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找到的另一半的性格 特征:很稳定,情绪波动不是很大,安全感较充足的另一方。就像 定海神针那样帮住你稳定下来。这就叫婚姻中的互补吧,呵呵,另外,你多做,多发展一些爱好,事情来做 ,帮助你转移你的情绪,释放多余不好的情绪
。你自己称的所谓的病,是带有很强的人格特征的,带有先天性的一些因素,我个人认为就像苹果,香蕉,西瓜一样,你不要觉得长成苹果就是正常的,长成香蕉就是带病的,很多伟大的诗人,作家,科学家他们都有双向情感性格,由于他们的这种个性赋予了他们独特,敏锐的感受和灵感才创造出空前绝后的作品。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并接受把不好尽力降到最低,同时看到好的一面。不要苦恼苦苦纠缠,人生就这么短,接受自己是一根香蕉吧,虽然你想做苹果,呵呵。。。
姑凉,你确定自己是双向情感障碍?很多人是天生的燥郁气质,被夸大了说成双向情感障碍的。没有确切的诊断,现代人都喜欢自己给自己下结论,真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
双向情感障碍,那么专业的名词,咋一听唬人,可是几个真正明白,不说是不是,即便是,你平时再怎么掩饰也纸包不住火,他能接受你的现在,实质上他不已经接受你了吗,何必自寻烦恼呢,又不是什么传染病遗传病什么的,以后找机会再告诉他就是了。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码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双相隐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而以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等,导致躁狂和抑郁等情感症状出现。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Angst,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Ⅱ型合并为3%,若再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杀。有资料显示,本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0%,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物质依赖。可见,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心身健康的精神障碍。
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
如中国内地12个地区(1982)协作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率仅为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而台湾省(1982-1987年)在07%~16%,香港特区(1993年)男性为15%、女性为16%。同为华人地区,台湾与香港较接近,但较大陆高出约35 倍。
这种差别虽可能与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的差别。
以上就是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