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季的90封书信和两地书的差别在哪里?

青葱季的90封书信和两地书的差别在哪里?,第1张

情书是我走出情感困惑的一条路,当时的确非常困难。但是读《两地书》、《青葱季的90封书信》,这样一些对人生和恋爱有指导的书。反而让我静下心来。

然后就是通过工作和运动,给自己一定的压力。

最后走出感情阴影。反思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真实灵魂。

怎么样写情书?

依阶段来分类,情书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给从未接触过的人的情书。

二、给虽然接触过,但却不曾对他直接表明过爱意的人的情书。

三、给相爱的人的情书。

如上所举的第三种情况,似乎没有需要特别做说明的必要,因为只要照着自己心中所想, 自由的发挥就可以了。

第一和第二种情况就比较困难了。

第一种情况,与其写情书,我建议不如先去和对方做接触。也许会有人说,就是因为想去接触所以才想要写情书,假若真是如此的话,那我便不得不劝你放弃这种写情书的念头了。除非对方是个见异思迁或游手好闲的人,否则任何人一接到陌生人写来的情书,都一定会有戒心的。这种觉只要你设身处地,自己稍加假设想像一下,就可感受得到了。

接着就来研究看看第二种情形的情书的写法。

亲爱的XX:

这种书信开头的写法虽然很自然,但在第二类的情况下,这样的写法就不自然了。 因为要写"亲爱的XX"的前提必须是两人相当熟稔,否则这样称呼对方时,只会演变成片面的一厢情愿,令对方感到惊讶,或者让对方把持警戒心罢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的还是以间接性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较为恰当。只是,不同於交谈的是,尽量可以使用"喜欢"等字眼。 例如在文章中,可以拐弯抹角的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爱意,例如你可以写着:我从来都不曾像现在这样喜欢过一个人。 比起"我喜欢你"这极明白直接的写法,这种婉转的表现,不仅写的人容易下笔,读的人也不会觉得过於唐突。"爱"这个字眼也是很大胆的表现,最好避免,改用如下的表现方式。这难道就叫爱吗?怎么办,我好像爱上你了。像这样的说法,也是较为婉转的表达方式。 "恋爱"这个字眼,也可如下这样使用。"现在的我,宛如沈浸在恋爱中的男女一般,感到满心的思潮起伏与不安。" 此外,也可以引用旁物,婉转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意。

所以我们一般是第三种的情况比较多。在其他部分有较多的介绍。

怎样写好情书

千百万对情人的第一封情书,也许有千百万种写法,但成功的艺术化的头一封情书,是否可以大致地归结为如下几种手法呢:

1隐含法,或叫借喻法。把自己的情意隐含或寄托在讲述某一事物或某一故事之中。有一位青年军官,他在回乡探亲时偶遇一位高中时期的女同学,触发了他曾蕴积内心却以未曾吐露过后对她的爱慕之情。返回部队后,他给她的第一封信中,讲述了一个娓娓动听的爱情故事。这封信笔法巧妙、艺术,感情也深沉、熨帖。后来他俩的婚事如愿以偿,恐怕也得益于这成功的第一封情书。

2渐进法,或叫悄入法。首次致书对方,完全不涉及恋爱之事,但所谈所论,都是对方关心的事物。在频频往还的书信中,各人对对方的志趣、学识、爱好及待人处事,对对方的思想洞悉力和生活分析力等等,渐渐地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此悄然潜入的默默生发爱慕之情。这样的通信,也许很难分清哪是第一封情书。这是许多人曾采用过既自然又艺术的手法。当年许广平写给鲁迅的第一封书信,就是从求教开始的,其后他俩在两年多的数百封信件来往,从字面上看,几乎找不出爱呀,死呀之类的字眼,但每封信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的深挚的爱。正如许广平后来在《为了爱》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的经过,看《两地书》就成,那里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3坦露法。有人喜欢深沉,有人爱好明快,有人柔情绵绵,有人激情涣涣,所以恋人要依自己所处的境遇及特点,采取最合意最顺手的书信,一下子叩击到双方的心扉上。但坦露法不可随意搬用,它须以相互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为前提,若贸然而行,则免不了闹笑话,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4倾囊法。在情书中不仅求爱,而且"预后"——将两人结恋之时的景况以及结婚之后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趋向以及自己的态度倾囊而出,使对方窥见你的心灵深处。这里,需要勇气,但更需要真诚;需要追赶,但更需要自信。老舍,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当年写给胡挈青的第一封情书里,将自己的心思、忧虑、展望、意向等等,倾囊以尽。他的诚挚打动了胡挈青,他的心魄赢得了胡挈青。

写第一封情书,讲究方法和艺术固然重要,但笔端凝聚真情实意,恐怕是最为重要的。任何情书,字粗糙些方不要紧,最为要紧的是,求爱或露爱的感情,要来的真切、自然、切近、深沉;而任何卖弄、做作、虚饰和不着边际的语言的感情,都是情书特别是第一封情书的致命伤。

===========

给你一个搞笑版的:

对不起,我没念过几年书,所以信写得不好,你不要笑我。本来我是不想写的,但是我还是写了,因为有些话我老早就想对你说了,现在实在憋不住了。

现在我必须承认,我站在你面前时心上是满怀着自卑的。这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我知道在这个年代爱情不应该掺进过多现实的因素,但我实在是不能忽视我们因为双方经济实力的差距所产生的种种不融洽。

