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茨威格”

介绍一下“茨威格”,第1张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128-1942223)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为此,茨威格从小耳儒目染,对文化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茨威格在维也纳上文科中学时就对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诗篇及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学著作其为崇拜。当时他还读了许多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和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作品,后者成为他的榜样。1899年茨威格高中华业,在维也纳大学学日耳曼学及法国文学。这期间,他利用大学的自由,不断阅读和写作。1901年他把已发表的诗歌汇辑成册,名《银弦集》(Silberne Saiten)。1906年第二本诗集(Gedichtband)出版,名《早年的花环》(Die frühen Kränze)。《银弦集》发表后,受到了赞赏。不久他又前往柏林,在那里结识了许多现代派的文人及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位他开阔了视野,深入到了生活的里层。柏林之后,他又去了比利时,他去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当时的著名诗人维尔哈伦(Émile Verhaeren),因为这位诗人发现了工业时代日常生活的美。他并不缅怀过去时代的消逝,而是热情地歌颂当今的时代,他的对人生乐观肯定的态度使茨威格受到了莫大的鼓舞。除维尔哈伦外,对茨威格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法国的文学家兼批评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以及心理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俄国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Fjodor Michailowitsch Dostojewski)。

1904年茨威格获博士学位后又开始旅行,首先去巴黎,在那里他除读书外,还和许多朋友来往,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及雕刻家罗丹(Auguste Rodin)就是他的好友。以后,他又去了伦敦、意大利、西班牙、荷兰。1910年甚至去了印度,还有美国、巴拿马和哈瓦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曾发表了许多作品,剧本有《特西特斯》(Tersites)、1910年的喜剧《化身戏子》(Der verwandelte Komödiant)、1911年的《海滨之屋》(Das Haus am Meer)(剧本)及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Erstes Erlebnis Vier Novellen aus Kinderland)和《火烧火燎的秘密》(Brennendes Geheimnis)。他的这些中篇大部是以童年时代的经历作为创作的源泉。

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使茨威格深恶痛绝,当时许多著名作家,包括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在内都不能认识这场战争的反动性质。茨威格对这种爱国主义抱着深深的怀疑。由于健康原因,茨威格没有被送上前线,而是留在了战争档案馆(Kriegsarchiv)工作,就是在这时,他酝酿写作了反战剧本《耶利米》(Jeremias)。耶利米是先知,他预言了战争的失败。1917年该剧本在德国出版,但没有上演,只有中立国瑞士苏黎世剧院(Stadttheater in Zürich)演出了此剧。茨威格到瑞士参加排练,并在那里和罗曼•罗兰相见,后者正在国际红十字会(Rotes Kreuz)总部工作。就在这时,他在瑞士继续写《三大师》(Drei Meister Balzac - Dickens - Dostojewski),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也夫斯基。

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茨威格还发表了剧本《一生的传说》(Legende eines Lebens)(1919)、《沃尔波娜》(Volpone)(1926),传记《三大师》(1919)、《玛丽•安多纳德》(Marie Antoinette)(1932)、《玛利亚•斯图亚持》(Maria Stuart)(1935)等重要作品。1923年他和高尔基(Maxim Gorki)建立了通信联系,长达十三年之久。1928年茨威格去参加托尔斯泰(Leo Tolstoi)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在苏联逗留了两周,并见到了高尔基。

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在德国被焚烧。1934年,奥地利警察对茨威格进行抄家(Hausdurchsuchung),这使茨威格立刻离开奥地利去了英国伦敦。这时期,他的作品不能出版.他为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新歌剧写的文学脚本《沉默的女人》(Die schweigsame Frau)也被禁演。在私生活上他也经历了一场风暴,和他共同生活二十五年的妻子和他离异,于是他跟他的女秘书、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再次结婚。在流亡期间茨威格曾经竭尽全力向许多奥地利作家、艺术家提供各种帮助,使他们得以虎口逃生或生存下来,其中就有他的前妻及女儿。

