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老太妃一过世甄家就被抄,这两者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红楼梦》里老太妃一过世甄家就被抄,这两者到底有什么联系呢?,第1张

最早的甄家出场是在雨村和冷子兴闲话贾府时,提到此家。贾雨村做过甄家宝玉的老师,可惜学生太顽闹,老太太太护短,贾雨村此类人物,哪里受得这个气,他当家庭老师,本是为了找人脉,再入官场,可不是为了受气。

此时提到甄家,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在雨村口中到也是富而好礼,本是极满意的,可惜那个宝玉,正是闹腾的光年。提到甄家和贾府是老亲,极有往来。

到了甄家上京时,提到另一个宝玉,贾宝玉还做了个梦,梦里见了那个宝玉。

此次却是夫人带了三女儿进京。

贾母还亲自接见。

而夫人和**进宫了。

一直在想,通常来讲,官家女眷进宫,一是身份,二是必有原故,这次特意带三姑娘进宫,自然也是有道理。

通常来说,夫人是有诰命的,进宫也罢了,三姑娘能进宫,必然是特旨。

老太妃应该是甄家出来的?

此次是老太妃要见三姑娘,甄家的大姑娘和二姑娘都嫁在京里,是三姑娘年纪到了,老太妃要见一下,好安排三姑娘的婚事,自来大户人家嫁娶,都是结盟的机会。

老太妃本意是关照娘家。

元春进宫,不是贾府随意一笔,舍出一个嫡出的大**,自然是要有把握的。

贾府宫中无人,是不会冒险的。只有可能,老太妃在宫里,她愿意照看元春,贾府才会考虑送女入宫,要是没把握,白把一个大**放进去,太不合算。

所以元春才有封妃的机会。

从元春回府看,并不快乐,证明不是宠妃。

老太妃一过世,甄家就被抄家。

老太妃的后事,还是挺隆重的。贾母还要送陵。

这不是过掩人耳目。

这不老太妃一没了,就写了甄家就抄了。

甄家让几个心复上京寄放财产,而找的是王夫人,王夫人居然就接了,是不得不接。元春还在宫里。

当年老太妃关照了元春,此时王夫人因为女儿的关系,不得不敷衍甄家,也是无奈之举。

同样的,元春的后台也倒了。

提及此事,贾母到是故作轻松,还提着赏月的事,说不提别人家的事了,此时,到又撇清,那是别人家的事。

黛玉是怎么死的,我倾向于是间接被宝钗害死的,就好像晴雯是因袭人告密而死。至于宝玉婚后能够与宝钗相敬如宾,是因为他也可能只是怀疑,而不能确定,就像当时有一丝疑心袭人一样。

贾家所有一切人事皆为甄家幻事,甄家有个甄宝玉,与贾家的宝玉一无二致,贾宝玉为甄宝玉之影,这一点是得到脂砚斋的证明的,我们且看脂批怎么说:

“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此脂批为极重要之证据,脂批说的是贾宝玉为真宝玉之传影,因此贾宝玉便是虚幻的影子式的存在,读者在一部书里心心念念所看到的贾宝玉一切行止言语态度,并非实情实景实有其人,而是甄(真)宝玉也如此做过了,说过了,影子照实对应说一遍,做一遍而已。

不单贾宝玉如此,贾家所有人物,事态,隐情,私密,莫不如此对应甄家,贾家有个 幻.林黛玉葬花,那是因为甄家有个真.林黛玉葬花,贾家有个幻.酸凤姐泼醋,甄家便有个真.酸凤姐泼醋,贾家有个幻.大观园,园子里面有姐妹们结诗社,甄家便有个真.大观园,园子里面有姐妹们结诗社,可以想见。

凡贾家为读者所见闻之事,皆为甄家所发生过之事,只是作者有许多不可言说的理由,不方便直书甄家,只好给人们看烟云模糊的幻影罢了。

我们仍有其他证据证明贾府为甄府之幻影,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贾宝玉梦境之中到了甄家,看到了甄宝玉也在做梦,梦见自己到了贾家,也去探访贾宝玉,除了前面下人婆子口中的侧面叙述和第一回贾雨村对甄宝玉的评论。

说明甄宝玉与贾宝玉容貌行为言行举止一无二致以外,梦境中的甄宝玉与贾宝玉做着同样的梦,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是前八十回唯一次真人与他的幻影的一次直接接触,而且还是在梦中,并且在梦中仍旧符合了我们关于幻影与真人做同样事的推断,并且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影子是不自知的,贾宝玉在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仅为甄宝玉的幻身,他以为自己是真实存在的。

