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采、编、播于一体的节目主持人来说,采访同样应该是他的看家本领。然而,同是采访,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必然形成差异,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的采访,除具备一般新闻采访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一、节目主持人话筒前采访的特点和要求
节目主持人采访与一般的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拥有新闻采访的共性特征:新闻性、时效性、广泛性、生动性。但是广播电视传媒的特性,将作为采访者的主持人与采访对象直接推到了受众面前,使受众能够耳闻目睹采访的现场过程,由此也就形成了节目主持人采访的个性及相应的要求。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话筒前的采访往往与被采访对象同步真实地出现在受众面前,现场感极强,真实性很高。即使经过剪接、编辑,他们还是以自己的声音、图像出现。这也是广播电视媒介得天独厚的优势。主持人采访的现场性、直观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主持人在话筒前的采访活动中加强现场意识,在构思和设计采访活动中,不能忽略现场采访的逻辑因素、情绪因素、声像因素;善于控制和把握自身与被采访者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能够尽快与被采访者沟通,平等、融洽地展开交流;熟练地掌握提问技巧,有的放矢,观点鲜明。现场的特点,还决定了主持人能随机应变,沉稳敏捷地应付随时出的“不测风云”。
众所周知,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记者的采访活动,受个人的思想、立场、观点支配,在报道或评论新闻事实时,都会有记者个人的倾向,只是这种个性是蕴含在文字中的,人们看到的是文笔的个性,观点的个性。而广播电视主持人在话筒前的采访几乎是直面受众的,主持人的素质、个性风格是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种个性表露是丰富多彩的、立体直观的,因而也往往很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同类型的主持人节目,渐渐形成栏目独具的采访风格;每一个主持人以自身的修养、阅历、性格、气质、语言、举止、服饰构成了各自的风景线,与在幕后采访的记者相比,显然,主持人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平等交流是主持人节目传播形式的重要特征。主持人不仅与受众沟通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与自己的采访对象也要采取平视、平等、平和的态度。
主持人虽然和记者一样,采访对象无所不至,上至政界要员,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天南地北的人都可能成为被采访者。但与记者不同的是,主持人是媒介与受众的直接联系者、代言人,既要表现节目宗旨,又要传达受众心声。这样的角色决定了主持人无论对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都要不卑不亢,既不能仰而望之,也不能俯而视之;既不是教师单向地我
说你听,也不是法官单一地我问你答。而是要有沟通有交流,与被采访者有一种情绪的互动。主持人平等交流的特点,要求主持人不仅要在心态上准确把握,而且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也要处理得适宜、得体。
如果说直接性、现场性是广播电视主持人采访与报刊记者采访的形式上的区别,那么控制性、主持性则是他们之间本质的不同。记者采访重点在于努力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拓展信息、捕捉信息、挖掘内涵;主持人除要做到这些之外,还要始终注意调整气氛、把握节目节奏、控制节目进程、时间。
二、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采访的技巧
广播电视主持人的采访不同于一般报刊记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整个采访过程的声音是直接传达给受众的,采访的效果与节目播出的效果几乎直接相关,即使是录播,经过后期剪辑制作,它的基本格调也是无法调整的,因此,主持人在采访实践中,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
节目主持人是代表媒介向受众进行传播活动的第一人,在采访中必定要体现出一定的权威性,无论面对什么身份的采访对象,都要充满自信,情绪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敏捷的思维状态,迅速与采访对象沟通。主持人的采访导语应有主持感,简洁、明了或直接点题,或概括总体,应有一定的指向性,语气要肯定。
