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说之后去看《归来》,我觉得没看过小说的人可能比较难理解**中的情感。**中美化了小说中的情节,只是截取了陆焉识和冯婉瑜之间美好的情感,小说中这段情感的产生是曲折的。我更喜欢小说中的陆焉识,大概是小说着重描写了他的才情和恣意风流吧,**中的他只有沉淀后的情感,而且这份沉淀后的情感也不如小说中给人来的浓烈。但是巩俐很适合冯婉瑜给人的遐想,我在读小说时也是代入了她的形象,巩俐在后面婉瑜失忆后的娇憨表现的十分到位,陈道明身上也有上世纪知识分子的劲儿,**单看演员的话,我很敬佩两位老戏骨给人的代入感。
陆焉识的才情在**中表现得最浓烈的地方就是这里了,背后的夕阳也很恰如其分,二十年的后归来,人已暮年,弹钢琴的双手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痂。其实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在医院里询问婉瑜的病情时纠正医生的法语发音,在医生表示惊讶时,谦虚的回应“会一点”,但是脸上的还是有点小得意的,其实陆焉识就应该更骄傲的。
巩俐的演技真的没得挑的,她的眼神总是能给人一种很沉静,却又温婉的感觉,大概就是东方美人的韵味吧。《活着》中家珍的坚韧,《红高粱》中九儿的娇俏,甚至是《汉尼拔》中日本夫人的性感,她的每个眼神总是能够勾魂摄魄。冯婉瑜是一个能写出一手雅致书法,能偶尔发出耀眼眼神,永远怀揣爱的上海女子。归来中的婉瑜眼神是清澈,不容侵犯的坚贞,她是陆焉识这个浪子心中最干净的女人,却也为了救焉识而放弃了自己。其实小说中的失忆是好的,她除了焉识,其他的好的不好的都忘了,而**中的她还记得噩梦一样的方师傅让我很难过,婉瑜后来是值得只有小孩子心性的。后来焉识拿着勺去找方师傅,看到方师傅的妻子的破口大骂选择默默地走掉,让我想起小说中他对邓指妻子的怜悯。陆焉识终究是温柔的人。
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叫韩念痕,我觉得她可能是因为已经得知焉识有了家室,所以才会对他说自己也在跟别人在一起。起初焉识贪恋她给他的刺激,在她身上男人的好胜心与嫉妒都被激发出来了,为了跟那个他臆想的对象一较高下,他倾尽了一个男人对女人的甜言蜜语,但是她却爱上了陆焉识。当陆焉识在揣测他们的孩子来自于另一个男人时,她也没有真正的死心吧,只是明确知道了她不可能有一个名份。不管是望达还是她,陆焉识都不能给她们一个未来。我喜欢韩念痕的敢爱敢恨,她大概就是那朵红玫瑰吧,尤其还是一个风情万种的重庆女人。她们两个最后虽然都选择了离开,但是我对男人和女人会陷入这样的感情还是不很能懂,如果那时候的陆焉识心中的婉瑜是二十年后他心中的婉瑜,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小说中想表达的是陆焉识对自由的追求,对恩娘给他的束缚的抗拒,又想起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也是同样的悲哀,女性总是隐忍的,在对方身上获取到一点点自己臆想的温柔都会放大无数倍来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为被包办婚姻的家庭耗费自己宝贵的青春,好在陆焉识最终意识到自己是爱婉瑜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小说给我带来的触动,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也更多的来源于小说。陆焉识在大西北被监管的生活仿佛总是充斥着风沙,饥饿,愤怒,这样的生活适合发生在大西北,那里够空旷来使这些元素交融。很喜欢一个细节的描述,婉瑜总能收到裹挟着酥油茶气味的信封,风尘仆仆却又饱含深情。
陆焉识一生都在守护自己精神的自由,身为天才的傲气渐渐的被磨耗,但是他身上的劲儿还是有的。喜欢上个世纪的历史,人们的精神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却又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漫,也有对生活认真的态度。
这部小说给自己带来的感动还是蛮多的,以小说结尾的一个片段作结。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归来》的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来》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影片的整个情感基调是隐忍。较强烈的情感爆发,在整部戏中只有一场:陆焉识与沈婉喻在火车站相见。沈婉喻在看到农场管理人员集体向陆焉识包围时,大喊一声:焉识,快跑!陆焉识却反向沈婉喻奔去。然而,陆焉识和沈婉喻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硬生生地隔开,相见而未能相拥。这段情节成为整部**的情感爆发点和情节转折点。此后,陆焉识归来,沈婉喻却因为火车站事件而患上了心因性失忆,不再记得陆焉识,也拒绝女儿丹丹的相陪,只是一个人在内心中静静等待陆焉识的"归来"。
除此以外,整部**自始至终都在刻画一种刻意抑制的情绪,其中令人印象较深的戏有两场。
