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三篇

2020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三篇,第1张

 2020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三篇

 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鲜艳党旗,一封封按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一辆辆千里驰援的大卡车,以及宅在家里的普通民众,都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这,就是中国样子。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篇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故事一:儋州一位支援湖北医生妻子的独白:你赴前线抗疫 我在后方护家

 2020年1月24日,天气晴朗,心情有点压抑。支援湖北医疗队名单出来了,松了一口气,没有我和他的名字。但又有些失落,到前线去,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最大的愿望。

 全省乃至全国都在不断增派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有医生、护士、感控人员、检验技术人员、影像师……但需求量最大的是护士,其次是医生,我和他都是医生,我们时刻准备着。

 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医院最新的支援湖北医疗队名单出来了,“李材忠,重症组”。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真的见到名单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所有的不安与恐惧向我袭来。对于大家来说,他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对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说,他的身份是丈夫、是爸爸,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当时,我第一时间就跑到办公室去找他。他微笑地看着我,平静地说:“你知道我们应该去帮忙,所以彼此都没通知对方就报了名。我是党员又是搞呼吸的,冲到前线是理所应当的事。我们是医务人员,应不忘医者初心,治病救人,义不容辞。别担心,我会保护好自己。”  李材忠到达前线后给妻子周仕群发回来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同作为一名医生,我理解他;作为一名妻子,我更要支持他。

 2020年2月19日,最新通知下来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21日出发。我当时反复对他说:“老公,去吧,除了支持你,还是支持你!但请你千万要保护好自己!”我连夜替他打理行李,肉罐头、鱼罐头、麦片、士力架、水杯、茶叶……凡是能想到的,我都统统给他准备了,准备衣物、洗漱用品、保湿霜、纸巾等必备物资。睡到半夜想起来袜子备得不够多,赶紧起来网上买。但愿都用不上,但又希望带它们上战场。

 巨大的箱子、巨大的背包,被塞得满满的。后来到了武汉,他说我准备的物资比臭美的女护士们还多,东西取得出来,但是临时搬家的时候却塞不回去了,只能用袋子提着。  儋州市人民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期待你们凯旋归来!

 孩子他爸,虽然我们不在你身边,但我们的心却紧紧绑在一起。你尽管放心在前线救治病人,我负责坚守后方,照顾好家人。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相聚!

 等到孩子们长大的那一天,

 我要告诉他们,

 在2020年那个令人难忘的春天,

 无数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工作者,

 奋斗在抗疫一线,

 为大家筑起一道道防病毒的“隔离墙”。

 他们的爸爸,正是其中的一名“逆行者”!

 我要他们知道,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一群人在为大家负重前行。

 要学会以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以热情之心拥抱生活的每一天,

 以敬畏之心与一切生命和谐共生……

 篇二:白衣天使

 “白大褂,白大褂在哪里快救救她……”日前,一位年迈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听到呼救后,医务人员赶紧跑过去,迅速把病人推进病房开始抢救。几个小时后,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告诉记者,现在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不少患者好转出院。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挺过去。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减轻了当地压力,收治率和治愈率正在提高,病亡率在下降,他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带着笑容离开医院,我们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余亭说。

 “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前些天,一位82岁的重症患者在金银潭医院经过14天的救治,好转出院了。出院那天,老人激动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说:“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谢谢你们。金银潭必胜,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对于这些积极的变化,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武汉肺科医院共收治约400个重症病人,已有224个病人出院,病房里一些病人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据我观察,现在的门诊量明显少了,而且新增的病人也少了,我们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效果很明显。”杜荣辉说。

 2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带领的医疗队来到武汉,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救治重症患者。康焰介绍,这段时间,他们收治的病人中有的是高龄患者,有的抑郁、悲观,经过他们精心救治及心理疏导之后,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有了很大改善。

 要阻止轻症变成重症或危重症

 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也要清醒看到,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杜荣辉认为,阻止轻症病人变成重症病人,阻止重症病人变成危重症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病人刚进医院时往往缺氧很严重,我们一般会对其进行氧疗。”杜荣辉说,病人用了呼吸支持、氧疗以后,其血氧饱和度可能会达到93%,正常人基本上是98%左右,但当病人要进行喝水、上厕所,或者洗发、洗脸等行为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可能就会掉到70%或80%,如果时间稍长,就会影响他的心脏、肝脏、肺等器官,导致病情恶化。而这些问题会很容易被忽略。

