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文章记述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 文章记述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内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思想感情:作者描绘三峡奇景 , 景中含情 , 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 , 高耸入云 , 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 , 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 , 春冬之时的清幽美 , 秋日三峡 的凄婉美 ," 良多趣味 " 作者直抒其怀 , 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 , 水枯气寒 , 猿鸣凄凉 , 读来使人不觉潜然泪下 , 那悲凉的渔歌 , 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炸 , 百姓艰难。总之步入耶道元笔下 的 " 三峡 ", 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太多了……给你找了个朝鲜战争时的,很感人!另外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也很多,可以看看《兄弟,替我回家》《中越战争纪实》。**《柳堡的故事》的原型也是个很悲壮的爱情故事。

     对于朝鲜半岛以外的世界,1950年6月25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四师三四二团一营原营长曹玉海在这一天的上午正走在武汉市阳光灿烂的大街上。他复员后在武汉市的一所监狱任监狱长。这个农民出身的青年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三次荣立大功,获得勇敢奖章五枚。他在从军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负伤,是在湖北宜昌率领士兵抢渡风大浪急的长江的时候。这次中弹令他本来就伤痕累累的身体更加虚弱。在风景秀丽的东湖疗养院休养时,他接到了复员的命令。曹玉海不想离开部队,疗养院一位女护士的爱情安慰了他的伤感,爱情在刚刚来临的和平生活中显得格外温馨。当爱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结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消息:与中国接壤的朝鲜发生了战争。

   6月25日,当曹玉海在武汉的大街上奔走的时候,他听说自己的老部队第三十八军正从南向北开过路过这里。他虽不知道邻国的战争与自己的国家有何种关系,但部队向着战争的方向开进还是使他产生出一种冲动,他能够意识到的是:国家的边境此刻也许需要守一守,那么部队也许又需要他这个勇敢的老兵了。

   曹玉海的口袋里此刻还揣着那个女护士写给他的信:“玉海,我亲爱的:一想到你要离开我,我的心就像撕裂了一样!

   自从见到你,我才晓得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但,我毕竟还有些过于注意个人幸福,你的批评是正确的。

   你说得对:“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相见,但我要等待,等待,等你胜利归来。我为你绣了一对枕头,请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我想总会有点儿时间的,亲爱的,千万写信来,哪怕只是一个字也好……”

   那对枕头是白色的,上面绣着四个字:永不变心。

   曹玉海真的在武汉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队,这支不久后即将走向战场的部队让曹玉海再次成为一营营长。

   在部队继续向北走去的时候,曹玉海拿出女护士的照片给他的战友姚玉荣看。姑娘的美丽令姚玉荣羡慕不已。他问,为什么不结了婚再走?曹玉海答,万一死了多对不住人家。姚玉荣狡猾地试探:是不是不太喜欢她?曹玉海的脸一下严肃了,他说,死了我也恋着她!

   距离曹玉海在武汉阳光灿烂的街头寻找老部队8个月后,经过一场在漫天风雪中空前残酷的肉搏战,一营营部被美国士兵包围。曹玉海在电话中只对团长孙洪道喊了一句“永别了”,便带领战士强行突围,数粒美制MI步枪子弹穿透了他的胸部和腹部。曹玉海倒下的地点是朝鲜中部汉江南岸一个地图标高为2503米的荒凉高地,他挣扎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喷涌而出的热血很快在零下20℃的低温中与厚厚的积雪冻结在一起。

曹玉海牺牲时留下一句话:别告诉俺嫂子……

五十年后,38军锲而不舍,终于在山东莒县找到了曹玉海的嫂子王月花,这位含辛茹苦抚养曹玉海长大的普通老人这才知道,自己牵挂了半个世纪的小叔子是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是和黄继光、邱少云一样的人物……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大诗人李白乘舟经三峡顺流东下,见此高江险峰奇景,挥笔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七言绝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况下写作的,比较这一诗一文,很有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峡是以白帝城为起点,东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云间”,不仅是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我国整个地形是西南高,东南低,长江的上游与下游倾斜度很大。因此,船从上游往下游开,水流很急,简直是从高处往低处“俯冲”下来,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脱缰野马在狂奔。因此,“彩云”的渲染为散文中所没有,却绝非闲笔,起手即高据地步。有顺流而下一泻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还”。上句“朝辞”接连这一句“千里”“一日还”,实际上檃括了《水经注》这段文字:“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不过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化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鲜明的印象。当然它的艺术效果就不是平铺直叙的散文笔法所能有的了。因为这一句已充分写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写诗要高度集中,“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之类的话就不必要了。诗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两句诗,令人浮想联翩:它使我们想象到三峡“两岸”是数不尽的“万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它又使我们想象到,在这“两岸连山”的峡谷中间,江水奔腾呼啸,滚滚东流。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箭般地飞驶而下。它还使我们想象到此时飞舟上的人,两岸的风景一闪而过,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就在这浑然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诗中“猿声啼不住”,也就是《水经注》中所写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散文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声”。诗人则巧妙地把猿声放在行舟的现场来写,通过舟中人的感受来写。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意境,使人如身历其境,这就把高峡行舟,惊险迅捷的景象写活了。