1936年茨威格访问巴西(Brasilien),受到热烈欢迎。1938年他完成了唯一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Ungeduld des Herzens),他的生活经历可算是相当顺利,但他心中的苦闷却无法解除,就像他的最后一篇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1941)里的主人公所经受的内心的精神折磨是不可克服的—样。欧洲大陆所遭到的厄运使他憎恶今日的世界,他思念过去的时代,于是在沉痛中留下了《昨日的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这是本自传性(Autobiographie)作品,在他去世后于1944年出版。

1942年2月茨威格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户(Rio de Janeiro)附近的彼特罗波利斯(Petrópolis)听到新加坡失守的消息,心中无限痛苦,终于和他的夫人双双服毒白杀。在他的绝命书里写道:“………自从操我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已沉沦,而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也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在这里比在任何地方都更愿意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人年逾六旬,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由于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地、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

巴西政府为这位奥地利作家举行了国葬(Staatsbegräbnis),他最后住过的那栋别墅被列为博物馆,供人凭吊参观。

茨威格的作品从诗歌开始,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他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和传记文学。小说尤以中短篇为佳,除前边提到的长篇《心灵的焦灼》及中篇《象棋的故事》外,著名的还有《马来狂人》(1922)、《恐惧》(Angst)(1925)、《感觉的混乱》(Verwirrung der Gefühle)(1927)、《人的命运转折点》(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1927)等。他的长篇《心灵的焦灼》和《象棋的故事》、《—个陌生女人的来信》(Brief einer Unbekannten)尤其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他的传记文学非常丰富,除《三大师》外,还有《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921);《同妖魔搏斗》(Der Kampf mit dem Dämon)(1925)写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及尼采,《三个描绘自己生活的诗人》(Drei Dichter)(1928)为托尔斯泰、斯丹达尔(Stendhal)和卡萨诺瓦(Casanova)作传。此外还有《富歇》(Joseph Fouché)(1929)及写梅斯默尔(Franz Anton Mesmer)和“基督科学(Christian Science)”的创始人玛丽•贝克一艾迪(Mary Baker Eddy)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疗法》(Die Heilung durch den Geist)(1931)等。他的传记文学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着重点是刻画、反映主人公的性格,他的作品都有引人深思的情节,着重描绘的是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对于妇女的命运充满同情。茨威格是位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他的死亡表达了他对人道受到摧残的绝望情绪,因而他的死震惊了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在中学时代,他深受尼采和霍夫曼斯塔尔的影响,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离开大学后,他到欧洲、印度、北非和美洲等许多国家旅行,结识了罗丹、罗曼·罗兰、维尔哈仑等人。旅行生活及与各国艺术家的广泛交往,丰富了他的思想,扩大了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的生活画面。

茨威格在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财富,在诗歌、小说、传记、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各个方面都蔚然成家,成就卓著。其中以描写女性的中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最为出色。

一、茨威格的女性小说

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以描写女性的奇特遭遇、透视女性微妙心理为体材的女性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这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在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栩栩如生地浮现了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篇小说我至少认认真真地读过五六遍,但再读时,依旧会被打动。那位陌生女人的来信写得缠绵悱恻,情意缱绻,哀婉感人,袒露了一个女子痴情的内心世界,如泣如诉地道出了她痛苦的感情经历。这篇巧妙地安排两性关系的小说,“把深沉的爱,那几乎是痴情的爱,变态的爱,写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茨威格以娴熟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再现了一个为热情所驱使的纯洁女性的悲剧,有力地控诉了畸形的社会对情爱的戕害。以至于高尔基在读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你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这篇小说的主要特点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对动作的描写。尤其是几段对赌徒的手的动作描写,更是精彩绝伦。“这两只手像被浪潮掀上海滩的水母似的,在绿呢台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会。然后,其中的一只,右边那一只,从指尖开始又慢慢儿倦乏无力地抬起来了,它颤抖着,闪缩了一下,转动了一下,颤颤悠悠,摸索回旋,最后神经震栗地抓起一个筹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迟疑不决地捻着,像是玩弄一个小轮子。忽然,这只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接着飞快地一弹,仿佛啐了一口吐沫,把那个一百法郎的筹码掷到下注的黑圈里面。那只静卧不动的左手这时如闻警声,马上也惊惶不宁了;它直竖起来,慢慢滑动,真像是在偷偷爬行,挨拢那只瑟瑟发抖、仿佛已被刚才的一掷耗尽了精力的右手,于是,两只手惶悚悚地靠在一处,两只肘腕在台面上无声地连连碰击,愉像上下牙齿打寒战一样。”这手已经不仅仅是手了,几个动作,人物的心理,赌徒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了,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小说的女主人公在情欲的驱使下,委身于一个赌徒,作品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也很逼真,几乎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艺术再现。