而甄宝玉似乎也不曾了解,似乎有一面巨大的镜子对着自己,照出了自己的一个传神的真影给世人观赏,无论甄贾宝玉,双方都听说了对方的存在,都感到好奇和纳罕,所以才会做梦梦到对方,但至少当时的他们还未曾有对对方和自己之间对照关系的深刻觉悟。

这让我极有探寻未知情节的兴奋之感,再高明的探佚学恐怕除了围绕有限的脂批里那句“伏甄宝玉送玉”以外,便难以展开关于这二玉之间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故事的情节想象和猜测,因为线索实在太少,范围实在太空泛了。

通过对甄贾两府对照关系的探密,我们发现了甄贾宝玉的对应关系,可以幻想曹公在故事收尾的时候,恐怕会安排有贾宝玉对自己身份是真是幻的惊惧猜疑和最终明白自己不过是梦幻之身。

没有关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确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真事隐(将真事隐去)、假语村(假语村言)。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红楼梦:贾母看重的甄家二姑娘真实身份可能是北静王妃,这一点其实在文章当中就有表现过,当时,贾母在想甄家的女子提起甄家二姑娘的时候就一直在称赞,要知道贾母的身份是荣国公诰命夫人,能够在贾母的面前说得上话的,相信除了后宫的妃子们,就是皇家的贵族亲戚们,而且作者在写的时候,当时提及到的贵族,只有北静王和忠顺亲王,那么只有北静王和贾府的关系是比较好的。

红楼梦当中关于甄家的介绍其实并不是特别的详细,只有在第一回冷子兴在跟贾雨村说到荣国府的时候就提到了甄家,当时贾雨村第一个教导的学生就是甄家的子弟,只不过当时甄家并不看重贾雨村,后来贾雨村就选择辞官了。后来在元春省亲之前,王熙凤还提到了江南的甄家曾经接待过皇上到江南,所以从侧面也介绍了江南甄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家族,而且也说到了贾家和甄家是老亲的关系,双方每年在过节的时候都会互相赠礼物。

后来在文章第56回的时候,甄家很快的进京这也是因为和老太妃生病有着一定的关系,这说明老太妃和甄家的关系是不简单的,具体的介绍其实作者并没有直接明说,后人猜测可能是老太妃出生于甄家,所以甄家也才非常的富贵。但是在老太妃死后不久,甄家就被抄家了,就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皇帝其实并不是和老太妃有太浓厚的深情,所以才会在老太妃去世之后就选择对甄家下手。

最后红楼梦当中对于甄家二姑娘的了解,只有通过贾母的话是能够分析出来一些的,只不过在文章的后面甄家二姑娘的结局也并非是特别的美好。

《红楼梦》第一回里就展示给读者一场小荣枯的故事。

甄士隐梦中见了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这四个字分明镌刻在上。识字的人一见便知是块宝玉,而僧道二人却说是“蠢物”。一梦醒来,见女儿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爱,也认作宝贝,但那僧一见英莲便大哭起来,说是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要士隐舍给他。临走时那僧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僧道说士隐与通灵宝玉有缘一见,这通灵宝玉也只是块无用的顽石,以此来类比,士隐怀中所抱的女儿也只是累及爹娘之物。原要舍去才得以超离苦海,但士隐不忍,因此才有了小荣枯之事。

士隐听了那僧的四句言词后,心下犹豫。说明士隐是有慧根的,但一时不能自悟,终需得经历一番荣枯之后,方得正果,这也是因缘所在,强求不得。

再说到了元宵佳节之时,士隐因见街上社火花灯十分好看,正如前文所说,因爱惯养娇生之女,想让女儿去看看这社火花灯,正是人间热闹灿烂之景,又是一年中难得之景,于是,就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这便是因爱女儿,恰又成了女儿悲剧和家庭悲剧的开端。元宵之时,万头攒动,大人挤在其中也容易有危险,何况是小孩儿呢?真是不该让小孩出去。即使出去,也该士隐亲自抱着出去,女儿才安全。女儿的安全交于一个仆人手中,何况这个仆人非同姓,他姓霍,士隐家姓甄,可能霍启本就不是本地人,无根无由。从后文看,英莲丢了,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便逃往他乡去了,这就是用人不当后果。这霍启就不是一个可靠的人,也有可能是甄士隐买来的仆人,这类人怎能把女儿交于他手呢?

