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是在张爱玲送胡兰成的照片后,题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的题词。她就像她说的那样爱着胡兰成,穷极一生地爱着他,卑微至极,换来的却是胡兰成短暂的且善变的爱。她给他寄钱,即使知道他在外地有人,还会一起花她寄过去的钱。
几番挣扎过后,她下定决心离开胡兰成,于是在最后一次给他寄钱的时候将诀别信一并寄去“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这样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是唯有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
卑微的姿态是留不住爱情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的,是互相包容的。不该为了表达爱就去对另一个人无怨无悔付出而作践自己。一语成谶幸运的是最终在这份感情中,她找回了属于张爱玲的尊严,拿得起放得下。
张爱玲写过“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阿野认为往往能陪我们走到最后的,是那个温柔了岁月的人,而惊艳了时光的,总是会去往远方。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句出自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一段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内容过分真实。
她也说过“没有几个女人是因为灵魂之美而被爱上的。”短短十来字却字字诛心,而你又不得不去承认。
就像陈奕迅《红玫瑰》里诠释的一样,“是否幸福轻得太沉重,过度使用不痒不痛,烂熟透的红空洞了的瞳孔,终于掏空终于有始无终,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时间美化了对白玫瑰悸动,也磨平了对红玫瑰的激动。
其实,每一个女子的灵魂中都同时存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但只有懂得爱的男子,才会令他爱的女子越来越美,即使是星光一样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时可以娇媚地盛放。
她也留下过这样不羁的句子:“以年轻的名义,奢侈地干够几桩坏事,然后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找一个合格的人,开始负担,开始顽强的生活,爱着世界。”
张爱玲是个真性情的人,她可以清醒的冷眼旁观世界,也会飞蛾扑火般融入世俗。
当她喜欢一个人时,她可以说出“我颠倒整个世界,只为摆正你的倒影”的语句。
很多人评价她时,可能会说她一生凄苦怎样怎样的,但阿野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她的灵魂是充足的,尝过幸福,懂过心酸,生活有悲有喜,写出的文字也深入人心。
说到个性,说到率真,不禁想起作家张爱玲。她既是乱世才女,又是现代都市人,更是人性的探索者。
张爱玲自暴有恋衣癖,是因为童年耻辱的记忆,令她既优裕又忧郁。优裕是因为父亲是落没的中产遗少,母亲是个西洋化的贵妇,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忧郁是因为父亲不务正业,母亲不顾家庭,夫妻俩是对怨偶,裹挟其中令儿时的张爱玲情感孤独,郁闷、纠结。后来父母离异,和后妈的关系更是糟糕透顶,经常穿她穿剩的衣服,以至于大打出手,被父亲痛打一顿,囚禁近半年,没容易挣扎逃出来!她在文中描写当时的心情时,形容双脚每在街面上走一下都是一个响亮的亲吻,不敢相信自己已重获自由!
不过张爱玲自幼经受过父母的文化熏陶,她八岁接触《红楼梦》,十岁就看过《金瓶梅》,还喜好画画,为她后来的创作人生做了很好的艺术和文学准备。 海明威曾说:“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宝藏。”当代莫言、贾平凹等作家都历经过艰难的童年,他们成功的作品也都有童年生活的缩影。说明童年的记忆对作家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张爱玲平时生活很懒散,我行我素,对不关己的事物不热心,有个绰号是“我忘了”,她坦言自己只有作文写得好。张爱玲有句至理名言是“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否则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与大自己十四五岁的有妇之夫胡兰成经历了一段津津有味的爱情,后来因为对方的移情别恋而断然遗弃。新中国成立后,52年受邀参加上海第一次文代会,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别人都穿蓝色的中山装、列宁服,唯独随性的她一身旗袍加披肩,与众不同遭人非议,而她也因无法接受天性被拘束避居香港。在香港大家完成学业后又离港赴美,和年事已高的作家、编剧赖雅结为伴侣。赖雅病逝后过起了与月亮共进退的生活,白天睡觉,夜晚读书写作。遥想故土却已恍若隔世,一直没能回来。在无限的孤寂中度过晚年生活。
95年中秋,警察破门而入,发现她已死在寓所内,安静地躺在行军床上,手挽一个包,内装全部的文件,用最简单的方式默默告别了人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有“张迷”追捧,永远活在人们的文学梦里。
在她诸多文学著作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五部经典作品:《金锁记》金钱与欲望 ;《倾城之恋》恋爱与婚姻; 《红玫瑰与白玫瑰》道德与欲望 ;《封锁》好人与坏人 ;《色戒》爱国与爱人。最后的中篇《色戒》区区两万字,她却琢磨了30年才动笔,情节丝丝入扣,每个进展都做到了非如此不可的描绘,后被改编成**,实至名归!
