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咨询师即婚姻家庭咨询师。
报考条件:
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2具有其它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3、具有其它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参加正规培训达到规定学时,并通过结业考试。
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2取得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具有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4取得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一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2取得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3年以上;
3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0年以上。注:相关专业指: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女性学、性医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
考试时间: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意见,“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鉴定的管理权限为属地化管理,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负责考试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所颁发的证书盖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鉴定专用章,得到国家认可。考试时间由属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确定;行业论坛可以查询当年及历年考试地点、时间。
-
滨州市职工婚姻与家庭教育协会
开展职工婚姻与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宣传与科普婚姻与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婚姻家庭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建立婚姻与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伍。
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什么是“好学生心态”?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上课时就算想上厕所,也不敢跟老师举手示意,一直憋到下课。”
“工作了即使生病,也不敢跟领导请假,怕被责怪。”
“从小到大,连睡懒觉都会有负罪感。”
“从小被灌输不能早恋,如今30岁了,连谈个恋爱都觉得羞耻。”……
如果有,那你可能已经陷入了“好学生心态”。有好学生心态的人,会为了完成他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很害怕出错,高度服从外界,习惯性讨好他人。一旦有些言行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就会过度反思自己,陷入一种“好学生困境”。
一位来访者分享了她亲身经历:
“高三那年,同班的一个好友因为生病回家休养。我和另外几个朋友都想过要组团去看她,但老师和家长都跟我们说:高考前的紧要关头,学习要紧,不要受这种事情影响……
然后,我们就因各种担心而打消念头:
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如果在休息时间偷偷溜出去,会不会被记名?
如果翘课,会不会被老师、家长痛骂一顿?
就快高考了,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影响成绩……
就这样过了2个月,有一天我下了晚自习回到宿舍,看到室友们都红着眼睛。我才得知,那位朋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我全身都像触电一般,僵在原地。
我们都不知道,原来她之前已经病得这么严重。我们都无比后悔,为什么连她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那天晚上,我们宿舍四人挤在一张床上,哭到了天亮。
到现在我都希望,回到那个时候,我溜出学校,提一袋她最爱吃的水果,和她说说话,拍一张合照
尽管过去10年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仍然十分内疚和痛苦。因为害怕被说成是“坏学生”造成的遗憾,这辈子都无法弥补。”
那些有“好学生心态”的人,往往会有这种错误信念:“只有获得他人的好评,我的人生才有价值”。
明明自己是被迫关进了“好学生”的笼子里,却还在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让别人不高兴,迟迟不敢挣脱束缚。
好学生心态,正在席卷这一代小孩
据统计,北大每年有高达304%的新生厌学,另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这是因为,有些“好学生”的自我价值和优越感,都是建立在“你学习很好,你很听话”的评价里。然而,只可以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又怎么会快乐呢?
由于“好学生”们从小得到的大都是正向反馈,长大后,他们为了得到好评,会不断努力,拼命地内卷。
如果不被认可,就会认为都是自己的问题,觉得努力没有意义,存在没有价值。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心病”。
一位高考状元自杀未遂后曾说: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好学生”都会这样。由于人格特质、家庭养育模式,以及获得的支持不同,一些人有“高成就动机”。他们喜欢挑战,取得新的成就时,也会感到很开心和自豪。
而“好心态受害者”们,往往不是发自内心想要取得更高的成就,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学生形象”。
“填鸭式”教育,教不出“好学生”
豆瓣上有一个叫做“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小组。成立2个月时间,却已有3万多名成员。“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存在如此普遍,令人震惊。
很多“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在叙述经历时,大多离不开原生家庭。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词——“填鸭”。自由快乐地觅食本是鸭子的天性。但因为要卖个好价钱,它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标准体重”。所以养鸭人要对它们进行强制性人工填食催肥。于是鸭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禁止自由觅食了。
刚开始被填食时,小鸭子们个个都会惊恐万分,避之不及。可养鸭人会迅速抓住鸭子,把一根长长的管子伸进它们嘴里进行填食。不一会儿,鸭子们的胃,就被填得满满的。鸭子们是弱者,它们完全没有办法逃避。
就这样,每天六小时一次的一日四餐,时间久了,小鸭子就不会自己觅食了,即使把食物放在面前,它也不会吃。甚至还会乖乖排队等着被填食。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发现,很多“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就像这些小鸭子。
这些孩子为了成为父母、学校、社会所认定的标准的“好学生”,不断地被灌输他人所认定的知识、观念和一切行为准则。这种“填鸭式教育”,令人不寒而栗。
其实我们和小鸭子一样,本来是会自己觅食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会探索自己该怎么做。这些是不用教的,而是本能。但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却无法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对待。
他们往往会认为: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属于我们的;
我们把孩子辛苦养大,孩子就要听我们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看到的,我们的经验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殊不知,如果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思想,把孩子的意志和自己的意志融为一体,不仅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还会让他们在这些所谓的“控制”和“服从”中,慢慢丢失自我。
如何摆脱好学生心态?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们的痛苦,往往很难被人理解。
因为在别人眼里,“好学生”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你已经很好了”的意味。所以,当好学生申诉ta们的痛苦时,许多人的反应仍是半带讥讽的:
“都这样了还痛苦,那到底要怎样才叫幸福?”
“这是凡尔赛吧?天之骄子还焦虑抑郁,那叫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怎么活?”
认知疗法的代表人物贝克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而改变的根本,就在于重建一个人的核心认知信念。
你可以尝试调整自己对“好学生”的核心认知信念。比如——不是一定要成绩好、听话,才是好学生。
不要觉得:我必须成为优秀的“好学生”才有价值,否则人生就完了。
实际上,你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你并不是父母或者任何人的附属品,你就是你自己。
刚开始可能会很难,甚至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正如康德说的,“谁也不能迫使我以他的方式获得幸福”。
终有一天,你可以真正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父母、为老师、为领导、为伴侣、为任何一个其他人。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原野。选择在哪里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生而为人的自由,也是人类最大的权利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