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中国学者陈众议的采访时断言,他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孤独,而且他计划今后每年一部的新作也将有同样的主题。在同朋友门多萨的对话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指出,孤独是一种“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他自己则正是“专门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家。从他的著作来看,这一声明并非虚言。他的作品确实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孤独的种种存在形态:《家长的没落》诠释了权力的孤独,《枯枝败叶》诠释了自我封闭式的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诠释了爱情的孤独,等等。《百年孤独》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综合性“大词典”,小说的丰富和博大就充分地体现在孤独这个主题之中。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是一个内涵极为复杂的慨念。《百年孤独》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孤独情感,他们分别从个体存在的角度阐述了孤独的心理学内涵;其次,作为现实语境的拉丁美洲社会历史从更为广阔的角度、以更加沉重的态度展现了孤独的社会学含义。
在布恩蒂亚家族的所有成员中,第一代人霍·阿·布恩蒂亚和第六代人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是最为聪慧、最为出色的。两者都是无辜地沦陷人孤独之中的好人。前者由于天才的想象力超越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和人类科学认识的极限,从而步入高高在上的神秘的无人之境;后者则由于命运安排他成为家族的最后幸存者,同时也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而备遭孤独的折磨。霍·阿·布恩帝亚创建了马孔多小镇,而奥雷连诺·布恩帝亚则在破落而孤寂的家宅中宣布并目睹了自己与之同归于尽的马孔多小镇的毁灭。
对于霍·阿·布恩蒂亚来说,科学的探索曾经是高于一切的,为了证明磁铁的采金功能,他用全部家产(一头骡子和两只山羊)从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手中换来两块磁铁;为了证明放大镜的战略咸力,“他把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他根据航海图和航海仪器“设想了空间的概念”,从此,不用走出自己的房间,“就能在陌生的海洋上航行,考察荒无人烟的土地……”。他甚至仅凭观象仪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他曾经被照相机吓破了胆,但又很快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并企图用它来取得“上帝存在的科学证明”,因为,在他看既然照相术能够拍摄出人的形象,那么上帝的形象肯定也能够被拍摄出来,但是,他终于没有能够拍摄到上帝的形象,所以他便不得不“相信上帝是不存在的”。
霍·阿·布恩蒂亚对于马孔多小镇(它可以被读解为人类社会的缩影)的第二个创造性功绩是把时钟引进了这个以鸟鸣报时的小镇,机械时间取代自然时间标志着马孔多从原始乌托邦进人了现代社会。霍·阿·布恩蒂亚甚至“把钟上的发条连接在一个自动芭蕾舞女演员身上,这玩具在本身的音乐伴奏下不停地舞蹈了三天。”但是,他对永动器的热衷,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了科学,进人了永恒的时刻。最后,他终于完全丧失时间感,陷人永远的、如痴如狂的孤独之中。总而言之,第一代布恩蒂亚的孤独是天才的孤独,他的思维超越了常人的极限,从而步入了他个人独享的神奇而无法传达的孤独世界。
相比较而言,第六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却是被命运选出来承担孤独的可怜虫。他生活在一个衰败而没落的时代,注定要代表一个行将消失的家族,忍受命运赐予的孤独。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是一个私生子,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权利。他一直被祖母藏在梅尔加德斯的房间里,“背诵破书中的幻想故事,阅读赫尔曼·克里珀修士的学说简述,看看关于鬼神学的短评,了解点金石的寻找方法,细读诺斯特拉达马斯的《世纪》和关于瘟疫的研究文章,就这样跨过了少年时代;他对自已的时代没有任何概念,却掌握了中世纪人类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他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启发下确认梅尔加德斯的预言书是用梵文写成的。而且,又在梅尔加德斯预言书的提示下,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买回了一本梵文语法书,掌握了这个神秘的语言。但是,命运并没有给他拯救自己的机会。他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自己的姨妈阿玛兰塔·乌苏娜的情网,因而放弃了对预言书的进一步解读。这“一对情人失去了现实感和时间观念”,深陷于“使坟墓里的菲兰达惊得发抖”的情欲中。最终,“在这座只需要一阵凤就会倒塌的房子里,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孤独的生活。”
