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字的含义古代文,和现代文.

"情"字的含义古代文,和现代文.,第1张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根基于中国古代人伦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伦情感本质就自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本质;由于“乐”、“诗”抒发人伦情感方面很早便自觉与成熟,也由于孔子的理性概括与引导,使的“乐”、“诗”的“情”的本质规定成为后来因“乐”、“诗”而生发的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也获得了“情”的本质规定。

文论是文学实践的理论形态。“情”的文学艺术的原创意义体现在文论中,则在于它具有范畴总领意义。也可以说,“情”的文论诸范畴的总领意义,正证明它的文艺原创性。

  “情”的范畴总领意义可以从思维形态、文论范畴发生及范畴构成角度加以论证。

在现代汉语中情的定义是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绪。~怀。~操。~谊。~义。~致。~趣。~韵。性~。~愫(真情实意)。~投意合。~景交融。

  ◎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人。~书。~侣。~诗。殉~。~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

  ◎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欲。发~期。

  ◎

私意:~面。说~。

  ◎

状况:实~。事~。国~。~形。~势。~节。

文学艺术:为心灵演绎 

在台湾新竹,英国钢琴家贺夫指导钢琴大赛获奖者的大师班上,一位高中女生上台,乒乒乓乓以又强又快的灵活手指,弹奏了李斯特的第十号超技练习曲。曲音落下,贺夫好一阵子找不到话说,勉强称赞:“完全没有热身,一上台就能这样弹,很不容易呢!”

其实那个女生并不理解曲子的用意和内蕴,也不知弹这首曲子需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感受,不过是钢琴技术的展现而已。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而现在好多学钢琴的孩子,指法虽娴熟,但情绪完全游离在曲子之外,为弹而弹,不知美妙的音乐来自心灵,也需用心灵去演奏。

这让我想起自己写东西,演绎文字是我生活的一种需要,我喜欢音乐在身边疯长,堆积的情感缓缓诉诸于笔端,沉醉其间有一种甜蜜的忧伤。我从一个故事延伸到另一个故事,在一个又一个角色里穿梭,文字需要感情的喂养,断桥上,演绎的'爱情与我绝缘?长堤上漫过的孤独与我无关?十指划过琴弦的疼痛,暗夜里我听见泪水落在键盘上细微的声音……只有经过情感浸润的文字,读起来才会感人。

朋友喜欢我的文字,让我淡谈为文的技巧,我盯着键盘,一片茫然……我想起贝多芬,特雷蒙男爵曾说:“贝多芬的钢琴技术并不准确,指法常有错误;音的性质也被忽视。但谁会想到他是一个演奏家呢?人们完全沉浸在他的思想里,至于表现思想的手法,没有人加以注意。”

但我们有时更爱别的宝物。写作教学时,支离破碎地讲段落章法主题思想等,从不讲灵感,讲感情的投入,这是不科学的。凡有过这方面体验的人,都曾体验到它的美妙和给人带来的激动和狂喜,一种常规思维无以抵达的境界。

读屠格涅犬的每一篇作品部是深情如烛泪,纯真如儿歌。他的小说总有火一般炽烈的感情,让我们感觉到他在文字里燃烧自己,又是那样纯净,董桥言:念他的小说,有时如同看湘绣或苏绣。我们从其精致中可窥出作者投入的热情。为心灵需要才去写,有时寥寥几笔足以感动人。

文学艺术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安静,为H己建立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天堂,让灵魂有一片纯净的天地,在那里汲取滋养,繁衍生息。太注重技巧和章法了,便失去了艺术的神韵,变得同开车学习驾驶技术没有什么两样,没有触动内心的琴弦,为别人演奏,为着某种目的而写作,艺术便沦为了技术。

  语言的层面:是指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四个层面。

  1、语音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节奏 韵律(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和押韵等。

  2、文法层面:文法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创作的法则,这里主要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词法,即字法。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句法即炼句。