现在来看我们的差距吧。你有八亩七分田,在村上你可以算上是一个小小的女地主了。而我呢,总共不过四分田,和你的田的零头比都寒碜不已。我就像旧社会里一个在地主家干活的长工,可怜巴巴在经营着那么一点土地。所幸运的是我们之间并非地主和长工的关系,所以也不存在深仇大恨。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内心都感到无比舒畅,毕竟只要忽视了经济实力我就有可能和你

你的地里种着水稻\红薯\番茄\四季豆和黄瓜等种种作物,而我的地里除了一点水稻,再能找出来的不过也就是那么一点杂草了。所以我总是在你丰收以后到你的地里拾捡稻穗,有时候经过你地里时还会顺手牵羊摘条嫩嫩的小黄瓜或一个红润润的番茄,然后就地消化。我不知道你看见我做这些事没有,如果没看见就好了。如果看见了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你也就由此知道我的生活是何其的艰难,再者也证明了你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女人,我如果和你

虽然你不怎么漂亮,但我知道你的心灵很美虽然我不富有,但我有英俊的面孔,强健的臂弯和宽阔的胸襟我说这些你应该明白吧我的意思是说是说我想和你进行良性合作,将你的土地资源优势和我的人力资源优势组合起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应让我们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十几亿农民的光辉好榜样,让我们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好了,我说了这么多,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如果明白那我很高兴,你就知道怎么处理我们的关系了;如果不知道那也没什么关系,真的,不骗你,没什么关系的不过,下次你在请人耕地的时候,请你先考虑我好吗

祝:粮食丰收!

知名不具,因为你知道村里谁只有四分田。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到诞生的机运。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评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不耻最后"。即使慢,驶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目标。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艰辛。

轻敌,最容易失败。

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

感情正烈的时候,容易封杀美。

月缺花残,潸然泪下。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集外集拾遗补编.寸铁》

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三闲集.太平歌诀》

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古今中外,其揆〔揆(kui)〕准则,道理。一也。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散胙(zuo)〕旧时祭祀以后,散发祭祀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所供的肉这一件事了。

《热风.即小见大》

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两地书.二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坟.娜拉走后怎样》

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刺激的结果)……

《两地书.八》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语见《世说新语.简傲》,是三国时魏文学家嵇康对来访的钟会表示简慢的话,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伟人等等之名之被尊视或鄙弃,大抵总只是做唾沫的替代品而已。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

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还不很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

《三闲集.铲共大观》

人类是欢喜看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是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脚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愿意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接着便将被人们忘却。久受压制的人们,被压制时只能忍苦,幸而解放了便只知道作乐,悲壮剧是不能久留在记忆里的。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关于奴隶与奴才

……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虽然爬得上的很少,然而个个以为这正是他自己。这样自然都安分的去耕田,种地,拣大粪或是坐冷板凳,克勤克俭,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着,拼命的爬,爬,爬。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聪明人就会推,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踹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他们大都忍耐着一切,两脚两手都着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挤下来,挤下来又挨上去,没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这是明知道你太辛苦了,想从地上站起来,所以在你的背后猛然的叫一声:撞罢。一个个发麻腿还在抖着,就撞过去。这比爬要轻松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盖也不必移动,只要横着身子,晃一晃,就撞过去。撞得好就是五十万元大洋,妻,财,子,禄都有了。撞不好,至多不过跌一交,倒在地下。那又算得什么呢,——他原来是伏在地上的,他仍旧可以爬。

……

爬得上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叫你们化些小本钱,而豫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所以撞得好的机会,虽然比爬得上的还要少得多,而大家都愿意来试试的。这样,爬了来撞,撞不着再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准风月谈.爬和撞》

初看见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久住在杀人的名胜之区,则即使见了挂着的头颅,也不怎么诧异。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的缘故。由此看来,人们……要从自由人变成奴隶,怕也未必怎么烦难罢。无论什么,都会惯起来的。

《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

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地名……字面虽然改了,涵义还依旧。这很使我失望;否则,我将鼓吹改奴隶二字为“弩理”,或是“努礼”,使大家可以永远放心打盹儿,不必再愁什么了。

《华盖集.咬文嚼字(二)》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譬如说:主子,您这袍角有些儿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烂,还是补一补好。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其实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这样的话的人在,不是谁都可说的。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胡涂。

《且介亭杂文.隔膜》

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自家相杀和为异族所杀当然有些不同。譬如一个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气和,被别人打了,就非常气忿。但一个人而至于乏到自己打嘴巴,也就很难免为别人所打,如果世界上“打”的事实还没有消除。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

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南腔北调集.漫与》

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孙皓〔孙皓(242—283)〕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时骄横暴戾,降晋后却甘受戏弄是特等的暴君,但降晋之后,简直像一个帮闲;宋徽宗〔宋徽宗(1082—1135)〕即赵佶,北宋皇帝。在位时横暴凶残,骄奢*逸;为金兵所俘后,虽备受侮辱,仍不断向“金主”称臣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

《南腔北调集.谚语》

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

……倘使连这一点反抗心都没有,岂不就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

国民性批判

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坟.论睁了眼看》

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我是畜类,现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类的爹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

《华盖集.论辩的魂灵》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什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这兽性的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已经消除。如果是后来消除的,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