综上可见,霍·阿·布恩蒂亚和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这两位布恩蒂亚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分别象征着人类的科学探索阶段和文明堕落的时期。他们都不是真实的人物,而是某种声音。他们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同对又昭示着一种境界和命运。
此外,小说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还有奥雷连诺上校,他忍受着权力的孤独,引起了作者极大的同情和共鸣。在奥雷连诺上校的一生中,虚荣心、自尊心、荣誉感标志着他走向孤独的足迹。青年时期,奥雷连诺由于瘦小,在高大魁梧的哥哥面前自惭形秽,受到心理上的压抑,所以拒绝与一切女人来往,整天躲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首饰。奥雷连诺上校是在自尊心的引导下,“出于骄傲才参加战斗的”,而且他知道:“只要放弃了自尊心,他就能终止战争的恶性循环”。然而,阻止他走这一步的正是日益增加的荣誉感。荣誉感是对权力的最明确的认可和渴望。奥雷连诺上校在荣誉感的驱动下,走向了通往暴君、独裁者的旅程。他枪杀了保守派镇长,残杀了他的妻子,唆使部下暗杀了反叛的泰菲罗将军……而当他醉心的权力到手之后,他只感到“彻骨的寒冷”、无边的恐惧、死一般的冷漠和难以逃避的幻灭。他终于在一个漫长酌黑夜重新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是可贵的”。于是他宣布“滑稽戏收场啦”,然后以更加残酷的行为镇压自己曾领导的起义,以便获得失败,结束战争。但是他从权力的孤独中解脱之后,旋即又陷入精神空虚的死一般的孤独之中。为了等待来之不易的死,他回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他把金鱼换成金币,然后又把金币变成金鱼,就这样没完没了,卖得越多,活儿就干得越多。”奥雷连诺上校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具有预言能力。他的这种超人的才能既是他获取权力的首要条件,也是他能够顿悟权力的虚妄、走向空寂的重要原因。奥雷连诺还在他妈妈乌苏娜的肚子里就开始啼哭,仿佛预见到了人世间等待着他的痛苦;他一出生就用恐惧的目光注视着家中摇摇欲坠的天花板,似乎从一开始就敏感到这个家族的衰败;他知道自己外出打仗时家里所发生的一切。他的名言是:一切都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也许,正是这种超人的预见能力,使他注定要超越权力、荣誉、善良的惰感和生命的种种乐趣,走向死亡般的无聊、冷漠和孤寂。
阿玛兰塔、雷贝卡和俏姑娘雷梅黛丝是小说中较为重要的三位女性,她们分别以恨、爱和纯洁展现了女性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阿玛兰塔和雷贝卡的孤独是狂乱的情欲一手造成的。她们原本是一对好姐妹,不幸同时爱上了一位意大利调琴师,雷贝卡爱情上的胜利引起了阿玛兰塔的嫉妒和仇恨,她因此而坚信“爱情是危险的,没有好结果的”。当那位意大利调琴师遭到雷贝卡的抛弃又转而向阿玛兰塔求婚时,她虽然仍然爱着他,却断然拒绝了;她对马克斯上校的感情交织了同情和虐待的成分;而她同侄儿的**游戏则是出于本能的欲望和某种自我怜悯的念头。从精神分析学来看,阿玛兰塔的行为体现为病态的症状,即所谓“吞没焦虑”:“为了与他人相联系,人需要一种坚实可靠的自主性身分感。然而,在生活中任何联系都会使个体面临丧失身分的考验,由此产生的焦虑就是所谓吞没焦虑。……伤入吞没焦虑的个体,其用以维护自身身分的主要手段是孤立。”对于这种人来说,被人爱比被人恨更可怕,因为被爱就意味着被淹没、被吞噬,因为“被他人所爱,相当于置身于强制性的承诺之下。”阿玛兰塔就在这样一种病态的“吞没焦虑”中走向绝望和孤独。与阿玛兰塔相反,雷贝卡疯狂地投人到爱和性欲之中,希望被包围、被窒息……她少女时代第一次恋爱就是出于对爱情的渴望,至于恋爱的对象倒并不重要。她同与自已同样疯狂的霍·阿卡蒂奥结婚之后,过着极度纵欲的生活。雷贝卡的孤独是她丈夫的死造成的,但是,谁杀死了她丈夫?也许是为了驱散我们的怀疑(也许正是为了提醒我们)?作者在小说中预先反驳说:‘“雷贝卡为什么要打死一个使她幸福的人”呢?但是,读者仍然会怀疑她就像福克纳的爱米丽一样,为了永远地占有自己的爱人,宁愿杀了他。无论如何,在丈夫神秘地死后,雷贝卡过上了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像一个活死人一般,似乎在这样的孤独中体味到了某种平静。与阿玛兰塔和雷贝卡完全不同,俏姑娘雷梅黛丝是完美的化身。她有着绝色的容貌和最纯洁的心灵。但是,她的美似乎太过极端,她的心灵超越了爱、恨、嫉妒、同情、忧郁和痛苦等一切人类普遍的惰感,趋向死一般的宁静。这一切都注定了她将无法久留人世,更规定了她孤独的命运。她的飞天之行象征着完美是无法在尘世间因存的,而且,对完美的追求是致命的,当然,更是伴随着孤独的。