除了以上例举的两例之外,茨威格写得精彩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女人和景物》把沉积在梦游症女人心底的本能冲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恐惧》写一个女人偷情被人发现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灵,都活生生地猎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还有《姐妹楼》、《夜色朦胧》、《埃里卡之恋》等等,都是彰显着茨威格特色的优秀短篇幅小说。

二、茨威格的传记文学

茨威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其中富有盛名的就有六部:《巴尔扎克传》、《罗曼·罗兰传》、《麦哲伦》、《玛丽·安唐尼特》、《约瑟夫·富歇》、《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

1、《巴尔扎克传》是一部耗费了作者十年时间的巨著。作者企图把它写成自己所著的传记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巴尔扎克传》从巴尔扎克的童年生活入笔,既记述了他在成功前的种种努力,奇异的幻想和追求,令世人咋舌的传奇,又记述了他成名后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家庭的交往及他的写作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多侧面的巴尔扎克。无疑,《巴尔扎克传》是迄今为止利用最翔实的史料写成的一部传记文献,为人们了解、认识和研究这位文学巨匠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2、《罗曼·罗兰传》也是一部思想性较高的传记巨著。作者在书中揭示了罗兰作品在人类精神世界中产生的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同时,作者的笔触还探及到了罗曼·罗兰的思想境界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深层原因。茨威格深刻的心理分析和精巧的艺术构思都可在其中窥豹一斑。

3、《麦哲伦》是作家侨居国外后的第一部传记小说。当时,希特勒的入侵让茨威格也沦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作家有感于麦哲伦的远大理想,着笔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悲剧感染力的伟大探险家形象。

《玛丽·安唐尼特》写的是法国皇后。因为被卷入法国大革命的漩涡中,最后命丧断头台。这部作品写得真挚感人,同样被誉为世界传记文学史上的一流名著。《约瑟夫·富歇》写的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没有节操的政客。这个集背叛者、败德者、狗头军师等不名誉的别名于一身的人,却比任何一个政治家更巧妙地安然度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引用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并对书中人物有着深刻的心理洞察,把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悲剧及其意义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三、茨威格的长篇小说

《永不安宁的心》是斯蒂芬·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在1938年于瑞典问世,1946年在英国被搬上银幕。这部小说已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描写了骑兵少尉霍夫米勒与瘫痪的犹太富家少女埃迪特的爱情悲剧,对贵族阶层虚伪的尊严、荣誉以及严重的社会偏见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小说还向读者展示了哈布斯堡王朝崩溃前夕奥匈帝国的社会风貌。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试图通过“我”(少尉霍夫米勒)和孔德尔大夫这两个具体形象来剖析两种截然不同的同情;“一种是怯懦的、多愁善感的同情。这实际上只是心的焦躁,当他人遭到不幸时,它就会尽快逃脱这种莫可名状的激情。那种同情根本谈不上同情,不过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对他人的痛苦进行本能的抵御。另一种同情才是名副其实的—它不多愁善感,却勇于自我牺牲;它知道要干什么,便坚决、沉着、耐心地坚持下去,直到使尽最后的及至超过最后的一分力量。”这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道主义,但作者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里是不现实的,这就更加衬托也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性。

“罪恶是忘不掉的,只要良知尚未泯灭。”小说的结尾道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者的心声。