 杜荣辉提醒,对病人要勤于观察,做好护理工作,尽量要求病人最好是“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而导致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同时,要让“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要抓好落实,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治患者,把疑似病人送至隔离点,把轻症病人送到方舱医院,把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送到定点医院,避免病人因到处寻找床位、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加重病情。

 “对病人的评估要提前,在病人处于轻症的时候,就要筛查出那些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者,并进行提前干预。”康焰表示,目前没有一种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病毒最终被消灭,依靠的是人体的自我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机体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功能尤为重要。对病人进行呼吸支持、循环功能支持等,目的就是保证机体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病人的免疫功能稳定,从而让病人能够渡过危机。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

 “我和你妈妈都不需要你担心,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你不能倒下啊,要搞好工作啊……”每次打电话,余亭的父亲总会这样反复叮嘱他。

 从去年12月29日到现在,余亭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平均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天、没回过家。由于长时间绷着弦,随时准备收治病人,余亭显得有些疲惫,他说:“有时候自己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会反应不过来。”他的妻子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护士,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夫妻二人除了在电梯里偶遇时会当面说几句话外,平时基本都是靠电话或视频来沟通。

 其实,像余亭一样,大量医务人员都在承受着压力。“病房里的床位住得满满当当,每个病人我们都会耐心救治。”余亭说,他们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出来时经常会全身湿透。有的医生护士住在值班室,有的住在附近酒店,以便在有紧急任务时能迅速集结。这段时间,余亭经常会给病区里的医生护士们加油鼓劲:“我们身体上都很疲惫,但是心理上一定不能‘累’,心理防线一定不能‘垮’。”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杜荣辉告诉记者,她从1月3日开始就一直在肺科医院里救治病人,没有休息过,现在是战“疫”状态,医护人员就算疲惫也会始终坚守岗位。“国家调动一切力量,全民参与,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的。”她说。

 篇三:一封寄往前线的家书

 “亲爱的老婆:你在武汉辛苦了!视频看到你在那边没事,真好!你专心坚守自己的岗位,我和爸妈做你坚强的后盾……也请你照顾好自己,我们等着你们尽快打赢这场防疫战,早日回家团聚!”

 2月10日,是第二批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入驻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第四天。“90后”护士马玉洁收到了丈夫满怀深情的信,信息虽简短却饱含牵挂。

 马玉洁是故城县人民医院ICU重症室的一名护士,她的丈夫曹子岩是该县的一名交警,两人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女儿三岁,儿子仅一岁。

 “大年初二,玉洁跟我说,她想向单位请战,去湖北抗疫。”曹子岩说,那时,新冠肺炎疫情日渐严峻,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号角刚刚吹响。“她说,病房是医务人员的战场,救护伤患是她的责任。大疫当前,外表柔弱的她,骨子里满是坚韧和担当,纵然不舍我也必须支持她去。”

 2月5日13时20分许,正在单位值班的曹子岩接到了马玉洁的告别电话:“我的请战被批准了。作为故城县第一批参加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我们一会儿就出发,你要照顾好爸妈和孩子。”“家里你放心,只管照顾好自己……”“通知我开会呢,我先挂了。”未等曹子岩把话说完,妻子已经匆匆挂断了电话。几乎是一瞬间,七尺男儿红了眼眶,轻轻呢喃,“一定要平安回来。”

 抵达武汉后,马玉洁和队友们经过紧张的培训,在元宵节当晚便投入到了战“疫”一线。“方舱医院原本是体育馆,里面分隔出一个个病区,摆满了床,触目所及都是人。”尽管已经提前获知了院内的情况,但眼前的情景还是令马玉洁深感震撼。来不及多想,队友们迅速按之前的分组顺序进入工作岗位,“八九个人为一组,负责护理照顾区域内250张床位上的病患。”

 抽血、取咽拭子、测体温……自打进入医院后,马玉洁和她的队友们没有停歇过。“护理站设在靠墙的一侧,就是一张桌子,上头摆放着体温计、胶带等物品,紧挨着护理站堆放着药品和供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和食物,没有给护士们安排座位,当然,有座位我们也没有时间坐。”马玉洁说。

 换完班静下来时,马玉洁不免想念家人,尤其是两个孩子。读完了“与妻书”,马玉洁潸然落泪,“来了这边都没敢跟他们视频过,实在忍不住了就看看他们的照片。爸妈、老公,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孩子们,你们听话,等着妈妈回去!”

