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口碑好:技术为内容锦上添花

李安新片口碑好:技术为内容锦上添花,第1张

  4D、3K、120帧/秒,这三组数字正随着即将上映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传进大众耳中。当一种全新的事物出现时,参照体系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评判两极化,李安领先了世界影坛20年的这一崭新的技术,也受到了同样的遭遇。此前该片在北美首映后,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一些尖锐的质疑尤其吸引眼球。不过,在11月6日的北京首映日里,国内绝大部分首批观众都选择坚定支持李安的技术革新,并在观影后以大量高分评价刷爆微博朋友圈。但也有个别观众直言剧情稍显平淡,亦或者对于新的观影效果还需要一定适应时间。

 为真实呈现国内首批观众的观影感受,小浪特地走访了拥有3D、4K、120帧/秒放映厅的博纳影城悠唐店,询问了前来观影的导演、演员、影评人和普通影迷的感受,并搜集整理了首批网络口碑。不吹不黑,各位观众盆友们可据此自行调整观影预期。如几位影迷向小浪表达的那样,李安探索的究竟是不是未来的正确方向,目前我们无法得知,但毕竟这样的观影体验难得一遇,试试看总是没错的。

 [总体好评]

 银幕仿佛变成一扇窗,技术为内容锦上添花

 **人程青松(看片前现场受访):我坐在第二排,一点不晕,身临其境,银幕就好像是一个我需要找掩体的地方,战争场面跟别的都不一样,挺刺激的。李安是一位非常有耐心、非常沉着的导演,他耐心地完成了一个需要耐心去看的**。之前美国评价不是很好,但目前大家的朋友圈评价都很高,如果好看的话,过几天去台湾还要再看一遍。李安导演我个人认为是目前华人里取得成就最高的,得过两次金狮奖,两次金熊奖,还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他还没有放弃借助新技术来探索,我觉得他非常有勇气,冲着这份勇气我来支持他。

 青年导演兰波(看片前现场受访):我来学习一种新语法,现在有没有新语法还不知道,主要来看看新形态。原著小说我看过,相比美国保守主义,我想看看李安能不能拍出一些新意来。因为以前伊斯特伍德拍过《美国狙击手》,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也有一定影响力,但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这个背景。**永远是艺术形态和技术手段的结合体,特效进步的话都要肯定,但不一定做得好不好看,总之先要有尝试的可能性。

 演员徐璐(看片后现场受访):内容和技术两个都有,技术摆在大家眼前了,内容也很棒,很感动。

 微博@方君荐**:高速运动流畅精准,视觉元素丰富绝伦,银幕仿佛变成了一扇窗户而不是一个放映设备,就像任意门一样通往另一个世界,太华丽太惊人了!

 微博@**调侃师:120帧 4K 3D的效果确实很惊艳,影片很细腻,慢慢渗透到你的内心,镜头的代入感很强,对伊拉克平民家中小男孩的眼神印象特别深刻,能让你感受到战争给下一代带去了什么。

 豆瓣@法兰西胶片:抛弃了一部分技法,甚至用上了初学者的俗套,为了让位给120帧+4K+3D的技术,让技术纳入主题的一部分,这是它最大的争议。之于我而言,它创造的最大快感是,我们这么仔细并且成功的观察到一个孤独、惶恐的人,并且付出了同情,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与我为敌。

 豆瓣@张未来:相比《少年派》,李安这次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估摸着是为了4K120帧的新技术让路。但是画面细节是如此清晰生动,让银幕中人呼吸可闻。这样观影的恐怖之处在于,画面给你造成的浸染,令你的情绪流露变成了纯粹的生理反应。你还来不及做出思考,就已经泪流满面。肉体在哭,却与大脑无关。

 豆瓣@SqualL:革命性的视觉技术背后,是一如既往李安式的细腻内敛的叙事风格,故事格局略显局促与平淡,但却直击人心。火爆酷炫的场面虽然不多,却仍然让人感受到战争和残酷和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在于能力的强大,而是在于他所作出的选择。