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中国,自从杀掉蚩尤以后,兴高采烈的自以为制服异族的时候也不少了,不知道能否在平定什么方略等等之外,寻出一篇这样为弱民族主张正义的文章来。

《译文序跋集.〈现代小说译丛〉〈医生〉译者附记》

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

《热风.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爱国之士又说,中国人是爱和平的。但我殊不解既爱和平,何以国内连年打仗?或者这话应该修正:中国人对外国人是爱和平的。

我们仔细查察自己,不再说诳的时候应该到来了,一到不再自欺欺人的时候,也就是到了看见希望的萌芽的时候。

我不以为自承无力,是比自夸爱和平更其耻辱。

《华盖集.补白》

中国开一个运动会,却每每因为决赛而至于打架;日子早过去了,两面还仇恨着。在社会上,也大抵无端的互相仇视,什么南北,什么省道府县,弄得无可开交,个个满脸苦相。我因此对于中国人爱和平这句话,很有些怀疑,很觉得恐怖。

《译文序跋集.〈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

……西班牙是人和牛斗,我们是使牛和牛斗。

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

军阀们只管自己斗争着,人民不与闻,只是看。

然而军阀们也不是自己亲身在斗争,是使士兵们相斗争……

……

然而人民一任他们玩把戏,只是看。

《伪自由书.观斗》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的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无破坏即无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

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作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

凡这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但其毁坏的原因,则非如革除者的志在扫除,也非如寇盗的志在掠夺或单是破坏,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的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倒败之后,却难于知道加害的究竟是谁。……

这是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

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会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张献忠)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

……自己是完了,但要这样的达到一同灭亡的末路。我们对于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是也不很爱惜的么?

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

《准风月谈.晨凉漫记》

鲁迅《朝花⼣拾》阅读赏析

  摘要:

  《朝花⼣》是鲁迅惟⼀⼀本散⽂集,是鲁迅先⽣回忆早年⽣活的⽂字。然⽽,“作家的⽣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种简单的因果关系”,⽆论是从作品的内容、情感上来看,还是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法上来分,这个作品都具有更深⼴的意义。因此,本⽂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来探寻《朝花⼣》的⽂外之旨。

  满溢乐趣的百草园,质朴严谨的书塾,善良仁慈的阿长,乃⾄正直热情的异国⽼师……这些⼉时记忆,曾时时“蛊惑”着作者,也使每⼀个读者,对《朝花⼣》产⽣了⼀个基本的认识——温的回忆。这固然没错,然⽽,作者⾃⼰却⼜说,这些回忆,“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王得后先⽣在名著导读中,也分明告诉我们:《朝花⼣》不是为少年⼉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童的事,只有深⼊阅读,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部⽂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平⽅⾯来解释作品,是⼀种最古⽼和最有基础的⽂学研究⽅法。”结合到《朝花⼣》这个具体的作品,⾄少有以下⼏⽅⾯值得探讨。

⼀、陷纷扰:现实很“离奇”

  ⽂学是⼀种社会性实践,它⾸先“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和发展等⽅⾯的因素”。鲁迅先⽣⾃⼰也有过相关的阐述,认为倘要论⽂,必须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据此,我们⾸先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

  《朝花⼣》共⼗篇,外加⼀篇《⼩引》,⼀篇《后记》,创作时间从1926年2⽉起,⾄11⽉⽌,时间跨度不⾜⼀年(⼩引和后记分别作于1927年5⽉和7⽉)。

  “⾃⼀九⼆五⾄⼀九⼆六的⼋⽉底,到他四⼗五岁,时代背景是五卅,三⼀⼋,北⽅的军阀段祺瑞在北京还⽀持着残局,鲁迅于⼀九⼆六年⼋⽉离开北京,把攻击《现代评论派》的⼯作,告⼀段落。这时期的开始,是⼥师⼤事件。⾃⼀九⼆六的九⽉⾄⼀九⼆七的九⽉,是他⽣活上感受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他赴厦门,⼜赴⼴东,这种变动使他对⼈⽣的体验更深刻了……”这是李长之对鲁迅⽣活和思想的发展,所划分的⼀个阶段。我们且不论这种划分是否恰当,但他所列举的这⼀段的重⼤事件,却涵盖了鲁迅当时所处的⽣活环境和⽣活遭遇,构成了这⼀时段鲁迅创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就是最好的例证。问题是,这⼀背景对《朝花⼣》这样⼀部回忆性作品,有没有产⽣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

  ⼤家可以看到,在《朝花⼣·⼩引》中,作者就创作过程专门谈到:“环境也不⼀: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是医院和⽊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看上去说得⼗分平静,但这种强调的本⾝,就透露着作者难以⾃抑的愤激之情。难以想象,⾝处“纷扰”,⾯对迫害,作者还能沉浸到温的回忆中,去创作⼀些所谓的“性灵”⽂章。

  就拿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来说吧。在这⼀事件的背景下,鲁迅写了⼤量的杂⽂。如杂⽂《⽆花的蔷薇》(1926年2⽉27),⽂章⾟辣地嘲讽了现代评论派⼈物相互吹捧的⾏为,剖了他们的惯⽤伎

