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瘫痪老母亲遭儿子活埋: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底层问题

79岁瘫痪老母亲遭儿子活埋: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底层问题,第1张

临近母亲节,本该是一个温馨的节日,但在陕西靖边县发生了一起故意杀人的刑事案件。一名58岁的男子马某竟然将自己79岁的老母亲拉出家门活埋在一处废弃墓坑内数日,幸亏被警方全力解救,目前,受害人生命体征平稳并已能沟通交流。

并且令人意外的是,向警方报警的竟然是老人的儿媳妇。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婆媳之间会很难相处,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这位媳妇救了老人,而老人的儿子反倒是这么一个忤逆子。

网友们的评论也是对媳妇表示很感激和赞赏。

社会上不孝的儿女不少,但像这样活埋了母亲的人,还真是世间罕见。

从这件事情被曝光以来,不少网友又把家庭教育拿上了台面,一个人的长成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所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便侧重于言教,认为自己说得多了,孩子就能记住,就可以按照正确的说法去做。其实不然,很多孩子特别是在幼儿时期,他们是不懂得父母话语全部意思的,分不清是好是坏,当家长把某一些话语说得多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那是对的,然后就会跟着模仿去说,很多家长会对孩子突然说出来认为不可思议的话当作笑话,不加以制止,殊不知这会成为他长大后的隐患。

很多成功的教育,主要靠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 。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山路坑坑洼洼不好走,老父亲被颠得很痛苦,儿子说:

年轻的父亲听到前半句,心里一阵暖,想着这儿子还挺有孝心,知道心疼自己了。可是一听儿子这下句,心里咯噔了一下,吃惊的看着儿子和老父亲,是啊,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正是给儿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吗?如果自己真的这样对待老父亲,他的现在不就是自己的未来吗?于是赶紧掉头把老父亲推回家,精心的照料。

这个故事何尝不是和开头提到的被活埋的老母亲和她儿子之间的故事如出一辙,都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所抛弃,老人心里该有多么的绝望和伤心。

幸亏故事中的父亲迷途知返,被儿子的一句话惊醒,及时回头,救了父亲,同时也救了自己。殊不知现实生活中把自己母亲活埋的那位儿子,有没有想到当自己老了,子女们会不会以同样的方法去对待他。

在每个有孩子的家庭中, 家长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学着成为什么样子 。在他们每一个阶段的人生成长中,都需要家长给他们做出正确的“导航”。

董卿曾在访谈中提到:“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就这样做了,孩子成了她新的动力。她说: 我应该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对我有爱,有尊敬 。

工作关系,认识一位姐姐,有次去她那里出差,工作外作为朋友,她带着女儿和我们一起聚餐。

吃饭间隙,我们都看到了小姑娘从骨子里流露出的礼貌,纷纷对她表示赞赏。小姑娘也不认生,用甜甜的声音回复我们说:我妈妈说了,只要是和她差不多大的叔叔阿姨还有长辈,都是我的长辈,对待长辈,一定要尊敬,要有礼貌,而且叔叔阿姨从很远的地方来,又是我妈妈的朋友,肯定是要你们优先的,我跟妈妈学的。

然后,我们又用佩服的眼光投向这位被夸奖的妈妈。

不仅如此,据熟悉她的人说,这位姐姐平时对待工作努力积极,每天都正能量满满,在家经常和女儿一起比赛学习,工作之余很少缺席孩子学校的活动,经常带孩子走出去见识不同的事物,孩子不仅性格很好,成绩也是在班级很是优秀。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烙下深刻的印象。时间长了,他们自然而然也就跟着做了。

列·尼·托尔斯泰指出: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 。

愿遭受苦难的老母亲安康,提前祝天下所有的母亲母亲节快乐!

近日,陕西靖边县一58岁男子将79岁瘫痪母亲活埋在废弃墓穴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强烈讨论。《_山节考》的尴尬故事其实也有现实版,国内《二十四孝》也流传过《郭巨埋儿》。不管被英雄本人杀死的家庭成员是母亲还是儿子,一部分家庭成员的牺牲换来了另一方的生存。

但现在已经不是《_山节考》的时代和社会了。2020年,人们“生活”的成本已经无限降低,社会对贫弱人群有了基本保障。我们之所以要生活在文明社会,不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吗?