作者是以小说男主人公忏悔的口吻来说这句话,但即便是这样的醒悟,也只不过是作家的理想罢了。

通过《象棋的故事》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如果让我挑选一部最能代表斯蒂芬茨威格的创作风格的小说作品,那么我会挑选《象棋的故事》。它发表于茨威格死后,在社会上一起了很大的轰动。它继承了茨威格一贯的写作手法与写作内容,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小说作品的浓缩版。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这部作品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一、关于“人”的主题

“人”的话题是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就已经被人们广泛谈起。一般地认为是关于的人权力的学说。同样这个主题也横贯在了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但他并不是仅仅用于启蒙,启蒙的意义在他那里已经很薄弱了。人的主题被茨威格赋予了双层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人性”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能)的发掘。这两方面在《象棋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一)对“人性”的关注

这里的“人性”同启蒙运动中的“人”的学说相一致,也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所要获得权利的维护,比如生存的权利、繁衍的权利等。当这些权利受到威胁后,人本身的地位就受到了威胁。但它却不能和启蒙运动中的“人”的主题完全契合,这主要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所致。

茨威格是犹太人,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战争的原因促使他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于是他作品中的人性总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战争不仅仅是对人生存权利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在战争的状态下以及在邪恶的军事统治下,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极端的压制和迫害,从而达到了一种扭曲的状态,精神一旦被扭曲了,人也就会达到一种混乱的状态,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又何谈人性?

正是茨威格看到了战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破坏,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是反对战争的。同时他又从另一个方面来消解战争,剖析那些战争狂。茨威格认为,“在普通民众的战争狂热中,较少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更多是不同程度的夹杂着爱国主义和放纵受压抑的本能。”这不仅看到战争对人性的压制,也看到了那些战争狂们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一种发泄,而无尽的发泄也是精神扭曲的结果。战争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无论是从它的参加者还是从它的受害者,都只能是对人本身的迫害,并且这种迫害很大程度是根植在精神世界中的,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在这一点上,《象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就是如此,纳粹分子企图用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的空虚来摧毁人的灵魂和意志,从而达到令其招供的目的。虽然B以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粉碎了纳粹的阴谋,但我们却看到了在高度的空虚下B博士灵魂的苦闷与心灵的扭曲。当一天中的所有时间与象棋结缘之后达到了短暂的缓和,但缓和之后又是一种极度的紧张。“只有象棋”和“只有空虚”的差别也不大,同样免不了受到精神的扭曲。虽然是B博士拥有了高超的棋艺,但他却永远摆脱不了象棋对他心灵的压抑,以至于在下棋的过程中差一点就又一次达到精神错乱的状态。

在这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人心灵的扭曲,揭露了纳粹分子对人性的忽略。作者呼吁的是和平,是正常的人性,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达到的和谐一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是基于人性受到威胁的状态下的,他对此提出的反抗就是消除战争。因此,在“人”的权利又一次受到威胁之后,茨威格终于无法忍受,在二战开始没多久就自杀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也是和“种的灭亡”联系在一起的。身为犹太人,茨威格同样受到来自纳粹的生命威胁,于是他从欧洲流落到巴西。在他的作品中,对犹太人的生死,以及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的忧虑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和“人性”中的人的生存的权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早期的作品《雪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雪中》描写了一群面对着纳粹分子的赶尽杀绝只能逃走的犹太人,而就在他们逃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风雪,最终全都冻死在了荒原之中。“首奴役者将自己的幸与不幸不是归因于自身,便是归因于上帝,对第三者不报任何奢望。”“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茨威格心中深深的忧虑,也许这不仅仅是对犹太人的命运,对于当时的整个人类也是恰当的。

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是全面的,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权利,更深的则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二)对“人的本性”的发掘

众所周知,茨威格深深的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弗氏的性本能等学说在他那里接受并被发展。于是茨威格对这种在“人的本性”驱使下产生的感情波动、情感冲动、欲念冲动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深入的观察这些本能对人行为产生的影响,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夜色朦胧》使他在早期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中他描写了一位少年在一连几个夜晚被一个莫名的女子亲吻之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冲动。怀着对那个陌生女子的猜测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波动,由猜测到了热爱,由热爱有达到了迷恋,这一切都仅仅是产生于相吻那一瞬间的冲动。直到后来他发现了他由猜测而达到爱恋的女人并不是那个亲吻他的女人,证实了那仅仅是一个冲动,之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但那种“本能与冲动”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这一情结在《象棋的故事》中标显得更为深刻。