俩:“为要显⽰他伤害你的时候的公正,在不相⼲的地⽅就称赞你⼏句,似乎有赏有罚,使别⼈看去,很象⽆私……”⽽在《朝花⼣》⾸篇《狗·猫·⿏》(1926年2⽉21⽇)中,作者则巧妙地借“没眼⼒”的狗、幸灾乐祸⽽⼜媚态的猫,来讽刺现实⽣活中这类⼈物;尤其在述说⾃⼰仇猫的远故近因时,历数了猫“配合时候的嗥叫”,“闹得别⼈⼼烦”等种种罪⾏,揭露那些“正⼈君⼦”们竖着“公理”“正义”的旗⼦,“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还是⼀味佩服赞叹它们”的虚伪⾯⽬。

  阎昌明先⽣在《鲁迅与陈西滢》⼀书中指出:“鲁迅与陈西滢论战中的⼀些‘关键词’⼤都出⾃陈西滢的⽂章,反被鲁迅引⽤,以为还击的武器。”据统计,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篇》中,“流⾔”、“公理”、“学者”、“正⼈君⼦”等词,是出现频率最⾼的⼏个,如“正⼈君⼦”这⼀念,共出现过59次。同样,这些词在《朝花⼣》中也并不鲜见,出现的次数依次为:“流⾔”8次,“公理”6次,“学者”7次,“正⼈君⼦”4次。⽽在《⽆常》⼀⽂中,引⽤更是频,除了上述词语外,另有:“模范县”、“绍兴师爷”、“下等⼈”、“碰壁”、“跳到半天空”、“放冷箭”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章与他的杂⽂如出⼀辙。

⼆、藏颖词间:内⼼很“芜杂”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的,

  有念“笑⼈齿缺⽈狗⼤开”的,

  有念“上九潜龙勿⽤”的,

  有念“⼟下上上错贡苞茅橘柚”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书塾中⼩孩读书的这⼀个场景,读者⼀定不会陌⽣。读着这样屈⽛的⽂字,我们似乎很容易认同: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些句⼦的本义,包含着“求仁得仁”的从容,发愤有为的⾃励。

  这是鲁迅初到厦⼤写成的回忆,⽽在他稍后写成的《藤野先⽣》⼀⽂中,却⼀开头便是⼀句“东京也⽆⾮是这样”,中间⼜写道,“到别的地⽅去看看,如何呢”“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失望之情溢于⾔表。当然,这些⽂章所叙写的,事件本⾝并没有关联,但从⽂章所传达出的感情来看,隐隐地构成了⼀条线索。

  如前所述,当时鲁迅的⽣活,正经历着重⼤的改变。这时,他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虽然尚未完全结束,北洋政府的迫害也让他极为愤慨,但他的所有⼯作并未中断,⽽且,通过抗争,原先担任的佥事的职务得以了恢复;与此同时,由朋友介绍,厦⼤向他发出了邀请,或许出于多种原因,鲁迅欣然应允。按他的说法,此⾏的⽬的,⾄少可以使⾃⼰“少问别事”,避开纷扰,⼀则可以“专门讲书”,同时写点⽂章,“印点关于⽂学的书”;⼆则也是为⽣活计。可是赴任不久,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接踵⽽⾄,于是,他很快就萌⽣了离开的念头,⽽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终于到厦⼤不到⼀个学期,就辗转去了⼴州。  如果把他的这段⽣活经历与相关⽂章所反映的感情变化相⽐对,显然,两者之间与其说是某种巧合,还不如说是作者真实内⼼的折射。

  “鲁迅先⽣的写作,总是由于当时相当事实引起了感想的。”⽤作者⾃⼰的话说,他所写的,“⼤抵仅仅是随时的⼩感想”。

  ⼼由境⽣。“离奇”的处境,使作者的内⼼⼗分“芜杂”,有时甚⾄相当的⽭盾:譬如他在谈到《野草》时,说“⼼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之后写出来的”;在《两地书》中,也曾有过“⿊暗与虚⽆乃是实有”的感慨;但在后来给朋友的信中,却呈现出积极昂扬的⼀⾯,他说“我⾃憾我没有什么话可以寄赠你,但以为使精神堕落下去,是不好的”。反映到《朝花⼣》的整个作品中,我们就可看到,有时他直抒胸:“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在灯光中见他⿊瘦的⾯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良⼼发现,⽽且增加勇⽓了,于是点上⼀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君⼦’之流所深恶痛疾的⽂字”;有时甚⾄痛斥诅咒,如《⼆⼗四孝图》;有时则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如对阿长。如此等等,不⼀⽽⾜。

三、为情造⽂:内容很“蛊惑”

  尽管《朝花⼣》是作者惟⼀⼀本散⽂集,⽽且其中作品的抒情性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学成就历来为⼈们所称道,不少成为现代散⽂中的经典之作。有研究者这样评价:

  “因为是回忆,因为是说个⼈的事情,所以我们感觉到亲切,像是当着春秋的佳⽇吧,在森林⾥被轻风吹拂着⼀般,我们所见的便是安详、平和。”

  “与其强调《朝花⼣》属于⼀般的⾃传,⽏宁说它更象真正的作品。”

  鲁迅⾃⼰也把它称为“回忆的记事”,⼤在于区别于其他的杂⽂。

  古⼈论⽂,推崇为情造⽂。依照鲁迅当时的情形,可谓是“志思蓄愤”。事实上,抒情的⽅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宣泄现实的苦闷,也可以转向记忆和幻想,⽤另⼀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把⾃⼰从这苦闷中吸引出来。显然,在《朝花⼣》中,鲁迅先⽣较多地采⽤了后⼀种⽅法(当然也不乏杂⽂式的议论)。这种选择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