 豆瓣@小鱼:李安用自己深沉的东方哲学,拍了一部美国的主旋律**。过了知天命年纪的安叔更加平和却也锐利,看着安叔在台上说,**是他的梦他的信仰,他挑战新技术只是为了让梦更清晰,瞬间泪奔。见过那么多导演,只有李安说**是信仰,我才信。

 朋友圈@易东东:没看片前,片方介绍是“静水深流、回味悠长”。结果,看下来,一直觉得情绪很饱满,最后还流泪了,看完半小时心情才慢慢平复。这明明很商业很主流嘛!新技术的应用,确实需要适应,但不至于像外媒所说的非常不适。两场戏印象很深,一是大兵们排队在门口等悍马来接他们去中场表演;二是战争戏。“沉浸式”体验,我们值得拥有……

 朋友圈@梦依:真的比普通2D版本清晰明亮很多,感觉像是近视眼患者,第一次带上高度眼镜的那种神清气爽,很多细节被无限放大,作为观众就像跟主角做了一场梦。从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到人生鼎沸的橄榄球场,男主角心中对于战争的伤痛挣扎依然存在,但生命中总有更重要的意义需要探索,比如互相守护的兄弟情谊,比如因果轮回和人生的使命感。推荐一定要看120帧版本,这才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好呈现。

 朋友圈@川:所谓漫长的中场休息,就是一场虚情假意的嘘寒问暖。美国人民隔岸观火窥探战士和战争,把战争臆想成杀人游戏,枪支实践,政府利益,亦或者上升到美国精神,英雄主义,把战士当成展示品。但正如同120帧的功能性一样,那是战士们赤裸裸血淋淋的生活真相。这些不被理解的士兵被送去伊拉克的时候,他们就自成一国,从此别人再也无法平等地进入他们的人生。

 朋友圈@海海:安叔果然不忽悠,120帧是一个新世界,很特别的**体验——像进入主角的大脑里看他所看、想他所想、感他所感……信息量爆炸,从头到尾不太敢眨眼。但也不全关乎帧数,是一整套镜头语言和表演方式的变化,主题却还是李安式的理性与感性、纯真和世故、政治正确与不正确……且消化呢~这堂**课,我给120分!

 豆瓣@隐:一个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战争实在太大了,没有谁能说清楚它是怎么回事,**集中在一天之内信息量集中爆炸,可看下来思考一番,到底谁对谁错?每个人似乎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试图去理解这场战争,有人装作在乎,也有人毫不在意。

 微博@何小沁:技术太过出挑,以至于以往口碑相对淡化了内容部分,李安的叙事功力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无论见微知著的宏大命题,行云流水的空间转换,还是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包括对演员表演前所未有的考验,都处理得无可挑剔。

 朋友圈@不夜鱼:水泥管里的生死搏杀,那个被林恩割喉的伊拉克人弥留的最后一刻,伸手指向上空,眼神望向摄影机,他看到了什么?那一刻,坐在银幕前的我缩了一下,似乎不知觉间,成了一起杀戮的同谋。甚至,是指使者。120帧,4K,3D。叠加之后产生的画面,像是家电商场的顶配彩电试机。明媚亮丽,纤毫毕现。 却显得不那么真实。 或者,是一种人造真实。 看完全片,也终于理解李安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新技术。是试验,其实,也是一种反讽。关乎真实,和你被灌输的真实。这两者,绝对不是一个东西。搞了这么大动静,不过是想告诉你,眼见为虚。而主题,其实还是他一以贯之的自我寻找和自我发现。

 [技术存疑]

 清晰度过高需一定适应时间,个别镜头违背追求真实初衷

 管虎导演(看片后现场受访):技术没什么特别的,清晰度会高一点吧,以前的画面相对粗糙,这个太确定了。任何新技术都要有一定适应时间,3D一开始也要适应。

 豆瓣@Xastle:李安想做的是重现卢米埃兄弟创造《火车进站》时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舍弃了一贯理想化的镜头。真实感以及几处深景深内容量过多确实造成一种“出戏”的感觉。闪回对处理男主角和各个角色的关系还是有很大好处,可却违背了导演想营造真实感的初衷。

