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李商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七夕李商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七夕表现了诗人李商隐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全诗想象丰富,诗人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语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怀,表达哀思。

诗的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织女已经过河,并且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乌鹊完成填河铺桥的任务之后,全都撤回去了。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李商隐的七夕表达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喜悦及他们对来年再会的盼望的思想感情。

《七夕》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

全文: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翻译:分开鸾扇走进了帐篷,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去换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扩展资料:

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织女已经过河,并且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乌鹊完成填河铺桥的任务之后,全都撤回去了。

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

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他跟杜牧被人合称为小李杜;。他写的诗,大多是那种优美动人的类型,尤其是那句此情可待成追记,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李商隐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么多情感细腻又缠绵悱恻的诗,跟他的几段感情经历有关。李商隐的三段爱情故事中虽然其中有遗憾跟不圆满,但是在这三段感情当中,最让李商隐感到刻骨铭心的,大概就是他跟发妻王氏的爱情了。

 李商隐的初恋是个女道士,她叫宋华阳。宋华阳是在陪公主修道的时候认识的李商隐。当时她们住在灵都观,而李商隐就住在对面的灵隐观。他们在一个春雨霏霏的午后相遇,当时天下着雨,而李商隐没有带伞,宋华阳就把自己的伞借给她。两个人同撑一把伞,爱慕之情就这样生根发芽。

 他们借着修道的机会,一又一次的约会见面,最终他们的关系被人发现,李商隐被赶下了山,而那个叫宋华阳的姑娘,也被送回了深宫之中,两个有情人就这样被现实分开。

 李商隐在23岁的时候,又邂逅了另外一个让自己心动不已的姑娘,她叫柳枝。柳枝被李商隐的才华所吸引,两个人也是因诗结缘。柳枝曾跟李商隐相约三日后见面。但是谁曾想,后来李商隐因为有事,负了跟柳枝姑娘的约会。他去长安赶考,而柳枝也被嫁作他人妇,对这段感情,李商隐也只剩下怅惘跟悲伤了。

 虽然接连两段感情都没有能够有个好的结果,但是上天还是眷顾李商隐的。李商隐后来遇到了发妻王氏,他的感情这才得以尘埃落定。王氏出身侯门,却愿意摒弃锦衣玉食,跟李商隐过充满烟火气的寻常生活。李商隐很爱王氏,王氏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有人陪伴着的温暖,他渴望能够跟王氏厮守到老,却不曾想老天捉弄人,王氏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妻子死后,李商隐辞官回乡,在对妻子的追忆中,走完了余生。他时常会在诗作中悼念亡妻,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都蕴含了李商隐对亡妻无尽的哀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感伤凄恻而又深情绵邈的诗句,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最强音。它所表现的超然感官满足、追求心灵契合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古代爱情诗的美学品位。它所特有的浓厚的悲剧情调,包蕴着深刻的社会与人生内涵。这种情调,与诗人在现实压迫下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而又执着不舍的情形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但纵然如此,它也首先是爱情诗,是靠那缠绵悱恻、固结不解之情来打动人心的。

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是:借用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其中,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诗《马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诗,共两首,一为七绝,一为七律。

《马嵬》原文

马嵬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他相关

好好听故事网拥有2万个经典儿童故事,专业播音员录制,绘本故事,儿童小说,国学启蒙,课文朗读等有声故事,给孩子一个有故事的童年。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

锦瑟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扩展资料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

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非常喜欢李商隐的《锦瑟》。全诗意境深远,辞藻华丽。让人读完后心里涌现出莫名的惆怅。也令人开始对自己的青春年华,爱情事件进行回忆和思考。阅读这首诗时仿佛令人走进作者的心理,随着作者的口述,看到一副苍凉、肃穆的音乐山水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赞美,对时间的留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通过对瑟本的观察,并将其描述出来。瑟本上的一弦一柱就好像人们逝去的青春年华一样。每一弦、每一柱都有它自己的美妙声音,就像青春年华也有它的美妙旋律。然而青春年华这部音律是再也回不去的音律,转眼因人已经从少年变成了中年。青春的每一年岁,都是值得还念的。

表达了对美好心灵的赞美,劝告人们珍惜感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是一个追求思想极致自由的人,望帝也是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人。用这两句话,表达作者对心灵纯净和精神自由的赞美和向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告诫人们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要珍惜自己的爱情,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最幸福的事物就在自己身边,只是因为身在其中而不易察觉而已。

李商隐是一个感情丰富、心思比较细腻的诗人。他的一生并不顺利,尤其是在仕途上一直抑郁不得志。他的诗中有很多地方都给人一种共鸣,劝诫人们要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懂得珍惜当下的感情。《锦瑟》的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一、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浓烈爱意及对年华易逝的惆怅与感慨。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二、附原文如下: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三、创作背景: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4]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 《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四、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4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