在《百年孤独》中,个人的命运和孤独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代表了一部民族史。这个民族的孤独主要就体现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无所适从的精神境况: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却成了陌生人。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西方文化成为拉丁美洲文化中的权力话语。西班牙式的教育标志着风度、修养和正统,而马孔多(小说中一个虚构的城镇,但是也可以被读解为整个拉丁美洲的象征)人原先那种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则被认为是充满了罪恶的。家族的女主人乌苏娜在媳妇菲兰达(西方文明和教养的典型代表)来到这个家族之后,陷人了“黯然无光的暮年的孤独”。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乌苏柳这位拉丁美洲人民的优秀代表丧失了原有的判断力:“那些靠直觉弄得清楚的东西,她想用眼睛去看,就失误了。”她不得不“完全改变了自己关于子孙后代的看法”。
即使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后,西方文化的人侵也没有停下脚步。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传入,各种西方文化话语相继侵人了马孔多:“停泊在马孔多镇的第一艘也是最后一艘轮船”,其实只是一只“巴里萨木扎成的木筏”,他是霍·阿卡蒂奥第二的“失败的创举”。这只木筏并不是他的外祖父的梦想的实现,而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它带来的不是伟大的发明,而是所谓“新的生活气息”:法国妓女们“那种出色的技艺改变了传统的爱情方式”,她们“发起了血腥的狂欢节,一连三天使马孔多陷入了疯狂的状态。”狂欢节给马孔多的人民带来的不是快乐和解放,而是欺骗、恐怖、混乱和屠杀。在马孔多的狂欢节中,“枪弹的闪光淹没了焰火的光彩”,狂欢后的广场上一片尸体。不仅如此,狂欢节还使马孔多陷入一种不可理喻的狂欢情绪。奥雷连诺第二就是这种情绪的突出代表。他狂呼:“繁殖吧,生命短暂呀!”他有一个性欲极端旺盛的情妇,这个女人接近任何牲畜都会使它们疯狂地繁殖起来;他每天在家中大摆宴席,招待各路朋友和不断涌入马孔多的外国人……然而,他的疯狂只不过是孤独的另一种形式,他晚年凄凉的情景和他痛苦的死亡都证明了这一点。
当火车第一次开进马孔多时,“在这片刻间,马孔多被可怕的汽笛声和扑味扑味的喷气声吓得战栗起来。”“这列样子好看的**火车注定要给马孔多带来那么多的怀疑和肯定,带来那么多的好事和坏事,带来那么多的变化、灾难和忧愁。”火车给马孔多人带来了电灯、电话和**,使他们享受到现代文明的舒适和方使;火车也给马孔多人带来香蕉公司,使他们的生活偏离了常规,走向毁灭。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香蕉公司掀起的“香蕉热”是“同战争有某种关系”的,但是,这是一场真正的和平演变。蜂拥而至的外国人把马孔多闹得天翻地覆,“他们借助上帝的力量,改变了雨水的状况,缩短了庄稼成熟的时期,迁移了河道……”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科学上的奇迹,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文化上的偏见。他们带来了尊卑等级制和种族歧视。“他们又在铁道的另一边建立了一个市镇”,“整个街区都围上了很高的金属栅栏,活像一个硕大的电气化养鸡场。”“专横傲慢的外国人代替了地方官吏”。代表政府的士兵们仿佛都“患着盲目服从的淋巴腺鼠疫症”。他们在一次镇压工人反抗外国人欺压的大罢工中残酷地杀害了三千多名工人,并且还无耻地否认这一事实,宣布:“没有一个人死去,工人们都安全回家了。”
总之,随轮船和火车而来的一切都象征化地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在西方霸权势力控制下所遭受的痛苦:他们认不出自己的市镇、相互残杀、丧失了原有的自尊和起码的人格,一切抗争和努力都归于失败,人们在绝望中走向最深刻的孤独——死亡。最后,马孔多小镇在一阵狂凤中飞上了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本介绍
《呼兰河传》,可以说它是自传,但它又不完全像自传。诚如茅盾所说,正因为其不完全是自传,所以更有意义。在读这本著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打动你的不是小说般的情节,而是一些更加深层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是呼兰河这座小城的乡土风光,或许是呼兰河人民的生活景况,又或许是那些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还可能只是进入萧红的童年,和她一起穿越时光,回到呼兰河这座小城,因为所见所闻,所以内心的情愫发生了异样的变化,越到后面心情变得越加沉重起来。《呼兰河传》一书可以说轻松和压抑是参半的,从一开始就被营造的大环境所吸引,不禁会想:这是怎样一座小城啊。明明不繁华,不热闹,也就那么几条街,那么一些人,过着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可又隐隐地感觉呼兰河每天都有好多事在发生,牲畜的,人的,庄稼的……是啊,这本书就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歌谣,只有细细咀嚼每一个文字才会真正发现,哦,呼兰河啊,那是很美的地方,但这些美让人的眼睛发涩。