在《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来就由抵抗孤独的本能,只有将自己置于纷繁的外界环境中才能有所发展。但B博士面对的却是一片虚无的空间与时间,对他来说一切都成了空白,围绕他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空虚。面对这种孤独,B博士动用一切的心智与其作斗争。刚开始是朗诵诗、背儿歌、背法典条文、演算算术……但就像他说的,“在空虚中,我的记忆力什么也抓不住。我已不能把思想集中在任何事情上。”这种疯狂的斗争在得到那本象棋棋谱后暂时达到了缓和,但在他将棋谱背诵了上千遍的时候,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于是他又“自己同自己下棋”,从一天有计划的几盘开始,一直到后来的一盘接一盘发疯似的互相挑战……在任何时候他都没有放弃动用可能的方法与空虚作着顽强的斗争。尽管他最后还是达到了一种精神错乱的状态,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博士已经将人的“抗孤独的本性”发挥到了极至。

茨威格的对“人的本性”发掘对人学本身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为我们文学开拓了的一个崭新的表现领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人士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根源——人的本身。

二、由内而外的展现

“人”的主题是就其小说的表现内容而言的,二者一点是针对茨威格小说的小说艺术手法而言的。

在茨威格最著名的几篇中篇小说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等),作者采用的都是一个主人公讲故事的手法写成,全文几乎都是由一个人叙述而成的。有人称之为“内向写作”。这种“内向写作”的突出优点就是能够更好的深入任务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更直接的表现人物的思想状态。茨威格自己就曾经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际。”这句话精辟的概括了他这种内向写作的意图:从内在角度反映人物的外在经历,从而凸显出整个的外在环境。

这一点可以说于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构成鲜明的对比,海明威侧重于描写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历程的变化。他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让读者自身去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物的内心思想、情感之类的影响,从而做出了相应的选择,而茨威格则是在心理的变化中带你去感知外在环境的变化,从而凸显整个的外部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海明威是“读者的文本”,而茨威格的小说则是“作者的文本”,他们是从两个极端进行创作的,而同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同样,《象棋的故事》中也具体的体现了这种“内向写作”的特点。他以一个棋手博士的自述来讲述了一个人的经历。作品对博士面对孤独的抵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作了详尽、精辟的描写,从刚开始的无助到得到棋谱后的欣喜,再到最后的绝望,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纳粹统治下的那个社会。如果说心灵是一口井,那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茨威格让我们通过这口井,窥见了整个的黑洞。

茨威格这种由内而外的展现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随着心灵的波动一齐跳动,在与心灵的接触中与整个社会紧紧相依。它能吸引人,更能打动人,能让你更全面地认识这个社会。这是茨威格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最具“杀伤力”的写作手段。

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一个由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是我们从心灵的角度全面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对“人”的关注使我们警醒,战争是一把巨大的屠刀,我们有责任避免它的再一次屠杀。同时,另一方面,茨威格对“人的本性”的描写是对“人”的主题的完善。他从生理和精神的角度完整的诠释了人的存在。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启迪,让我们在对“人”的认识上又近了一步。

茨威格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自传《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人类群星闪耀时》。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几乎是茨威格流传最广、最为知名的短篇小说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位作家在41岁生日时所收到的一封信,这封信没有署名、没有地址,而寄信者是一位濒死的女人,她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作家如痴如醉的暗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茨威格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情感锋利,丝丝入扣。  

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茨威格另一部描写女性心理的著名小说,故事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四十岁时,挽救一位素昧平生的赌徒的故事。起伏波荡的人生一瞬,在老妇人的讲述中,惊心动魄又入木三分。  