营造气氛,沟通双方心理是首要的。主持人要善于寻找共同点、近似点,比如同乡、熟人,兴趣爱好,家庭子女,相近的阅历等,使双方产生亲切感、认同感,也可帮助对方消除话筒前的紧张感,使采访很快能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的采访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水平,提问也最能展示主持人的分析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功的问题来自于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掌握了大量背景资料之后,主持人必须精心构思、巧妙提问。设计提问时,首先要明了所谈人、事的焦点是什么?采访对象素材中具备什么?受众想知道什么?主持人要说什么?要用恰当、独特的问题挖掘主题,通过设问把握采访方向
黄轩接受采访暴露内心情感,坦言自己并不渴望婚姻,之所以会这样说有两个原因。
一、自己的事业处于巅峰期。前几年黄轩在娱乐圈中还没有什么知名度而这两年黄轩迅速走红,这并不是什么意外或者说黄轩足够幸运,而是他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有今天,如今黄轩也在不断出演影视剧,可以感受到每一个角色黄轩都在努力,黄轩的事业处于巅峰期那么必然不会过多在意自己的感情,黄轩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在这个娱乐圈中怎么生存。
黄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对于婚姻没有太多的期待,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足够充实,事业足够成功才会有这样的认知。婚姻是自由选择,可以要也可以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
二、没有遇到对的人。爱情确实是缘分,倘若没有遇到对的人确实很难,黄轩曾经也有过爱情,但是如今黄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事业上,爱情可遇不可求,并不是说我们想要就能够要而且黄轩是一个非常通透的艺人。并不是说渴望爱情就会努力去争取或者说随随便便,他会期待爱情也希望可以有仪式感。
所以黄轩目前还是不太想要爱情,一个人足够成功之后可能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才会更加有主动权或者说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黄轩还是非常努力的,也期待黄轩未来的作品。他是娱乐圈中非常出色的男演员,能够感受到黄轩对于表演的热爱,他已经把表演当做是自己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投入到艺术当中,那么爱情是否需要我觉得都无所谓,也相信黄轩会遇到一个对的人,但是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黄轩很难遇到。
《鲁豫有约》这档访谈类节目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因为一个鲁豫,让大家开始对各个大佬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看上去一向阳光积极乐观的鲁豫,其实在怀胎六个月的时候就被老公出轨,挺着个大肚子去办离婚,实在是让人心疼不已。感情生活如此坎坷,在事业上的发展也曾遭到过质疑,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看到的都是那个看上去情商很低,但是实际透漏着单纯与美好的鲁豫踏踏实实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一、怀胎6月被出轨,情感生活一路坎坷。
或许我们都会单纯的认为鲁豫作为主持界的****,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都应该十分的美好,但是殊不知鲁豫的“老公”竟然会在鲁豫怀有身孕之时出轨。其实鲁豫还有另外一段感情生活,但是结果却依旧是如此的不尽如人意,似乎感情生活给予鲁豫的并不是美好与浪漫,而是教会她如何与自己相处。
二、形成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敢于接受质疑,接受挑战。
很多人说鲁豫情商低,时不时的会问一些让被采访的嘉宾十分尴尬的问题,甚至还被网友们称为是主持界的“尬聊女王”。
但是即便如此,鲁豫还是按照自己的主持风格完成了近三千余场的采访,因为她的质朴和单纯会让采访的嘉宾积极的舒适,所以长此以往鲁豫终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能够勇于接受批评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鲁豫已经很成功了,她要做的并不是一定要按照观众的想法去做自己的访谈,而是如何更好地向观众们呈现自己的访谈。
三、为了工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采访到
别人请不到的大佬,理所当然。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鲁豫为什么可以采访到其他访谈节目请都请不来的大佬,其实并不是鲁豫幸运,而是她足够的钻,钻研自己的工作,钻研被采访人的特点。
鲁豫为了采访到金龟子和王宁不惜花长达三年的时间去等,听说如果拿到100万美金就可以采访到萨达姆,鲁豫单纯的笑了笑说,“如果可以这样,那我愿意想尽一切办法凑够采访萨达姆的100万”。就是这样一个敢于为工作付出一切的鲁豫,又怎能不赢得大家的喜爱呢?