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好心人捐款100万助力兰州抗击疫情,让不少网友深受感动。天灾无情人有情,正是因为国人这种万众一心的精神,才能让我们成功挺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好心人助力兰州抗击疫情

冬日降临,疫情再一次反扑,甘肃兰州城的重灾区,不少网友捐钱捐物,希望能够略尽绵薄之力。10月30日,兰州省红十字会公示了10月28日到10月29日接受捐赠收入以及支出的情况。在公告当中显示,有一位名字叫做陈姜屹的市民,为了抗击疫情捐款整整100万。很多网友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找到这位热心市民,并对其加以表彰。

疫情期间的感人瞬间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省市之间不分你我,疫情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我曾经刷到过一个视频,疫情期间,一位货车司机曾经被困在河北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河北人民的热情接待。

疫情过去之后,货车司机返回家乡,对于河北人民的热情照顾,他始终感念在心。不久后,石家庄爆发疫情,这位货车司机斥巨资在家乡购买了整整三卡车的蔬菜,日夜兼程的送往石家庄,让人十分感动。在他的货车上,还拉起了红色的条幅“守望相助”。

总结

事后这位货车司机接受采访,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本身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却能慷慨解囊,为曾经照顾过自己的河北人民捐献物资,这份香火情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不仅如此,全国人民在疫情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和决心,更是让人感动不已。正是因为我们万众一心,国家才能有如今的繁荣昌盛。

关于抗疫情的电视剧和**有《最美逆行者》。

《最美逆行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郭靖宇、白一骢担任艺术总监,巨兴茂、殷飞、邹曦、张萌执导,陈数、王志飞、杨志刚、姜妍、萨日娜、李依晓、史可、徐娇、阚清子、成泰燊、牛骏峰、马天宇、韩雪、张铭恩、肖燕领衔主演的抗疫剧。

该剧根据2020年全民抗疫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改编,由《逆行》《别来,无恙》《婆媳战疫》《幸福社区》《一千公里》《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同舟》七个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发生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

评价:

《最美逆行者》首先,从主题表现来看,虽然每个单元剧的题材不同,有援鄂医疗队、夫妻医生、婆媳关系、货车司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方舱医院等,其叙事表现自然各有侧重。

其次,从情感叙事层面来看,每个单元剧对人物情感素材多有开掘,讴歌了抗疫情势下的人间真情与人性美好。《最美逆行者》多有关于家国背景下家庭伦理及其情感的故事叙述。

1、最美逆行者抗疫故事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东仙坡镇广大干群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迅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先进典型,他们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去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在东仙坡镇有这样一对疫情防控人员,他们既是父子,更是战友,他们就是挟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同志和他的儿子。

自战“疫”的号角吹响,同志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周密安排防控工作,坚持奋战在疫情的最前线,带领广大村民共克时艰。他吃住在单位,24小时待命,从未回过家,连日劳累造成血压低的严重,几次险些晕厥,大家劝他休息一天,等身体好点再上岗,但是他却不听劝,依然奋战在一线,说:“我是党员,是咱们村的带头人,我必须坚守岗位。”在他身先士卒的感召下,挟河村防疫志愿者的队伍逐渐壮大,超过了100人,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儿。

不到20岁,是地质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寒假返乡,本该是合家团聚的时刻,但是大年初一开始,父亲就奔赴疫情一线,他就没有和父亲在家见过面,连一通电话、一个视频都难得。看到父亲,更确切的说是像父亲一样的广大党员干部们冲锋一线,他深受鼓舞,主动写下请战书,前往防疫一线,成为一名志愿者,与父亲并肩作战,为维护挟河村广大村民的健康安全,为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共同奋斗。

由于特殊地理区位,除挟河村,同志还要负责“三利中和城”、“汇元京品”两个小区的防控工作,另需协助进京检查站防控工作,防控任务艰巨。不顾身体奔走在一线,统筹安排各项防控工作,这期间,儿子作为一名志愿者,同样逆风前行,他入户排查、站岗执勤、宣传政策……从不诉说苦累,只是默默追随父亲的脚步,执行父亲的命令。繁重的疫情工作之中,猛然发现,儿子长大了。

同志在抗击疫情同时,没有忘记一线防控人员的后勤保障,天气预报雨雪将至,他连夜联系了活动房,换掉了简陋的帐篷,保证了一线人员不遭受雨雪;而儿子__,从未下过厨房的小伙子,煮好了热饮,一路小跑着送到了一线执勤人员手中,为他们送去了冬日的暖阳,坚定了大家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决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火红的党旗下,还有千千万万个党员、群众像父子一样放弃在家团圆的机会,为人民健康而战。现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不少的难关要闯,有不少的硬骨头要啃,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必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最美逆行者抗疫故事二