作者介绍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关于萧红,喜欢民国文学的朋友一定知道萧红和吕碧城、张爱玲、石评梅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不过很多人知道萧红,是因为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如果要用几个词形容萧红的一生,便是穷苦、悲惨和不幸。萧红对于家的概念,除了祖父以外便无其他,所以在祖父去世后萧红便离开了家乡,从此对家再无留恋和感情。萧红从小就是孤独寂寞的,被困在单调的小城里生活,身边的人都愚昧无知,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宣泄。萧红也是独立坚强的,自从离家便靠自己的能力读书、生活与写作,但不幸的是她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感情纠葛。从未婚夫汪恩甲开始,到后来让她又爱又痛的恋人萧军,再到丈夫端木蕻良,每一个男人都让她尝尽了情感路上的甜蜜和悲痛。萧红的结局也是极其悲惨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参加无数次革命之后,生活才刚刚有所稳定,文学创造之路也到了黄金期,可她却得了肺结核,去世的时候年仅31岁,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爱人。
喜欢萧红,并不是同情她不幸的一生,也不是感叹她那带着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因为她那些深入人心的文字。萧红的文字很有特点,毫无矫饰之态,每本书读起来都让人觉得真实坦率,和人产生共鸣。的确,萧红的作品,无论是令其成名的《呼兰河传》还是早些年的《生死场》,每本著作都让人感觉到萧红是一位坚强的,独立的,不愿守本分的理想主义女性。生活虽然困苦,环境虽然艰难,可是她的文字是真正为人类、为文学而创作的,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利益,那些直指人心的文字竟然也有这般强大的力量。不管后世对其人作何评价,只说其文学成就,我们无法否认萧红就是一名出色的别具一格的文学女作家。
故事概述
《呼兰河传》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虽然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间在历史上是战乱的年代,可呼兰河这座小城,似乎和外界隔离了开来,作者把我们一点点地带入到这座小城中,沉浸在小城故事里,外面的世界如何,好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觉知力范围。
故事的开头,是一幅风土画,这画里有呼兰河城一年四季的风光,有呼兰河人民的群像演绎,还有十字街、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的景象,当然,也少不了胡同里小贩的吆喝,人们对于各种热闹的钟爱。本书的前半部分,笔调相对来说还是轻松的,尤其是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这一盛举,每当有人或者车马跌入到泥坑子里,周遭的人们便有热闹看了,这对于小城生活来说已经是一种了不得的热闹。不过除此以外我们看到的是单调无味的生活,连生老病死也不过是单一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剂罢了,很快也被人遗忘,因为像呼兰河这样的小城里,不幸的事和人都太多,人们根本来不及怜悯和关心,或者说他们根本就已经忘了要怜悯和关心,一切都那么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变过。如果要问他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的回答是吃饭穿衣,对,就是那么简单。呼兰河的人们生活相当有规律,冬天到了就穿棉衣,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太阳出来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难得吃一块豆腐那都是极其奢侈的事,有的时候肉市里有卖便宜猪肉的,其实是瘟猪肉,但人们都相信那是跌入到大泥坑子里淹死的好猪。人们也非常讲究实在,看病是不会去洋医生那的,去“李永春”药店买个膏药一贴就可以贴半个月,人们和风霜雨雪一样,寻求着自然的结果,能抗住的就活下来了,不能抗住的也只是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罢了。
《呼兰河传》前几章介绍的是呼兰河琐碎的平凡的群像生活,后面几章着重描写的是呼兰河人民的精神生活。呼兰河所谓的精神生活,一共也就五六样,比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还有娘娘庙大会。这些精神上的活动在呼兰河人民看来十分有意义,而且热闹非凡,让人无比激动,仿佛一年里也就那么几次“精神洗礼”才是真正打破呼兰河平淡生活的重要时刻。大神可以治病,却活活把一个年轻的姑娘折磨致死;七月十五放河灯,河灯从上流下来,灯之密,人之多,人生几何,才能看到如此景况,可是再流下去,又是荒凉孤寂,灯一个个灭了,一个个不见了。秋收好的时候就要唱野台子戏,人们呼唤亲朋好友齐聚在野台子下,不过人们却不是来看戏的,而是接姑娘、唤女婿,也有说媒的拉家常的,互相送礼物的,交朋友的,调情的,热闹得不得了。人们说,总算是从大台子底下来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娘娘庙大会也叫做“逛庙”,因为神鬼界也是重男轻女的,所以人们要先去老爷庙,再去娘娘庙求子求孙,除此以外也并无尊敬之意。当然还有唱秧歌,那是为活人准备的,是在正月十五农闲的时候,那天也是相当热闹。