宪法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即使是在家庭内部,也无权再分配。更何况这种情况下的儿子并不是无法照顾,也不是生存受限。他的杀人动机不像《_山节考》,甚至不是习俗和生存压力所迫,而是嫌弃母亲大小便失禁,让家里臭烘烘的,让他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是因为穷,更离谱的是因为臭?

按照他的想法,他妈能把他当婴儿埋几次?

简单来说,就是不想负责,太麻烦,太懒。

但是,当儿子在社会谴责的压力下,母亲希望儿子不要被重判。边肖只能说,“母爱真的是没有边界的”。她会给这个母亲留下多少辛酸的泪水。有人会说这是母爱泛滥,但谁能真正理解“母爱”呢?

755-79000:“母亲,木叶。像怀孕的孩子一样。一天就像一个乳房。”“母”字来源于女性,甲骨文形似双手抱婴,又似哺育婴儿的状态。其中两个像人乳的形状。

“母亲”这个词是最亲切最神圣的。我们想象一下,在春天或者晚风中,母亲拖着孩子,领着一大群孩子,就像放羊一样,孩子们在无私的母爱中嬉戏玩耍,其乐融融。这画面多温馨多美好。

人类社会早期是母系社会,只知母不知父。后来虽然进入了文明时代,但人们都憧憬着童年母爱的伟大。

俗话说,孩子远行,母亲操心。唐代孟郊《说文》写得好:

好心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孩子做衣服。

出发前,缝了一针,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破损。

谁敢说像弱者这样孝顺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回报母亲的爱?"

在困难时期,“经过三个月的战火,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和“你将何去何从”是常见的。蒋光慈的诗《游子吟》更是催人泪下:

我记得我离开家的那年,那年的春天,

那时,柳树是绿的,草是绿的,野花也出现了。

在一个晴朗明亮的早晨,你送我一程又一程,

我说:‘妈妈,回去吧!’你说,‘儿子,你什么时候回来?’

你走着给我送行,走到你再也上不去的山顶,

你注视着我,注视着我,直到树木遮住了我,我再也看不见你;

你只是想让我提醒你,‘儿子,暑假早点回来!’

但是七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回过家。

在我离家的那年春天,我离开了我悲伤的祖国,

跑到冰天雪地的寒土里去探索新境界的生活;

我决心冒险,但同时又偷偷逃跑。

哦,我的母亲,请原谅我没有给你一个字。

这其中哪一句台词不是在表现对母爱的感激和不舍,那么我想瘫痪的母亲给孩子的爱不会比这些人少。

同一种爱情,一个是懒惰自私,一个是勤劳报效祖国。有什么问题?是否有正确的母性教育。

边肖想讲述稻盛和夫的故事。每当稻盛和夫谈起母亲时,他总是满口“感谢”。他的母亲集美对孩子们的爱毫无保留,所以稻盛和夫一提到母亲,能想到的只有“温柔”。她的温柔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对丈夫的支持,对孩子的信任。“温柔”这个词看似简单,以为顺从就是温柔,其实体现了一个女人最大的智慧和涵养。

稻盛和夫年轻的时候,家里经营着一家印刷厂。他的母亲不仅要操心工厂的日常管理,还要照顾一大家子。对她来说,跑出去经营小生意来谋生是不容易的。但妈妈们不仅不抱怨,还总是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稻盛和夫在书中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情况,说小时候爱哭三个小时。刚开始妈妈会抱抱他,关心的哄他,但是小和福变孟加拉了。他妈妈没有骂来骂去,而是任由他哭。哭累了,小河府就会静下心来找点事做,比如爬到桌下看看木纹,哭一会儿。相反,他感到异常平静。他看着那些图案,开始想象图案中的“另一个世界”。母亲的“不管”,造就了一夫小荷的独立性格,锻炼了他的肺活量,成全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

