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你看一下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
阿Q正传》(作者:鲁 迅)
发表年代——<<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他写的《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的一致性。
主要人物—— 阿Q,赵老太爷,钱老太爷,王癞胡,吴妈,小D,老尼姑,小尼姑,邹七嫂 等
人物形象——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
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凌辱。
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
这种精神状态,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贫苦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在作品种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的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思想内容——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鞑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得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艺术特色——《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
《伤逝》(作者:鲁 迅)
创作背景——《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描写对象——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
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思想内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划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共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特色——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了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
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
创作背景——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见《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种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春风沉醉的晚上》也是如此。
描写对象—— 这篇小说中的“我”就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自画像,带有“我”的情绪色彩。
不过比之于他的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较明显地越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比较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自己的以外的现实和人物。陈二妹的形象和“我”的形象就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无疑是一个突破。
作品内容—— 小说描写了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陈二妹对于“我”,开始疑惧、戒备,继而信赖、同情,责备、规劝,
最后消除误会,建立了友谊。
“我”对于陈二妹的关心、爱护,也由感动、有所回报,达到了心灵的纯化,
增加了向上的的动力。
思想内容—— 通过这个过程,展示了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心灵,以及反抗压迫的倔强意志;也反映了他们同处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上的追求。这些构成了作品的健康、明朗的基调。但是作品的结尾也流露出了知识分子的对前途不能把握的无限哀愁。
《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
创作背景—— 小说以1924年江浙战争为背景。
人物形象——《潘先生在难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潘先生。
他稍闻风险,就张皇失措;暂得苟安,就兴高采烈;没有是非,没有原则,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
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潘先生的形象,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
艺术特色—— 叶圣陶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个十年中,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为主要特色的作品。《潘先生在难中》就是此类作品的典型。
作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反映生活,刻划人物;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致力于人物的心理刻划;
善于在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中,提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作品语言朴素,笔调幽默;结构严谨,结尾巧妙,耐人寻味。
《家》(作者:巴 金)
发表年代—— 这部小说自1931年问世以来,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创作背景——《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描写对象——《家》描写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悲恶及其腐朽没落,
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主要人物—— 高老太爷,觉新,觉慧,梅,鸣凤,瑞珏 等。
人物形象—— 作者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写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
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十分专制,是高公馆一系列悲剧的制造者,但作者也写了他的灭感和他临终前对孙辈的慈祥和忏悔,这性格的两面又都统一于他的维持和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思想。
觉新是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他善良懦弱,既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又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一方面他是封建礼教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他又反对受害者(包括他自己)进行反抗。但惨痛的生活教训最终使他有了初步的觉醒和反抗。
觉慧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进步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过程,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他从幼稚到坚定,最后离家出走,成为封建大家庭的第一个叛逆者。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在二十年代初期,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
思想内容—— 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悲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艺术特色—— 作品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
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
增强了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子夜》(作者:茅 盾)
发表年代——《子夜》是矛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发表于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部企图从正面来展开30年代中国社会降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子间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作品。
描写对象—— 小说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等一系列具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吴荪甫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才能。