本书讲到这里,基本上都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和城里人们生活的群像,是人们年复一年相似的单一的物质或者精神生活。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讲述我与呼兰河的故事。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笔调平淡得似乎不带一丝感情,实际上却读出了“我”内心被一直压抑着克制着的情感,好像一个不小心就会像浆液一样喷将出来。“我”住的家后边有个大花园,这大花园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全世界,在“我”的认知里,大花园里什么都有,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还有各种各样的花朵、蔬菜。而“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着祖父在花园里玩耍,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拔草“我”也拔草,虽然“我”调皮捣蛋,但祖父从不怪“我”,而且祖父常常对着“我”笑,笑得跟孩子一样。在家里,只有祖父是理解“我”的,也只有“我”是理解祖父的,“我”的童年里似乎只有“我”和祖父,还有那个大花园。祖母去世的时候家里人很多,可是对于“我”来说,人越多“我”就感到越寂寞,后来“我”也终于出了院子,这才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
书中的“我”和祖父的感情极深,不仅仅是因为祖父关心“我”,“爱”我,教“我”念诗,更重要的是这是两个被呼兰河这个小小世界里隔绝开来的人,他们在一群愚昧无知的呼兰河人群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在“我”看来,“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虽然住了很多户人家,有养猪的,有漏粉的,养猪的厢房里还住着一个拉磨的,每天彻夜打梆子,还有喜欢唱秦腔、拉胡琴和唱《叹五更》的,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没有希望的,所做的一切都只是逆来顺受,并不求任何改变。而爷爷,他喜欢逗小孩子们玩,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他分辨是非,而且还有一颗怜悯之心。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非常值得玩味,也是本书中特别让人情感动容,或者需要深思的地方。一个是关于赶车的老胡家跳大神的事情。他们家特别喜欢跳大神,家里的老人病了就要请大神来做法,老人家还要炫耀一番,邻里都要赶来看热闹。后来二孙媳妇病了(实际上是被二房婆婆打的,因为大家都说这媳妇实在是不像团圆媳妇,十四岁长那么高,吃饭吃三大碗,一点不害羞,实在是太大方了),婆婆为了给儿媳妇下马威就隔三差五地打她,在“我”看来这团圆媳妇挺好的,因为爷爷也觉得她挺好的,爷爷还去老胡家劝说了几次,还说要让他们搬家。可是老胡家的二婆婆还是照打,后来还花了不少钱去请大神做法,倒把这团圆媳妇跳出毛病来。抓各种药方,看香,抽贴都用上了,甚至让团圆媳妇当众用大缸洗澡,可是团圆媳妇的病还是不见好,最终还是死了。
另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拉磨的冯歪嘴子的,他彻夜打着梆子,有时也会和待在院子里的“我”或者爷爷讲讲话,可是他话又很多,窗外的人走了也不知道,每逢这时我和爷爷就会大笑起来。冯歪嘴子还卖黄米黏糕,经常会送给我吃。后来冯歪嘴子忽然成了家,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院子里的其他人都骂她们是野老婆和杂种,还觉得那小孩会死,冯歪嘴子也要上吊。可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好好活着,那个孩子也长大了。冯歪嘴子面对众人的嘲笑并不恼,依旧踏踏实实地照顾妻儿,安分过着日子。即使后来女人死了,他还是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绝望,依旧照常活着。
其实书里还有其他一些人物,比如有二伯,还有“我”家的老厨子,“我”的母亲,周三奶奶等人。这些人都和呼兰河城里大多数人们一样,愚昧,冷漠,喜欢看热闹,喜欢一窝蜂,还喜欢自欺欺人。而“我“对这些人物,除了有嘲讽之意,更多的是同情。因为他们充满着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呼兰河这座城是寂寞的,呼兰河的人们是寂寞的,作者萧红的一生更是寂寞的。萧红在书的末尾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是啊,呼兰河,一座小小的平静的城,在这城墙里边,人们看不到外边的世界,人们的精神麻木、迂腐。庆幸的是“我”还有祖父,有陪伴“我”长大的大花园。只是祖父走了,再无任何可以留恋的地方,但这些儿时的记忆却难以忘怀,无论“我”走到哪里,始终都有童年的暗影在涌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童年的那些记忆又怎么可能是可以忘却的呢,无论我们的童年是欢快的,还是寂寞的,所有存在过的人、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只是只要我们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在污浊的环境中冷眼清醒地看待问题,我们的态度还是会变得积极起来。只是这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里的寂寞和孤独,我想这也是导致萧红青年离世的原因罢。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雨的诉说
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我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不知道你是否读懂了我——雨的心曲?