结语
人生是一场修行,不管是爱情还是事业,其中的坎坎坷坷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希望鲁豫能够早日走出感情的创伤,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摘 要:访前心理分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功。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新闻采访实践活动,涉及情绪学说、记者的形体语言、新闻采访中的情绪及其调控、以及记者的采访艺术,等各方面问题,打开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采访 心理 谈话 传播
一、关于情绪学说
情绪学说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客观情境。任何情绪都是由环境的特异变化引起的,这种环境就是客观情境。二、情绪反应。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伴有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这种生理变化就是情绪反应。三、自我体验。即人们在一定的客观情境下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状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绪的发生机制有四种类型:
(一)情绪与情境。人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必然有其发生的情境。正如人们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们学业成功、身处优美的环境,都可让人随之产生愉快的心情;反之,人际的冲突、学习的压力、生活中的挫折,甚至恶劣的气候,也会使人感到烦躁和抑郁。除了外在的环境和事件会直接引起情绪变化外,人的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也同样会引起情绪的变化。
(二)情绪与需要。人的情绪为什么有时候难以自制情绪产生与变化的背后,实际反映着我们的需要。例如采访对象当得到他人称赞时,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和成就的需要,从而感到一种荣誉和喜悦感;相反,当自己受到他人的冷落时,就会产生失落和孤独感,因为自己的被接纳和亲情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培养能力、发展自我、追求爱情,还有娱乐、健康、实现兴趣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是多层次的,有些是眼前的需要,有些是长远的需要,需要之间还相互矛盾。实现和满足这些需要,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局限与制约,必然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三)情绪与认知。情绪虽然是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相联系,但是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却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比如高考采访活动中,学生对此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庆幸,好歹及格了;有的人惋惜,怎么没考得更高一些;有的人会感到无地自容,因为他从小到大从没得过这么低的分。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认知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只有通过认知对客观事物与需要的满足做出判断与评价,才会产生相关联的情绪反应。认知改变了,情绪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四)情绪与行为。行为是人的情绪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产生或消除导致行为的动机,并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模式及过程和效果。情绪对行为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人在做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些行为时,就会感到一种欣慰和充满热情的情绪感受,它会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加强;而当人的某一行为破坏或阻碍了自己的某一种需要时,就会产生厌烦、排斥的情绪感受,它同样会使人自己的行为减少或停止。可见,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二、心理采访技巧
众所周知,采访对象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存在着各种差异,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养、不同的素质,因而具有不同的心理,在采访中表现为各具特色的多变的情绪或情感。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采访,只有具备特定的情绪、情感,才能为记者提供出所需的新闻材料。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有意识地使采访对象造成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以有利于自己顺利采访的心理气氛。
1注重时机。
选择合适的采访地点,恰当的采访时间,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前提保障。一般情况下,记者往往选择采访对象比较舒适、快乐的时候进行提问。如记者去采用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由于他平常工作比较繁忙,本人有很谦逊,认为自己不适合接受采访。记者积极主动的来联系,取得他的初步应允。他在临摹字帖后,笔者在旁边默默观看,等待他完成之后探讨一些笔墨丹青的话题,从而愉快、顺利地完成了采访。
2相待以诚。
跟采访对象交朋友是一个很好的接近方式,它有利于采访活动的进行,让双方有一种亲近、信任的感觉。比如记者在采访一位残疾人司机时,原来的提问是:你如何去工作的经过调整,记者觉得残疾人无法正常驾驶,这话既可能触动他的悲观情绪,又有不尊重人的嫌疑,便改问题为:您当前的生活状况如何?现在收入怎么样?该残疾人觉得记者亲切可信,爽快地回答了一系列问题。
3寻找“相近”。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与人之间只有认同感,才乐于与品格、经历、背景相近的人交往。在采访实践中,要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要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要在共同点上做文章,激发共鸣。年龄、爱好、职业、经历、籍贯等,都是可以准备的共鸣点。如在采访徒步爱好者时,记者首先对他们的简历进行了解,得知他们有各个年龄层的,有共同的运动爱好,而记者也喜欢运动,了解一些户外运动常识,也加入徒步活动的行列,轻松第采访到了想要的东西。
三、结论
记者面对采访对象,何以晓得他们的心理状况即情绪?办法只有一个:察颜观色,分析表情。这是因为,当事物的刺激作用引起人的各种情绪的时候,人体外部也会呈现出一定的表情,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记者要使采访对象造成有利于自己顺利采访的心理气氛,就必须明确造成这种气氛的心理学原理。
怎样写好采访稿
一、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
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回答者: trueno_ae86- 经理 四级 10-3 10:14
查看用户评论(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4)
相关内容
怎么写采访稿
对人物的采访稿怎么写啊我是六年级的 急需
新闻稿采访稿怎么写
怎么写通讯稿,新闻稿和采访稿这三种分别有哪些不同
怎么写人物采访稿?
其他回答 共 3条
我知道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百度搜索h4xsw
这是一篇干货,曼思采访另外一个曼思,关于如何做好一个人物采访?