通过对张爱玲生平和性格的了解,更加理解了她的作品内含,更深地挖掘出了她的思考价值。为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和对人性的探索研究提供深刻的借鉴意义!广大文学爱好者,疯狂迷恋她内心丰盈、个性率真的大家风范,如同她的经典作品一样流传千古!
[无戒学堂第五期]
国才女张爱玲,不到10岁就完成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说,从此以后的每一年里,都会发表不少于1篇的作品。1943年,因为创作的作品《倾城之恋》后,享誉了整个文坛,乃至现在,还有很多张爱玲的粉丝,而张爱玲也被称为"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
张爱玲的作品,写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自私、软弱和奴性,她对人性、生命的感悟有很深的理解。难以想象,她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才能把女性看得如此明白。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孤独无爱的童年让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坚强独立。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她的家族背景来历可不小,祖父是清末的名臣,祖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在显赫的家族下,自然张爱玲的生活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官宦之家,必不可免的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张爱玲的父亲身上就能看到。张爱玲的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典型的纨绔子弟该有的恶习他也有,可以说张家的家业就是毁在张爱玲父亲手里的。
可是,张爱玲却有个新时代女性思想的母亲。在张爱玲才3岁时,就丢下张爱玲跟着小姑子去了英国留学,把张爱玲丢给了姨奶奶看管。
长相不够标致,嘴巴也不够甜的张爱玲就在父亲不关心,母亲不管下,跟着姨奶奶生活了三年,虽然谈不上可以从姨奶奶那里得到很多的疼爱,但至少也让她吃饱穿暖。
可想而知,张爱玲6岁前的童年,在那个显赫背景的家族里,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好让自己安稳的度过幼年生活。只是,她的独立也没有等来母亲的关爱。在母亲留学回来后,因为无法忍受父亲整日的吃喝嫖赌,在不顾众人反对下,跟张爱玲的父亲离了婚。
从此,家里只有物质的给予,却没有精神上的关心。张爱玲读中学后,就开始变得不爱回家。只是偶尔从姑姑那里听到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对她来说,这是大人的事情,她只想在新鲜热闹的学校过快乐的生活。
只是,父亲娶回来的继母却不喜欢张爱玲,就像所有继母一样,时不时找理由来打骂张爱玲。有一次,张爱玲被继母扇了一巴掌后,忍无可忍的张爱玲想要还手,却迎来了父亲狠狠地拳打脚踢,甚至被关在房间里不准出来,一关就是半年。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最亲的人关起来,哪怕是生了病,也没能让父亲来看看自己,就连看不过去的姑姑想要帮张爱玲说话,都被自己的哥哥打。可以说,那时的张爱玲的内心是多么冰凉和绝望。
一天,张爱玲趁着家人不注意,偷偷地跑出了张家,投奔了母亲和姑姑。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很小就缺失亲人疼爱的她,内心自然是自卑敏感。好在,她有个新思想的母亲,让她通过上学和学习,得到了思想上的改变,通过写作,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了抒发。
有人说,当一个人表面风光,其实背后吃了多少苦是无人理解的。可当有人看穿了一个人风光背后的满目疮痍后,只是说了一句,你辛苦了。我想,是谁都无法再继续坚强。
张爱玲也是如此。
张爱玲逃出家门投奔母亲后,在母亲和姑姑的影响下,她也有了留学读书的梦想。只是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得已才辗转地去了香港读书。
大学时,她的每科成绩都保持在第一名,顺利的拿到了港大文科的奖学金,同时,她还一边创作自己的作品。《天才梦》就是她在大学期间创作的,因为一句名言而被众人所熟知。
“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上海,家里不能回的她,只能住进姑姑租的公寓里,为了解决生计,她开始的正式以写作为谋生,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以自己对女性理解的独立视角,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才两年的时间,张爱玲的名气就红遍了大街小巷。