作品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多侧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并在矛盾冲突中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主要人物—— 吴荪甫,赵伯韬 ,孙吉人,王和甫,徐曼丽 等。
人物形象—— 吴荪甫形象真实丰满,有血有肉,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他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兼并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
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铁腕人物。
思想内容—— 作品通过吴荪甫的遭遇命运和最后不得不走向破产的结局描写,
说明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不通的,
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
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艺术特色—— 作品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作者对革命者和工人生活缺乏体验,因此这方面的描写显得单薄和有点概念化。描写农民革命的部分,更是材料欠缺,在全书中显得很不匀称。
《子夜》的重大成就显示了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实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边城》(作者:沈从文)
创作背景——《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件乡村为背景。
描写对象—— 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
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主要人物—— 撑渡船的老人,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老马兵 等。
人物形象——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至。
青山深水和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则、传统的方式生活着。
作者同过这一形象,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思想内容——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自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
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艺术特色—— 作品所描绘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
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者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很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方式。
作品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整个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挚爱和眷恋。但作品表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隔膜。
《菉竹山房》(作者:吴组缃)
描写对象——《菉竹山房》描述封建时代一个恋爱、婚姻的悲剧。封建礼教毁灭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幸福,使女主人公过了一辈子几乎是与人世隔绝的孤寂似墓中人的生活。
艺术特色—— 小说并不在这一爱情悲剧的故事上多化笔墨,而是着力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
阴森的住地,尘封的住房,和女主人公作陪的生物:除一个三十多岁的丫头外,只有壁虎、蝙蝠、燕子。还有那个阴间的丈夫,不仅常会梦见,而且好像真的会每年回家,在花园里走动。 环境气氛的特点是死寂、恐怖,“大屋于如一座大古墓”。
小说也不对人物作细致刻划。“阴暗,凄淡,迟钝”,
人和环境“相谐调的”,就写出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形成的墓中人似的性格特征。
风雨交加的夜晚鬼似的“窥房”,则把阴森恐怖的气氛渲染到极致,
而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原来窥房的竟是女主人公----姑姑。
这一结局,在艺术上出奇制胜,在思想上发人深思。
“窥房”对于作为长辈的老太太来说,虽有悖于她的身份、年龄和情理,
但却是人性的表现,透露出她在枯寂似坟墓般的环境中生活,
内心深处仍有着对人的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山峡中》(作者:艾 芜)
描写对象—— 小说充满着浪漫、神奇的传奇色彩。一个读书人混迹于一群亡命之徒中间,帮着干一些偷盗的勾当,他想离开他们,一觉醒来,这一伙都不见了,正如同梦境一般。
主要人物——“我”,野猫子,夜白飞,老头子,鬼冬哥,野老鸭 等。
人物形象—— 野猫子的形象,生动活泼,既美丽又可怕,富有生气,充满野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是小说的成功创造。全篇风格清新,十分吸引人。
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对这一伙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毫不动心地把同伙小黑牛抛入江中的描写,指出是畸形的社会产生了这畸形的一伙,是残忍的社会,扭歪了他们的性格,教会了他们遵循着野蛮和残忍的准则去行动,而正常人的感情和愿望,只是偶有闪现。作者也通过“我”对这一伙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我”认为这不是他所追求的“新生活”,他要独自去寻求光明。
艺术特色—— 小说开拓了一个新题材领域,这使人惊异的别一世界正是黑暗社会的一个侧面的真实反映。景物描写富有特点,渲染着阴冷怕人的气氛,对小黑牛的悲剧很好地起着烘托的作用;
也有第二天清晨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和人世间的黑暗形成对比。
《断魂枪》(作者:老 舍)
创作背景—— 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已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的狂风(物质文明与思想文化)猛烈冲击着、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
主要人物—— 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 等。
人物形象—— 小说着重刻划了老拳师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
沙子龙过去开镖局,练就“五虎断魂枪”的绝技,创出“神枪沙子龙”的英名,镖局的兴旺发达可想而知。但是,这种古老中国的事业和文明,都被时代的狂风吹走了。
“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走镖已没有饭吃。沙子龙的“东方大梦”醒了没有?
现实使他不得不把镖局改为客栈,他不谈武艺,不再与人争强斗胜,甚至于别人打上门来也不与人比武,他是痛心地知道五虎断魂枪已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知道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了。只是,他对时代变化表现了一种消极没落的心态。
他在夜间独自一人熟悉他的五虎断魂枪,表现他内心深处对过去世界的留恋、眷念、欣赏而又无可奈何;
他“不传”断魂枪绝技,是一种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心态,表现他孤傲倔强的性格。
他是一个过去时代的人物。沙子龙这种复杂的心态,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代表和典型意义,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艺术特色——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简练传神,
能深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对沙子龙、孙老的眼睛的描写尤其出色。
人物描写还运用了烘托和对比的手法,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
对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王三胜和孙老者都争强好胜。
王三胜好吹嘘,性格外露。孙老者干巴直率,他登门挑战,要求学艺,比较积极。
但两人对时代巨变,不似沙子龙心灵震撼之深。
这两个拳师各从不同侧面烘托了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
《华威先生》(作者:张天翼)
发表年代—— 1938年发表。
思想内容—— 作品通过华威先生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的描写,讽刺了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
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的国民党政客。
与此相应,小说也以满腔热情写出了与这种“领导”相对立的人民群众的抗日要求与力量。
艺术特色—— 小说像一篇漫画式的人物速写。它以漫画家的夸张手法,粗线条地勾勒出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黄型的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的本质。
