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赏析,第1张

赏析

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一、原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二、释义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

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

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诗。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

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经·采薇赏析

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yù)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

雨:下的意思 昔:从前 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 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赏析一: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 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 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 天。在一年的当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 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 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 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 ,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 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 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 《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 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 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 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 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 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 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 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 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 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 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 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 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 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 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 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 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 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 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 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 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 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 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 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 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 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 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 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 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 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 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 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 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 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 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 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 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 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 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 ,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 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 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 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 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 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 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 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 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 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 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 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 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 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 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 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 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 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 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 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 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 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 》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春夜喜雨 1好雨: 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 就 3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 4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 乡间小路。 7俱: 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早晨。 11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红,花。 12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 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 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 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 )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 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 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 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 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 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 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 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 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 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 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 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 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 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 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 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 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 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 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 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 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 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 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 ,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 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 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 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 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 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 ——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 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 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 ,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 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 ,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 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 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 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 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 ,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 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 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 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 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 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 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 ,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 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 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 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 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 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 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 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 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 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 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 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 ”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 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 ,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 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 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 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 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 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 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 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 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 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 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 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 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 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 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 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 “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 ,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 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 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 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 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 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 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 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 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 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 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 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 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 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 ”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 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 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 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 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 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 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 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 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 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 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 尚人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以敏锐的手法 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 。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 场及时雨。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 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 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 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 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 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 情。 诗文解释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 时候悄然来临。 雨随风悄悄的来到了夜里,静静的滋 养着植物。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 现。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 红吧。 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 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 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 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 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 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 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 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 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 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 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 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 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 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 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 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 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 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 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 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 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 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 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 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 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 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 ,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 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 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 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 ,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 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 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 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 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 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 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 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 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 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 ,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 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 ,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 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 “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 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 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 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 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 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 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 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 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 ,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 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 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 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 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 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 眼前。

作者小传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 南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 《稼轩长短句》。

内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 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 的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 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 人悠然神往。然后,笔锋一转,由上瞧而 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 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仅仅二十五个 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 地勾勒出来了,很有立体感。层次分明, 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进一步 说明眼前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 带来的幸福。

在下半阕前两句中,“七八个”、“两 三点”这几个数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 ”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 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 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 个“ 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 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 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 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 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 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 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 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 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 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 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 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 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 。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 、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词中 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 风光的热爱。

天净沙 秋 诗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 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 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 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 几点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 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 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 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 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 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 的秋景啊! 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 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 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 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 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 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 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 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 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 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 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 ,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 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 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 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 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 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 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 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 。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 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 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 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 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 ,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 ,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 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 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 、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 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 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 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 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 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 ,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 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 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 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 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 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 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 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 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 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 」、「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 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 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 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 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 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 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 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 「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 「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 「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 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 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 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 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 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 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 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 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 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 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 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 ,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 ,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 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 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 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 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 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 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 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 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 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 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 “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 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 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 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 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 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 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 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 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 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 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 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 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 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 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记得悬赏哦)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滕王阁诗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佩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修建这滕王阁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注释:

 滕(téng)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luán)罢歌舞。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画栋朝飞南浦(pǔ)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jiàn)外长江空自流。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槛:栏杆。

  赏析:

 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佩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雕着精美图佩的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为伴。这两句依然暗含着对比,过去,雕梁佩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一派苍凉。

 后四句抒发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读过苏轼《赤壁赋》的读者不禁会想起其中的句子“(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诗人消极心绪的流露。此处抒情手法极妙,不仅有前四句之景为情做铺垫,还有“闲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空自流”之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这样,情感就是饱满的、浓厚的、真实可感的,让读者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诗人共伤悲。

 最后两句抒发“阁中帝子今何在”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1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