 豆瓣@赛珞璐:作为一个被技术驱动的项目很难评价,这意味着要被评价的已经不再是**的现在,而是**的未来。对这种更具情感渲染力、更危险的技术,我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感性上享受的同时理性上更倾向于拒绝。

 [剧情遗憾]

 剧本散乱不够圆滑,情感冲击有隔靴搔痒之感

 豆瓣@小鸭子:整体散乱,看着要批判了,最后又唱起主旋律。120帧会有种弹跳感,演员激烈情绪的感染力变得很强,比如哭,愤怒。剧本相当不圆滑,人物常常毫无理由地做出奇怪的事,恍如一群姨妈期少女。不敢相信是李安的故事。

 豆瓣@翻滚吧!蛋堡:并没有感觉到大家说的真实与沉侵式观影体验,除了中场秀和战争场面两场戏,整个故事也不适合用高帧的技术呈现,大量的闪回镜头都用简单粗暴的剪辑方式也很无语。抛开技术层面,故事太过平庸,主要还是围绕军人回归现实生活后的疑惑思绪,达不到反战的高度。

 豆瓣@芥末蘸酱:李安这些年执着于技术,着了魔似的推进其发展,这种创新精神的确是要承认,但他的表达实实在在是在倒退的,少年派时其实就已经暴露这个问题了,这次的创作相当保守,已经没法像他以前一样直击红心了,这其实和它的技术挺割裂的。

李安导演的经典作品主要有:

2019年,《双子杀手》。

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09年,《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7年,《色·戒》。

2005年,《断背山》。

2003年,《绿巨人浩克》。

2001年,《圣子》(广告短片)。

2000年,《卧虎藏龙》。

1999年,《与魔鬼共骑》。

1997年,《冰风暴》。

1995年,《理智与情感》。

1994年,《饮食男女》。

1993年,《喜宴》。

1991年,《推手》。

早年经历

李安执导了很多的**作品,他第一部**是《推手》,他凭借首部作品获得了第28届台湾**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给一个新人这样的奖项足以看出大家对他导演的这部**的认可程度。

1993年,拍摄剧情片《喜宴》,该片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李安凭借该片获得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李安导演的作品有《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 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执导了很多的**作品,他第一部**是《推手》,后来李安拍摄了剧情片《喜宴》,这是他执导的第二部影视作品,这已经让他获得了第43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后来又执导了《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 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经典**。

人物评价

李安的成功在于他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影片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对立,并采用了一种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又符合西方观众审美心理的叙事策略。

他的**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

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提供《理智与情感》(李安拍的那部)的英文剧本:

http://e-card51net/moviescripts/0114388_Sense-and-Sensibility_1995htm

这个剧本是Draft版本,与公映的版本肯定会有差别。

李安的十部经典作品:《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色·戒》、《理智与情感》、《喜宴》、《饮食男女》、《推手》、《冰风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1、《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是十大经典华语动作**之一,由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主演,讲述一代大侠李慕白退出江湖后引发的江湖恩怨的故事,该片是华语**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2、《断背山》

《断背山》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存在着复杂情爱关系的故事,曾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奥斯卡8项提名以及其他奖项。

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讲述少年派遇到海难后和一只孟加拉虎漂在海洋上,最终抵达大陆的故事,该片可享受极美的视觉体验,是李安十部经典作品排行榜第三位。

4、《色·戒》

《色·戒》改编自作家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女大学生利用美色接近刺杀汉奸易先生未遂的故事,影片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

5、《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由凯特·温丝莱特、艾伦·里克曼、艾玛·汤普森等实力影星主演,讲述了两个女儿对爱情的“理智”和“情感”态度,最后都得到了真爱的故事。

6、《喜宴》

《喜宴》是一部同性题材**,讲述了一名同性恋者为打发逼婚父母,与一位女画家假结婚的故事,曾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等奖项,是李安十部经典作品排行榜第六位。