  对此,韦勒克有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与其说⽂学作品体现⼀个作家的实际⽣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的‘⾯具’或‘反⾃我’;还可以说,是⼀幅⽣活的图画,⽽画中的⽣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的。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艺术家借其艺术去体验⽣活,与⼈们实际⽣活经验有所不同;实际⽣活经验在作家⼼⽬中究竟是什么样⼦,取决于它们在⽂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了局部的变形。”

  拿这个观点来分《朝花⼣》,也同样适⽤。作者曾经说过,⾃⼰有⼀时屡屡受了记忆的蛊惑,进⽽时时反顾。不错,每个⼈都有蛊惑他,使他时时反顾的记忆,但他在什么时候回头过去,却多半取决于他此时此刻的具体⼼境。当现实中在某⼀⽅⾯情感极盛时,作者就不⾃觉地转向过去。所不同的是,他所作的回忆,并⾮单纯地为淘取慰藉,更主要的是,在于通过对往昔印象的重新描绘,艺术地反映现实⽣活,表达感情,或者更具体⼀点,那就是与“正⼈君⼦”之流所笼罩的⿊暗相抗争。所以,李长之⼗分肯定地认为:“‘⽬前是这么离奇,⼼⾥是这么芜杂’,只有这⼀句才是这些散⽂背后的⼀字⼀句的⾻髓。”

  《朝花⼣》是鲁迅惟⼀⼀本散⽂集,是鲁迅先⽣回忆早年⽣活的⽂字。然⽽,“作家的⽣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种简单的因果关系”,⽆论是从作品的内容、情感上来看,还是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法上来分,这个作品都具有更深⼴的意义。因此,本⽂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来探寻《朝花⼣》的⽂外之旨。

第 1 页

  满溢乐趣的百草园,质朴严谨的书塾,善良仁慈的阿长,乃⾄正直热情的异国⽼师……这些⼉时记忆,曾时时“蛊惑”着作者,也使每⼀个读者,对《朝花⼣》产⽣了⼀个基本的认识——温的回忆。这固然没错,然⽽,作者⾃⼰却⼜说,这些回忆,“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王得后先⽣在名著导读中,也分明告诉我们:《朝花⼣》不是为少年⼉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童的事,只有深⼊阅读,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部⽂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平⽅⾯来解释作品,是⼀种最古⽼和最有基础的⽂学研究⽅法。”结合到《朝花⼣》这个具体的作品,⾄少有以下⼏⽅⾯值得探讨。

第 2 页

⼀、陷纷扰:现实很“离奇”

  ⽂学是⼀种社会性实践,它⾸先“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和发展等⽅⾯的因素”。鲁迅先⽣⾃⼰也有过相关的阐述,认为倘要论⽂,必须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据此,我们⾸先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

  《朝花⼣》共⼗篇,外加⼀篇《⼩引》,⼀篇《后记》,创作时间从1926年2⽉起,⾄11⽉⽌,时间跨度不⾜⼀年(⼩引和后记分别作于1927年5⽉和7⽉)。

  “⾃⼀九⼆五⾄⼀九⼆六的⼋⽉底,到他四⼗五岁,时代背景是五卅,三⼀⼋,北⽅的军阀段祺瑞在北京还⽀持着残局,鲁迅于⼀九⼆六年⼋⽉离开北京,把攻击《现代评论派》的⼯作,告⼀段落。这时期的开始,是⼥师⼤事件。⾃⼀九⼆六的九⽉⾄⼀九⼆七的九⽉,是他⽣活上感受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他赴厦门,⼜赴⼴东,这种变动使他对⼈⽣的体验更深刻了……”这是李长之对鲁迅⽣活和思想的发展,所划分的⼀个阶段。我们且不论这种划分是否恰当,但他所列举的这⼀段的重⼤事件,却涵盖了鲁迅当时所处的⽣活环境和⽣活遭遇,构成了这⼀时段鲁迅创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就是最好的例证。问题是,这⼀背景对《朝花⼣》这样⼀部回忆性作品,有没有产⽣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

第 3 页

  ⼤家可以看到,在《朝花⼣·⼩引》中,作者就创作过程专门谈到:“环境也不⼀: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是医院和⽊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看上去说得⼗分平静,但这种强调的本⾝,就透露着作者难以⾃抑的愤

135封。

简介:

本书系作者与景宋(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延伸:《两地书·集注(厦门-广州)》纪录了作者在厦门-广州两地的生活、工作和感受。包括两地的大小环境,作者的工作进程、生活状况、社会活动、人事关系和种种体验;对重大社会问题及个人生活道路的探索。包括对北伐进军的形势和发展,党派纷争的背景和实质,社会改革的目标和力量,文化联合战线的组成和指向,鲁迅面临几种生活道路的比较与选择,创作与教学的矛盾和应对策略,厦门与广州的比较和去留等问题的观测和探讨。全书反映了鲁迅与许广平之间感情发展的重要历程。书中始终流淌着他们之间相互关爱、体贴、尊重和同调的感情。但也伴有惜别离思的漪涟,深沉探索的衷肠,遭遇种种风波的反响,更加勇于亲近前行的交流等。