一 听听我的足音
你听到的雨声其实就是我用生命敲击世界的声音,我滴落在屋檐瓦楞之间,花草树木之中,江河湖海之上。不同的敲击声混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一首最有情味的诗,这首诗对于你未见很熟悉,因为你可能还没有练就一对善于聆听自然的耳朵,还没有习惯用心灵去读自然的诗。所以,请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在夏日的午后,在凉凉的秋夜,在茂密幽静的竹林,在悠长寂寥的小巷,听我纤细的足音,听我深深的呼吸……然后,把你听到的或记忆中的最动人的雨声描述给别人听,告诉他们你死我是在怎样的一种环境和心境下听到的我。也可以用录音机留下我不尽要相同的脚步声,边播放边描述。
二 说说我的功过
自古以来,人们说起我时,心情总是极为复杂的。在干旱少雨的时候,我是人们热切企盼的天使,希望我能如期而至;在*雨霏霏的时候,我又成了造成洪涝灾害的罪魁,人们怕我泛滥成灾,冲毁桥梁、农田,所以垒坝筑堤。请你查找资料,为我列出数条“罪状”,并简要陈述理由,以便我心服口服,改正缺点。
三 读读我的韵味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黑客多情的心。所以我的身影一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虽然,这些作品的情调不同,但作家们都一致地把我看做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的得力助力。请你找出一些写雨景、抒雨情的好作品,在班里召开一个配乐诗文朗诵会(有条件也可配上诗文或电视画面),然后归纳一下,文学家在我的身上常常寄托一些什么样的感情?其中哪种感情最能引起你的共鸣?只有回答也这样的问题,你才真的读懂了我——雨的心曲。
在不同的季节里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情致,请你选择一个季节中的我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听雨》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的思考。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 “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怎样进行景物描写
一、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同样是山,黄山与庐山不同,泰山又与华山不同;同样是水,江、河、湖、海,各有不同。因此要写出景色的特点,千万不能写成千篇一律、千景一色。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的色彩。色彩对景物的特点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相同的景物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颜色。同是一棵枫树,春天嫩绿,夏天深绿,秋天火红,冬天在雪地里又变得一树雪白晶莹。
三、写景要写出景物的动与静的特点。行云流水、日出日落、潮涨潮息自不必说,就是山峦、建筑,随着我们观察位置的不同、角度的变化,也是千变万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是不可分的,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动静结合,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感染力。
四、写景要写出感情,情景交融。景色描写和情感描述是写景文章的两大支柱。描写景物要注入感情色彩,要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要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思绪的升华。
[文题集萃]
1、听雨
2、在雨中(雨中情)
3、雨天,我想起了……
4、以“雨的形成(空中有朵雨做的云)”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审题思路]
第3题:
本作文题如果写人叙事,可以将叙事部分淡化处理,雨要作为主要载体出现,以雨为主的景物描写最好要贯穿全文,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有机融合起来:或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不要把“雨”作为一个机械的场景,像标签一样贴在故事上,所写故事与雨没有有机的联系,给人穿靴戴帽的感觉。要使雨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写人叙事淡化处理,使文章意境优美,情味深沉。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写景要清新、淡雅;如有对话,则要简洁、隽永,写出抒情味。
第5题:
朱自清散文《春》里,就有一段写春雨的文字,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写雨中的景物,写得细腻、生动,给人感觉是一副淡雅的水墨山水,是一副很具特色的“江南春雨图”。本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季节”的“一种突出感觉”,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感觉体验。这就要学会观察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观察和感知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一些联想与想象。然后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把你对景物的感觉表达出来。内容上还应该写一些人的活动,写眼前的雨景,还可以写“雨前”和“雨后”的情景。构思立意上可以以物传情。
2008年中考优秀作文:夏雨
南京市第二十九初级中学 初一(5)班 丁融
