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第1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运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全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话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古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跟随丈夫逃亡路过乌江时,所写的一首借古讽今诗,借由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杀的典故,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以及自己丈夫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面对外来入侵者,南宋最需要的就是如项羽一般誓死捍卫主权与尊严的英雄气概。诗人虽为女子,但所写诗句壮怀激烈、势如千钧,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首当学习的是直面生死的英雄气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短短十个字展现了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英雄的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非凡的刚正气势,正是我们需要带给孩子的教育意义。一生一死两个维度拓展了孩子们开阔而坚定的心灵格局,但我们让孩子去学习效仿的大英雄难道就是项羽吗?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项羽之死仅仅体现了一个贵族对待死亡的一面,而不是全部

虽然诗人盛赞项羽英雄气概,但作为一名家长却很难说服自己让孩子去学习项羽。因为项羽之死存在太多的争议:

1、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年仅31岁却宁愿放弃重振旗鼓的机会,不是一个挫折教育的好榜样;

2、项羽嗜杀残暴,多次屠城还坑杀了20万投降的秦军,不是一个有胸怀气度和智慧韬略的好统帅;

3、项羽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太过个人英雄主义和情绪化,难以成为古代君子人格的代表人物。

由此,笔者认为同学们学《夏日绝句》感受诗人所推崇的爱国情感与英雄气概即可,千万别拿项羽做人格榜样来效仿。

到底谁是大英雄

不同认知阶段的孩子对项羽之死的道德判断是不同的

美国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单来说:

处于前习俗道德认知阶段的孩子(0-9岁),是不会理解和认可项羽的自杀行为的,因为他们主要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来进行道德判断。于是便有了开篇6岁娃对项羽之死的刨根问底。

处于习俗水平阶段的孩子(9-16岁),相对而言,他们已经能够接受和理解项羽为什么会无颜见江东父老,以及为什么会自刎乌江。

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孩子(16岁以后),反而又会对项羽之死质疑,可能会认为他不该只顾忌自己的颜面而放弃重振旗鼓的机会,太过情绪化做不了政治上、军事上的强者。

因此,其实这首古诗要让5-12岁的孩子汲取到相应的精神养分,家长和老师还是需要做好前期的筛查和过滤的,最好是能够做到分龄教育、分龄指导,不然很容易让孩子走入价值判断的误区。

诗句如下: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人死后可以说是无牵无挂了,可诗人却心系未收复的失地。他以激昂热切的笔调,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诗人爱国报国之情。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解析:这首诗手起笔落,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间。诗人借古讽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3、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解析: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诗人是革命者,不惜“千金买宝刀”,随时准备将一腔热血洒在祖国统一的革命大业上。这是鉴湖女侠的飒爽英姿。

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解析:诗词的大意是说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一样的战袍。君王要出兵打仗,就准备好我们的铠甲武器。咱们共同面对敌人(共同战斗,同进同退)!本诗运用了《诗经》中诗歌惯用的重章叠唱,其中的三个小节只是更换了几个词。

5、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解析:放眼四下观望啊,多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在死的时候头也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因为我的罪过,但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一一我的故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代: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释义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思想感情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的诗歌是《题临安邸》林升。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这句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4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