事业顺利的她,感情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一天,张爱玲收到了一封来自胡兰成笔名的信条,上面写着:“爱玲先生赐鉴。贸然拜访,未蒙允见亦有傻气的高兴,留作数日,盼能一续。”
胡兰成,可不是一般人,他曾是香港《南华日报》的编辑,却鼓吹汉奸理论,受到了汉奸汪精卫的赏识,成为了南京伪政府中的宣传部次长等要职。
同是文人,胡兰成也会关注各种杂志,无意中就看到了张爱玲发表的小说《封锁》,瞬间被这个张爱玲的才华所吸引,在看到张爱玲的照片后,燃起了他迫切想要见到张爱玲的想法。
此时的张爱玲已经23岁,只是成年后她的日常生活不是读书就是写作,几乎不问两耳之外的事。所以,还很单纯的张爱玲答应了胡兰成的请求。
胡兰成见到张爱玲的第一眼,就被这个看着像十七八岁孩子的张爱玲所吸引,眼睛透露出的单纯,像是一个恬静的少女。
这个时候胡兰成已经38岁了,早就经历很多男女之事的他,一眼就看穿了眼前这个没有经历任何感情之事的女孩,当然也就懂得如何投其所好,如何让对方爱上自己。
张爱玲对胡兰刚开始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毕竟从小到大的经历,让她根本没有超男女之事想,再加上她比较封闭的内心,哪怕眼前这个男人有才有势,也是想都不会想。
只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地封闭,却在胡兰成无意中的一句话而被打开。
一天,胡兰成问张爱玲:“你一个月稿费是多少啊?”其实,胡兰成潜在的意思是在问她的收入多不多,生活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忙吗?而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在张爱玲的心里激起了波浪。
张爱玲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真正的关心,一直一个人坚持下来,靠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从不奢望有人帮她,或是寻求别人的帮忙。
而胡兰成一句无心之话,却让张爱玲心里开出了花,这就好像“当所有人问我飞得高不高时,就只有你问我累不累”一样,那么的击中张爱玲脆弱的心房。她把胡兰成喜欢她杂志上那张照片送给了他,并在照片的背后留下了一句话:
“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就这样,在胡兰成的狂热的追求下,张爱玲嫁给了他。哪怕对方是人人所唾弃的汉奸,也不能阻挡。
你说她不知道胡兰成的身份吗?不,她知道,只是她不在意。你不能说她不爱国,对于张爱玲来说,爱一个人和爱一个国家,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她对这个男人的感情,纯粹的是一种沦陷。
自卑、缺爱才是促成她毫无控制的爱上这个男人。原本期待与胡兰成结为夫妇,过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张爱玲,却没曾想,胡成兰给她的爱情,却只是昙花一现。
张爱玲估计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已经低到尘埃的感情被如此践踏吧。
面对变了质的感情,唯一可以做的,那就是扔。只是被伤害的心,就需要更多的爱才能修复。
胡兰成本性是花心的,自然对张爱玲的情感也只是一时的兴趣。
1945年,胡兰成因为政治的问题逃到了杭州,还没安稳的他,居然跟一个叫范秀梅姨太太又混在了一起。
第二年,张爱玲来到温州,找到了逃亡到此的胡兰成。当她看到胡兰成跟那个女人谈笑风生时,她的心彻底地死去。
临走前,她给胡兰成留下了一些稿费,让他的逃亡生活不要太拮据,还给他留下了一段话:
“ 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已经被这段感情伤害得体无完肤。放手的利落,走得也决绝。
本以为这颗已死的心再也不会跳动,可是,上天似乎垂怜这个从不得爱的女子,在她的后半生体验到了真正的爱与陪伴。
1956年,张爱玲遇到了一个比她大29岁的男人——赖雅。
赖雅跟张爱玲一样是个作家,虽然他已经过气,还欠下了一些债。但这并不影响张爱玲冷眼相看。意外的是两个人一见面,就被彼此身上那股相同的气质——孤独,所吸引。
此时的赖雅65岁,已经是个垂暮的老人,没有钱,还离过婚,甚至身体已经有了病根。而张爱玲当时也才36岁,事业更是比赖雅还要成功。但这不并不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相识了2个月后,两个为了相互依靠而走在了一起,过着平淡、安然、温暖、彼此关怀的生活。
仅仅过了3个月,张爱玲怀上了赖雅的孩子,那时的张爱玲可是未婚怀孕,她也没想过要赖雅负责,只是赖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写了封信跟张爱玲求婚。
后来,张爱玲在她的书里写到:“男子对女子最隆重的赞美是求婚。”
可见,赖雅给了张爱玲十足的安全感。
两个人婚后的生活很贫穷,但是却不影响彼此的感情。他们同时作家,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而赖雅的才华横溢和善谈,让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赖雅不知道张爱玲中国的生日,于是自己研究了中国的阴历和西方阳历的区别,硬是找出了张爱玲的生日,给了张爱玲很大的惊喜。