鲁迅在厦门时期,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在这个时期写作的《两地书》(厦门-广州),生动地纪录和反映当年的生活、工作状况和思想感情经历,具有相当重要价值。但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环境限制,有些紧要的事情不能明白写出来。加上年代相隔很远,许多人事风物,都早已淡化或变更,后人研习起来,自有不少难处。《两地书·集注(厦门-广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编辑出版的。该书附丽于鲁迅著作,复又汇集了好几代人辛勤耕耘的成果和奉献的广博智慧。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质朴而又饱含深情,感动过无数读者。七夕节将至,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徐志摩、沈从文、顾城等大师笔下的经典情书,因为他们的情书不仅有一般情书中通信双方情感的对抗与相融,而且文情并茂,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睿智,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书简文学。

沈从文:一生顽固爱着张兆和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被认为是情书圣手。1930年7月,张兆和与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沈从文在情书中写道: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沈从文毫不掩饰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他近乎卑微地爱着张兆和,把她当做顶礼膜拜的女神。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是谁个安排了这样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摇头?看得出来,她的动摇几乎完全出自同情。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想到这些,我十分犹豫了。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徐志摩:恋上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曾在剑桥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0年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城,有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美貌动人,才华出众。不仅如此,她们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浪漫的爱情。

陆小曼年方19在父母安排下嫁给了少将王赓。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常常与陆小曼游玩。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最终使得两人走到了一起。

徐志摩停妻再娶,陆小曼离婚再嫁,皆是有违封建礼教的,然而他们坚贞不移,用郁达夫的话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钢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写的情书: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不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齐整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眉,有我独到的领略。

眉,我写日记的时候我的意绪益发蚕丝似的绕着你;我笔下多写一个眉字,我口里低呼一声我的爱,我的心为你多跳了一下。你从前给我写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情形我知道,因此我益发盼望你继续你的日记,也使我多得一点欢喜,多添几分安慰。

鲁迅:《两地书》记录恋情

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就在这里认识了小他17岁的许广平。这样的师生关系延续了一年多,直到1925年3月,由于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他们之间才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才有了突破。这些信件就是《两地书》。起初的通信的确不带恋情,而是师生间关于社会人生诸问题的请益与教导。但在后期,字里行间渐渐流露出鲁迅压抑着的爱意来,信件里也开始描写生活间的琐事。从1925年第一封信,到1927年1月二人终于握住彼此的手,近两年的时间里,鲁迅与许广平通了135封信,亲密关系一路升温。最后,鲁迅与家中封建包办的妻子离婚,和许广平结为夫妻。

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

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顾城:对谢烨一见钟情

顾城,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是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顾城对谢烨一见钟情,谢烨的母亲并没有看中这未来的女婿,当顾城专门从北京赶到上海向谢烨展开攻势时,他的痴心和率真,并未被未来的岳母接受,他为了追谢烨,做了个木箱,天天躺在她家门前。

顾城的情书:

收到你寄出的避暑山庄的照片了,真高兴,高兴极了,又有点后悔,我为什么没跟你去承德呢?斑驳的古塔夕阳孕含着多少哲理,又萌发出多少生命,无穷无尽的鸟没入黄昏,好象纷乱的世界从此结束,只有大自然,沉寂的历史,自由的灵魂。太阳落山的时候,你的眼睛充满了光明,像你的名字,像辉煌的天穹,我将默默注视你,让一生都沐浴着光辉。

真不想让你走得太远,我曾想过用手遮住你的眼睛,现在不了,真的那么做,会使我不得安宁的。没人说你是坏人,火车开来开去上边装满了人,有好有坏,你都不是,你是一种个别的人。

朱生豪:情书见证传奇而悲壮的爱情

朱生豪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徒,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1932年秋,朱生豪在之江大学与宋清如相识,两人志趣相投,相知相许。1933年,朱生豪毕业后,两人两地分隔,开始近十年的苦恋之旅,以书信交流情感,倾诉相思。朱生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唯有在给宋清如的信中,笔下生花,滔滔不绝,俏皮、苦恼、纠结、幽默等跃然纸上,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在信中,朱生豪无话不谈,聊理想、谈人生、诉爱情、倾泄喜怒哀乐,读书、品**、交流诗作、切磋译事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对宋清如无限的思念和爱慕。笔能生情,笔下闪烁着一颗火热的心。他的灵魂从笔端流出,装入信封,飞入她的心中。朱生豪与宋清如写了整整九年的信件,终于把人追到手。从1933年到1942年两人结婚,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

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我爱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虽然可以有理由,例如你聪明,你纯洁,你可爱,你是好人等,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仍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感激我。

朱湘:记录夫妻间的柔情蜜意

朱湘,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桔据,只发行了两期。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其间曾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外文系,但又与校方不和。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死。

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朱湘,在留美时期给妻子刘霓君写的情书,后来结集为《海外寄霓君》。整本情书中,几乎感觉不到朱湘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远行难归而念念不忘家中琐事的游子。内容涉及居处的选择、妻子的健康、水果的洗法等,絮絮叨叨,不厌其烦。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夫妻间的柔情蜜意。今天已经无法读到刘霓君给朱湘的信,只能从朱湘的回信以及信中引用的片言只语中,领略旁人哪知道我夫妻感情,哪知道我们亲密恩爱的咏叹。

朱湘写给刘霓君的情书:

