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翻译赏析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朝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二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向天边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我看完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不要说鲈鱼肉度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像西知晋的张季道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我也不会学求田问舍的许汜。只遗憾时光流逝,国家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用东晋桓温典。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上片大段方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方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方它的尽头。
“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方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方写山。意思说,放眼望去,远山千姿百态,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方的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方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发髻。韩愈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句(篸即簪)。“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的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 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物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方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苦发愁。但方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方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物。的样写,意思就深入一层。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方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物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物,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物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带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方又有谁能领会他的时的心情呢?
的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方写景, 但同时也方喻情。落日,本方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断鸿”,方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的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方辛弃疾直指自己。 一般地说,凡方远游的人都可称为游子,辛弃疾方从山东来到江南的,当然方游子物。
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方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物,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方直抒胸臆物。“吴钩”,本方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的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物。以物比人,的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栏干拍”遍方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的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方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里引用物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物,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的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物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物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物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方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方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的里泛指有大志之人。的也方用物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方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的二层的大意方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方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方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方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方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方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的么高大物,人怎么能不老大呢!的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方: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物。的三句,方全首词的核心。到的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方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方请求,“红巾翠袖”,方少女的装束,的里就方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的三句方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方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物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物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物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点评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背景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年、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翻译赏析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目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目冷落凄凉,江水向天边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目游子悲愤压抑。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羞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目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目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赏析
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目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意思说,楚天千目,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目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是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千目清秋” 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说,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发髻。韩愈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句(篸即簪)。“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目,作者一方面极写远 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就深入一层。
“楚天千目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
“落日楼头,断鸿声目,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带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目“落日楼头,断鸿声目,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 但同时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 一般地说,凡是远游的人都可称为游子,辛弃疾是从山东来到江南的,当然是游子了。
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目,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栏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目,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目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目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目,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目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点评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陆游的词非常多: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华鞯,仙葩宝带,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
浣沙溪(和无咎韵)
谩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浣沙溪(南郑席上)
浴罢华清第二汤。红棉扑粉玉肌凉。娉婷初试藕丝裳。
凤尺裁成猩血色,螭奁熏透麝脐香。水亭幽处捧霞觞。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水调歌头(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
_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
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_恨两相催。
南乡子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
南乡子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满江红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
疏蕊幽香,禁不过、晚寒愁绝。那更是、巴东江上,楚山千叠。_帽闲寻西瀼路,亸鞭笑向南枝说。恐使君、归去上銮坡,孤风月。
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憔悴如今谁领略,飘零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
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
春色到人间,彩_初戴。正好春盘细生菜。一般日月,只有仙家偏耐。雪霜从点鬓,朱颜在。
温诏鼎来,延英催对。凤阁鸾台看除拜。对衣裁稳,恰称_纹新带。个时方旋了、功名债。