生日当天,赖雅和张爱玲一起做饭,相当的温馨。吃完饭后,又带张爱玲去看喜剧**。**结束,两个人回家又把剩下的饭吃了。
这约会虽然简单,可是仪式感却非常足,张爱玲告诉赖雅说,这是她平生最快乐的生日。
贫穷的生活,并不是家庭不幸福的原因,而是彼此的态度,就算再贫困,只要两个人相互搀扶,不离不弃,贫穷的日子也能过得甜如蜜。
后来,年事已高的赖雅患上了病,张爱玲每天又要照顾躺在床上的赖雅,又要为了家庭的生计奔波。赖雅的身体只要好一点,立马会把家务全部干完,还给张爱玲做好早餐吃。他在尽自己的能力呵护着张爱玲,也在为这个家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赖雅做的这一切,正是张爱玲梦寐以求的爱情和婚姻。赖雅的出现,让张爱玲的后半生都生活在快乐和幸福里。
写在最后:
回看张爱玲经历过的两个男人。
一个给了昙花一现的爱情,这个爱情让她卑微地低到尘埃,却还是感动不了对方。
一个却给了她从小到大最想要的陪伴和理解,让她明白,就算生活再泥泞不堪,只要彼此心里有对方,就是最快乐的人生。
最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是平平淡淡的温馨;最长情的陪伴,就是狂风暴雨后,还彼此陪伴在身边。
因为她真的将男女关系看的很透彻,我想大家都知道她非常有名的一段话“蚊子血和饭黏子”,就是人性的写照。张爱玲的一生,不仅仅是和她的那两段爱情故事息息相关。
更多的是她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她书写的文字,所彰显出的对于世界,爱情,生活的观点。看着透彻的人,越容易受伤。张爱玲的思想态度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民国时期的了,更接近现代女性的思想。
喜欢张爱玲,是从喜欢她的文章开始的。有的人曾评论张爱玲说,看懂她的文字的人,才能真正看懂爱情。男女之间,能够让对方记忆深刻,除了生死,大概只有爱恨了吧。
记得张爱玲对胡兰成说过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爱一个人总会卑微到尘埃里。谁说不是呢?越是爱一个人,对他的包容度就越大吧!但是无论对于谁来说,张爱玲用她一生的爱情和顿悟为我们描写了一段一段透彻的男女之情。
揭露了很多很多的真理。读过又怎样,你有读过又怎样,爱情终究是靠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再像的爱情,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开始看张爱玲小说的时候,那时年少不太懂的情情爱爱,却只是为小说中的人物感到难过。
后来长大,再回头看,已是局中人。所谓的真相,是没有真相的。爱是世界上最捉摸不透,没有规律的东西。爱一个人,不知从何而起,不爱一个人,亦是不知的。人生一世,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在爱里摸爬滚打,最后离去。
1995年,洛杉矶西木区的警察在一幢平淡无奇的房屋里,发现了已经死去一周的张爱玲。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在这个屋子里,整间屋子朴实无华,只有一些必要的家具和物品。也就是说,这位二十世纪久负盛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穷苦环境中度过了晚年。
据张爱玲生前好友、当代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回忆:张爱玲晚年生活尤为凄凉,在丈夫赖雅去世后,她便一人独自生活,由于为丈夫治病,张爱玲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自己和胡适都曾为她介绍过工作,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罢了。在出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中,更是透露到,张爱玲晚年生活十分凄苦,甚至自称活得“像只狗”。
此外,晚年的张爱玲还患上了精神幻想症,以为身边时时刻刻围绕着美洲跳蚤,以至于不断搬家。但是她根本没有多少家具,只能抱着一大堆纸篓和箱子来回折腾,在这期间,还将自己花费十几年心血翻译的《海上花》手稿原件都给弄丢了。
晚年时期的张爱玲照片
在丈夫赖雅去世后的28年里,张爱玲就这样孤苦一人地生活,在不断地搬家中寻求一丝精神慰藉,直到75岁逝世。此情此景,不知在给张爱玲造成巨大伤痛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的心里,又是怎样的认为。
胡兰成给张爱玲带来的伤痛,实在是太刻骨铭心,不可磨灭。张爱玲在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背面这样写到:"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是的,张爱玲在这段感情中可以说将自己的身段放低到了尘埃里,但是这种放低的身态,也许是在张爱玲第一次决定去拜访胡兰成时,就已经形成了。
