是你爱听的,必是有求于你。这样的人来得快,去得也快。”多年以后,王弗的话果然被应验。苏东坡后来被一贬再贬,就是他曾经的这位好友章惇,为了一己私利狠下毒手,欲置东坡于死地。
王弗死后十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为她写了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记梦》。这首词被称为“千古悼亡词之首”,表达了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之情。词的开头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此时,苏东坡正处在他人生的低谷,被贬黄州,生活窘迫。在这种人生困境中,苏东坡回忆起从前和王弗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格外美好。可以说,苏东坡对结发妻子王弗用情深厚,至诚至真。
苏东坡续弦的第二位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在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一直陪伴东坡身边,不离不弃。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是一位贤内助。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御史台的钦差抓走了。王闰之因为害怕,一把火将苏东坡的手稿烧去了三分之二。她一边烧,一边骂,哭着说都是这些诗文给害的。这件事对苏东坡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他的诗文名满天下,却让王闰之一把火烧了。但是王闰之在那样的险境中,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王闰之和他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并且建造了房屋。他们种的这块地是黄州东郊的坡地,所以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因为他们的房子建成时,正好天下大雪,屋顶被皑皑白雪覆盖,所以房屋取名“雪堂”。苏东坡在黄州四年是他人生的转折。他是一个交友广泛的性情中人。他和几位友人泛舟游览赤壁,归来之后,想与好友开怀畅饮,就问王闰之有没有酒。王闰之笑着告诉他,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美酒。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赤壁赋》。
苏东坡从黄州回京不久,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官居三品。王闰之却因积劳成疾,不久就病逝了。苏东坡悲痛不已。在他遭受贬谪,生活困顿时,是王闰之温暖了他那颗冰冷的心,是她让苏东坡度过了人生中的艰难岁月。
王闰之去世之后,苏东坡身边只剩下了他的侍妾王朝云。王朝云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仰慕苏东坡的才华。她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苏东坡喜欢饭后轻拍自己的肚皮,这是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有一回,他一边拍着自己的肚皮一边问家里人:“你们说说我的肚子里都装着什么?”旁边人有的说:“学士满肚子都是学问。”苏东坡轻轻地摇摇头说:“不是。”又有人说:“学士是满肚子智慧。”苏东坡还是微微摇头。这时他的侍妾王朝云微微一笑,对苏东坡说:“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
几年之后,苏东坡被贬到更偏远的蛮荒之地惠州。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他遣散家人奴仆,想只身前往惠州任职。只有王朝云不肯离去,执意要陪伴苏东坡前往惠州。最后,苏东坡带着朝云和小儿子苏过去了惠州。
苏东坡和王朝云在惠州生活了几年,朝云就因为水土不服,染病去世了。王朝云死后被葬在惠州西湖边。附近寺院的僧人在朝云的墓旁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六如亭”。因为王朝云喜欢抄写《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雷如电。”的经文。苏东坡为这座亭子写了一副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表达了苏东坡对这位闺中密友的悼念之情。
读过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人都知道,这本书里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一位与苏东坡青梅竹马的小二娘。她是苏东坡的堂妹。堂兄妹相恋是有悖伦理的。在中国古代表兄妹可以恋爱结婚,但是堂兄妹不可以。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大肆渲染了苏东坡与小二娘的爱情,甚至写到苏东坡病重时还念念不忘他的这位堂妹。南京大学磨砺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纯粹是林语堂先生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三位女性身上,她们恰巧都姓王。王弗给了苏东坡甜蜜的爱,王闰之给了苏东坡生活的温暖,而王朝云则给了苏东坡人生的希望。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我最欣赏的是王朝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