南京的三伏天的确让人体会到火炉的酷热,但这几日的夏雨也让人体会到酣畅淋漓的痛快。白天还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烈日逼人,到傍晚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还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让人毛骨悚然。不过,下下雨也好,它洗去了大自然的污垢,洗去了人们内心的烦躁,洗去了天气的炎热,带来的是清净、清新和清爽。
我立在窗边观赏雨景。雨飘飘洒洒打在窗户上、凉篷上、地上。对面不远处的青山绿树,透过窗户,看得已不是很清楚了。打开窗户,舒一口气,一阵阵清新凉爽的空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雨渐渐小了,望着窗外打伞的人们,我也忍不住轻轻推开门,撑起小花伞漫步在这个幽静而又美丽的农业大学校园里。妈妈说,下雨天负离子多,你刚退烧,出来走走也好。望望路旁,花儿草儿仿佛很久没有喝水一样,尽情的吮吸着大自然带给它们的甘露。原本还是脏脏的窗户,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洗涤的十分干净,准备洗车的人们,也为自己省下了一笔费用。“哈哈哈……”忽然从身后传来了一阵老人们的爽朗的笑声——酷热一解,大家心情好了呗!
雨过自然要天晴,刚刚“失败”过一次的太阳大概不愿意再服输了吧,它重新振作了精神,透过云彩,发射出一道金光,出现在天空。这时候,碧水、青山、蓝天,同时也包括我,都融为一体了。
天又晴了……
2008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满分作文《读雨真有趣》
无论是淅淅沥沥、细如牛毛的春雨,气势宏伟的夏雨,还是凄凄凉凉、萧萧瑟瑟的秋雨和冰冷刺骨的冬雨。我独愿,花时间去读雨……
读雨是有趣的。古往今来,雨润湿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从关于雨的诗词中,我体会到了雨之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雨是润如酥油的;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雨是轻盈美丽的;我感叹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中雨的艳美至极;我也感叹朱自清先生《春》中“似牛毛、似花针”的细细春雨,平和自然。
执一书卷,捧一杯清茗,阅读书籍,你会发现,读雨是有趣的。淅淅沥沥的带着些许寒气的初春小雨,绵绵不绝。脚下的泥土润如油膏,洁白的杏花在风中颤动,沾着露珠,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的,读雨是有趣的,我读出了初春雨中景色的美好,读出了志南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赏。
读雨,品味美景。星星点点的烛光亮起,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潮湿的气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是大自然的精灵,无声无息地来到人间,洗净一切浑浊,滋润着万物。读雨是有趣的,因为,你可以读出雨那轻盈的姿态。
我把视线从书中收回,望着窗外仍绵绵不绝的雨。每当望着雨时,我总会想起故乡。当雨声响起时,我总会怀念那伏窗望远处,青山在雨中若隐若现的样子。啊,雨是婉约的,一眼望去,整个小城变得格外美丽,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着,人们在雨富有韵律的节奏中安然入睡。每当我想到这里,心中总微微地颤动。也许,这是美丽的雨在拨动我的心弦吧!再看吧,故乡被雨淋湿的青石板,古老幽幽的小巷子和在雨中静默着的楼房,使我感到亲切,感到隐隐的思乡之情和淡淡的欣喜。不知不觉,雨融进了我的生命。读雨,让我品味生活,让我用一颗充满真挚感情的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发现乐趣。
在书卷中,在生活里,我愿独望西窗雨。读雨是有趣的,我领略着雨之美、雨之趣,品味着生活……
片断
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技在群山上。
你听!雨掉在屋面上“嘀塔嘀嗒”,就像奏着打击乐。雨下到水塘里“丁丁丁”地唱起来,水面上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又似水花姑娘在轻盈地舞蹈……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
夏雨 调皮的雨点儿像谁扔下来的钢珠一样砸在河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粗大的雨点打在人家的窗户上,咚咚作响。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
当雨点落到池水中的时候,雨点就在水面上画出了一个一个的音符。这些音符是雨点在水面上击出的圈。
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
雨越下越大,往远处看去,好象一块灰幕遮住了视线,灰蒙蒙一片,树啊,房子啊,什么也看不见。
秋雨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 秋雨唰唰地下着。细密的雨丝在天地间织起一张灰蒙蒙的幔帐。 雨,像天庭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 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田野。 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 雨丝很细,很绵,像春天时空飘浮的柳絮。 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刷得青山绿水、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
雨是大气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它们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植物也离不开它们。观察、认识雨,能增长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学习描写雨,是作文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容。雨变化莫测,怎样观察?怎样描写呢?