当仰慕张爱玲已久的胡兰成从好友苏青那弄到她的地址后,便马上上门拜访,但是由于来得太急,连名片都没有带上。此时的张爱玲已经在文学界小有名气,但是却不轻易见客,胡兰成也不例外,吃了闭门羹,但不死心的他还是将自己的来意写在纸上,通过门缝塞了进去。
胡兰成和张爱玲
仅仅隔了一天,胡兰成便接到了张爱玲打来的电话,在电话中,她一反以往的高冷的姿态,用极其温柔的语气说到:"胡先生您好,看了介绍才知道是您,我来看您。"潦潦几句话,就将她那高冷的气质磨灭的不见踪影。
这种放低身段的态度,在张爱玲和胡兰成一起渡过的时光里,随处可见,也许正是这样的姿态,才让胡兰成有了可乘之机,不断寻找别的女人。
中年时期的张爱玲
在爱情上,张爱玲可谓是饱经风霜,当胡兰成当着她的面讲述他和周护士之间的种种情事,当张爱玲在胡兰成逃难时,不远千里来到他面前,却得到一句"你来做什么,快回去"时,又当她亲眼看见丈夫和范秀梅的卿卿我我时,张爱玲的内心彻底崩溃了。
此时的她回想起两人结婚时立下的誓言,就会发现,写在纸上的誓言终究会被刺骨的现实所戳破,变得千疮百孔,不堪一击。曾经的张爱玲在胡兰成面前,是多么的卑微,她甘心收起自己凌厉的犀角,用温柔的身躯去爱他,从高冷不训变成卑微如尘。
她决定了,决定收起自己的爱,将它深深地埋藏在心间,不再给予任何人,哪怕后来她遇到了赖雅,也不曾这般低微,这般柔情似水。
张爱玲与第二任丈夫赖雅
在离开胡兰成后,她前往美国,在这里,张爱玲遇到了她生命中另一个男人,一个比她整整大29岁的忠实的共产主义信徒、左派作家——赖雅。
对于此时已经65岁的赖雅来说,这个与自己女儿年纪相当的女人,给自己带来了一个能依靠的臂膀。两人第一次相遇时便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这以后,便相见日欢,谈文学,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越谈越投缘。
张爱玲和赖雅
两人的关系在不断交往中火速升温,在仅仅相识两月后,两人就已经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半年之后,他们在纽约结了婚。但是此时的张爱玲还不知道,她将再一次面对磨难。夏志清曾言:"赖雅又老又穷,还很自私,为了能和她在一起,赖雅隐瞒了自己身患中风的事实。"
仅仅在结婚两个月后,赖雅便再次中风,甚至危及生命。张爱玲本以为能在这次婚姻中体会到真正的爱情,但却迫不得已面对现实,省吃俭用为赖雅治病。
但她也快乐过,38岁生日那天,赖雅打发走了前来调查他欠款的调查员后,亲手做了一些青豆、肉和米饭,而后又一同看了喜剧**,张爱玲笑出了眼泪。不知这泪水究竟是被**引发的,还是对此时此刻的自己的一种感慨而发。
张爱玲
赖雅的病情越来越重,直到瘫痪在床达两年之久。这期间,唯有张爱玲为伴,各个方面皆由她照料,到了后期,张爱玲带着病重的赖雅为了生计到处流离,苦不堪言。这样的日子过了数年之久,在1967年,赖雅终因重症不治身亡,而张爱玲这时已经48岁。
有人说,张爱玲就是因为爱得太深,以至于伤的太重。也有人说,张爱玲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是啊,倘若张爱玲像胡兰成后来的女人余爱珍那样,丝毫不把胡兰成放在眼里,无法无天,弄得胡兰成每天不是为了她筹钱卖命,就是到警察局赎她,以至于深深地占据了胡兰成的全部心力与精力,或许,她度过的将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
在夏志清看来,选择与赖雅在一起是张爱玲后半生最大的错误,因为赖雅的自私,使得张爱玲被迫将身心全部投入到他的身上,极大地影响了她个人的发展。他认为张爱玲不该嫁给又老又穷的赖雅。为了生活,去翻译,去教书,去做研究,以至于浪费了她的才华。
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孤单一人生活了28年。在这期间,她在夏志清的介绍下进入加州伯克利大学,但是后来因为在工作上和陈世骧产生矛盾,而因此丢掉了工作。这件事被夏志清看来,称得上是"张爱玲在美国十六年来,遭受过的最大打击"。
哪怕是自小缺失关爱的张爱玲,经历了父母离异,忍受父亲吸食鸦片、嫖妓带来的的打击,也未曾如这般无助。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和弟弟张静之
张爱玲的少时生活,几乎无时不处于父亲吸毒嫖赌这般的恶劣氛围中,导致后来父母离异,这些都在她心间涂上了厚厚的阴影,这也对她个人性格的发展和日后的写作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父亲那令她深恶痛绝的劣行的是母亲黄逸梵那充满西式风格的教诲。黄逸梵是一个新式女性,深受西式思想的熏陶,所以年少时期的张爱玲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一面是来自父亲张志沂典型的旧封建官僚作风,一面是来自母亲黄逸梵西式文化思想的冲击。