再说,霍启是个男仆,让男仆把女儿,本就不大方便。后来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英莲已不见踪影!这霍启也是一个分不清大小事儿,不懂权变的人。英莲是女孩不假,但元宵节,人流量大,坏人多,即使是要小解,也应把英莲放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怎能为了避男女之防而造成不可接受的后果呢?

再往好处想一下,假如甄士隐不让霍启抱着英莲去看社火花灯,而让自己家的另一个仆人娇杏去,娇杏是个女仆,把小女孩儿会更方便一些。即使又要小解,恐怕也不会把英莲放在厕所外边,那么这个丢失小孩儿悲剧可能不会发生。

当然作者原要写一场小荣枯,要表现一个即便是小地主,小康人家,甄士隐家也会在这个末世之境中,因一偶然发生的变故而败落;同时也对照一场大荣枯,大贵族,大官僚家,贾家在这个末世之境中,因一偶然发生的变故而败落。

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大环境造成的,即便是甄士隐派了娇杏去抱英莲,也仅仅是一次侥幸罢了,下一次另一种祸又会接踵而至,家庭败落的悲剧是一个必然,霍启(祸起)是注定的,因甄士隐对女儿惯养娇生的心不变,对社火花灯之类美景的喜爱不变,这个悲剧不可避免。贾家也如此,对子女的惯养娇生的心不变,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变,贾家的悲剧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好了歌》中士隐听出“好”“了”二字一样,那道人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无论甄家贾家都像是元宵的社火花灯,瞬间的繁华,终将成烟成空!

二人是作者光与影的书中化身。 书中有贾宝玉,甄宝玉两个人。对于贾宝玉,这位红楼的主人,现实中已有脂砚斋即曹天佑对号入座了。甄宝玉呢?由于《石头记 》仅存八十回,而他在前八十回中也很少出现,我们无从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形象及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以求从他身上挖掘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东西。那么,他在现实中能找到原型吗?我的想法是,应把焦点聚在书作者曹雪芹身上。 首先,细审脂批。甲戌本第一回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才尝哭芹,泪亦殆尽。”可见得蓄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者是曹雪芹,不是批者曹天佑,那个自比宝玉的脂砚斋。靖藏本八回一眉批:“作者秉刀斧之笔,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惟批书者知之。”研血作墨,滴泪成字,亦作者事。仅举两条批语,不难看出,作者是以心血浇注成此书,而批者从参与者的角度阅批感慨,情难自己。脂批中如此类者还有很多。在现实中,曹雪芹与堂兄曹天佑一起长大,关系至为亲密,经历了天佑相同的人情事物。所以,撰写《石头记 》时,曹雪芹自站立场,化身书中甄宝玉,并比天佑为贾宝玉,实写贾宝玉之种种。托己为彼,以己为神,而彼作影,相互传照。 有了这种猜测,接下来仍从脂批着手,试窥其意。甲戌本第二回:“(甄宝玉语)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脂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关系是‘遥照“,”传影’。在现实生活中,能和曹天佑有这种关系的恐怕就只有曹雪芹了。批语中曹天佑将“甄”明改为了“真”字。大概,他也明白自己“假”宝玉作为影子的身份吧! 同回:“只可惜他家几个姐妹都是少有的。”脂批:“实点一笔。余谓作者必有。”“实”字赫然醒目,似是已经把作者视为此处的“他”甄宝玉了。(“余谓作者必有”言非其家族中必有,实指心中必有“姐妹”之意。)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宝玉续《庄子》一段。脂批:“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也,敢续庄子。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 “作者自站地步处”,一句话把作者也拉进书里来了。“贾宝玉”自然不敢续《庄子》,却是“甄宝玉”趁着酒兴,渐露真身,盎然醉意中,“不禁而续”。虽然在书中是贾宝玉执笔,但可能曹天佑看出了作者“庚辰本甄”戏“假”演的意图,所以下笔点破,释以读者真实情形。 庚辰本第四十三回:“想必他只图热闹,把清雅就丢开了。”脂批:“此独宝玉乎?亦骂世人。余亦谓宝玉忘了,不然,何不来耶?”奇怪,一向自比贾宝玉的曹天佑竟主动跳离了这个角色,难道此宝玉非彼宝玉吗?当然,如果这是发生在“甄宝玉”曹雪芹身上的事,就不难解释了。几个兄弟朋友参加的“正经社日”里,大家都到了,独曹雪芹迟迟未至。“雪芹忘了”,可能就是当时曹天佑心底的揣测之辞。 还有一条批语似乎也可以说明问题。庚辰本第七十七回:“(王夫人语)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脂批:“况此亦余旧日目睹耳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 相对。”一句话关系了大观园的末日,亦众女儿离合悲欢的大关键,批者却说“迥不与”之“相对”,看来确“非搜造而成”,有较强的现实可靠性。曹雪芹身历,曹天佑目睹耳闻,假中真,真中假,互为遮映。岂不正是甄宝玉身历,贾宝玉代为作影的意思吗? 最后,试着在“脂砚斋”这个名字的喻意上下点工夫。旧时有“砚兄”,“砚友”的称呼,取意于两人一起学习,常共用笔砚的现象。照曹天佑和曹雪芹的情况,他们幼时学习共用笔砚,大有可能。“脂”无疑是指爱吃胭脂的宝玉了,曹天佑构思笔名的时候,当然不会突出他这个影子的地位,所以,。“脂”应该是指甄宝玉。斋者,书房也。“脂砚斋”,暗含自己和“甄宝玉”昔日共书房,同笔砚的情景。兄弟情深,回忆起儿时那段美好的时光,曹天佑想到曹雪芹,想到“甄宝玉”,遂取了这个笔名,永为纪念。 曹天佑,曹雪芹。贾宝玉,甄宝玉。在现实与不现实中,何其工整的一对一的关系。 甄、贾宝玉的写法,是虚实互藏、双向传影了。从甄宝玉与贾宝玉性情相同,成为贾宝玉梦中之影的角度说,甄宝玉是贾宝玉之影;从贾宝玉系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角度看,贾宝玉是“幻身”,是“假”,而甄宝玉倒是现实人物,是“真”,这样,贾宝玉也可说是甄宝玉之影了。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后宝玉对镜作梦云云,言明真甄假贾,仿佛镜中现影者。”说的正是此意。这样双向传影结果,使彼此都境象化了,而“假作真时真亦假”,“悟幻庄周,梦归蝴蝶”的哲理意蕴也深涵其中了。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98810htmlfr=qrl3