  这首诗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 而李白却俨如回乡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为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这样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上面谈到《水经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 比较这一诗一文,对我们理解诗与散文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有启发意义的。

胡宜生剧照

电视剧《宜昌保卫战》近日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黄金档持续热播,该剧在拍摄手法上不仅遵循了忠于史实的原则,还在尽量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从性格、情感、信仰等多个维度对人物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比以往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宜昌保卫站》播出后令人追捧的重要因素。近期播出的剧情中,在狼寇逞凶的危急情势下,一场悍然血拼的生死之战拉开了帷幕

江防工事不堪一击 角度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剧中,为了减少日军在空袭过程中对宜昌造成重大损失及人员伤亡,政府拨款令蔡继伦负责挖建了防空洞。然而在日军再次空袭宜昌的危急时刻,防空洞却突然坍塌,使百姓身处危险之中。对此,胡宜生不顾刘特派员的阻挠,表示决不妥协,一定要将江防伪劣工程事件的彻查进行到底,还给人民一片可以躲避空袭的安全场所。

《宜昌保卫战》以开阔的视野、人性化的叙述视角再次重现历史事件,不仅引发人们对历史、战争的回忆,其中惩贪锄奸、肃清国门的情节更是观照现如今反腐倡廉的廉政建设。剧中通过对胡宜生彻查江防工事的情节描述,展现了他曲直分明的性格品质。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能够深刻体现出反腐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引领了国产抗战剧的新风向。

遵循历史史实拍摄 细小人物展现爱国真情

作为一部全面反映“四保宜昌”抗战历史的史诗大剧,《宜昌保卫战》做到了历史真实的还原。谈及该剧,演员徐佳透露,在拍摄期间,剧组真正做到了实景还原,比如在拍摄宜昌大转运的时候,剧组在长江边搭建了码头对当时的场景进行复原。同时在拍摄石牌保卫战时,拍摄地点就是当年刨阵地、拼刺刀的石牌原址。在拍摄中,大家脚下的土地深埋着几千名烈士的累累白骨,用心演绎着他们曾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该剧的总导演齐星表示,国家在危难时刻最能激发人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把人性伟大的力量展现出来。比如剧中,吕良伟饰演的中共地下党员杨帆与多年不见的妻子在船上擦肩而过却无法相认。从这一微小的细节便能看出在社会动荡的战争年代中,以杨帆夫妇为缩影的无数中国家庭,为了抗战胜利付出的牺牲以及这种牺牲背后彰显的人性光芒。

“长江之魂,赤子之勇,存亡之战”,接下来的剧情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侯勇饰)抱定舍生取义的信念抗击日寇,胡宜生率部驰援,战事一触即发,精彩剧情敬请期待。

《上三峡》表达了作者上长江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

《上三峡》原诗句如下: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翻译为: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上三峡》的创作背景:李白出自报国立功的良好愿望应聘入幕。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发生夺权内讧,李亨消灭了李璘的军队。李白因此获罪,被投入浔阳监狱。后来又流放夜郎。

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流放夜郎途径三峡时创作的。当时李白59岁。他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晚泊润州闻角》表达了诗人在羁旅途中的哀愁以及绵绵的思乡之情。

《晚泊润州闻角》又名《晚泊润州闻角》,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

此诗寓情于景,诗人选择了生活中典型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由江城、海天、归雁、边声组成的画卷,画面中蕴含着诗人深深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晚泊润州闻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释:

1、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所吹多为边塞曲,有铜角、画角等。

2、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

3、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4、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译文:号角声在润州的上空回荡,江水茫茫。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

听到这哀怨的号角声,沙滩上的那群大雁像受惊似的突然飞起,排列成两三行沿海门朝远方飞去。

作者简介: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唐宪宗时,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

唐文宗时,召为国子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浪游桂林。其诗擅长七绝,语言通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存词六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6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