作者注意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
让人物在对比强烈、自相矛盾的言行中,作自我暴露,以取得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其香居茶馆里》(作者:沙 汀)
创作背景——《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描写对象—— 围绕兵役问题,描写了一个边远小镇中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作品结构紧凑,作者把矛盾集中于其香居茶馆中展开,类似一出独幕剧。斗争激烈,忽而又急转真下,收到了大起大落而不显生硬的艺术效果。
主要人物—— 联保主任方冶国,邢么吵吵,张三监爷,黄毛牛肉,蒋米贩子 等。
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也富有特色。在不长的篇幅里,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共性,又刻划了各个人物的独特性格。
联保主任方冶国的阴诈,邢么吵吵的粗野,张三监爷、黄毛牛肉等人的个性也毫不雷同。
作者对新上任县长和邢么吵吵的大哥则用暗写手法,笔墨不多,
但整个事件以至所有在场人物,又无不受到这两个人的操纵。
结尾通过蒋米贩子带来的消息使得一场闹得不可开交的纠纷立刻变成一出无谓的笑剧,
而国民党的抱有兵役黑幕也揭露无遗,不啻画龙点睛,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思想内容—— 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
《小城三月》(作者:萧 红)
描写对象——《小城三月》描写了旧时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个少女的恋爱、婚姻悲剧。
主要人物—— 翠姨,“我”,“我”的堂哥 等。
人物形象—— 翠姨被家长许婚给有钱的乡下人家,他一想到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就恐怖。
翠姨的悲剧具有新旧文化交织的时代的特点。
在小城浓重的封建氛围中,小说描写了“我”的吹进了新思想文化气息的富有生气的家。在这个家中,翠姨爱上了在哈尔滨读大学的“我”的堂哥。这是深藏于内心的无望的爱。这爱中,蕴含着这个出身于旧家的少女对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的向往、憧憬。因此,他在听到婆家要娶她时,就拚命糟蹋自己的身体,在悒郁痛苦中死去。
翠姨父死母嫁,身世寂寞,还因此受有些人的歧视,使她认为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
她个性倔强,不从心的事就不愿意,宁为玉碎勿为瓦全,她的性格确如小说中人物所云,有点象林黛玉。临终前对堂哥讲的一番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凄婉感伤。
艺术特色—— 小说对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
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手法,刻划翠姨柔美雅致,娴静孤傲气质特点。
尤其擅长于以女性作家的敏感,通过年轻女性的生活琐事写人物性格。
买绒绳鞋一节,把翠姨内向性格和感伤气质,写得细腻传神。
翠姨对堂哥的爱深藏不露,作者以极含蓄简洁的笔墨点现。
临终前对堂哥讲的一番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凄婉感伤,很有艺术力量。
小说开头写北国之春充满生机,很自然地引出翠姨爱情故事;
结尾写春的短暂,春过去得快,翠姨坟头草籽已经发芽。
结构上首尾呼应,“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一句语意双关,定于象征韵味。
结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感伤惆怅,余味不尽。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
描写对象—— 小说描写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
主要人物—— 二诸葛,三仙姑,小二黑,小芹,金旺,兴旺 等。
思想内容—— 作为新的主题,作者写出了它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深刻意义。
作品完满的结局也说明了了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
同时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清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自信,敢于斗争的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并且正在深入发展。
艺术特色—— 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作者学习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评书)和古典小说的长处,
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划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位神仙塑造得尤其成功,两人都封建迷信,但一真一假,同中有异,各有鲜明的个性,达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兵地步。
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作品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赏,在解放区产生很大的影响。
《荷花淀》(作者:孙 犁)
发表年代——《荷花淀》是孙犁在1945年创作的优秀短篇。
描写对象—— 作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思想内容—— 但作者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而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
通过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一战斗队伍细致描绘,
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她们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更爱祖国。
作品成功地把这两种爱溶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在中国***领导下,
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
艺术特色—— 作者主要通过对水生嫂和妇女群体的成功塑造使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
饱含着亲切自然的人情味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表达方式也十分传神:似是讪笑,其实暗含着夸奖丈夫的由衷喜欢;
别离的感伤后面,又有着为丈夫的行动感到的自豪;
表面的埋怨,表现了为爱着丈夫,因而不甘落后于丈夫的自尊。
这些都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照射得富有光彩。
作品构思新颖,情节开展疏密相同,详略得当,富有节奏感。
对一般性的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或侧面的暗示。
对夫妻话别、遭遇战等典型场面则工笔细描,重点渲染。
作者把紧张的战斗和日常生活细节糅合起来,按照生活的顺序,自然地展开故事。
在动作、对话和细节中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心理,笔墨俭省,形象传神。
作品富有感情的笔触,揭示了人物和生活的美,揭示了劳动和战斗的诗意。
全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语言朴素无华,真实自然,
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清新隽永,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为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的独特风格。
以上作品是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的名篇,你应该会喜欢。
她从小过着流浪生活,生活的逼迫,父辈的影响,使她性格中也有着流浪汉们共有的粗犷、野蛮、狡黠。她虽然只有十七八岁,但却能丝毫不动情地望着身负重伤的小黑牛被抛入江中,因为这种杀人的事她见得多了。当她发现“我”怜悯小黑牛时,竟劝我道:“害怕么要活下去,怕是不行的。”“这种事,久了就会习惯了。”为了谋生,她也练就了一套熟练的偷窃术。但是,作为这伙盗贼中的惟一女性,作品也真实地写出了她性格中的另一面。她是个女贼,但在父亲面前又是个撒娇的孩子,甚至撒起娇来也常使顽固的老头子也不得不屈服。在众“山贼”面前,她又是个野中含有几分威严的女人。对“我”,她先是摆出孩子式的逞强,后来见“我”助她解围,又非常感激“我”。作品还特别写了她常常喜欢哼唱一支“江水呵、慢慢流”的歌,时时总是抱着个木头人玩。这些描写,又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她的活泼、天真、热情、坦率,以及作为女人身上独有的柔情与带有母性特征的善良。
读到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我的眼前出现了山重重叠叠的临安城青禾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出处:《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翻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