这种既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的血液,又有着来自西洋的风的环境使得张爱玲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性格。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东方和西方的碰撞、旧式与新式的摩擦,正是在这样的矛盾而又共生之中,造就了张爱玲那高冷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和犀利的文风,这样的性格在张爱玲晚年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晚年的张爱玲,在1972年移居洛杉矶后,患上了精神幻想症,接连搬家,辗转流离数百次。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信中提到:"我因为老房子虫患被迫仓皇搬家,匆匆写张便条寄地址来。"而后又在信中称自己一年都没有固定地址:"我这一年来为了逃虫难,一直没固定地址,真是从何说起。"
张爱玲和著名影星李香兰
好不容易找到一处住所,但仅仅居住了不到三年,便再次搬离,她自己声称是由于"虫患",她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写到:"先些时我又因为逃虫患搬家,本来新房子没蟑螂,已有了就在三年内泛滥,杀虫人全都无效。最近又发现租信箱处有蚂蚁……接连闹跳蚤蟑螂蚂蚁,又不是住在非洲,实在可笑。"
有一种说法仍认为,张爱玲在晚年频繁搬家是因为有心病。也许,她之所以频繁地换住所,想必是一旦安定下来,心中便会不自主地回想起昔日的种种过往,当这些布满荆棘的过去再次浮上心头时,想必她心间会隐隐作痛吧。
年轻时候的张爱玲
张爱玲越到晚年性格越孤僻,曾不止一次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不要将自己的地址泄露出去,特别是在频繁搬家时,每换一个地址,她都会在给友人的强调提示这一点。到了后来有了电话更是变得惶恐,数次嘱咐他人切勿将自己的号码泄露,原因是"我不爱接听陌生人的电话"。
这样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般的生活,张爱玲度过了二十余年,直到1995年在洛杉矶家中去世。人们一周后发现她时,吃惊地发现整间屋子里,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几乎没有家具,而张爱玲,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地板上,仅仅盖着一条单薄的毛毯。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她平生最爱穿旗袍,第一次拜访胡兰成时便身穿旗袍,逝世时也是如此。一个曾经散发着无限魅力,一个写出惊世之作的文学家,就以这样的方式凋零,孤苦伶仃,一如生前那样。就像她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写的那样:"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
我觉得张爱玲有以下几个坎坷的情感史:
根据现代社会学,家庭是培养一个人情商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控制对他们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学校、机构等。只是影响后天的因素。 从张爱玲的悲剧人生中,我们也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决定情商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没有人能逃脱起源家族控制的咒语。
对民国第一大才女张爱玲来说,这一生到底经历了多少次爱情?准确的说,她这辈子最为投入,最为痴情,也最为轰轰烈烈的爱情,恐怕是只有一次,那就是她和民国时期非常特殊的文人胡兰成之间,演绎的那段“倾城之恋”。不过,在这段婚姻和爱情破碎之后,她在人生的而立之年,又经历了一次感情和婚姻,也是通过文学这一纽带,结识了一位六十多岁的美国穷作家赖雅。
张爱玲原本是个很孤傲的女人,一般的男人恐怕很难进入她的内心。她在爱情或者说感情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恋父情结。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貌似也是个敢爱敢恨的人,而且一旦爱上一个男人,会全情投入到迷失自己的地步,甚至让自己爱得很卑微。张爱玲打小出生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就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在胡兰成去她家里和她见面的时候,她坐在装修特别讲究的房间里,如同一只高傲的天鹅。她和胡兰成正式确立恋爱关系时,胡兰成38岁,而她只有24岁。就张爱玲来说,胡兰成的出现,成为她爱情世界的全部光亮,让一个年轻女子对爱情充满了无限遐想和期待,在内心深处闪耀着的醉人的光芒。
所以,总的来说,张爱玲在人生当中应该属于是有过两次爱情,只是她和赖雅之间的爱情,远远无法能和胡兰成相提并论。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张爱玲是我国文坛一个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他创作的作品非常的优秀,他也被称为一个天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并不幸福,正如她所写的作品一样,充满着孤独和困苦。张爱玲的性格是那种比较孤僻的,因为她从小父母就离异了,所以说他从小就缺乏这种关爱,但是因为他经历的事情也比较多,所以说他写的东西也比较的深刻。