你说我的信很可爱,这是因为你是一个可爱的人,所以我写给你的信也跟着可爱了。霓妹我的爱人,我希望这四年快点过去,我好回家抱你进怀,说一声:妹妹,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我如今过得越久,便越觉得你好。我前两天想,唉,要是我快点过了这几年,到霓妹妹身边,晚上挨着她睡下,沾她一点热气,低低说些情话,拿一只臂膀围起她那腰身,我就心满意足了。

沈从文经典爱情语录

1、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2、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3、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4、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5、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6、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7、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8、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9、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10、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11、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

12、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13、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14、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15、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16、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17、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18、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19、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20、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21、我尚不知道我应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

22、把和社会应有关系与自己应有地位毁去。肉体精神两受损害到什么情形,谁也不明白。

23、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24、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25、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26、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27、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28、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

29、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30、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31、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32、我怎么会这样。极离奇。那么爱这个国家,爱熟与不熟的人,爱事业,爱知识,爱一切抽象原则,爱真理,爱年轻一代,毫不自私的工作了那么久,怎么会在这个时代过程中,竟把脑子毁去。

沈从文: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美丽总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湘行散记》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从文《边城》

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沈从文《边城》

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沈从文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沈从文

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沈从文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沈从文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

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沈从文《沈从文家书》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雨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边城》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後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沈从文

沈从文30句: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致张兆和情书》

2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边城》

3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边城》

4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边城》

5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湘行散记》

6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7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湘行散记》

8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 该哭的时侯没有眼泪。 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边城》

9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0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11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沈从文家书》

12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

13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湘行散记》

14一个人心头上的微风,吹到另外一个人生活里去时,是偶然还是必然?人生的理想,是情感的节制恰到好处,还是情感的放肆无边无涯?生命的取与,是昨天的好,当前的好,还是明天的好?

15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要回到故乡。

16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边城》

17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边城》

18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湘行散记》

19聪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习惯,保护习惯。

20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边城》

21永远只想用无私和有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

22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23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 ——《八骏图》

24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边城》

25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26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27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28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边城》

29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30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边城》

十月收获的季节,从怀揣着激动和兴奋刚到我们赫赫有名的芜湖师大参加“国培”班培训,到即将面对的影子学校的实习,不觉已有五十多天了,从开始离开家人、爱人、亲人和友人紧张难过难以适应,到不知不觉享受大师们、专家、教授和学者们知识的哺育,一路走来,闲暇之时头脑中如同经历大脑风暴BRAIN STORM一般,那些个诸如:健康与工作、生命与发展、事业与家庭、物质与精神、道德与名利、平和与激越、务实与超脱---凡此种种相互博弈,有感动更有激动

我为师大浓浓的学习、艺术氛围而感动,师大背靠赭山,师大因此平添了几多灵性,就是在这座南方的小山上,每天清晨,花坛边、树荫下、石凳旁、拱桥上、到处都可看见大声晨读的青年,不由想到那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我的梦--”、这在省内其它高校难得一见的,我为之而震撼,师大校园也因这些莘莘学子的刻苦发奋而更有希望更有魅力,傍晚,你漫步在校园,丰富的社团活动就在你身边,打太极的,排演话剧的,跳街舞的,传统的现代的交织在一起,一点也不突兀,反而更映衬了我们的师大校园的鲜活和灵动

从我们的住处沿着小路缓缓向东,不远处就是师大音乐学院,外表看去几排平房,无独到之处,然而各种美妙的音乐便生产在这里,钢琴,古筝、扬琴、二胡、笛子各种乐器被演练的风声水起,如同行云流水,每每仰怅在乐曲声中便舍不得离开,这些个孩子忘我练习,即便旁边有行人驻足,也浑然不觉,------不禁在想当下有些家长平日在家还在因孩子练琴,或是去踢球而耽误学奥数的时间而纠结的话,那么看到此情此景的时候心中便豁然开朗起来,教育孩子不是为剥夺他们的天性扼杀他们的童真,不是让他们多做几道奥数题,多背几个英文单词,为何不能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助他一臂之力呢,事实证明:越是优秀的孩子发展的越全面,教育孩子并不是要为社会多多培养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集思广益,开动脑千万不能做扼杀学生灵性的刽子手,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各有侧重,有的放矢,教育我们的孩子首先成为心理健康,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好青年才是王道

我为师大外语系在我们国培班所做的一切而感动学院报到第二天上午,就为我们准备了隆重而热烈的开班仪式,不多久院领导一行,便专程来我们住所进行慰问,由此可见院领导对国培学院的重视,特别感激的是师大外院在我们国培班课程所作的精心安排与布置,“国培”培训所传授的内容无不涵盖了作为当下研究型老师所必备的理论基石,不管是教学内容上:讲座内容从新课标到专业知识、从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到教学评价、从如何听课评课、议课、以及后期的实习实践,不仅有理论的指导更有实践的践行、还是教师的聘请上、专家一线老师的搭配,即便休息时间,以及课余生活这样的细节上无不体现了对我们国培学员的重视和关爱,可以这么说,安大外院是有远见的,统筹是有前瞻性的,想学员之所想,

都说儿童有向师性,我也为师大老师们鲜活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感动(西洋镜):