稻盛和夫从母亲的教导中最大的收获是“信任”。从小妈妈集美就鼓励他自立,鼓励小和福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即使他做了错事,他妈妈也会耐心地解释真相。信任恐怕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爱。有了信任,父母和孩子才会有平等的尊重,孩子在获得信任后也会更加勇敢的面对自己的过错。信任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人格。对于父母来说,信任孩子也是在重塑自己。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是彼此的镜子。虽然“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但家庭的“温暖氛围”应该是互相看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许永远不需要过分赞扬。它流淌在平凡的生活和琐事中,但正是这一点点爱和信任,才能教会孩子用大爱面对世界时代。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稻盛和夫的母亲正是用这份爱和力量,让稻盛和夫自立,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所以,成功的孩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更确切地说,离不开母亲的教育。胡适曾经说过,做父亲的不能不出去工作,不能经常住在家里,所以教儿子是母亲的工作。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结婚,女子教育也没有被抛弃。现在虽然现实的看法变了,但不一定是女人要嫁给丈夫,要教孩子,而是父亲要忙于事业。但不管是什么情况,唯一不变的是家庭教育要有爱。这种爱不是放纵,也不是纵容,而是有尊严的爱,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辨是非。

胡适的母亲和稻盛和夫的母亲都是没文化的人,但她们都很温柔,能把爱的力量变成生命之水,一点一点地灌注到孩子的心里。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且多方面的。这种影响不仅在童年时期,甚至可以持续到成年以后。

1 生理健康:母亲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育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例如,饮食健康的母亲可能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而抽烟或饮酒的母亲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情感发展:母亲的爱、关心和支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通过母亲的行为和互动,学会理解和表达情感。

3 教育方式:母亲如何处理问题和冲突,如何教导孩子学习和行为规范,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认知发展。

4 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母亲的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反之,过度的批评和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落。

5 社交技能:母亲的行为和互动方式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技能。例如,母亲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有礼貌,是否善于表达,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行为。

6 社会化:母亲的社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孩子。这些价值观会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文化认同、公民责任感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

  2014年6月14日(农历5月17日),是父亲逝世3周年祭日。父亲虽已远走3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浮现。为了铭刻对父母的永恒纪念,在父亲逝世三周年祭日,我们兄妹四人为父亲敬立了石碑。

 父亲出生于1936年农历2月22日,病故时享年75岁,他1956年参加工作,1960年2月加入中国***,1956年至1984年9月,先后在邮电、公安系统工作,担任过乡邮员、行政组长、支局长、侦查员、人保干事、副局长、工会主席等职。1984年10月调入法院,先后担任庭长、党组成员、副院长,1998年9月退休。

 父亲的一生充满坎坷。父亲19岁时,爷爷去世,奶奶又双目失明,他和我妈一起挑起了照顾奶奶、抚养子女的家庭重担。那时由于父亲的工资低,我们家每年欠队里的工分钱,经常长时间交不上,充分体会了生活的艰辛。父亲的一生坚持学习。父亲只有初中文化,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和追求进步,他一生坚持刻苦学习,直至退休后为当律师,他仍然一丝不苟的坚持学习,正是由于他坚持一生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能力,一生都拼命工作,才不断地在工作上出成绩,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父亲的一生刚正坚毅。他坚持原则,爱憎分明、心直口快,从不阿姨奉承,从不奴颜婢膝。父亲的一生极其孝顺。对双目失明的奶奶的话他说一不二,从不违背奶奶的任何意愿,为给奶奶买好吃的、买好衣服、看病拿药,父亲用尽了全力。

 他对外祖父、外祖母一样尊敬孝顺。他要求我们给长辈端饭一定要用双手端,这一看是简单的动作,充分体现了他对长辈的极大尊重。我们姊妹4人至今仍然按照父亲的这一要求去做,其实已经养成了习惯,并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也这样做,体现了家风和家教的好传统。父亲的一生严格要求子女。他对我们姊妹4人要求一直十分严格。要求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要求尊敬老师,要求心地正直善良,要求不要爱占小便宜,要求不骂人不打架等等。我曾记得,父亲这一生只往我的胸脯上拍过我一巴掌,那是在我13、4岁时,因在井上挑水,和一个婶发生了争执,父亲这唯一一巴掌,警示了我大半辈子至今。父亲的一生为儿女们操劳。他为我入伍提干,为转母亲和弟妹们的户口,为弟妹们找工作,为孙子孙女们上学等等,千方百计,费尽心力,为儿女们在工作上的进步,同样付出了毕生的努力,没有父亲的全力关怀,就没有我们兄弟姐妹的一切。

