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书目《小说课》
今日阅读页数第1页-第26页,读蒲松龄《促织》
曹雪芹作为小说的责任就在于,他把“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解释权,悄悄交给了“贱人”刘姥姥。p5
刘姥姥在荣国府的门前看见的是什么呢?是石狮子,还有“簇簇轿马”,也就是好几辆兰博基尼和玛莎拉蒂。p6
历史从来都有两本:一本在史官的笔下,一本类属于红口白牙。红口白牙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嚼舌头。p8
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借口,最终成为不同的人,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p9
好的小说语言有时候和语言的修辞无关,它就是大白话。p9
好的小说语言就是这样:有它,你不一定觉得它有多美妙,没有它,天立即就塌下来。p9
奴役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接受奴性,而奴性则是你从一开始就主动地、自觉地、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奴性,它成了你文化心理、行为、习惯的逻辑出发点。p10
语言是想象力的出发点,语言也是想象力的目的地。p13
悲剧有悲剧的原则,所有的欢乐都是为悲伤所修建的高速公路。p14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这8个字有效地启发了我们有关生活经验的具体想象。悲剧气氛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宛若眼前,栩栩如死。p15
好的小说语言还和读者的记忆有关,有些是读者的脑海里本来就有,但是,没能说出来,因为被你一语道破,你一下子就记住了。p15
好的小说语言你不用有意记忆,只靠无意记忆就记住了。p15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读小说,它绝不只是精神的事情,它牵扯到我们的生理感受,某种程度上说,生理感受也是审美的硬道理。p16
关于戏剧性,我们都知道一个文艺学的常识,叫“发现”,古希腊的悲剧里就使用这个方法了,在“发现”之前作者要藏的,——要么作品中的当事人不知道,要不读者,或观众不知道。p19
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p20
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是天然的,你写的时候浮皮潦草,小说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性。p20
文学需要想象,想象需要勇气。p24
无论《促织》抵达怎样的文学高度,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个部分。p25
西方的历史是很不一样的,它是求知的历史,也是解决问题的历史,它还是有关“人”的自我认知的精神成长史。p25
如何读小说: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
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
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局大,一只眼睛盯局部。
《小说课》读了第一章,让我很惊艳,难怪每一位写作老师都会推荐这本书。
相较于前面读的几本写作书,《小说课》即不像《文心》书中老师的循循善诱,也不像《伍尔夫读书笔记》独具个性的天马行空,更不像《这样写出好小说》只专注于写作技巧和方法。
而它,又似乎涵盖了前面几本书的特色。
这一章讲的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以前这篇小说我也读过,即使现在重读,也只能感受到这个故事曲折悲凉,又有讽刺意味。
作者从写小说的角度一一道来,很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拍手称妙。
从大家都熟知的《红楼梦》由很小的“色”开始,牵引出这篇小说从大处入手。
从欣赏经典的角度又转折到老师的角色,教我们要同时关注小说中“大”和“小”。
而文中提到的,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转折、抑扬、冲突,又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样写出好小说》中提到的情节的写法。
最让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通俗、风趣、个性十足的文笔,将这样一堂小说课,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又让读者收获颇丰。
期待继续读下去。
《促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成名一家不幸遭遇,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1、神巫指拨得佳虫。当成名因交不上促织而“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名的妻子具资诣问,当片纸抛落时,一家的命运就有转机了。2、成子魂化促织。当成子窃发盆之后,促织斯须就毙,在井中找到儿子尸体时,虽气息慑然,但神气痴木,奄奄思睡,原来是成子的魂化成了奇异的小促织,促织轻捷善斗,小能克大,真是平中见奇。3、“异虫”具有奇异功能。小促织能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在宫中能听琴瑟而舞的惟有宫廷舞女,而这只小小的虫实乃稀奇之物,世间罕事,因此,小虫已经不再是一只普通而渺小的昆虫――蟋蟀,它已成了通人情明事理,讨人欢心的人之化身。这“异虫”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的谴责力量,相反的是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悲哀。 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腐朽。
《促织》见于《聊斋志异》第四卷,其内容久为人们所熟知,它深刻揭露了“苛政”之危害。《变形记》主题思想: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变形记》用表面的荒诞不经,来诉说作者自己内心的生活理想,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卡夫卡的象征,不但具有深刻的文字艺术的深刻意蕴,又包含者理智的比喻。
首先,它表现了作者对于被社会同化的内心忧虑。社会发展趋于同化,大众对于成功学理解的单一与成功标准的功利化,使大众趋向于常规,尽力规避风险。
大众被他人所谓的成功标准而同化与影响,甚至胁迫的不能自主,成为只对名利金钱追逐的奴隶,从而人纯洁善良的一面彻底被抹灭,人成为非人。《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对生活压力的畏惧和逃避。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就像是他对于自己命运控制的无力。这种恐惧与无力,挣扎无果后的绝望,是作者表达给读者的近体化情绪,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代入感。
《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再深入点说,是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
《变形记》有趣的正是在于,表面上看,变形的当然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命运无力改写的强烈苦恼与愤慨。在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面对家人的嫌弃与冷漠,他无力改写,只得承受。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作者所想表达的现实性意义被鲜明地揭示出来。
艺术特色
《促织》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小说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同时,文章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
《变形记》中叙述者视角就像一部摄影机一样,客观记录着人物的言行,所以,这一外聚焦的感知不但没有显示出特定的情感、立场和认知态度,相反,却好像“有一种奇特而明显的反常现象,即人物遭遇越是非同寻常,叙述就越显得自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阅读体验与叙述者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即使文本内容非常惊骇,叙述者也保持不动声色地冷静观察。卡夫卡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描述,甚至连他自己的感受都没有留下来。小说开头叙述者就用一种若无其事的态度叙述了一件奇特而又恐怖的事情——“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随后让故事在令人困惑不解的境遇下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