注意抓三点:
一是抓特点。雨随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域而变化,如春雨和秋雨不同,细雨和暴雨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在观察和描写雨时,就要注意抓住其特征。
如下面例段:
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雨像绢丝一般,又轻又细,听不见渐渐的声响,也感不到雨浇的淋漓。只觉得好像这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没有形状,也不出响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和人心。
刚才还是碧空万里,烈日当空。突然,地面刮起大风,乌云立即布满了天空.雨点嘀嘀嗒嗒地下起来了。开始是几滴,很快地,雨点成串地落了下来,整个天地白茫茫的,远处的山峦,甚至不太远的树丛、屋宇都看不见了。豆大的雨点落到河里,溅起无数个涟漪。急雨打进窗纱,敲击着玻璃,从窗隙中溅进窗台,流到屋里的地面上。刚才的燥热、烦闷,都被这大风急雨冲散了。
上面两个例段都是写雨。例段一写的是春雨,作者抓住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描绘,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例段二写的是一场急雨,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进行描绘,写出了急风骤雨的特点。
二是抓变化。雨是变幻莫测的,在观察和描写时,要注意捕捉它们的动态和变化。使描写有静有动,真实生动。请看下列例段:
雨一会儿大滴大滴飒飒地敲击着地面,一会儿又减弱,化为隐约可见的丝丝无声细雨,但始终片刻不停。灰色的云层在一座座屋顶后面浮动,浓密得看不见一线蓝天。
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
例段一描写了下雨时雨的变化:一会儿大滴大滴地……敲击着地面,一会儿化为无声细雨……;例段二则是描写雨水的动态:从屋檐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冒着泡儿→滚出去→汇在一起→成了急流→涌向金泉河。按照雨水流动的方向,有顺序地进行描绘,写得细腻、具体。
盛在荷叶上的露珠,经微风的振动本来已经在那里荡漾,有时槐花落在荷叶上,当中的露珠就加劲地跳跃起来。
这段用“荡漾”、“跳跃”两个动词描绘露珠的动态,形象、逼真,把露珠写活了。
三是抓背景。雨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与其它自然现象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我们在观察和描写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和描写周围有关的景物,作为雨的衬托。这样,内容才会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请看下列例段:
雨,轻轻地洒落在校园里,它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披上轻轻的白纱,飘着、飘着。那小小的花朵,被雨滋润后,片片花瓣像那片片泛舟,轻盈地在水中漂浮。
雨的随想
作者:汪国真
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不过,无论怎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然。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太冷,让太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便是理查德克莱德漫钢琴下流淌出来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拟。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者有诗如雨,便觉得奇好。
1、出色的环境渲染: 小说的环境描写很出,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其中有关鸭群、芦苇荡、风雨的描写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是杜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见证着他成长的艰辛和喜悦;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的坚强与勇气,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细腻的心理刻画: 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把孤独用文字描摹得可触可感。当小木船行驶在水面上,杜小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这种孤独是一种对前途的恐惧与茫然。当他们到达芦荡时,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这又是一种胆怯与恐慌。当他们的语言被大量省略时,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他已不堪孤独的重负,当他日甚一日的想家,在夜里哇哇大哭,他已步入孤独的极限。小说情节一步一步地发展,孤独的感觉一点点地加剧,处处体现出生活的真实,给人一种亲身经历过的感觉。 3、逼真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如杜小康“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的细节描写读来让人十分感动,我们可以体会到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和上学的魂牵梦绕,对芦苇滩这一孤地的急欲逃弃;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也有一次精彩的细节描写:“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写得非常巧妙,它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 4、平实的语言风格: 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品味。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细致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的文字也极为精炼、通俗浅显,却表现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这个是特点,但是我觉得还是能够从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即写作背景,总之希望可以帮到你,鞠躬~
从一个故事看吧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被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 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 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 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 为了阻止妇女跳河, 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