3、《象棋的故事》

这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在轮船上与一位国际象棋冠军对弈的故事,而这位陌生人却能轻松将其击败,就在要进行接下来的对弈时,这位陌生人却遭遇了意外。  

4、《心灵的焦灼》

这是茨威格流亡于国外时所写下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个悲剧故事。不同于他的中短篇,这部长篇故事,情感连绵不断,却又“让子弹飞了一会儿”。茨威格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神奇,像精彩的剧本一样,很有“镜头感”,而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却又是**镜头无法表现出来的。  

5、自传《昨日的世界》

这部极具文学性的真人“回忆录”里,充满了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茨威格在这本书中写了自己60年间的故事,几乎也是欧洲六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是一位见证者,更是一位耐心的记录者,茨威格向我们娓娓道来,犹如一位衰老的智者在向世人讲述那些沉睡的岁月。  

6、传记《三大师传》

大师为大师而写的传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本身就是无比璀璨的名字,茨威格选取他们的典型特点,勾勒出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被誉为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7、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

这或许不是茨威格最好的作品,但却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传记,几乎也是他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也是今天所着重推荐的。

战争前的奥地利群星闪耀,莫扎特、弗洛伊德、卡夫卡、茨威格等,那里是艺术的殿堂,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

茨威格是极擅长描绘细腻情感的作家,风格独特,他常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让我们走进书中的世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整体结构借鉴茨威格的叙事风格,让我们感受到茨威格笔下的世界。

茨威格的书引出主人公总是通过作者本人在途中遇到了主人公为开端,然后主人公开始和茨威格聊天,在对话中,主人公开始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用这种标准的茨威格体,来讲述古斯塔夫和门童的故事。

影片中打造出层次感,多次让角色注释镜头外的观众。既是讲述古斯塔夫的故事,也是讲述茨威格的故事,更是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以下所有黑字都取自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将一节一节的诗句连接起来,让每一行都浸透着音乐,闪烁着色彩,燃烧着画面。”

《布达佩斯大饭店》从开始就用鲜艳的色彩掩饰人们空洞的灵魂展示属于那代人的辉煌时刻。布达佩斯酒店就是那时候上流社会的缩影,人们注意礼节,尊重艺术。

古斯塔夫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谈吐优雅,用词考究,即使流亡的时候仍然喷着古龙水。浪漫且风流,人物原型中有茨威格的影子。

“他们真诚地以为民族、宗教信仰上的界限和分歧会慢慢地在共同的人性当中融合在一起。”

古斯塔夫的门童拥有庇护身份在火车上依旧被刁难,古斯塔夫像军官解释,却在保护门童的时候被殴打,他妄图和军队讲道理,但是身份证明在暴徒面前只是废纸。

“作为年轻人的真正意义,难道不就在于要去相信世界,而摒弃对世界不信任吗?”

茨威格在战前就是知名的作家,却因为一部作品的名字被法西斯指控另有所图。他们不给茨威格解释的机会,直接焚烧了他的书,销毁他的作品。这样野蛮的举动给身处文明社会的茨威格一记重锤。

“年复一年,个人都在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司法运行变得温和而人性化”

古斯塔夫合法继承富豪遗孀所有的名画《苹果与男孩》,却被遗孀的儿子设计背上谋杀遗孀的罪名,锒铛入狱。他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入狱期间他还写信给门童,告诉酒店的工作人员要好好维持酒店秩序,相信自己终会被无罪释放。然后后来发生的事情并非他所愿。

生活在昨日世界中的茨威格对法西斯“禁止犹太人在长椅上休息”的法令不满至极,法令开始向另一个极端发展。因为法西斯的禁令,茨威格的母亲死时凄凉,两个儿子无法回到她身边,甚至其他犹太亲戚也不能靠近老人。茨威格的母亲就在孤独中死去,此时对法西斯暴行绝望的茨威格认为母亲较早的离世反而可以帮助母亲逃避虐待。

“可是在我们的那个时代,文学只可以让人看到感觉丰富和高贵的东西,不可以看到令人难堪和真实的东西”