  中外古今的大家,都是炼字炼句的高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就曾对他的优秀弟子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福楼拜身体力行,在其传世之作《包法利夫人》中,就写下了不少闪光的字句。而莫泊桑更是牢记老师的教诲,孜孜以求,终于成为炼字炼句的高手,其不朽之作《羊脂球》、《项链》等更是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苏俄著名作家契诃夫在与人交谈时,对于听到的妙词丽句,他总是将它们迅速地记录下来,然后认真锤炼铸进自己的文章。而阿.托尔斯泰凭着别人送给他的一本法院审问犯人的记录,从中感受生活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俄罗斯语言,依靠这个宝藏,刻意炼字炼句,成功地写出了流专千古的不朽佳作《诱惑》。

  篇法。

  历代诗家均重视章法 。

  3、辞格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比喻、夸张、反复、反讽、象征)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4、语体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言体式方面,指在一部文本中为着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而综合选用两种以上文类或体式时呈现的语言现象。这里的文类(又称体裁)涉及小说、诗、散文诗、散文、日记、快、文件、档案、表格和图案等)体式是指较具体的表现方式,从主体与对象关系看有独白体,对话体,杂语体,复合体;从言语资源看有文言、白话,规范语、外来语等。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说乡下俗语。

  鲁迅《肥皂》文白混杂。

  第二节 叙述的心理蕴含

  一、 叙述行为―――言词建构的迷宫

  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当人们将言词用于叙述时,言词的功能就改变了,言词暂时退出了实用交际领域,成为叙述的媒介和材料。)

  叙述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叙述行为简言之是运用言词的行为,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那它为什么要借助于言词,它的心理依据就是因为言词是原初社会的人类最容易,也最便利就能获得的材料。它同时又是最实在最方便的交际工具。叙述行为运用的言词材料来自人类自身,垂手可得,又很容易进行创作和改造,因此它必然会被选中,承当起这一任务。

  二、情节―――渐进的唤起功能

  心理唤起:实验审美心理理论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地调动起来的,无论是从作家创作角度讲,还是从读者接受的一方来看,都有一个心理唤起过程,即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由缓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三、叙事句法的含义

  第三节 技巧的心理蕴含

  艺术技巧的心理蕴含:主要是指的艺术的发生以及作家、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的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原因,动机及其一般规律。

  一、节奏的发生与人类的原始情绪

  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物。

  动作思维:是与行动未完全分化的意识活动,它不能在头脑中进行预想,而是在行动中思维,用动作来表达,是一种主要受本能支配但又不同于本能的心理反应。

  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具有什么作用?所谓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当是源于节奏这个命脉;而所谓“三位一体”,是指诗歌、音乐都存于舞蹈这一母体。“三位一体”艺术现象深刻而又充分地表明,节奏这种艺术技巧,对人类艺术的生成及其样式的产生了多么独特而又巨大的作用。节奏是从人的生命情绪里流溢出来,而非外在的人工技巧,所以,它本身就是艺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正是节奏不同于其他一般艺术技巧的地方。因此,任何艺术都不可没有节奏。节奏失当,艺术的生命整体将遭到严重的损害。

  二、模仿与人类的模仿冲动

  表象:是指人们所曾感到过的事物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未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效仿性模仿:是一种低层次的模仿,人类独具的模仿是一种高层次的“延迟模仿”。

  所谓延迟,是指一种位移。即对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的事物作出反应。这种超越了给定对象的模仿行为的发生,便使人类从单纯的感知运动水平向心理表象(想象表象)阶段演进,而这正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前提。 这种模仿即使被模仿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也能发生。仿效性模仿和延迟模仿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从仿效性模仿到延迟模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作为艺术先导的舞蹈,还是造型艺术的雕刻、绘画,抑或是文字的发端,都始于直观形象的摹写。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艺术美的创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模仿的促进了手的进化和技能的提高。其次,模仿的活动培养了原始人捕捉形象和鉴察形式美的眼睛。第三,模仿的操作锻炼了人类祖先的审美心理素质。因此无论从时间发生的先后来说,还是到审美心理的形成的影响以及所达到艺术创造的水平而言,模仿都具有一种“启蒙”性的意义。模仿对原始艺术的写实特征有什么影响?模仿给人快感,是模仿成为艺术创造技巧的内在原因,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模仿对于原始人来说,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技巧,它决定了早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基本特色和属性——写实主义。越是接近艺术发生的日子,写实的风格就是突出鲜明。