感皇恩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合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好事近(寄张真甫·十二之一)
_雁未成归,肠断宝筝零落。那更冻醪无力,似故人情薄。
瘴云蛮雨暗孤城,身在楚山角。烦问剑南消息,怕还成疏索。
好事近(十二之二)
风露九霄寒,侍宴玉华宫阙。亲向紫皇香案,见金芝千叶。
碧壶仙露酝初成,香味两奇绝。醉后却骑丹凤,看蓬莱春色。
好事近(次宇文卷臣韵·十二之三)
客路苦思归,愁似茧丝千绪。梦里镜湖烟雨,看山无重数。
尊前消尽少年狂,慵著送春语。花落燕飞庭户,叹年光如许。
好事近(十二之四)
岁晚喜东归,扫尽市朝陈迹。拣得乱山环处,钓一潭澄碧。
卖鱼沽酒醉还醒,心事付横笛。家在万重云外,有沙鸥相识。
好事近(十二之五)
华表又千年,谁记驾云孤鹤。回首旧曾游处,但山川城郭。
纷纷车马满人间,尘土污芒_。且访葛仙丹井,看岩花开落。
好事近(十二之六)
挥袖别人间,飞蹑峭崖苍壁。寻见古仙丹灶,有白云成积。
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
好事近(十二之七)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十二之八)
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
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
好事近(十二之九)
小倦带余酲,淡淡数棂斜日。驱退睡魔十万,有双龙苍璧。
少年莫笑老人衰,风味似平昔。扶杖冻云深处,探溪梅消息。
好事近(十二之十)
觅个有缘人,分付玉壶灵药。谁向市尘深处,识辽天孤鹤。
月中吹笛下巴陵,条华赴前约。今古废兴何限,叹山川如昨。
好事近(十二之十一)
平旦出秦关,雪色驾车双鹿。借问此行安往,赏清伊修竹。
汉家宫殿劫灰中,春草几回绿。君看变迁如许,况纷纷荣辱。
好事近(十二之十二)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榔栗。
鹧鸪天(送叶梦锡·七之一)
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恨难忘。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一事无成两鬓霜。
鹧鸪天(葭萌驿作·七之二)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
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鹧鸪天(七之三)
梳发金盘剩一窝。画眉鸾镜晕双蛾。人间何处无春到,只有伊家独占多。
微步处,奈娇何。春衫初换麹尘罗。东邻斗草归来晚,忘却新传子夜歌。
鹧鸪天(七之四)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鹧鸪天(七之五)
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波不用钱。
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鹧鸪天(七之六)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鹧鸪天(薛公肃家席上作·七之七)
南浦舟中两玉人。谁知重见楚江滨。凭教后苑红牙版,引上西川绿锦茵。
才浅笑,却轻颦。淡黄杨柳又催春。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蓦山溪(送伯礼)
元戎十乘,出次高唐馆。归去旧鹓行,更何人、齐飞霄汉。瞿唐水落,惟是泪波深,催叠鼓,起牙樯,难锁长江断。
春深鳌禁,红日宫砖暖。何处望音尘,黯消魂、层城飞观。人情见惯,不敢恨相忘,梅驿外,蓼滩边,只待除书看。
蓦山溪(游三荣龙洞)
穷山孤垒,腊尽春初破。寂寞掩空斋,好一个、无聊底我。啸台龙岫,随分有云山,临浅濑,荫长松,闲据胡床坐。
三杯径醉,不觉纱巾堕。画角唤人归,落梅村、篮舆夜过。城门渐近,几点妓衣红,官驿外,酒垆前,也有闲灯火。
木兰花(立春日作)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_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关心近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朝中措
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彩燕难雪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临江仙(离果州作)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蝶恋花(离小益作)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蝶恋花
水漾萍根风卷絮。倩笑娇颦,忍记逢迎处。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
梦若由人何处去。短帽轻衫,夜夜眉州路。不怕银缸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清商怨(葭萌驿作)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怨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水龙吟(荣南作)
樽前花底寻春处,堪叹心情全减。一身萍寄,酒徒云散,佳人天远。那更今年,瘴烟蛮雨,夜郎江畔。漫倚楼横笛,临窗看镜,时挥涕、惊流转。
花落月明庭院。悄无言、魂消肠断。凭肩携手,当时曾效,画梁栖燕。见说新来,网萦尘暗,舞衫歌扇。料也羞憔悴,慵行芳径,怕啼莺见。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潮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
曾散天花蕊珠宫。一念堕尘中。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
东游我醉骑鲸去,君驾素鸾从。垂虹看月,天台采药,更与谁同。
采桑子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见十四弦。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沁园春(三荣横溪阁小宴)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沁园春
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忆盈盈倩笑,纤纤柔握,玉香花语,雪暖酥凝。念远愁肠,伤春病思,自怪平生殊未曾。君知否,渐香消蜀锦,泪渍吴绫。
难求系日长绳。况倦客飘零少旧朋。但江郊雁起,渔村笛怨,寒_委烬,孤砚生冰。水绕出围,烟昏云惨,纵有高台常怯登。消魂处,是鱼笺不到,兰梦无凭。
沁园春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园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如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忆秦娥
玉花骢。晚街金辔声璁珑。声璁珑。闲_乌帽,又过城东。
富春巷陌花重重。千金沽酒酬春风。酬春风。笙歌园里,锦绣丛中。
汉宫春(张园赏海棠作,园故蜀燕王宫也)