7、《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讲述了在90年代,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儿回家吃饭的退休厨师,面临的家庭问题与两代冲突,剧中对美食的特写十分诱人,同时对两代人不同价值观的展现也十分细腻。

8、《推手》

《推手》是李安的处女作,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仅仅用了24天拍完。

9、《冰风暴》

《冰风暴》由凯文·克莱恩、琼·艾伦、西格妮·韦弗联合主演,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讲述了康涅狄格州一个中产家庭濒临破裂边缘的故事,获奖无数,是李安十部经典作品排行榜第九位。

10、《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士兵比利·林恩与战友在战场上真实经历的故事,2016年评分豆瓣最高的外语**之一。

李安(Ang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华语**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纽约大学。

1991年,执导个人首部**《推手》,该片获得第28届台湾**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

1993年,执导剧情片《喜宴》,该片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1994年,执导剧情片《饮食男女》,该片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1995年,执导剧情片《理智与情感》,该片获得第46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

2000年,执导武侠剧情片《卧虎藏龙》,该片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5年,执导剧情片《断背山》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并成为奥斯卡金像奖史上首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

2007年,执导剧情片《色·戒》,该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国际**节金狮奖。

2012年,执导冒险剧情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3年,担任第66届戛纳国际**节评委会成员。

2018年,获得美国导演工会奖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扩展资料

1954年,李安生于台湾屏东县,两岁时举家迁往花莲,十岁时定居台南。初中时,李安就读延平中学。

1969年,进入台南一中。1972年,李安从台南一中毕业,大学联考落第,补习一年重考。

1973年,通过专科考试进入台湾国立艺专(2001年改名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

1974年,演出舞台剧,获得话剧金鼎奖大专组最佳演员奖。

1976年,国立艺专毕业,同年入伍服兵役。

1978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两年后取得学士学位。

1981年,进入纽约大学**制作研究所(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

1982年,拍摄的《荫凉湖畔》(Shades of the lake),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及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竞赛奖金穗最佳短故事片奖。

1984年,李安以毕业作《分界线》(Fine Line)从纽约大学结业,并取得硕士学位。该片曾获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后来也曾在公共电视网及亚美**节上放映。

当年汤唯因为出演李安导演的《色戒》一举成名,其实出演这部**的背后,是汤唯巨大的付出和努力。细心的观众可能观察到一个细节,**中的汤唯腋下有着浓密的腋毛,一点都没刮。这是李安的要求,他认为这符合那个时代的女性人物。“我认为留腋毛很性感,我很乐意把它秀出来。”李安说道。

于是,一向不留腋毛的汤唯为了角色足足留了八个月的腋毛。汤唯在影片中大多穿着无袖的旗袍,胳膊一有幅度大点的摆动,腋毛就能清晰可见。这也成为了汤唯吸引人的一大看点。

李安为何选择汤唯作为女主角?

据说,当时曾经邀请刘亦菲饰演本片,而刘亦菲断然拒绝了!而汤唯是个毫无名气的女星,在李安找到汤唯后,也没有剧本其实,只是一直在口述这个剧情,汤唯当时认为,能和影帝梁朝伟、大导演李安合作,那一定会受益匪浅,进步飞快,于是就接了这个戏。汤唯也不后悔饰演了王佳芝这个角色。

我认为选择汤唯,还是很成功的。毕竟汤唯足够漂亮,也足够努力。身材堪称完美,又高又瘦,旗袍装扮简直是惊艳世人。大家知道,《色戒》因为尺度过大,大牌影星其实不愿意参演,一线大咖已经有了足够的名气,如果再脱那只会颜面扫地。

而对于当时没什么名气的汤唯来说,通过这个影片一下子就会名气大增,虽然有一些牺牲,但是也可以说是等价的交换。像舒淇、张思敏、邱淑贞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再说了,即便参演了,但是也不一定能大红大紫!