 父亲的一生极重亲情。他对两个伯家、两个姨家、三个舅家和姑家都尽力相助,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上的关心,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无时无刻。父亲对母亲恩爱有加。父亲省吃俭用一辈子,从来不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几乎把自己的工资全部用到了家庭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在很有限的回家时间,帮母亲干所有地里活和家里活,从盖房到搬家,从割麦到挖粪,从不惜力。特别是,母亲去世前好几年身体一直不好,父亲不但陪母亲求医问药,尽最大努力给母亲治病,还干了家里所有家务活,尽心照顾到母亲去世。

 总括起来说,父亲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思考的一生,是一直奋发有为的一生,是始终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历经磨难坎坷的一生,是节俭淳朴的一生,是孝心彰显的一生,是惠泽亲友的一生,是古道热肠的一生,是爱子女如命的一生……

 1996年农历7月14日,辛勤操劳一生,还不到60周岁的母亲,因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今年是母亲去世18周年。虽然18年过去,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像在昨天。母亲孝心极强。奶奶双目失明,几乎一切都要靠母亲照顾,从母亲嫁到我们家来,照顾奶奶几十年如一日,细心细致,从不抱怨,从不懈怠。曾记得,在那清贫的岁月,母亲经常给奶奶蒸熟面冲面汤,她对奶奶的孝敬由此可见一斑。

 母亲对父亲相敬如宾。尽管母亲上要孝敬双目失明的奶奶,下要抚养嗷嗷待哺的4个子女,不但要干所有的农活,挣工分养家糊口。母亲是中共党员,她还担任过我村的妇女干部,为我村的妇女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父亲相敬如宾,为减轻父亲的负担,再大的困难都尽力自己承担,尽量不让父亲分心,把家里好吃的好穿的都让给父亲。

 母亲辛勤操劳一生。母亲个子较高,身强力壮,记得我小时候还干不动农活的时候,母亲不管是收麦种秋,还是挑粪拉车,都和男劳力一样干,她拼命干,是为了让我们家的生活尽可能好一点,是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母亲把好吃的好穿的给奶奶、给丈夫、给儿女,自己一生受苦。她白天下地干农活,夜里纺线纳鞋,为的是能让自己的儿女们体面地走到人前。

 我还记得,当我刚能拉动架子车,有一年收麦时,我拉了一架子车麦棵,母亲在后面推车,一阵狂风,将架子车刮翻,将我们绊倒在地,我们两人又没那么大劲将架子车扶起来,只好把麦棵都卸掉,重新再装上车,麦芒刺得我和母亲胳膊上都是小红点,又热又疼又痒,终生难忘。正是由于我当兵前体验了母亲干活的这些艰辛,我也尽力省吃俭用,想多为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我刚当兵第一年,津贴费每月5元,一年才60元钱,我一年只用了10元钱,把节约出来的50元邮给了母亲,那时的50元,恐怕顶现在的5000元用。我当战士4年半,同样是省吃俭用,把大部分钱地邮给了母亲。

 我1979年5月提干后,每月工资52元,那时候地方上工作多年的人,工资也就30元上下,从我提干到结婚前的3年多时间里,我基本将工资全部邮给了母亲,为的是减轻父母的负担,为的是让弟妹们生活的尽可能好一点。我结婚时也没花家里一分钱,没买当时结婚流行的所谓“三转一响”。当我姊妹4人都上班挣工资后,家里的生活开始好转,可怜苦命的母亲没福享受这美好的生活,不到60岁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我清楚的记得,1979年我当兵4年多之后,我第一次探家回到家里时,母亲在麦地锄草,当我看到4年多未见的母亲时,她脸上充满笑容眼却不停地流泪,这一幕温暖伴随我几十年。我还清楚的记得,1996年母亲去世前,第一次去我在部队的家住了几天,在我要去办转业手续时,因偏瘫走路不方便的母亲一反习惯,步子艰难地送我到小院门口,并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两三天办好手续就回来,母亲用目光送我很久,当我要出大院门时,回头一看,母亲仍站在小院门口目送我,这就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后一面。