因为贾母见多识广,她觉得甄家的败落已经是注定的了,不该去关注甄家,而是应该真正关注当下,先把贾府最重要的中秋庆祝的事情办好。首先要知道贾母要庆祝的,并不是甄家被抄家,而是贾府的中秋庆祝。贾母年纪最大,见过的事情最多,甄家被抄家并不会使她感到震惊,也许她早就见到了许多个“甄家”败落了。

1甄家的败落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首先,甄家之所以被抄家是因为老太妃去世,甄家没有了靠山,彻底败落。那么甄家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吗?几乎是不可能了,甄家一旦被抄家,原来的一切化为乌有,从人上人掉到最底层,已经是很难再崛起了。贾母正是知道这个道理,现在她不管是惊讶、哀伤、感叹,都无济于事,所以贾母没有过多去提甄家败落的事情。

2贾母关注的是贾府,对甄家的遭遇自然是无动于衷。

贾母是贾府的长辈,她即便与甄家是有过联系,但甄家对于贾母来说,也只不过是其他家族。她为什么要关注一个没有关联的其他家族呢?贾府才是贾母关注的重点。而这个时候贾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秋赏月。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对于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来说,更是一个需要庆祝的隆重节日。贾母最迫切的是搞好这个中秋赏月的活动。

3甄家是贾府的影子,如果贾母引以为戒也许能阻止贾府的败落。

甄家其实是另一个贾府。甄家因为老太妃的去世而败落,与贾府因为贾元春去世而败落的命运是很相似的。另外,甄家的宝玉与贾宝玉其实也是影子,他们两人的性格、名字都很相似,未来的命运也可能是相似的。

贾母觉得甄家的败落与自己家无关,所以并不愿意再关注,而这样的行为其实是错过了一个反思的机会。甄家与贾府如此相似,也许贾母早一步将甄家的败落当作教训,或者贾府还有机会存活下来呢?

总的来说,贾母见识比较多,对甄家的败落并不在意,而是更关注贾府内部的中秋庆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