他的晚年生活也是比较困苦的,因为他性格比较孤僻,他在去世前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老年生活的不易,还有对文学的依恋。只可惜他被他的第1任丈夫耽误了,胡兰成对他并不好,完成是个大坏蛋,而他的第二任丈夫又没有什么钱,所以说他在国外过得很凄苦,因为没有什么收入,他的写作又无法维持生计,所以说张爱玲在外国生活过得很困难。
她的晚年过得也非常的困苦,但是他写的作品依然保留到现在,依然是有非常好的文学价值的,他这样的才华,如果不是因为这两个丈夫,他将可以创作更好的优秀作品,虽然他性格孤僻但是他的文字是让人感动的,天才就是这样,他可能在某方面与别人不相同,但是在文学他确实是非常厉害的。
他的晚年生活确实是比较辛苦的,但是一个作家也只有经历这种困苦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也许是时代造就了张爱玲,也许是张爱玲自己的性格造成了他自己,但我觉得这些都是他写作的灵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经历痛苦,经历磨难,最后才能变成一颗钻石,才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 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虽然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绚烂,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她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都不减魅力的代表作《传奇》、《流言》,被人们称作奇迹般的杰作,欣赏者们把它们与《红楼梦》、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等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却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仍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分;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王朝”的结束……
关键词:张爱玲;天分;传奇
作者简介:史天真(1980-),女,山东青岛人。助教,学士,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虽然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绚烂,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她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都不减魅力的代表作《传奇》、《流言》,被人们称作奇迹般的杰作,欣赏者们把它们与《红楼梦》、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等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却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仍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分;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王朝”的结束……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1]
其实不止是人生,许多东西都是这样。如学习,恋爱,工作,娱乐,最初指引你进入的导师随着时间和你能力的提高,渐渐地让出了自己的位置,而由更好的教练带领你走向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自古人生一场戏”, 初读张爱玲,莫名地就想起这句话。
以前我看过一篇《看张》,在那里形容张爱玲是“冷冷的成熟”。最近重读一遍她的散文,字里行间我感到张爱玲原来是很温暖的,透过“冷冷的成熟”,那是一种“泽及万世而不为仁”的温暖。比方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里有这样的话:“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张爱玲常常被说成不脱俗,不脱市民气,然而她只是在原宥这俗、原宥这市民气而已;她理解人性的弱点,但绝不能说她就等于它们。她把根扎在最低处,从这里长高,高到俯视人类的悲哀,却并不高高在上,她与一切同在。张爱玲宽容人性的弱点,说到底她还是悲天悯人,还是爱人性的,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