浪迹人间。喜闻猿楚峡,学剑秦川。虚舟泛然不系,万里江天。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何妨在,莺花海里,行歌闲送流年。
休笑放慵狂眼,看闲坊深院,多少婵娟。燕宫海棠夜宴,花覆金船。如椽画烛,酒阑时、百炬吹烟。凭寄语,京华旧侣,幅巾莫换貂蝉。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_。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_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月上海棠(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遣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宣华,故蜀苑名。
月上海棠
兰房绣户厌厌病。叹春酲、和闷甚时醒。燕子空归,几曾传、玉关边信。伤心处,独展团窠瑞锦。
熏笼消歇沈烟冷。泪痕深、展转看花影。漫拥余香,怎禁他、峭寒孤枕。西窗晓,几声银瓶玉井。
乌夜啼(八之一)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乌夜啼(八之二)
檐角楠阴转日,楼前荔子吹花。鹧鸪声里霜天晚,叠鼓已催衙。
乡梦时来枕上,京书不到天涯。邦人讼少文移省,闲院自煎茶。
乌夜啼(八之三)
我校丹台玉字,君书蕊殿云篇。锦官城里重相遇,心事两依然。
携酒何妨处处,寻梅共约年年。细思上界多官府,且作地行仙。
乌夜啼(八之四)
世事从来惯见,吾生更欲何之。镜湖西畔秋千顷,鸥鹭共忘机。
一枕苹风午醉,二升菰米晨炊。故人莫讶音书绝,钓侣是新知。
乌夜啼(八之五)
素意幽栖物外,尘缘浪走天涯。归来犹幸身强健,随分作山家。
已趁余寒泥酒,还乘小雨移花。柴门尽日无人到,一径傍溪斜。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写得慷慨悲壮。下笔千钧,表情亦淋漓酣畅。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引出怀古思绪。大处落笔突兀笼罩,气势十足。“临堤台榭”,承开头“多佳丽”三字而来,至“四山睛翠”,一气直贯,展开对西湖景致的铺叙。从堤到榭台、楼阁,从荷花到桂子和四山。廖廖几笔,写尽西湖之美。游人如织,歌吹飞扬之景象跃然纸上。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增加大笔濡染的“四山晴翠”一句,勾勒出西湖景物的特征。山水之美,可怡人性情,但也会使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所在在铺叙之后,词人大笔一挥,引发无数感慨。“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陈德武身历南宋覆亡,这几句无疑是对南宋百余年耻辱历史的沉痛总结。也对“百年”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不思北复故地的极有力的鞭挞。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笔锋陡转,由怀古转入伤今。“天旋时异”概括了南宋被元所灭的沧桑巨变。“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登临形胜,感伤今古”是全篇的文眼,作者登临之时,内心感情汹涌,似将倾泻而出,“发挥英气”因而要词情慷慨,又为下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了余地。
“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这是面对西湖景物而产生的想法。力士、天吴,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人。词想借力士,天吴来填水移山。想靠神力把理想变为现实。之后词人再作一设想:“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 军泪!”岳飞精忠报国,却落得父子被害的悲惨结局,真是神人共愤。愤懑郁积于胸,作者想借外力将其激发出来。表明国虽亡,但爱国之心仍拳拳于胸。
充分表达辛弃疾水龙吟中心意旨的句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无论是爱国词、爱情词,还是农村词、闲适词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从中显示了其英雄特色,纵观辛词,可以从内容、题材、境界、风格等几个方面来领略其内涵在论述中,我还简要分析了其原因,看到了其深远的影响从中我认识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的真男儿,见识了稼轩词,从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豪迈奔放 广博深远 境界开阔 寥阔悠远 真心情
12世纪下半叶,词国耸起了巍峨博大的第一高峰——稼轩词其作者辛弃疾正如近人王国维所评:“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①可见辛弃疾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已是不争的事实辛弃疾词作的显著特色是处处显示了英雄特色,无论是其词作的内容与题材、境界,还是其风格、语言、表现手法等都显示了这一特色,接下来我们将有所侧重的领略一下辛弃疾词作的英雄特色
一、 从内容和题材来论述辛弃疾词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词这种文学格式自从萌于隋,其内容、题材一直在春花秋月、家园闺阁、离别相思的尺寸范围内陈陈相因三百年的“词为艳料”的樊篱,直到北宋才被“以诗为词”的苏轼冲破,从而开创了豪放一派,而真正将词发扬光大并有所建树的是辛弃疾这一点古人已早有认识“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之处,万哲成绝句,而若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②辛弃疾将词的内容、题材进一步散文化,使无事不可入词试举一首《西江月·遣兴》领略一下: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正是这样,辛弃疾用大气磅礴的歌词,写抗金爱国的篇作,也是辛词的主要内容
第1页 (共8页)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其内容大致可分作四个大类,即爱国词、农村词、闲放词、爱情词其中尤其是激昂慷慨的爱国词是辛弃疾的主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英雄特色
我们试举两首爱国词看一下其中的英雄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南下写的第一首词,世人多认为它是诗人深情怀念北国故乡的怀乡曲而我们可以从中处处都可感到其英雄特色首先是此词的气势,只有一个英雄广博深远的胸襟才能写出,一气呵成,想的是收复失地,展英雄才华特别是“看吴钩,拍栏干”更衬出爱国诗人意气昂扬的壮美雄姿他不仅是在思乡,更是在表英雄之志:不管政治环境怎样恶劣,一定要为光复中原奋斗到底
