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理咨询工作室的条件如下:
心理咨询工作室是心理咨询机构的一种,开办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需要一定的资质条件,包括:
1、有规范的机构名称、完备的组织机构。
2、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且已经注册了心理咨询相关的业务项目。
3、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固定场所,应配置至少一间候诊室、两间可分隔的咨询室和一间测查室,布置要满足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
4、具备必要的心理测查设施、心理测量工具和电脑等硬件设备。
5、有两名以上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以前还需要至少一人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资格或相关专业(系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取消后,相关标准暂未更新。
满足相关条件后,办理好相关的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证件后,就可以着手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了。
开好一家心理咨询机构方法:
心理咨询机构能为社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不过在诸多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你的心理咨询工作室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注意一些方法:
1、做自己擅长的领域。
心理咨询的领域众多,例如青少年心理咨询、情感心理咨询、老年人心理咨询等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般都有自己擅长的一个或几个领域,找到合适的发展领域再开展业务。
2、建立社会资源网络。
心理咨询工作室毕竟是私人机构,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源,那么是无法开下去的,因此在开办之前,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资源网络,让自己的工作室打出一定的名气。
还有,有的人先天属于心理承受力不强的,对外来压力、影响缺乏适应力,对即将到来的事情思前想后,倍感无助,抑郁寡欢。人预快乐幸福,必要保持好的心态。而心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及外界事物所持各种态度的总和。时代不同,每个人对自我发展、规划的标准不同,态度也不同。而与时代同步迎和时代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态度,要靠自己通过学习、读书,特别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断地提炼总结,逐步形成。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生观,一个相对稳定而又有一定弹性的态度系统。世界观也同。一个人不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修正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小开始都觉得自己心理素质很差,小时候很害羞长大了出到社会才慢慢学会大胆起来但是还是有很多心理问题到现在还是有点不敢用眼睛正视和别人说话”去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存在的问题,正视它,提高它,有时合理地规避它(扬长避短),以形成自己的更趋合理的态度系统。你会变得自信起来,健康起来,而后快乐。快乐就是一种心情,一种境界,来来源于生活,又高与生活。不以极喜而喜,不以极悲而悲;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不以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见我而见不同,见人以求同,等等这样那样的态度足以改变你的一生,让你健康并快乐着。
1、摆正心态,正确对待心理问题,不要稍有心理不适就怀疑自己或他人心理有问题,世界上心理绝对健康的人是没有的;
2、合理表达自己的需要,越是心理健康的人,越没有那些曲曲折折,心里想的和需要的与她自己表达的一致,只有原结适应性情绪,没有次级情绪;
3、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让外界的事、人、情境影响自己的情绪,将一切事情的结果和自己情感上的感受、体验都归因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模式,从而通过控制自己、改变自己使一切事情的结果朝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
4、正确对待不幸、挫折和失败,把这一切当做宝贵的人生体验和失败回馈给我们的信号,而不是被击倒;
5、具备包容之心,身心健康的人心中不会有恨,因为没有恨,所以内心多了一份平静和安宁;
6、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不会有很大的波动;
7、有了不良的情绪和感受后能自行调适,及时清掉体内的情绪垃圾,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开朗快乐;
8、心理健康的人体内好象装有一个过滤器,外面的不良信息和刺激,能通过自己好的思维模式进行净化,从而使自己保持健康快乐。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年级。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交往。13、14到17、18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其实在中学阶段,你们无力承担组建婚姻与家庭的重任,你们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选择好真正适合与你的伴侣,因为恋爱、婚姻与家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四)行为和人格偏离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有人将网络称为精神毒品,这足以看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我们都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网络上面鱼龙混杂,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网上的一些游戏及不良内容所诱惑,一旦染上网瘾,那和毒瘾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专门在网吧门口强制性地悬挂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志,由此足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精神毒害之严重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进网吧,你就在网吧门口默默地念几遍这几个字,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悬挂这个标志,也许你从此就改变了你自己。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为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话一定要在别人的话上面,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这里我不做评价,你只要看一看哪一个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了。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最后,祝愿全体同学都能够成为心理健康,心灵充实,生活幸福的人。
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需要一定的自我探索和实践。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培养情绪稳定性:
自我观察和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模式。观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变化,并试图了解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
情绪识别和接纳:学会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接受情绪是人类正常的反应,而不是抵抗或压抑它们。
情绪调节技巧: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放松练习和身体运动。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平静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
心理弹性:发展心理弹性,即适应和恢复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培养积极的态度、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变化和逆境。
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情绪稳定非常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
社交支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寻求支持和分享情感。与亲密的朋友、家人或支持群体保持联系,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情绪管理策略: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例如通过表达情感、积极解决问题、设定目标和边界,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来处理情绪困扰。
自我关爱: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休息充足、进行愉快的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等。关注自己的需求,给予自己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整和恢复。
重要的是持续地关注和培养自己的情绪健康,实践这些方法并适应个人的情况。如果你觉得情绪困扰严重或无法自行应对,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你发展情绪稳定性,并应对情绪挑战。
“教师”,我国古代称为“师”,秦朝以吏为师,汉代以后多以儒为师,唐朝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而“传道、授业、解惑”6个字,明确了教师的三项任务。《心理学大词典》“教师”词目:“教育系统中知识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在于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授给教育系统的接受者——学生,从而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教师,这就是国家、社会既号召尊师重教,同时也对教师的业务素养和道德规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教师承担着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能对学生起榜样作用。这样,就必须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更行之有效,这正是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
一、心理与心理学
(一)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心身问题,即心理与生理的关系问题。心理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生理活动是心理的物质基础。二是心物问题,即心理与外界实物(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心物的这种关系还可具体理解为:
第一,客观性。外界事物是什么样子,头脑中反映的也是什么样子,二者是近似的。
第二,主观性。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兴趣、世界观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完全相同,它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这是主观性的表现。