  三、拟人与人类的原始思维

  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具有同一性的。“拟人”作为一种艺术技巧,直接脱胎于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它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最典型的“原始——儿童”意识。甚至可以说,“拟人”最初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四节 母题的心理蕴含

  一、什么是母题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

  母题与主题的区别:主题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中心观念或支配性观念, 这个中心观念可以直接说出,也可以不直接说出。所以凡文学作品都有主题却不一定都有母题。

  母题是19世纪在故事学研究领域形成的一个主题学概念,在各研究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母题有时翻译为“动机”,它来源于拉丁语言movere,母题在英语中写作motive。意思是致使某事发生并且使之进一步发展。批评家经常在以下几种意义上使用该术语:一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主题或情节的最小单位。托马舍夫斯基指出,经过把作品分解为若干主题部分,最后所剩下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主题材料的最小单位。如“天色已晚”,“英雄牺牲了”等等。二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某些因素。如《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灰姑娘》、《云中落绣鞋》等民间故事,就存在着“母爱”、“蛇崇拜”、“反抗”、“变牛”、“英雄救美人”、“魔鞋”等隐喻母题。三是指对不同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或题材的延续性、一致性的概括。因此,文学母题是文学发展进程中反复表现的共同主题。如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流露“惜春”、“伤秋”的母题,而它们又通过太阳、月亮、河流、落叶、枯草、白发等意象来表现。又如爱国、思乡、怀古、恋人、复仇、报恩、也是中国文学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文学母题。

  二、母题的文化心理蕴含

  先看母题形成的社会因素。

  母题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母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中国诗歌的时间母题,是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对于时间特别敏感。中国历法、医学、哲学很重视时间对农业、人体、生命的影响。这种敏感的时间意识渗透到诗歌中,便形成时间母题。日本学者松浦友久通过《佩文斋咏物诗选》、《艺文类聚》等书发现,中国诗歌中咏春秋的诗歌比咏夏冬的诗歌要多得多。因为春秋之季节更能引发诗人感时叹世的情怀。除了春秋时令以外,古代诗人往往喜欢用夕阳、残月、河水、朝露、野草、落叶、白发、古道、荒原、废墟等意象表现时间母题。可以是月亮:李白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可以是夕阳:曹植有“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可以是白发:谢灵运有“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李白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有“星霜玄乌变,身世白驹催”。上述时间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被反复书写,是由于农业生活经验和内向稳定生活方式所致。

  母爱母题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母题,是因为它与中国社会注重血脉亲情、家庭伦理存在必然联系。鲁迅的《祝福》、巴金的《幻灭》、冰心的《繁星》《春水》、陈衡哲的《一支扣针的故事》、庐隐的《海滨故人》、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丁玲的《母亲》等作品所要揭示的母爱均源于中国社会历史,即生活客体共同的本质决定了该母题的形成。其他如悲秋、思乡、爱国、孤独等母题,也是在民族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

  再谈母题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母题的形成也离不开人类或民族文化心理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母亲变牛的母题与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观念有紧密的联系。松、菊、桃是陶渊明诗歌的原型母题。一般人认为,这是他理想人格的象征表现,其实是道教长生信仰文化影响的结果。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后来被道教所接受,成为长生不死的原型意象,陶渊明之爱松,是受道教影响所致。《杂诗四首》之四云:“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这首诗歌是借松意象阐发道教长生不死的母题。中国文学“死亡”母题有儒家“不朽冲动”、道家“物我同一”和杨朱享乐主义三种类型。(教材242页)

  母题与人类普遍心理或民族共同心理因素有关。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曾运用原型理论分析文学母题。我们也可以运用母题理论研究原型。就是说,母题与集体无意识原型密切相关。例如,轮回母题的形成,就是原始人关于“太阳再生”这种原始思维观念的体现。又如悲怨作为中国文学的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是中国专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命力受压抑、群体超稳定心态被扭曲的结果。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诗经》“变风”“变雅”、汉乐府中的丧乱歌辞、元杂剧《窦娥冤》等,是生存、安全需要受挫的悲怨抒发;岳飞《满江红》、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作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受挫的悲怨表现;曹植的诗歌作品则流露了尊重需要受挫的愁怨;屈原的《离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是自我实现需要受阻的悲怨。可见,母题的形成,是普遍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文学母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