古斯塔夫在监狱中把自己的生活编成46行诗。即使在逃难中,也要将一半的钱作为小费支付给帮助他的人。古斯塔夫坚持的风度,在落难时刻显得凄凉又可敬,就像那个远去的时代,想维持高贵在真相面前微不足道。

茨威格祖国的衰败让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去其他国家旅行时的身份从备受尊敬的作家到祈求庇护的难民。这种感觉令他痛不欲生。

“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带着生活留给他们的废墟去漂洋过海。”

“那是一种让人神经备受摧残的感觉,清醒地睁着眼睛踏入空虚之中,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立足都可能片刻之间再被赶出来。”

被迫流亡的古斯塔夫和被迫流浪的茨威格,都不得不离开他们喜爱的家乡。

“爱与艺术是共同的责任。”

古斯塔夫的古龙水出卖了他的行踪,但是这不足以指责诗意的生活。影片中故事情节的进展充满了节奏感。越狱的肢体动作,D夫人儿子和古斯塔夫的枪战,连阿加莎扭头这样细微的动作都带有音乐节奏。越是普通至极的动作,越是艺术深入的象征。艺术早已融入那代人的血液中。

“一个人从童年的时代气息中所获取的东西渗入血脉当中,终其一生都会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影片中夹杂这不少黑色幽默。在古斯塔夫和门童隐藏身份潜入酒店的紧急关卡,面临生命威胁的古斯塔夫和门童向新门童打探消息,得到必要消息的门童反过来教育新门童,不可以泄露顾客的消息。门童将古斯塔夫教育的工作理念保持到了老年。

昨日的世界不会随着瞬间消失,仍会有一些昔日的影子重现,然后慢慢消逝。

“在这样的车厢里,极度疲劳的人横七竖八地睡在浓烈的恶臭中,正在被送往屠宰场,和动物没两样。 这是一个人们兴奋得心醉神迷的时代,是无所顾忌的骗局连连的时代,是焦躁不安和极端主义的独特混合。”

古斯塔夫在战争中因为保护门童,死于法西斯暴徒的枪下。维护自己习得的信条,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哪怕我们身处这残忍暴行的深渊,带着黯然而破碎的灵魂,几乎像盲人一样来回摸索,我仍然不断地抬起头去看往日的星辰,它们曾经照耀了我的童年。”

茨威格最后一篇小说《象棋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被纳粹虐待至精神失常,他被关押的酒店可能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原型。茨威格没有像主人公那样选择活下去,也没有像古斯塔夫一样被迫落幕。他选择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亲自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无论怎样,这世界还是会好起来的”

如果说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像是聆听一曲蓝调,那么《马来狂人》则像是一组激情澎湃的交响曲。

01是怎样的一首交响曲?

湛蓝清冷的夜空,在南十字星座悬挂于苍穹,“海洋号”轮船在印度洋上冲破黑浪前进。午夜时分,船舷旁有一个借酒消愁的人在向作者倾吐心曲,这也是他人生最后的独白。

他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德国医生,为爱情而误入歧途,流落在亚洲的热带丛林里苦煞岁月,不与人来往,内心封闭,孤独寂寥。

她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一名富商的太太,美丽、高傲,不安于室,在与一名年轻军官恋情中,不幸怀孕。

突然有一天,贵妇人飘然而至,求他帮忙堕胎。她的傲慢激起了他的情欲,于是他同意做这件违法的事情,前提是她必须委身于他。贵妇人报以轻蔑的大笑,然后转身离去,她的笑像霹雳一样惊醒了他,他迫切想要向她道歉,于是他像马来狂人一样对她穷追不舍,

那什么是马来狂?马来狂是马来人当中流行的一种癫狂症,可能是由于天气气候原因引起,和郁闷压抑的气氛有关,就像一阵暴风雨压抑着人的神经,直到神经崩裂。一个看起来正常的人,突然犯病,拿起一把匕首,一面狂奔,一面口吐白沫,见人捅人,见什么捅什么,直到倒地死亡。