第一场是陆焉识从农场逃跑回家后,偷偷躲在楼道敲门,沈婉喻正在犹豫是否开门,女儿丹丹恰巧回家上楼碰到了父亲。这段戏的时长前后不过5分钟,张艺谋却在陆焉识所在的楼道、沈婉喻所在的室内、农场监视人员所在的街角等场景间数次切换,并依靠昏暗的背景光和人物抑声的对白,刻画出了这一场景中弥漫的紧张情绪。另外,在这场戏里,房间内外的沈婉喻和陆焉识,借助敲门、破损的春联纸等工具进行了间接沟通,陆焉识在这里完成了艰涩却又包含丰富情感的第一次"归来"。整个场景在感情上隐而未发,也为紧接而至的火车站那场戏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刻画极为细腻的场景,发生在陆焉识真正"归来"以后,陆焉识趁着沈婉喻外出归来的时机,弹起两人都熟悉的《渔光曲》,想要通过这首音乐来唤醒沈的记忆。与此前楼道内那场戏的紧张气氛不同,这场戏的叙事节奏极为舒缓却感情饱满,张艺谋给陈道明和巩俐两位主演留了充足的表演空间,整个场景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依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陈巩二人老到的演技,成功地完成了其中的情感表达。直到最后,沈婉喻仍未认出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将发而未发的情绪戛然而止,两人从"似曾相识"中重回现实。
尽管**与原著之间有着太多不同,但张艺谋这种对"治愈"的把握,与原著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可以说,张艺谋是用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陆犯焉识》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把这部《归来》,看作是张艺谋对原著所作的一篇"读后感"吧。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归来》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来》这部**,笔者真不知该说些什么。笔者算是赶上了旧年代的尾巴,对于影片中的那些建筑,物事和环境都甚是怀念,仿佛小时候的生活重回眼前。但那个年代更多的事物终究不被笔者熟识。
现今的人们,七零后有中国合伙人,八零后有致青春,九零后有青春派,几乎每个阶段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往昔回忆。而对于六零,五零甚至更早年代的老爸老妈们,这部归来更像是承载了他们的过去记忆的一次集体回忆。
不同于年轻一辈的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隐忍而坚强,那时候的爱情,含蓄而炽热。就像影片中的陆焉识与冯宛瑜,没有那么多山无棱天地合,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只有调琴,念信,送饺,以及月复一月的去火车站等候已经归来的陆焉识。
整部影片就犹如陆焉识和冯宛瑜的爱情,平淡而舒缓。笔者反倒觉得影片的高潮是开始没多久陆焉识在火车站被抓捕那场戏。十几年未见的夫妻俩感情依旧那么炽烈,为了一次久别重逢,竟然以身犯险。然而好强不懂事的女儿为了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不惜大义灭亲,向组织告密,将父母密会的时间地点告诉了监视者。这也就是后来冯宛瑜失忆后只记得女儿的不好的根本原因。这一段戏,基本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生活中的常态。
陆焉识平反回家后,却发现冯宛瑜得了失忆症,竟不认得他了,错把他当成方师傅而拒之门外。于是陆焉识就想方设法让她恢复记忆,但总是无功而返。最终冯宛瑜的失忆症愈发严重,除了女儿,谁也不认识了,甚至对女儿的记忆仍旧停留在x革时女儿念舞蹈学校的时候。陆焉识也明白,与其费尽艰辛让她恢复记忆,更重要的是时刻需要陪在她身边,照顾她。
也许是太过刻意,**这一段陆焉识帮助冯宛瑜找回记忆的戏频频笑场,好容易来一场煽情的桥段,笔者都哭不出来。笔者一直在猜测,到底怎样才会令她恢复记忆,结局会不会是大团圆呢。然而,临近结尾我们才发现,曾经企图对冯宛瑜用强才导致冯宛瑜失忆的方师傅,已经遭到了隔离审查,陆焉识甚至都找上门去,而方师傅的`夫人似乎对方师傅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甚至破口大骂方师傅这种好人为什么要被审查。笔者不禁感叹,人面兽心的家伙,始终会被人拆穿。
**以很多年后,陆焉识继续陪伴冯宛瑜去火车站等候陆焉识归来作结。起初笔者一头雾水,总觉得这样的结局等于没有结局,但这不就是最好的结局吗。陆焉识毕竟陪在了冯宛瑜身边,生死不离。而冯宛瑜虽然失忆,却终究没有忘记生命中有陆焉识这么一个人。这不就是爱情最好的结局吗,你若不离,我便不弃。其实当许多年前的一个大年夜,冯宛瑜悄悄的给熟睡的陆焉识送饺子就能看出,她终究在情感上默认了他的陪伴,即使他并不知道他就是她的丈夫陆焉识。
笔者略微查了一下原作的情节。很容易想见,**是绝对不会照着原着来拍的。张艺谋曾经的经典活着已经触痛过某些部门领导的神经,他们决计不会让张艺谋故技重施。对于这部归来,也就仅仅当作中年版山楂树之恋来看待吧。
归来无史,只讲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