  三、原型意象与惯用语

  原型意象:

  原型是与母题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并且作为母题的常见语码载体。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有两点值得特别强调:1、原型所对应的是人的无意识心理,而不是有意识心理。2、依据荣格观点,原型是集体无意识而不是个体无意识的表现,因而从原型意象中解读出来的应当是集体无意识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或者是集体心理借个体心理而表现出来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弗洛伊德的学生)不满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进而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对老师的理论有两大反驳:一是他反对把性欲当作唯一的精神动力,二是反对把无意识仅仅归为个人无意识。荣格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个人在梦中或幻觉中遇到某些意象,不光是他们个人经历过的事情,还有祖先经历过的东西。譬如,人类祖先常用竹竿等来象征男性生殖器,而这种象征意象也常常出现在个人的无意识中。荣格由此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推而广之,认为一切人类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都是“集体无意识”的复现。这样,他就把文学艺术的对象归结为“原始意象”。所谓“原始意象”,在荣格看来,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先于个人无意识的永恒存在的精神本体。

  荣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不见原始意象,但在原始神话中就储存着原始意象(神话是原始意象的幻象),如黑夜的精灵、神秘的魔力、神圣的天堂、奇异的鬼怪等。伟大的艺术就是从神话中获取原始意象的,如歌德的《浮士德》中的魔鬼、天使、黑狗等原始意象的呈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脑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化,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反复,在人脑结构中留下了生理痕迹,形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通过遗传而获得积淀,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一种本能。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于文学创作对象研究的借鉴意义,最重要的是把创作对象的探索从现实生活意识层面转移到人类集体无意识层面上来,抛弃了弗洛伊德性本能的解释。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我们祖先生命的残迹”,深潜于每个人内心,成为文学创作的深层根源。艺术家具有二重性,现实中他是个人,而一旦进入艺术创作便成为“集体的人”。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深层对象就是“集体无意识”。当作家头脑中这种潜在的 “原始意象”一旦被某种表层的创作对象唤醒,他们就可以不凭借个人的经验就能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始意象”的创作。

  然而,他把深层心理经验作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解释,并把文学对象完全归结到这种神秘的心理经验上去,也就否认了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谬误也是明显的。

  第一,他认为 "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遗传对人脑结构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但人脑结构本身只是无意识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并不等于无意识。无意识作为一种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他的这种说法似乎认为无意识可以离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单独存在;

  第二,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否定了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内容。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一些性格 “内向”的人,他们由于不能适应外部世界或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而转向自己内心深处,从“集体无意识”中获得创作灵感。这不仅不完全符合创作实际,而且这种观点还会使作家缩小自己的创作空间,未必能够创作出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他的“集体无意识”观把作家看成是“集体的人”,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把作家看成是 “生物的人”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他把作家个人及其创作潜能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尽管他还不承认其中后天的社会实践因素,但他的这个观点比弗洛伊德的自然本能的创作动因多了一层历史性与社会性。

  其次,荣格认为,艺术作品的幻觉经验不是来源于个人经验,相反个人经验从属于幻觉经验,这是由前面的论述所必然得出的结论。在这一点上又一次表明了荣格对弗洛伊德将艺术作品的来源归因于个人经验的立场的批评。荣格认为:“幻觉代表了一种比人的情欲更深沉更难忘的经验”,因此它是艺术作品的真正素材来源。艺术作品的这一素材特征同时也表明,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取材于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是取材于内部心理经验。荣格认为,毕加索的非客观艺术就是取材于“内”的,这个内并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从内部影响我们意识的无意识心理世界。艺术作品既然取材于原始经验或幻觉,它当然就是原始经验或幻觉的表现,但荣格认为由于这种经验深不可测,因此需要借助神话想象来赋予它形式。

