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借颜色表达情感的诗句如下: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4、—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7、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蒂《中秋登楼望月》
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9、两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0、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卢馔《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1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12、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16、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1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1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9、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20、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1、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22、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2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24、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李白《古风》
2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唐
-
韩愈
-
晚春
作者:韩愈
题目: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1、草树、杨花、榆荚 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2、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同时寄寓着一定的哲思,即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晚春》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天描叙的美丽且令人向往。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两句诗词就用得不错,“知”和“归”“斗”用了拟人的手法、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晚春江晴寄友人》是唐代诗人韩琮的作品。此诗以写景为主,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全诗四句,前三句重笔状景,畅快明丽,景中之情悠然轻远;最后一句收笔言情,情中之景则更富有色彩,情景交融,自然和谐。
晚春江晴寄友人
作者: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首句炼在“低”字。在生活中可观察到,日低时才见晚霞,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一个“低”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落霞经晚日的金光从下面映射,更显得色彩斑斓,极为绮丽。晚日与绮霞,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次句“远”字传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看山,便非这种色调。
第三句“青”字最见匠心。这里“春”下单着一个“青”字,别有韵味。这个“青”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同一杼轴。王安石的“绿”,由“过、到、入、满”等经几次涂改方始得来,足见锤炼功力。韩琮在此炼得“青”字,早于王安石几百年,应该说是“先得我心”。正是这个“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全诗着力点最终落在末句“望”字上。“望”字承前启后,肩负着双重任务。前三句的景是在诗人一望中摄取的。由望景联想到望乡,望乡自不免怀旧,所以诗题不仅标出“晚春江晴”,而且缀以“寄友人”。然而诗人为什么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诗人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下片中所说的:“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词不言愁而愁益深,此诗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
全诗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笔状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末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情中的景则是迷惘的。诗中除晚日、远山都与乡情相关外,见春草而动乡情更多见于骚客吟咏,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都是。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斯言可于这首小诗中得到默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