下面我们再看一首更明显表现英雄特色的辛弃疾的词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的词作他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一位意气昂扬的将军形象,用看剑惊梦的豪兴和麾下分炙,弦翻塞声的场面,烘托这位将军点兵待发的豪迈气慨从的卢快马,霹雳弦惊两句,我们对这位将军似乎有点面熟,他不正是诗人《鹧鸪天》里写过的么“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画的将军形象,原来就是辛弃疾壮丽的影子呵!这首壮词的豪情可引陆游的两句诗来作注脚:“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可见此词虽为抒为国事忧心的义愤,但气势仍然是充沛的,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体现了辛词雄健豪宕的一贯风格
象这样体现英雄本色的爱国词举不胜举,象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被梁启起评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的《摸鱼
第2页 (共8页)
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我们再看一下其它内容的词作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④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讲的,“惟大英雄乃大惰痴,如以楚项羽之霸,当其无面见江东之际,歌之虞兮虞兮奈若何!”亦魂销意尽!一往情深何况“富贵非吾事,儿女古今情”的辛弃疾呢也就如刘克庄的《辛稼轩集序》云:“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⑤辛弃疾的爱情诗虽写的少,但写的很好,有的人甚至选其爱情诗作为其代表作但是,我们应看到在他纤秾绵密的作品之中,同样是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根本的本质请看这首《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开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的真是荡气回肠,千回百转,纤秾绵密,好极了请看他第一句,就是千回百转的写出来的,每一个春天,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花开之后,有风雨,一次风雨,花就零落一些;已经是开了一半的残花,还能经得起几次风吹雨打“更能消,几番风雨”,真是多情去年春天走了,好不容易盼来了今年的春天,可是“匆匆春又归去”,今年的春天也断送了就是以一个诗人多情善感的爱心惜春的感情来看,就已经很好了然而辛弃疾不只是这们的,我们已说过,辛弃疾所有的词不论是写的欣喜的、悲哀的,还是写的豪放雄壮的,纤秾绵密的,他的本质都是不变的,都是写他对自己的祖国、故乡不能忘怀的那一份关心的感情,是他自己的一份忠义奋发的志意换言之,也就是都表现了他的英雄特色开头以下的内容分析也是围绕这一本质,也就不再赘述爱情词中表现的感情深挚,是与他爱国的感情深挚是一致的,都是他那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英雄壮志的表现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山东济南)人他生于沦陷区,受祖父教诲,自幼便有推翻民族压迫、光复神州的大志高宗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
亮大举南犯,22岁的他聚众二千,参加耿京的抗金起义军,杀了叛徒,活捉汉奸,
第3页 (共8页)
突围南下孝宗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四年,通判建康府,上疏守淮,又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先后提出抗金大计和恢复中原的建议,但遭冷遇后又任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安抚使,任职时,招纳流亡,训练军旅,奖励耕战,打击豪强,安居民生,但屡遭当权派疑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落职闲居信州上饶,几达二十年晚年又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府任内,他积极为北伐准备,但朝廷对他不重视,未能展其才用结果是“换得东家种树书”,朝廷只让他过田园生活终老辛弃疾一生三起三落,大多数是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于是写了不少朴素清新的农村词和潇洒卓荦的闲放词
辛弃疾罢官后闲居农村,对农村题材相对熟悉,于是写了不少农村词,且由于作者写农村是作为和恶浊官场的对证,一心把农村当作自己避难的桃花源,写得有些理想化如他写的一首农家生活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立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片写两位老人过着幸福的晚年,表现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下片写年青人的生产活动,特别写“无赖”的小儿是传神生动至极的从中也看出诗人感情农村化的倾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能屈能伸,在不得志的时候,并不消沉放弃而是积蓄力量,放松一下心情,以图英雄宏图得展也惟此作者表现出来希望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日子,才能不被主和派所妒嫉,甚至才有再次起来的可能,痛哉!
辛弃疾倍受压抑,虽在农村中寻得片刻宁静,但也有的词作就透露出他所在的农村并不宁静,是对他的思想有所触动的,如《南歌子》: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道枕边声试问清溪何事未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意思是说,夜深人静,枕边传来幽咽跌宕的溪水声,仿佛在为人间倾诉着不平这时,早已有人倾听着远处的第一声鸡叫,开始踏着惨白的月色,为生活在坎坷不平的路上奔走他们虽然不象官僚们一样每天去争名逐利,可谁也难得过安静的日子上、下两片各用疑问语气煞尾,话说得很隐晦,含意是清楚的:住在农村的人也并非象他笔下所写的那么清闲安适,谁都有生活担子压着的呵!这里还
第4页 (共8页)
有一层深意,作者比农民更苦,他不是苦于物质而是苦于精神,苦于自己的豪志不得施展,苦于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这是一个英雄用血和泪在倾诉,并在激励自己