 因为第二天父亲把我母亲接回老家,仅仅几天之后,母亲病情突然加重,当我接到电话,急匆匆赶到家里时。母亲已穿上了寿衣,这一天就是1996年农历7月14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回想起来,母亲能到我那里住几天,并最后目送我走出大院,实际上是母亲冥冥之中,虽无意却是天意的,在他的大儿子家里住了几天,和他的大儿子多待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天。

 尽管我从小当兵,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没有能够在眼前伺候父母,但问心无愧的是,我为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为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我能从一个农村的孩子,成长为县团级干部,与父母的教育培养分不开。当然,我努力取得的成果,也使父母得到了相应的安慰。母亲去世前我没能够亲自伺候,遗憾无尽。

 父亲去世前和去世后,我努力尽到了一个大儿子应尽的孝心。在父亲2010年12月9日住院前的12月8日晚,我从省剧团找了几张票,和妻子一起陪他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戏,那一晚,他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重,我陪父亲看戏,他很高兴,我脸上陪他笑,心却在流泪,因为尽管瞒着父亲,但我已清楚的知道父亲得了食道癌,马上要做大手术,面临着巨大的生死考验,生命前途莫测。

 在父亲从2010年12月9日住院到2011年1月23日出院的近50天里,我与妻子和弟弟妹妹为给父亲请名医拿名药、尽心伺候,极力滋养,竭尽全力,尽了儿女应尽的孝心。因为父亲的体质一直很好,他老人家对自己恢复健康充满信心,加上手术做得好,父亲的身体恢复的不错。我一直认为他老人家再多活几年很有希望。可是,让人悲痛的是,在他去世前的十几天病情突然恶化。在父亲去世前的一个多小时,我还和他商量好,等他病情稍微稳定后,再到省城治疗。当一个小时后,父亲突然离世,我脑子一片空白,很长时间难以接受,总以为父亲还活着。

 父亲的去世,使我突然感到,属于父母亲的、把我养大成人的那个家轰然倒塌,再也没有老人可以汇报、可以依靠,一切都感觉空落落的。我妻子、妹妹、弟弟和妹夫与弟媳,为照顾父母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说这些付出是应该的,但是他们还是替不在父母跟前的我,多尽了一份孝心,我这个当哥的,从心里感谢他们。我们兄弟姐妹一定会互相照顾,过好日子,以告慰远去的父母,让他们的在天之灵静心安息。多年来,伯家、舅家、姑家、姨家和叔伯兄弟姐妹等亲戚家,给了我们家很多的帮助和照顾,没齿难忘。

 几十年来,全村的父老乡亲,对我父母和我们姊妹4个的帮助和关照数不完、说不尽,在父亲3周年之际,代表我父母和姊妹4人,道一声最衷心的感谢!如果乡亲们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我们一定竭尽全力。衷心祝愿全村:所有的爷奶伯娘叔婶健康长寿!所有的兄弟姐妹事业兴旺!所有的小朋友茁壮成长!

 父母勤奋勤俭一生,恩情惠泽家人亲朋,音容永在。

 子女奋发拼搏终身,业绩告慰父母养育,家风长存。

 双亲安息!

