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第1张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2、通过学生画思维导图,理清课文思路,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做批注,赏析“美景”和“美句”,感受作者“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4、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预习生字词,要求会读、会写、能理解意思。

2、画一幅思维导图,要求以昆明的雨为核心,将文中的内容整合成几大部分梳理出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场秋雨一场凉,时间已近深秋,大家对这一段时间的雨喜欢吗?(众说纷纭)有一个人却非常想念“昆明的雨”,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以下词语

菌子    择净  丰腴    黄焖鸡    辟邪    炽红

2、展示思维导图

看来大家预习的很充分,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学习任务学习本课:画一张导图、寻一处美景、赏一组美句。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的导图都带有独立思考的特点,很好。请同学们将各自的导图在小组内交流,将你们的思维导图整合成你们小组的最高水平,要让我们能看清本课的全部内容和思路。

找一组景

小组展示。

我们组是按照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来画的。

我们总结一下,这些应该属于昆明雨中的什么呀?

物。

课文只是写了这些内容吗?

不是的。

我们组从昆明的景、物、人三方面来画的。

现在全面了一些。

我们组认为本文主要写了昆明的景、物、人,还有情,有对昆明雨的想念之情。

这幅导图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还有更完整的吗?

我们觉得文中还讲了作者和朋友吃饭的事情,所以文章中不但写到了景、物、人,还有事情。

这些描写显出“杂”的特点,这是散文“形散”的体现,散文之“散”,既表现为所写之事多而杂,也表现为笔法灵活多样,有细描,有概述、点染,而且越是杂而灵活就越有散文味。

大家发现了没有,虽然内容多而杂,但是文章始终有一条主线索贯穿全文。

“我想念昆明的雨”。

找得准确,课文所叙人、事、景、物虽多,但都围绕着核心,即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这一情感贯穿全文,串起作者四十年前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昆明雨季的美好,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找一组美景

昆明被称为作者的第二故乡,他在40年后还对昆明的点点滴滴忘不了,并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很多美点。

屏显

景物的美

滋味的美

人情的美

氛围的美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看你能找出几处美点,并画出相关的句子,做做批注。

华可洋,你是怎么做批注的?

我一般用横线画出句子,在课文的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能不能用双横线或波浪线呢?

也可以。

一般在旁边写什么?

就是写我从句子中看出了内容或感受,比如第四段,我写的是昆明雨季很长。

不错,就是这样做批注的。

大家还可以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三角号做标记。

现在开始吧!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写批注。

集体交流。

我觉得“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的花”,这句写的是景物的美,这处景体现了昆明雨季湿润的特点,也表现了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

这句话还可以看出昆明的风俗。

我觉得“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句话也体现了景物的美,你让我感受到了色彩之美,明亮的、浓绿的,这让我们感受到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昆明。

说得真好!体会到文中的色彩!请你把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读出来。

指导学生重读“明亮、丰满、动情、深、长、浓绿、饱和、过分、夸张”等词语。

我觉得第七段中“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句话体现了滋味之美,让我们不觉垂涎三尺。

你能读出这种美味吗?

学生感情朗读。

“滑、嫩、鲜、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牛肝菌的特点,语言很简洁,是我们要着力朗读这些有表现力的词语。

还有美味吗?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你觉得这个“格调”高在哪里?

我觉得是味道好。

你能找出依据吗?

我觉得是颜色好,因为牛肝菌是牛肝色,而青头菌炒熟了,还是浅绿色,它的颜色比牛肝菌的颜色更好看一些,所以格调更高。

真细心,确实。青头菌与牛肝菌比较起来,青头菌炒熟之后是浅绿色的,色泽更加诱人。

请你读出这种格调。

学生重读“浅绿色、格调”。

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干巴菌,因为作者说“入口便会使你张口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句末的标点有点奇怪,你读出了其中的含义吗?

问号表示惊讶,叹号表示赞叹,这里的两个标点表明干巴菌的味道极好,让人既惊讶,又赞叹。

你能读出这种既惊讶又赞叹的语气吗?

几位学生读。

强调“这、这么”重读,“吃”的音调读得高一些?

学生集体朗读。

大家读出了惊讶又赞叹的语气。东西好吃,怎么会惊讶呢?

因为它长的不好看,教人怀疑:这东西也能吃?!