Q:曼思。
A:另外一个曼思。
A:我想所有的采访者去采访前都会准备满满一张采访提纲,可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采访对象是不是回答完采访提纲来衡量一个采访成功与否,当然这是衡量标准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整个采访过程让彼此都觉得舒服,让对方主动愿意跟你分享更多。经过一番沟通,你们在同一个能量场内,坦诚相待。人,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
A:一个优秀的采访者他需要有强烈的信息收集能力、观察能力、共情能力、反应能力、速记能力、反刍能力,
信息收集能力也可以说是调研分析能力,这可以让采访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了解采访对象,为采访做准备。
而好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可以敏锐的捕捉到对方的信息,沿着这些信息也许可以走到更深的地方。
为什么要共情能力?人物采访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作为采访者应该具备高共情能力,在恰当的时刻高兴对方的高兴,悲痛对方的悲痛,不管你支不支持认不认可,你都需要理解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和感受,在恰当的必要时刻做出情感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注。
反应能力就是你面对采访时的应变能力了,你不是照本宣科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扔给采访对象,你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Q&A,而是一个实时的互动,基于你前期收集的信息,现场的观察和共情。
速记能力避免遗漏采访到的重要信息,所以有必要自创属于自己的速记符号。
反刍能力?采访者只是一个桥梁,我们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采访对象和想了解他的人之间的沟通。如何将采访到的信息进行输出,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形式表达才能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沟通。
A: 首先,了解您的采访对象。
所以请在采访之前一个星期,就算是前一个晚上,也请务必去详细、深刻的去了解您的采访对象。,他的微博,他有没有博客?去这些地方感受他的气息,去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有没有微信公众号?写作风格如何,在这些文字背后会是怎样一个人呢?有没有出过书?豆瓣上的书评如何?有没有媒体对他进行过报道,媒体怎么评价他?我相信通过这些前期调研,采访的现场,你就不用担心没有话题,你们的交流将更加走心,因为在会面之前,你们在另一个维度共时。
其次,了解这个采访是做给谁看的?
你的采访不是做给自己看的,还有谁感兴趣?他们想了解什么?
第三,准备好采访提纲。
为了避免现场太high,或者冷场,请准备好有主题的采访提纲。而这个提纲是紧密的建立在您了解了您的采访对象是谁,谁想看这个采访之上的。如此才有可能搭建起采访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第四,准备好您的辅助工具。
笔记本,笔是题外话了,您可以准备一直录音笔,以防万一自己有疏漏。甚至我强烈建议,一定要准备录音笔,边聊天边写字总有一种不太尊重人的感觉,如果在节奏可很快的对话中,可以的话放下笔,畅快的聊天吧。
第五,如果是线下采访,提前准备好您的着装。
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采访,应该穿什么衣服?受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可能比较喜欢什么着装?服装会说话,你想通过服装向对方传达什么信息?如果对方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你可以考虑套装风格。如果对方是个艺术家,也请你穿的稍微艺术点。如果对方是时尚界人士,不要忘了让自己也显得时尚写,穿一双花袜子,或者打一个当季流行的领结或丝巾?
第六,如果是线上采访,练习一下自己的声音吧。
是的,我在平时说话,还有跟不同人打电话,或者发语音时会用不一样的声音,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跟着装一样,让声音成为沟通道具,甜美型?冷静型?很快的语速还是慢慢的?
第六,如果你是采访菜鸟,可以对着镜子进行一次以上空头采访。
想象您的采访对象坐在您的对面,您怎样微笑,会显得亲和有专业?怎样的肢体语言会促进交流?为什么不可以对着镜子装一装呢。
A:为了采访时不冷场,请务必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真的遇到冷场现场怎么办呢?发挥你的快速反应能力换话题,换到他感兴趣的不冷场的话题为止。重要的一点,你不能表现出冷场和尴尬。你要装作没事一样的,我们换一个话题吧。
A:采访提纲有引导的作用,可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得按部就班跟着提纲跑。如果对方对某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不要太着急的去打断他或者把他拉出来,先听他讲,也许这是深入沟通的开始。
带着自己开放、客观的判断去听,而不是固执的己见去揣摩,在用心听了之后依然觉得说个不停是没有价值的,给对方截止到此刻的分享表示感谢、支持和赞成,再一次重复自己提的问题,随后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复述。这个动作就意味着这个话题结束了。
或者礼貌的询问对方:我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希望以后还有时间跟您沟通这个话题。可是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先聊一聊很多小伙伴都特别想知道的话题吗?
