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最后两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愤懑之情。
《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原文: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翻译: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马诗·大漠沙如雪
《马诗》表达了作者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的思想感情。
原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释义: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扩展资料:
李贺说的并不是马,是借马道出自己的鸿鹄大志,是说出自己渴望立下赫赫战功,辅佐皇帝成为一代名主。可是他的远大志向落空了。
李贺是中国唐代诗人,他才华出众,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远近闻名,名动京师。可是却有人嫉妒他的才华,说他的父亲叫晋萧,而晋又与进士的进同音,要避父讳,所以一生都不能参加科举,自此就名落孙山。
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三年奉侍郎,卒时才二十七岁。因为他写的诗好,后人都称他为诗鬼。
李贺在诗中一直强调,这马不是凡马,若是他辉煌起来,那整个国家也会变得强盛,若是他衰弱了,整个国家也就会落入谷底。这样好的一匹千里马,什么时候才会被伯乐发现,带上金马鞍,从而成为在战场上浴血搏杀的战马呢?
——马诗·大漠沙如雪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马诗》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空有满腔热血和抱负,却得不到赏识,踌躇满志,盼望能够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情感。
在表达方法上有比体或寓言体特点,借物抒怀,婉曲耐味。
诗歌句解写作特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月似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的后两句抒情。开头以“何当”两字作设问,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扼腕。“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
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象;后两句抒情,诗人自比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李贺在《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
这是开头气氛悲凉,场面阔大读过这几句,顿时胸怀坦荡,但又使人觉得景色十分刚硬,寒冷直浸入肌骨,将月比作弓,使人想起无比锋利的武器虽显肃杀,但无凄惨且前两句对仗工整工整对仗,且又将景色写如此到位,功夫十分不一般读过诗的后两句之后,宛如沙沙战鼓传入耳际,轻盈驰骋沙场之上映入眼帘,急切而又略带畅快欣喜第三句则是一口热血不得吐出,愤懑填胸,却无哀怨之情。
《马诗》第五首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
李贺《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