前瞻睿智的阮教授----巧得很,阮老本是我学生时代的老师,国培学习能再次遇见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老师为我们讲的是当下教育规划,所谓”规划”,本是务虚的理论,然而,老师却能从与老师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关于民生的问题为切入点,慷慨陈词,畅谈教育之大形势,并将我国的教育现状与东南亚邻国,及欧美等大国作以比较分析,从而让我们头脑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了解到我们教育的大环境和教育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教育工作者们责无旁贷,必须要有担当

体贴可亲詹教授------詹老师是很雅致很有个人魅力和的女老师,她是师大我们整个国培项目的组织者策划人,她五官很精致,身材纤瘦典型的南方女性气质,然而她气场强,每一次见她就是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妥帖,细心她不仅每次做课都为我们精心准备很多资料,--这些可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啊,而且课下也多多和我们在一起交流谈心,叫我们:“学习期间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无论什么一定得跟她说出来,作为她就是要为我们国培班学员服务的”,一席话说得我们心里暖呼呼的,多么温柔细腻的詹老师啊,叫我们怎能不喜欢您呢

机敏犀利王瑜老师------王老师很年轻,怎么看都是个小姑娘,时尚有朝气,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早已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的教学、演讲比赛中得奖,她文学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语句严谨,富有逻辑、和感染力若把听讲座比作听音乐,听起王老师的讲座来就如同经历一场空灵的天籁之音,时而悠扬时而高亢,一边学到像如何听课评课这样的理论知识,一边感受其语言之华美---乐享国培!

稳健大气欧阳老师-----欧阳老师赫赫有名自不必提及,欧阳老师还没来上课时就有前辈给指点:欧老师的课值得好好听,我便卯足劲等待着老师上课的那一天,第一次见到欧老师只觉得老师是个很儒雅的学者,衣着朴素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舒服整洁,很亲切,他言简意赅直入主题,到向我们详细精准的讲授教学理论,老师的人格魅力渐渐彰显,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老师放弃休息向我们这些小学英语老师了解目前最想做的,最困惑的,最想提高的事是什么并做了详细的统计和记录 ,然后立即就对我们所提问题的不同方面给出中肯的意见,建议和整改办法,并给我们列出书目,让我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阅读,欧老师很了解我们教育发展不均横现状,对小学不重视我们这门学科非常关注,从而也和我们畅谈了心扉,和准备过两年去边远地区支教的想法,以及捐助失学儿童等事情,不觉惊讶,欧老师在心目里的形象越发丰满起来!而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又做了什么呢,平日除了感叹现在书难教,孩难管,对这些人间冷暖又关心多少呢是否经常反思了呢,又是否尽到一点力了,想到这些恍然意识到自己的狭隘,欧老师谢谢您教育了我,给我上了人生的一课!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给我们做课的专家老师还有很多,有些平日里听说名字只能从书本的封面上,也或是教学录像上,这次我们也梦圆国培,陈晓堂,邹有诚、杜效明,等专家们也纷纷做客国培,给我们传达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信息,让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一些师大领导也亲自给我们送教,比如那天外院的孙院长上午还在参加行政会,下午接着为我们上课、紧接着为我们开生活会,着手我们国培学员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实际困难,晚上就围绕如何撰写科研论文, ----为我们又做了详实的报告,完了还不忘嘱咐我们一定要勤于笔耕,勤于思考希望我们成长为会做教研的英语老师前不久,为丰富我国培学员的课余生活,在外院和我们之间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球赛,然而就是在这个球赛上让我又看到孙院的另一面,只见他忽而用力抽杀,忽而调动回旋,犹如老道的专业选手,人家不仅学问高,球打的也一级棒,好不佩服!

因国培而激动,结识了一群良师益友,我们的同学都来自我省各地市县,都是当地的学科骨干,我们的班级体是个非常团结有张力的队伍,不管文艺演出,还是球赛,心往一处想,始终铭记我是国培一分子;因国培而激动,得以见大师;因国培而激动又重回到读书时代,每天食堂,教师,宿舍,饭菜虽不及家中精细,但是在这里学习的过程却单纯而美好,能有三个月这样的纯粹的学习时间其本身犹显得弥足珍贵

因国培而心动,平日除了学习,每一天与儿子,家人互通电话是我必做的功课,作为母亲,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而心生愧疚,然而对于小小的他让它学面对离别,学会克制,面对困难,学会克服对父母的依赖、学会自我管理;思恋、团聚,离别,一次次的经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相见不如怀念”只有分开两地才感觉到亲情友情爱情的弥足珍贵,不禁思考我的幸福观:父母康健,子女聪颖,工作顺心,朋友挂念---我亦足也

因国培而心动,但凡要学会思考-----教育之根本是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新课标”是我们的座标,情感教育是我们的底线,学习策略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如何改进我的教学;如何在自我的岗位上更好的发展,同时作为一名母亲,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他乐学想学,陪伴他度过愉快而美好的童年;学科是相通的,如何综合全面的帮助他人成长为心里健康,阳光开朗,品行兼优的阳光少年,很多事情千头万絮还等着我思考去学去做

马上就要到影子学校实习了,多听、多看、多请教指导老师,学着把头脑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回去后一定要把从师大老师身上所学到的东西汇报给我的同仁,多么可爱的老师们,不仅学习他们的做事,更学习他们做人

短短的国培学习,带给我的除了知识,更是我的一段心路历程,它犹如一瓣心香藏在心里,伴我左右,谢谢师大,我将铭记其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1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