这里的特殊标点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问号表示怀疑,这东西都能吃吗?叹号表示惊讶,因为它长得太丑了。

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

学生朗读。

我觉得房东给我们送花体现的是一种人情美。

文中的原句是怎么写的?

“她时常给我们送去一些花。”

去掉“时常”好不好?

不好,体现不出房东的大方。

她的大方还体现在哪句?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的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看来房东真是很大方啊!她为什么给我们送花呢?

“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

这让我们看到了房东的什么特点?

她很吝啬。

这和前面又矛盾了呀!

他是怕乱摘,摘坏了就不好了!

花么,坏了就坏了,那有什么?

这房东是靠卖花谋生,所以很珍惜花儿,不希望我们弄坏花。

看来她很爱惜这些花,那为什么还给我们送花?

对我们好。

还希望与我们一起分享?

一起分享美丽的花。

确实,她也许是为了和我们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美。

大家继续说寻找到的美。

我觉得第十段中写的那些鸡的姿势是很美的,让我觉得鸡在下雨天没有办法觅食,所以就很悠闲的休息。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氛围?

轻松的、自在、闲散的氛围。

确实,鸡是这样的。那人呢?

人也很悠闲,因为他们居然在那个酒店从早晨坐到了午后。

作者在干什么呢?

欣赏周围的美景,比如看鸡在休息,欣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

这些所见不仅让作者感到舒适,还引发了作者的诗情,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诗。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来朗读。

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集体朗读。

大家的朗读体现了这种氛围很美,很轻松,我们更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同学们很有眼光,找出来了文中的多处美好,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季生活的热爱和想念之情。其实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只有仔细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发现生活的美。

屏显

那时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响个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以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的时候必须要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夏天多暴雨,暴雨一来屋顶噼里啪啦之声大作,老师讲课声完全被淹没在雨声之中。

———杨振宁

无情的炸弹冰雹一样从天空倾泻而下,观看的人群没来得及嗷叫一声便血肉横飞,人头在空中如飘舞的风筝,四处翻腾,当空乱舞。在昆明西门外潘家湾昆华师范学校附近聚集了大批外乡的难民和好奇的市民,日机28枚炸弹从天而降,当场炸死190人,重伤173人,轻伤60人。

    ———岳南《南渡北归》

这是作者当时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情景,可是作者对昆明的雨还是如此想念,因为他对生活进行了选择。

屏显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作者不仅能撷取生活中的美景,还能用精彩的语言来表达这些美。下面我们欣赏一组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赏一组句子

屏显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体会其中的特点。

学生朗读后讨论交流。

我觉得好像和人说话,很自然,很流畅。

你的感觉很准确,作者的语言有如大白话,好似拉家常。

我觉得语言很简洁,他说“气压不低,人很舒服”,就概括了雨季的特点。

我觉得语言有生活气息。比如:“中看不中吃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都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

你很厉害,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生活化特点。这种语言还可以引起我们的想像与联想,使我们更直接感受事物的形象。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踩破了的蚂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径松毛乱七八糟。”我觉得句中的“牛粪、马蜂窝、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就体现了生活化特点。

找得好,你开了个好头。

“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句话也写的很家常。

句子中两个感叹号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对杨梅特点的赞叹。

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这句话也体现了课文语言很生活化,没有过多的修饰,自然流畅。

这就是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如话家常的。高明的作家往往如此,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感情!

希望同学们也能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爱

#教案# 导语《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作的一篇抒情散文。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故事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三、理解词义

 1鲜腴:新鲜,肥美。

 2方比: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五、问题归纳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反复、抒情。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六、课文主题

 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煤’。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这段话首先用极富生活味的话语描写了一幅恬淡美好的画面。画面中,苗族女孩子穿着名族特色的服饰,用娇柔的声音吸引客人们来卖杨梅。杨梅甜,卖杨梅的姑娘也甜。给人一种安逸随和的直观体验,但也正是这种安逸、随和,这种贴近生活的烟火气,构成了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昆明情怀”。

紧接着,作者又细致的从杨梅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介绍。其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梅比作“烧的炽红的火炭”,形象生动的写出杨梅黑红的颜色,构思新奇巧妙,令人难忘。作者还将“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与昆明的“火炭煤”做对比,表现出昆明杨梅的不同凡响,表达对杨梅的喜爱,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对昆明的怀恋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