辛弃疾的闲适词更注重心境的描写同样也与爱国词、爱情词、农村词一样,由一条主线贯穿,只是此时同农村词一样采取的是壕堑战术,是让精神休息,以图东山再起,并保存自己的力量我们还是用词人的闲适词作来说一下其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夜半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暼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此词是以谐趣文字写自然界瞬息万变的现象,艺术地说明浮云遮不住山峰的真理构思新颖,遣词奇峭,虽是以闲适心情写云山变幻,何尝不可以当寓言读从“忽见东南天一柱”一句,透露云遮不住山,也就隐含着抗战派是撑持东南(南宋)政局的顶天柱石,它决不会被像浮云般的主和派所压倒的“且喜青山依旧住”,诗人充满着多么自豪自信的语气,在游戏笔墨中仍不失其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再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正是诗人忧国忧民心情的写照上片说早年涉世未深,不识人生艰苦,志气高昂(爱上层楼),把复杂的人间万事看得非常简单,以为想到便可做到下片写而今在“蛾眉曾有人妒”,积极主动为主和派所不容后,认清现实,又无人可诉,无处可说所领悟到的真情真话作者把一位英雄的痛苦心情和深沉感慨写得含蓄蕴藉,跌宕有致,真是金子在何时都发光,只不过此时有所遮掩,我们也可读出英雄豪迈之气
二 从辛词的意境与风格,来体会辛词中显示的英雄特色
我们不仅仅能从辛词的内容、题材方面领略其词作的本质——英雄特色,而
第5页 (共8页)
且我们也可以从意境与风格等方面来体会一下
王国维推举稼轩词讲:“幼安好处,有性情、有境界即以万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慨”⑥辛弃疾的确是用“吴钩”,“万里长剑”,“长空”等意象,始终围绕抗金、统一祖国的理想和这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这一重大中心母题,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境界阔大的画面这种由爱国激情酿制成的艺术境界,写得那样真挚强烈,展现的眼界胸襟是那样的寥阔悠远,自然会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导致精神上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影响,从而成为古典诗歌里的稀世瑰宝
这类境界阔大的词是辛词的精华,俯拾皆是,下面试举一些例子: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太常引》)
要挽银河仙浪,天际洗胡沙(《水调歌头》)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
待燃犀下看,凭栏拍遍,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
所举词例,前三例是写恢复统一的理想,申大义,表决心,抒壮怀,理直而气壮,见高而识广,所谓“大声鞺鞳”,是以震撼人心,鼓舞斗志后两例是发泄抗金主张被阻,壮志难酬的忧愤,慷慨悲歌,笔伐权奸,千古同恨,读之使人在钦佩诗人对祖国振衰起敝的强烈责任感的同时,也引起了学习诗人为自己的时代贡献全部力量的愿望这种忧心社稷,警顽立懦的开阔词境,正是辛弃疾英雄特色的显示,也只有辛弃疾这样的真英雄、真丈夫才能写出这样境界开阔的词作
稼轩词的主要格调是雄健,也是豪放词的特色前人所谓“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⑦指的就是这种风格这自然是由具体题材内容决定的,所以雄健风格的作品,在辛词中占有主要地位,不论是社交应酬,流连光景,独抒情志,怀古咏史,无处而不牵连着爱国思想,因此写的大气包举,雄盖一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6页 (共8页)
当然辛词的语言,表现手法,比喻的大量运用等也显示了英雄特色,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分析
三 稼轩词表现英雄特色的原因
首先关注辛弃疾个人他幼有大志,博览群书,且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正如当代中山大学安泰教授所评:“辛稼轩词,思力沉猛,笔势纵横,气魄雄伟,境界恢扩,每一下笔就有笼盖一切之概此由其书卷多,襟抱广,经历丰得来,绝非粗莽线率者所能借口”也正因此凭借其丰厚的文化知识基础,书写其凌云之志,才形成其词有艺术性的英雄特色
其次,是由于辛弃疾注重学习,他吸取婉约词的特长,丰富豪放词的技巧,以优美的词体形式,写豪迈奔放的感情,好像三峡的流水,在狭长曲折的崖谷间穿行,更增添惊湍骇浪的壮美他还学习了前代或前人的特长,学习苏东坡自不待兮,辛弃疾的胸襟,他的豪放,他的颓放,有似于李太白;他的用白话描写,引俗语入词,又受了白乐天的影响可见他是一位集大成者,这一切都用于表现他的英雄本色
再次,也就是家庭与社会对他的影响他出生于沦陷区,自小祖父就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他的斗志与勇气,增加他的学识本想把他培养为军事人才以收复失地,辛弃疾的确也不负所望,军事才能卓绝,由《美芹十论》及他当地方官的一系列政策即可得知但是宋朝自北宋开国“杯酒释兵权”以来,一直文弱,不重军事,主和派占上峰,主战派受压抑于是辛弃疾正如其学生范开所写“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名自许,有将相之才,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⑧于是也只有在诗词中表现他的英雄特色,在梦中回到“吹角连营”,在沙场上“点兵”从而使其词作带上很大沉郁色彩
辛弃疾充满英雄特色的词作,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诗词作者,从而形成“辛派”,就是如今读来,仍平添几多壮志,几多豪气,给人以许多激励与鼓舞,也就是说其英雄之志,英雄之气一直在影响、感染着我们
注释:
①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一43条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58页
第7页 (共8页)
②周济 《宋四家词序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第79页
③梁启超 《艺蘅馆词选》批语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
④鲁迅 《答客诮》 选自《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93页
⑤刘克庄 《后村大全集》 《辛稼轩集序》 卷九十八
⑥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一43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第59页
⑦永瑢、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提要》 齐鲁书社本
⑧范开《稼轩词序》 见于《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二》 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第596页
参考文献:
1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一版
2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3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4刘扬忠: 《辛弃疾词心探微》 齐鲁书社 1990年
5唐圭璋编: 《全宋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我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