  我们借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中国魏晋隐逸文学思潮很有意义。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卜疑》、《述志诗》、《幽愤诗》,潘岳的《在怀县作》,左思的《咏史诗》,陆机的《思归赋》,张协的《杂诗》,郭璞的《游仙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归去来兮辞〉〉,等等作品呈现着一个永恒的精神原型——隐逸原型。隐逸精神原型是指魏晋时期作家心理结构中积淀的追求退隐的集体无意识,它源于老庄超功利的道隐无形意识。换句话说,隐逸原型就是道的原型,是对此在世俗功利的超越,同时也是对生命本体的把握。因此,从隐逸原型去分析魏晋隐逸文学思潮,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惯用语:是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如在中国文学史中,表现时间之流逝常常用“逝者如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惯用语与原型意象的区别是:前者常常是一个陈述式词组或短句,而后者则是一个名词性的词或词组。

  母题的意义:首先,文学母题具有积极意义。文学母题体现了人类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例如,《诗经》中的民俗、德操、人格、时局、家国、身世、爱情、青春、亲情、友谊、人道等母题在后来的文学进程中反复出现,由此可以梳理我国古代文学的继承发展规律。文学母题研究对于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母题具有消极意义。由于文学母题所包含的主题因袭因素比较明显,容易造成题材单一、思维僵化和主题雷同的倾向。例如,武侠小说中的寻宝、复仇等母题,造成该类作品的模式化、雷同化的倾向,不利于小说的原创性与艺术性的正常发挥。又如因果报应母题在小说中不断出现,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便于艺术创新。 第五节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及其心理蕴含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学关系

  1、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

  2、形式对题材的深度加工

  3、题材作为中介概念

  4、题材吁求形式

  5、形式征服题材。艺术形式征服题材。作家通过强调这一点和忽视那一点等艺术形式的深度加工,便形式征服题材,让题材归顺形式。

  二、“对立原理”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

  对立原理与艺术活动

  对立原理在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中的运用

  三、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辨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形式情感通过下列三个阶段来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第一阶段,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兴奋。

  第二阶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感与题材反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正是艺术形式的征服作用和分隔作用,使视点由有功利目的视点转换为超功利目的的视点。正是艺术形式的作用消解了直接的功利目的,而形成了无关功利的审美聚焦,使夹带着泥沙的不可控制的自然情感之流注入深潭,得到控制、回旋与缓解,进而变成审美情感的清流悠然倾泻出来。第三阶段,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通过上述说明了形式情感征服、消融题材情感,导致了我们的情感沿着兴奋--缓解,阻滞——舒泄、升华的路线前进,而这条路线的终点就是人们渴望的,能够给我们心灵以安慰的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窗外的鸟鸣声越发清脆,绿叶碧窗掩映,我在这一刻停止了回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感的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的情感

 着名作家刘心武曾说:“人的一生有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失其一者,是为遗憾;失其二者,是为可怜;失其三者,枉活一生。”因此,人生不应仅仅储蓄金钱,还应储蓄情感和学识,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是真正的富足。

 伴我成长——亲情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与生俱来的情感——亲情,它就像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没有尽头;它就像一个没有边缘的传说,让人猜不透下一秒的生命;它就像一个美丽玻璃瓶,单纯的没有任何杂质。它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梦,让人在它爱的鼓励之下奋斗前进。人的一生有了它的陪伴,就有了无数的前进的动力。我们因有它而骄傲,我们因有它而自豪,我们因有它而加快脚步,向更璀璨的未来迈进。

 生死与共——友情

 俗话说的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在你最无助的时候,是谁奋不顾身的帮了你;在你最伤心的时候,是谁倾听你满腹的伤痛;在你最堕落的时候,是谁排除万难拯救了你是朋友,是你最在乎,也是最在乎你的人。没有什么能比朋友更贴近你的心,没有什么能比朋友更值得珍惜的。朋友不是金钱能换取的,朋友像是一帆在大海上远航的帆船,为你挡风遮雨,帮你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一生中有这样的友情还能有什么不满足

 爱河长流——爱情

 虽然我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但我知道,爱情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爱情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有的是像流水一样延绵不断的感觉;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有的是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话也不用说,慢慢的一起走下去,走过今生今世,来生来世。

 当我们踏上人生这个漫长的“旅途”时,我们就与生命签下了一个“契约”,在这“契约”的保质期内,我们要遵守我们的承诺:亲情、友情、爱情,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埋深……