他追她,已经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想救她,想防止她跳进毁灭的深渊。

她却在想尽一切办法逃离他,为了保守住自己的秘密,为了逃离这个不安好心的男人,于是一系列强烈的心理冲突爆发,作者写道:

贵妇人的丈夫三天后就要从美国回来,她的的事情即将败露,最后被迫孤注一掷,把自己的命交给一个无知的老妪,结果堕胎失败,大出血而死。

在一定程度上,医生的“追”加速了贵妇的死亡,她要逃,最后逃向死亡。

在她临终前,他向她发誓为要为她保守名誉,不让任何人知道。最后,他选择了用生命捍卫了她的秘密。

02 写出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

这篇同《一个女人的一生的二十四小时》是同样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的方式。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倾听主人公的独白,这样的独白就是救命稻草一样,读者的心被紧紧地揪着。对于这类癫狂的情感,茨威格不像外科医生一样冷冰冰解剖,而是动之以情,对人物给予了极大的同情,所以作品才会打动人心。

茨威格对于人心,人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在他的文字里你可以体会到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那里既陌生亦熟悉。这世上的人都是在既定的生活里,过着平凡的日子,生活,劳作,没有大喜大悲,表面平静如湖水,可是内心呢?我们习惯了将波涛汹涌的情感,内在的骚动不安的激情、愿望,深深地压抑。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道: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但是伟大的作家可以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同寻找火山的能量,用文字点燃激情,任其爆发,于是传奇经典就诞生了。

在《马来狂人》里,茨威格波澜不惊地描写着这种激情的大爆发,小说情节平淡,并没有海啸山崩,但是在内心的刻画,从暗流涌动,到激情澎,怒潮起伏,狂浪激荡。一个在拼命地追,一个在冒死地逃。一个急于忏悔,道歉,迫切地给予帮助,一个却厌恶地谴责,惊恐万分,这一切的都是内心的演绎。

03  人人是否有义务帮助别人?要帮助到什么地步?

作者在午夜时分偶遇了濒临绝望的医生,医生说他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的心理状态中,他渴望倾诉,否则他就要毁了。作者写道:

就是这样一句话打动了绝望的人,因为折磨他的正是这个问题:人人是否有义务帮助别人?要帮助到什么地步?:“这种帮助一旦牵连到自己的生命和责任,那就完了,迟早得有个尽头。”这是医生倾诉心曲的开场白。

在整个小说里, 他一直追着她,仅仅从是因为他要尽义务去帮助她。

小说结尾处,医生经历了这一切的悲剧,他的一生已经残破不堪 ,所有的马来狂人最终为自己的癫狂付出代价,那就是走向死亡,他也一样,他留在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医生以私欲为要挟的帮助别人,导致了一场悲剧之后,唯一救赎他的就是以死来尽他对她最后的义务。

人性都是复杂的,有善的部分,也有恶的部分,医生和贵妇人都一样。

这个故事从绝望的医生渴望得一个倾听者,作者乐于助人开始,到最后医以生命为代价帮助贵妇人画上句号,不管是作者,医生还是贵妇人,都是陌路相遇伸手相助。

这个孤独寂寥的世间虽然残酷,却永远不失人性的光辉,温情永驻。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扩展资料

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1、《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3、《心灵的焦灼》

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公司将它改编为**,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茨威格

德文=>英文翻译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fan_Zweig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Twenty-Four Hours in the Life of a Woman

《看不见的珍藏》 Invisible Collection

《月光小巷》 Moonbeam Alley

《女仆勒波雷拉》 Leporella

《变形的陶醉》The Intoxication of Metamorphosis

《象棋的故事》 Chess Story

《奇妙之夜》 Fantastic Night

《雷泼莱拉》Buchmende

《巧识新艺》 好像是 Casual Knowledge of a Craft ?

《桎梏》 The Chains

以下的还没找到:

《里昂的婚礼》

《无形的压力》

《偿还旧债》

《偶识此道》

《旧书贩门德尔》

《既相同又不同的两姐妹》

《是他吗?》

《情感的迷惘》

《一颗心的沦亡》

《旧书商门德尔》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9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