第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一员,对人的心理影响的是社会因素,在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不同,导致心理也不相同。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会具备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心理包括的方面很多,有低级的、高级的。有简单的、复杂的。 关于心理的分类有两种分类法:即三分法和二分法。
三分法:知、情、意
心理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过程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过程表示为感知 表象 记忆 思维 想象 注意个性特征表示为兴趣 能力 气质 性格
二分法:认识和意向
心理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过程与意向过程,转而可表示分为感知、表象 记忆、思维 想象与动机、兴趣 注意、情感 意志个性特征表示为智力 能力 气质 性格
(二)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也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有两条规律:一条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对象。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人的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无一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只是为产生心理现象提供可能性。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人的心理。
另一类规律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等方面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个特点:第一,心理学是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第二,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总之,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需要心理学的。我们要成为教育的行家,就必须遵循心理学的规律,因此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就势在必行。
二、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人的心理现象的多样性 人的心理现象不仅有人类共同的、一致的一面、而且还有因人而异、互不相同的一面。比如:在认识事物时,有的人认识深刻,有人肤浅;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记得牢,有人忘得快。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有人热忱,有人冷淡,有人容易激动,可事过则淡漠,有人表面上平淡.而感情深沉。在行动上,有人勇敢顽强,有人则怯懦软弱;有人有毅力、有恒心,有人则半途而废;有人踏实,勤恳,有人轻浮、怠惰;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高傲自大——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心理不同,就如同人的面貌不相同一样),人的心理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有个人的心理品质问题 。
(二)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仅依靠教师的专业专门知识,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好坏,也同样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亦同样影响着个人的家庭。换句话说,心理品质的好坏,影响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的各种角色。
(三)教师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发展自己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心理品质。教师的心理品质,包含哪些内容呢?这有教师的注意、情感、意志、兴趣和个性、教师的能力、动机等方面。
1教师的注意
所谓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指向就是指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的对象。注意的集中,就是人的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也就是说注意不仅是有选择地指向某一事物,而且要用全部的精力来对待这一事物,使活动不断深入下去。人的注意品质有:
(1)注意的相对稳定性;
(2)注意的范围;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良好的注意品质也是教师有效工作的必要条件。有经验的教师站住讲台上,能注意到全班所有学生活动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是稳定在一定时间内的范围。注意稳定性的类型有:
(1)外界稳定型;
(2)内向稳定型;
(3)混合稳定型(这是最理想的)。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除了能把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主要地指向而且集中于某一事物的以外,同时又能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分配到其他事物的特殊能力。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有意识地、而且迅速地从某一事物转向并集中于当时所指向集中的另一事物的能力。
2.教师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一个教师要想深刻地影响学生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意志品质。这包括目的坚定性;教师的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教师的沉着、自制、耐心和行为一贯的坚持性。
3.教师的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我们称为情感或情绪。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爱,丰富和乐观向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是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4.教师的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兴趣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便会对该事物产生特别的注意、也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浓厚。兴趣是最足以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的一类心理特征。不同的人在他们的兴趣方面是最会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的。而这种个别差异常在兴趣的倾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效能性等品质方面有所表现。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他们对许多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广阔而丰富的求知兴趣和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并力争做出成绩。这种兴趣促使教师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仔细认真地、充满热情地工作
5.教师的个性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人的个性具有下列品质: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的复杂性。
(3)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稳定性。
(5)个性的积极性。
教师的个性品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考|试/大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优良个性品质有:
(1)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的个性心理品质——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热爱学生,即有热爱教育事业之心。
(2)兴趣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倾听不同意见、勇于发表看法,热衷于社交活动,习惯于自我表现,即在输入和输 出上都显示出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情绪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豁达、容人、幽默、坦直、随和、情绪平静不易波动。考|试/大
(4)意志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深思、慎独、反省、自制、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失败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的新途径、即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5)道德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诚实、勤奋、公正、廉洁。坚持原则、追求平等、具有献身精神,在伦理道德上能够辨别善与恶和自觉地遵守。
(6)能力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开拓能力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具有深远的影响。历许多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曾得益于他们的教师。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重视心理健康,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标准是:
(1)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我国心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①智力正常;
②情绪健康;
③意志健全;
④行为协调;
⑤人际关系适应;
⑥行为反应适度;
⑦心理活动特点与年龄相符。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1)教师角色的认识。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3)教育独创性。
(4)抗教育焦虑。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它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它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3)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尊师重教的氛围将会愈来愈浓,教师的社会地位会不断地提高。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教师心理品质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然而成为一个优秀而又成功的教师,上述条件还不是完备的,还有一个环境问题,即教育环境问题,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就是客观环境。借用一句话说,天地人和,缺一不可。挑战与机遇同在,天道酬勤,教师是一个永恒且又且受人尊敬的职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