 有时候的情感

 一个人,,一杯茶,一首歌,一切看上去好似很不错。但心情如往常许多时候一样,很糟糕,真的很糟糕。表面很开心的生活着,其实内心很苦闷,总有太多的事情事与愿违、无能为力,除了逃避,我只有装作漫不经心,毫不在意。一个人发呆的时候,总会回想那那许多失去的东西,如青春,如记忆。明明很真实的感觉到它的存在,伸出手,却抓不到任何东西,只能在心灵最深处,留下一道道的痕迹。

 安静的时候,总是会让我看到太多现实与向往的距离,糟糕的心情,也如此刻欣赏的这首伤感的音乐,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放影。也早已在逆来顺受的生活中习惯把太多的话放在心里,独自体会,更习惯了把所有的不开心深埋于心,苦苦坚持,苦苦支撑,只想独自一人慢慢享受着所有的郁闷和喜悦。一生之中,应该经历的始终要去经历,所以每每碰到郁闷的事情,我总会无言以对,苦笑面对。

 太多太多的人让自己闹心,太多太多的事使自己郁闷。心,也在一次次的经历后变的如此狼狈,在一次次的挫折后变的无所谓。很多时候,我心在彷徨,也在努力的在想,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许多人受伤看过太多的朋友和我一样,总是喜欢把不开心的事情沉积于心底,带着郁闷的心情,背负着太多的东西螨跚前行。我也清楚的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会被迫打开心结,把所有的心情全部拾起,心至谷底……

 不开心的时候,总是没人能够真正了解,这种感觉就如自己被全世界所遗弃。路,走到尽走就没了,缘尽了,就应该学会怎么去放弃。有的时候真的不懂,为什么满是承诺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有时也真的好想,走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卸下所有包袱,独自去丈量那连自己也不知道会通向何处的路,开心的时候,一个人开心,伤心的时候,独自哭泣。

 明天,又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明天我不可预知,也不能确定。唯一知道的是,自己需要学会安静,学会把握,独自一人,慢慢前行……

 情感的微妙

 “清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山涧的清泉缓缓前行,驶进小河温暖的怀抱,随着小河归属大海。

 一切均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正如人世间的情感,由缓到急,再到起伏不定。让人琢磨不透,却又让人情不自禁。

 鸟儿生来就会飞翔,鱼儿生来就会游泳,马儿生来就会奔跑,人生来就会动情。

 母子之间有亲情,朋友之间有友情,男女之间有爱情,面对伟人有崇敬之情,面对恩人有感激之情,面对处于为难之中的人有同情之情。人世间的情感纵有千种万种,却又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正因为有爱,才会有门前的守望,母亲节里的百合花;正因为有爱,才会有肝胆相照,同生共死;正因为有爱,才会有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正因为有爱,才会有雪中送碳,人间遍地是温情。

 人类的感情微妙非常,时起时浮,虽然摸不着,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切皆在不言中。

 穷楼明月,天涯海角,铁马冰河,落红枯黄,浓郁的诗意悄然升起。“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穷楼欲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唉鬓已先斑。”

 人类的情感千变万化,每一种行为其实也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比如思念一个人可有痛苦、欣喜、惆怅等多种感情组成。想念却看不见就会痛苦。看不见却会时常憧憬美好的未来,喜悦就会随之产生。当感叹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时,无疑就会惆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爱建立了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牛郎织女般的爱情;爱造就了一个英雄男儿奋不顾身跳下高桥拯救落水少女;爱支撑着一位伟人携手百姓拯救灾民;爱激起了一代又一带中华儿女扞卫祖国疆土,推动祖国发展。

 情,人人都有,谁能无情。有情就有爱,有爱人间就会有温暖。

 “让我们手牵着手,献出我们的爱,苍天无情人有情,人在青山在。”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喜欢文学近十年,却一直没能明透文学,什么是文学?