怜 悯 世 界
对待儿女情长,乃至生老病死,她只是怜悯;她感动于别人顾不上、达不到或不懂得的地方。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张爱玲也还不是张爱玲。她与一切同在,却并不同于一切。张爱玲能体谅天下人的情感,这种体谅就是她的情感;而她的情感不限于体谅。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见她也有所感动,甚至落泪,但是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视而不见,因为她的感动与我们的不大一样。大家容易感动之处,比如儿女情长,乃至生老病死,她对此只是怜悯;她感动则在别人顾不上、达不到或不懂得 的地方。比如:
“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2]
“不知道人家看了《空城计》是否也像我似的只想掉眼泪。为老军们绝对信仰着的诸葛亮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完人。在这里,他已经将胡子忙白了。抛下卧龙冈的自在生涯出来干大事,为了‘先帝爷’一点知己之恩的回报,便舍命忘身地替阿斗争天下,他也背地里觉得不值得吗?锣鼓喧天中,略有点凄寂的况味。”[3]
张爱玲有着自己的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但是有所超越,朝向那广大而深邃的所在。胡兰成曾引用她的话:“我是个自私的人。我在小处是不自私的,但在大处是非常的自私。”她说的“自私”其实也就是情感投入。她不在“小处”感动而在“大处”感动,大处都是从小处发现出来。张爱玲是被历史、岁月、人类世世代代最根本的希望和无法逃避的命运所感动,这种感动无限沧桑。那句“即使是家中珍藏的宝物,每过一阵也得拿出来,让别人赏玩品评,然后自己才会重新发现它的价值。”[1]正是体现爱玲的“大处”所在。
天 才 梦
张爱玲的中文水准迄今仍是个谜:19岁写出《我的天才梦》,22岁考大学因国文不及格未录取。
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很早就表现出来。现在保存下来的她中学时代的几篇散文和短篇小说习作,可以略见她后来成就的端倪。而十九岁时写的《我的天才梦》中深刻的自省意识,说明她已经完全成熟了。其中的名句是:“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几乎可以概括她的一生。
张爱玲身边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她的姑姑,一个是她的锡兰朋友炎樱。她分别为她们写过语录。姑姑的特立独行,炎樱的天真烂漫,与张爱玲自己的性格有种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
张爱玲的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较之她的前辈、同辈和后辈笔下要疏远得多;然而张爱玲的创作生涯的荣枯兴衰,受到她所处时代的影响最大。“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首先就破坏了张爱玲。短短两年的繁华过去,张爱玲的创作困顿下来,虽然她仍有少量佳作问世,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一个属于张爱玲的时代了。
张爱玲一九二一年生于上海,一九九五年死于美国洛杉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和长篇小说《半生缘》等。张爱玲的文字中,以小说为主,而且以小说的成就最高。比如《金锁记》、《倾城之恋》、《十八春》、《连环套》、《秧歌》、《小艾》等都是被世人认可的。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有《张爱玲全集》十六卷。
结 语
也许,在有些人的眼里张爱玲的一生是个悲剧,在我看来她是真实的、特别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张爱玲是一个对爱情很执著的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错爱使她被伤得千疮百孔。然而,她又是幸福的,至少她有那么多爱她、喜欢她和同她一起爱恨的人,她的一句话:“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无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积极,进取,勇敢。”诠释了她一生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这辈子和下辈子的人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2] 张爱玲《道路以目》 《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3] 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