母亲,一生养育两儿一女,辛辛苦苦。从一穷二白的贫寒开始,在父亲上班其间,承担了家里家外的事情。春夏秋忙碌于田间地头、米面粮油间,冬天给孩子做衣服鞋裤、准备过年的一切。我们读书之时,为供我们上学,种地、养猪、做豆腐、卖米面茶叶等,其负出的努力已超忽常人。现在,老了。年轻时重活儿留下的伤力开始变成疾病根源,心脏支架,在病老中满意地欣赏着她的杰作一一教师退休的老伴、大学毕业的两儿一女,茁壮成长的孙子孙女、外孙。做为一个女人,12岁辍学,承担起家务,在生产队劳动,跟大人干的一样,却是一半的工分,因为是童工。但那样也极大地努力,并照顾下面的四个弟弟和帮助父母支撑家务。20多岁,成家后,在婆家也任劳任怨,直至分家。据说,母亲辍学那年,学校老师都到家里劝返学校,因为她学习很好,怕毁了一个学苗。但还是未能如愿。不过,自我家有收音机的那刻,她只要有闲时,就收听各种节目,知识量在同村人中还是很丰富的,很多人都愿意和她交往。她对我们的教育很成功。一是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这自然成为我们的榜样。二是带我们劳动。打水、做饭、洗衣洗碗、干农活,我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同情与感恩,学会摆脱苦力追求知识的道路。三是让我们学会孝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长辈,也学会了孝敬、敬畏父母。但是,在孝敬、敬畏的基础上,又成为朋友关系,这样在朋友式的交流中我们健康智慧地成长。母亲很巧。做饭做得好吃,变着样给我们做;做服装很时尚(学了三天服装裁剪),姐姐的同学都想让她给她们做衣裳。母亲做事很快。记得我唯一的布鞋在院墙上凉晒时,被人拿走了,第二天我就要上学。情急中的母亲,就现煮浆糊,现糊布,现凉布,一夜未睡,手工做出布鞋,让我穿着新鞋上学。但她,第二天拖着一夜未睡的疲劳依然忙碌着家务。母亲很善良。在父亲工作转正,地里收成很好,我们未上高中支出不大之前,生活状况有所改善。村里几乎一半的过得困难的人家从我们借过钱物,她从未拒绝。并且,在我18岁前,几乎年年在杀完年猪后,请亲戚吃杀猪饭。她的这些,在我们心灵中种下了善的慧根。母亲,老了,身体弱了,但现在很知足,很快乐,并且还在努力着不麻烦子女。只有在不得已时,才给我们打电话。她最近爱听佛歌,爱诵佛号,爱打麻将了。她依然种着园子

人间自有温情:儿子照顾99岁母亲!

前段时间,看到过一对90后闹离婚,在法庭上,夫妻二人各种理由拒绝抚养孩子,男人表示自己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出差,加上本身是女儿所以不方便带在身边照顾!女人则表示,自己有一个生病的妈妈需要照顾,并且经济条件也不好,也不适合带着女儿生活!于是,法院宣判两人离婚不成立!我想这种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毕竟还是少见的!既然选择将孩子生下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将孩子抚养成人,这是最起码的为人父母该做的!

同样,为人子女也应该尽到赡养和照顾老人的义务,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应该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人间自有的温情一面,儿子照顾99岁母亲!

在网络上,有这样一段视频!一位99岁老人坐在轮椅上,面带微笑的看着坐在沙发上的儿子,问道:你能伺候我么?儿子说:可以啊!老人又问:我是你姐姐么?儿子笑着说:不是,你是我妈妈!老人又说:你叫什么名字?儿子说:……老人又说:我是你妈妈啊,长得和我挺像的啊!视频中两人的对话,简单又搞笑!

原来,老人的儿子讲述:自己的老母亲到今年10月份就99岁了,自己照顾母亲一起生活十多年了,老人有轻微的阿尔兹海默症,偶尔会忘记一些事情!刚开始照顾妈妈的时候,给妈妈洗澡啊,换尿不湿啊,妈妈还会很不好意思!儿子就给妈妈讲:自己是妈妈生的,妈妈养的,在乎这些做什么呢?后来,慢慢的妈妈也就习惯了!

儿子平时照顾母亲,就像是照顾一个小孩子一样,照顾妈妈的生活起居!原本妈妈不需要照顾的时候,儿子在外地做着小生意,后来母亲年龄大了,就想回家乡,于是儿子就抛弃了一切陪着母亲回家了!在儿子看来,挣钱都是小事儿,只要母亲开心,一切都值得!他认为,能照顾妈妈,是自己的福气!

儿子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为对妈妈心怀感恩之心,他也说,妈妈经常教育他,人要心怀感恩之心!相比那对90后闹离婚却都不要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相互的,父母和孩子一样,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长大,自然长大了也要照顾年迈的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92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