李安看中的是汤唯的青涩感

是一张白纸,可任意让李安导演挥毫泼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可塑性极强。也是一个**场的小白,极合李安导演心意,最终在众人选择中认定汤唯是王佳芝的不二法门最佳人选。后来证明了李安导演的独特眼光。汤唯不负众望完美成功演绎了**《色戒》最主要角色。并独力担当女主角王佳芝的高难度动作和承担了一糸列思想的剧烈波动。无愧于**人的综合素养,是近年难得一见的好演员之一!

李安选择汤唯作为《色戒》的女主角,可能是因为汤唯的气质和王佳芝比较接近。女主角定下了当时连真正的大银幕都没上过的汤唯,李安可能就是看中汤唯是一个**上的新人。李安解释:“她眼睛干净,没有太多欲望,像我们父辈的人。”李安在一档访谈节目里曾经说过,挑选汤唯出演女主角是因为对汤唯有感觉,感觉她跟原著中的人物长得很接近。

当初李安为色戒选角,他对女主角王佳芝的要求是:年龄19—23岁,身高164—168cm,魔鬼身材,聪慧过人,气质高雅古典。彼时汤唯其实已经27岁了,但李安还是决定启用这个大家不熟悉的面孔。因为他觉得汤唯虽然长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气质很好,重要的是她的紧张和不安。

很多人看过**觉得汤唯一直绷着表演

但李安说王佳芝本来就是在扮演别人,她就应该是紧张的。所以她的紧张是对的,这是其他知名女演员做不到的,她们只能演出紧张感。李安曾说过也许你拍完**会受到很多非议,一定要考虑清楚。

果不其然,这部**让她被封杀了一段时间,但她丝毫没有受影响,出国留学,丰富自己。最后凭借北京遇上西雅图创造爱情**的票房奇迹,王者归来

1、1984年,李安以毕业作《分界线》从纽约大学结业,并取得硕士学位。该片获得了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

2、此后,李安在家赋闲6年。期间,他阅读、看片、写剧本,包揽了所有家务,家庭开支则靠仍在攻读伊利诺大学生物学博士的妻子林惠嘉。

3、1985年,李安与美国威廉‧ 莫瑞斯(WilliamMorries Agency)经纪公司签约,取消回台发展,留在美国。1988年,李安回到台北。

4、1993年,执导了由赵文瑄、郎雄、归亚蕾合作主演的剧情片《喜宴》,该片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

5、1994年,拍摄了由郎雄、吴倩莲、杨贵媚共同主演的剧情片《饮食男女》,该片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扩展资料

李安:最高目标是拍纯搞笑的** 

将于2019年10月18日上映的《双子杀手》日前曝光了导演特辑。在从影的第30个年头,李安用这部新片来回望自己的前半生,“这部**有反映我的心境,威尔·史密斯和年轻的自己对话、和解,来呈现一个中年男人的成长。”

65岁的李安,直言自己到了思考这个命题的年龄,也到了不得不面对身体各方面衰退的阶段。体力的下降,精力和专注力的消耗,让李安发出了导演生涯长寿不易的感慨,也让李安更加坚定,要趁自己拍得动的时候多尝试,“最高的目标是拍一部纯搞笑的**。”

特辑中,对于时隔三年选择《双子杀手》回归,李安首次袒露心声,“从年轻的男孩去反映一个中年人的心境,去探讨纯真丧失,这个主题对我很有吸引力。”

这也是李安近些年一直思考的命题,“其实《少年派》《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是同一个题材,都是回望年轻时的自己,然后发现青春不会回头,一去不复返。”

从影30年,李安一直保持着少年心态,不断学习并持续探索,但已经65岁的李安,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的衰老。这也让李安更加珍惜拍**的时光,他说自己对于拍**是一个贪心的人,且永远充满好奇。

“有一天我还拍得动的时候,想尝试纯搞笑的喜剧”,更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黄渤喜剧能力的欣赏,“其实真正幽默搞笑的人,看起来都是很严肃认真的,就像黄渤一样”,也令不少网友期待两人未来可以合作一次。 

-李安

人民网-李安:最高目标是拍纯搞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39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