正统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当文字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

一九年六月后,我退出了。缘由是自己脑子里“文学”微乎其微,不足以对得起热爱文学的身份,被赋予思想和情感的文字,缺少了艺术美,少了几分技巧,也少了文学的味道。厌恶口水话,却自陷口水文字。

沉寂了两年,我没有去看书,没有去刻意学习文学作品,甚至脑内的文学更少了,我甚至快放弃文学这条路了。慢慢地,标签上热爱文学褪去了,后来生活给了我感悟,又出现热爱文字的标签,后来每每介绍自己,热爱文字是众多最渺小的。

再看看以前的文字,全是千篇一律,陈词滥调,深陷情感漩涡,所以表达的文字看起来也是无力,除了能看出是汉字和几分颓废线,没有什么干净的了。

去年回家陪爷爷散步,路突兀大雨迁徙故地,拉着爷爷躲桥下,雨滴顺着淋湿长发贴着上衣往下落,那一瞬间仿佛听到雨滴在说“告辞告辞,各自为安”,有种不舍的感觉却还会相遇的时空。

那从以后,正式从凉亦久更名为夏辞雨,

我又回来了!

"因为一句话爱上一本书"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可能因为书中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而对一本书产生深厚的情感或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候一本书中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可能触动了读者的内心,激发了情感共鸣,引发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让读者产生了对这本书的喜爱。

这种情感可能是由于书中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表达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价值观、人生哲学等,让读者感到共鸣和认同。这样的情感连接可以让读者对这本书产生强烈的兴趣,想要深入了解书中的内容,甚至可能对这本书产生深厚的情感依恋。

这种情况在阅读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书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沟通的力量,可以触动人心,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可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深厚的情感与一本书产生特殊的关联。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一句话就足够让人完全了解一本书,因为一本书通常是由复杂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元素组成的。但一句话或一段文字确实可以在读者心中点燃对一本书的兴趣和情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去了解和喜爱这本书。

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艺术,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艺术?

艺术可以陶冶人类的情操,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文学艺术还可以很好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如果没有文学艺术,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死气沉沉,那些文学作品就像时间走过后留下的痕迹,很好的反映出当时也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景。

结合西方文论,谈一下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艺术。在线急等!

你好,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于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谑”。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藉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枣《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有意义的诗歌。当然,这仅仅是原始的诗歌形式。后来还有不少民歌保存这种形式,句末常常带有呼叹作用的声符,如“兮”、“猗”之类。但这个声符的作用已经不如原始诗歌组成部分那重要。社会生活日益复杂,语言日益发展,这种诗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语助词的呼叹词,其作用几乎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间有保留这种原始性的,有如梁鸿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个感叹词枣“噫”字,那是很少的。这样的结尾形式,如果我们不从原始诗歌的发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它并不是一种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遗留,作者有意识地加强诗歌句尾的节奏性和呼叹作用而已。《诗经》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不可想象,原始人刚刚学会说话,或者还没有创造任何记录语言的简单符号的时候,会出现什单纯的文学作品。因此歌舞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就成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例如《吕氏春秋·古乐篇》的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又如《河图玉版》也有一段记载: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由此可见,远古时代的歌舞总是互相结合的。“投足”是一种舞的姿态。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个人吹着竹筒,被发而舞,这正是歌舞和音乐相结合的最好的说明。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并没有某种单纯的文学独立存在着。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本是一种生行的重演,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的回忆,也可以说是生意识的延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因其中显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因此,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六(古肉字,指禽兽)。从前有人认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弹歌》如此,即如上文所提到的葛天氏之乐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什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显然因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时的人们所最珍贵的东西。了表示它和生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最恰当的。可以联想到,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点类似。(注:参考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第90页。鲁迅译。)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虽或出于后人的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名称,也显然符合古代劳动人民的狩猎、牧畜和耕种几个阶段的生活内容。而所谓“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们对于生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总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而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他们的集体生劳动分不开的。原始人不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认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主观的意志随便改变。他们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企图用它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甚至企图用它去影响神,以达到某种愿望;于是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来使用。目的是了满足对现实的要求,而方法则是把人们的能力加以理想化。这是属于艺术的创作。例如相传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枣《礼记·郊特牲》虽然是以祝词的面貌出现,但本质上实具有“咒语”的作用。因从词句上看,与其说是祈祷,不如说是命令。这里,作者在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他如相传舜的《祠田辞》(《文心雕龙·祝盟》),以及淳于髡所述的《田者祝》(《史记·滑稽列传》)等,都是想通过诗歌形式的语言来达到某种幻想的目的,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所以说,诗歌的发展,又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密切关系。散文的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以文字其必要的条件。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生于既有文字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了散文的发展。散文本来不用韵,但它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也要求简短、精炼,便于记诵,所以往往有节奏、有韵调而富于诗的味道。先秦散文中常杂有大量韵语,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例如:无偏无颇(注:古本作“颇”,今本作“陂”,乃唐开元中所改。),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常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枣《尚书·洪范》又如: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枣《周易·系辞传》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枣《周易·系辞传》凡韵语部分,大抵也就是语言的旋律最自然、音乐性最强烈、词意最精粹的部分。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散文发展最初阶段的特点