如果对方还是意识不到,幽默的告诉对方“我把您带到沟里去了”,或者您被他逮到沟里去了吧,哈哈哈哈哈哈。
《创造性的采访》,如何采访?采访有哪些要素?如何策划一次采访?怎么提问?特殊问题如何面对?等,这简直就是一本采访百科全书。《采访提问100例》,全都是套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建议喜欢写作的小伙伴也读一读,如何讲一个故事?如何让你听到的故事有趣?《人民日报记者说》,以前上新媒体培训课时,老师说“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一定要关注,不是因为它是国报,而是它的标题取得真心不错。这本书不仅仅是采访必看书,也是公关人的必看书,每一个字都是有分量的,如何遣词造句才恰如其分?语言的精练准确也是写作人必备的技能之一呀。《一位麻省理工学生的采访笔记》跟着各行各业专家的视角跨专业的扩充自己的视野。
时间有限,曼思采访另一个曼思的采访到此结束哦,希望上面的Q&A能帮助您对采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准备。后续曼思会在快思慢说行上更新更多采访干货,感恩持续关注,我们一起加油。
虽然这对明星夫妇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由于他们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成为见证他们关系的标志。#宝贝为黄晓明庆生#
黄艺博和Angelababy曾是娱乐圈的模范情侣,他们看似光鲜的婚姻,再加上黄艺博高调的个性,放大了他们对网友的爱。然而,由于黄艺博和Angelababy对离婚一事保持沉默,有关黄艺博和Angelababy离婚的谣言开始在路上流传开来。
黄晓明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的言论引发了人们对他与Angelababy关系发展的质疑。黄晓明在采访中坦言,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会改变,但最终不会改变的只有家庭。就连黄晓明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流露出些许悲伤。
黄晓明曾经在公共场合说爱情比亲情更重要。他也在各种采访中提到过宝宝,但现在他公开表示,他不会成为唯一的亲人。这是不是暗示他对宝宝的感觉变了还是说黄在表示他对宝宝的爱已经升华为爱
这一言论立即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大多数网民都认为黄在暗示他和Angelababy已经离婚了。离婚的谣言被重新点燃。其实也不能怪网友想得太多,毕竟这次采访和黄晓明的行为风格真的相去甚远。
无风不起浪,在离婚传闻传出之前,黄晓明和Angelababy是娱乐圈最受尊敬的情侣之一。二人不仅当众经常大摆狗粮,带着儿子小海绵定期度假,享受旅行的快乐,更会被路人撞见二人带着孩子在餐厅就餐。所以大家都以为黄晓明和Angelababy是要打持久战的。
然而,由于黄晓明的奶奶没有在Angelababy生日那天见到她,两人不得不在央视中秋联欢晚会上在同一个舞台甚至同一架飞机上分开,这让人们开始质疑两人关系的变化。如此高调的黄晓明,在早期的综艺节目《中餐馆》中并没有提到婴儿。更重要的是,两人已经很久没有公开交流了,他们甚至都不想露面。
至于Baby,网友们称她为“翅膀变硬了”。街上流传的谣言是婴儿甩了黄晓明,抢走了黄晓明的很多资源。但自从离婚传闻传出后,Baby和Huang的事业似乎都受到了打击。虽然目前的影视冬天,再加上宝宝尴尬的演技,但有了宝宝的位置和黄晓明的支持,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没有**要拍了。而黄晓明,也有传言从掏掏掏掏掏掏价格。
虽然Angelababy在黄晓明最近的生日上也发了祝福,但网友们表示,祝福太过敷衍,没有流露任何情感。近年来,宝宝也一直在热搜频繁的拿海绵出去玩,并一直被质疑要树立一个好妈妈。
尽管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恋情最近有点神秘,但两人至今仍未发表官方声明,在公众场合吃瓜时还是保持沉默为好。此外,黄晓明的新剧也将播出,不排除黄晓明在采访中说这些话来炒作新剧增加热度的嫌疑。
你明白黄晓明的寓意了吗你觉得黄晓明和Angelabay离婚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