人类如果离开了文学艺术,人就不是高级智慧生物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O(∩_∩)O~

什么是文学艺术

文学就是语言表达的艺术,用文字将意识实体化,并与人分享,获得共鸣或是反对。其实,艺术本来就是不真实的、存在于意识而无法很好的阐释、解析的,否则那就不是艺术。其实比起什么是文学来,文学的意义更加难以解答,但是只要它存在着,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影响。每个人都可以对文学有不同理解,就好比一万个人看见今晚白蒙蒙的一弯月亮会有一万种不同感受一样。希望你不要深究什么是文学,你不会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只有最基本的简单概念。我相信你也是艺术的,但愿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失真我。

为什么时常说到“文学艺术”,艺术不是包括文学吗

文学艺术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来讲,指的是“文学艺术”学,即“文学艺术学”不是指“文学”与“艺术学”的简单合并,而是指关于“文学艺术”的学科。

文学艺术学着重文学艺术的探讨,致力于把握文学艺术的性质、规律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对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的赏析及作家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文学艺术学专业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研究,而是延伸到影视艺术、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从而使文学艺术学专业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文学艺术学”通常也简称为“文艺学”,而“文学艺术学”一词的鲜明性、包容性体现了这个专业的特色,且能够避免人们将文艺学误解为有“艺”无“文”的偏差。

文学艺术为谁服务?

主席说过:“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

为什么毛子的文学艺术那么让人沉迷

不是不想抢,而是没能力抢。一块像西伯利亚一样的其他国家到不了土地没人抢,但是向南极这样有那么多国家抢的土地,可没那么容易抢到。

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英国、新西兰、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巴西等10个国家的 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由于俄国并没有明确发现南极大陆的任何一部分,所以无权对南极大陆提出主权要求。

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新西兰7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挪威4国互相承认各自的领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国3国要求的领土互相重叠,各方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互不承认他方的主权要求;美、苏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他们自己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由于对领土要求的纷争,致使南极大陆成了多种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制定一个多边条约以缓解各种矛盾与纷争。1959年12月1日 ,阿根廷 、澳大利亚 、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3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由于所有国家的领土要求都是以经线为边界划分,为了防止其他国家抢到任何一个精度的土地,美国直接在南极点上建立了一座科学考察站。之后,落后于人的苏联只能绕着南极大陆建立了一圈科学考察站。这显示出俄国人对南极大陆的领土希望。

文学艺术包括什么内容?

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的定义

文学艺术,literature and fine arts

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广义的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艺术的好句

好词好句好段 优美语段语句

《诗经》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人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我翻阅纸张的指间滑落;记不清有多少支蜡烛,在我的凝视中化为灰烬。逝者如斯,我时时刻刻会听见自己对生命承诺的余音,感到岁月的流

转在渐渐稀释我的年少无知,我愿自己是一只上足了发条的时钟,在昼夜不停的流转中留下自己充实的每一刻。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或许是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自己缤纷多彩的梦撞碎;或许是天地的无情终归要将自己继日的辛勤当做泡影放飞,或许是许许多多的难以理解却又实实在在的障碍与挫折早已将意气丰发的拼搏与百折不挠的进击化为道道忧愁阵阵孤寂,那么就请在凄惨中反省我们自己吧!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也许你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终会翱翔蓝天。

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一切,微笑地去寻找生活的另一处阳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7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