疫情就是集结的号角,党员就是保卫家园的战士,千千万万党员干部,迅速投身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前线,开展入户宣传、收集防控人员信息、维护社会稳定、走访重点防控对象……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位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党员干部。

连日来,同志建议并制定了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策略对各村防控工作进行严密部署,组建医疗工作专班、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的工作制度。一周多来,多次到各村里了解掌握情况,帮助村里探讨研究防控措施,制定重点对象健康档案,各村里重点防控对象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起居情况得到有效掌握。组织镇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对各村每天上报相关疫情防控资料做好汇总、上报、归档。积极协助各村设立劝导站,制定劝导站工作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对外地访亲人员进行文明劝回。

同志是从年二八就开始三班倒在镇、村值班,所有的工作人员,镇里挂钩村里的工作组,还有他作为挂点的领导三班倒都在镇、村里值班,入户宣传,包括大年夜的值守活动,全部全程参加。确保所有的观察对象,所有辖区内的重点场所做到无死角全覆盖的拉网式排查。

通过走访和摸索各村的基本情况后,__在防控工作会上提出来,应该对驻村里工作人员进行统筹调度,合理平衡人员力量。防控办采纳了这一建议,对抽调人员实施调整,进一步充实了工作力量。探索实施分时段定人盯防值班的制度,他所挂钩的宅坂村,实行防控人员“三班倒”的值班制度,白天指定人员在指定地点人实施人盯人防守,晚上采用手机随访、微信视频通话等形式,有效掌握其行踪,确保防控对象不外出。

本着防控对象也是受害者,要将心比心,多替他们着想的理念。为了使重点对象安心在家接受观察,他还带领镇村工作人员定期走访慰问防控对象,送去口罩、体温计等医疗防护用品。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众志成城,风雨何惧”抗疫感人事迹

 近日,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妇联追授董李会、陈桂荣、罗桂梅、夏思思四位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优秀女性“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董李会,1979年12月出生,她夜以继日在战疫一线连续奋战25天,2月17日,她因过度劳累突发急性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陈桂荣,1961年12月出生,在抗击疫情中,走村组、串垸巷、入农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进行体温检测排查。2月初,她因过度疲劳出现身体不适而住院治疗,后得知村里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她不顾医生卧床休息的告诫,带着从上海回来过年、身为党员的儿子重新投入战斗。2月14日上午,陈桂荣在工作中突然病发倒地,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罗桂梅,1978年12月出生,在抗疫战场上,她克服上有体弱多病的老人、下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女儿、丈夫也在防控一线的实际困难。2月20日,在一线连续战斗七个日夜后,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夏思思,1990年6月出生,在救治患者时,不幸被感染,在治疗期间,她主动把ICU床位让给其他患者。在病床上,她依然牵挂工作,希望治愈后能重返一线。2月23日,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有感而发  

 这次疫情来得那么突然,我们所有人都显得很措手不及。但是国家在这个时候便展现了我们强大的国力,我也从未想到过我们国民有如此强的凝聚力。在这次疫情里,我从新闻上看见了非常多揪心的时刻。一位父亲感染病毒去世后女儿连父亲的最后一眼都没能看见,遗体就被送去了火葬场。很多医护人员在治疗病者的过程自己染上了病毒。还有很多主动请求奔赴防疫前线的护士,警察等等。

 我看见了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一代不如一代。而我们,在以后也要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证明我们的价值,做出我们的贡献。抗击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英雄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无法去往一线,只能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传谣,并为家人普及防疫知识。

 冬天已经离去了,春天正迈着大步走向我们,大地回暖,百花开的时候就要到了,相信全国人民的力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1、《最美逆行者》中国首部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由陈数、王志飞、杨志刚、姜妍、萨日娜、李依晓、史可、徐娇、阚清子、成泰_、牛骏峰、马天宇、韩雪、张铭恩、肖燕领衔主演的抗疫剧。

该剧根据2020年全民抗疫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改编,由《逆行》《别来,无恙》《婆媳战疫》《幸福社区》《一千公里》《了不起的兔子叔叔》《同舟》七个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发生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

2、《在一起》,2020年张黎、韩晓军、姚晓峰等执导的抗疫剧,该剧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由《生命的拐点》《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这十个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平凡人的挺身而出参加全民武汉抗疫的故事。

扩展资料:

《最美逆行者》该剧的创作时间紧、任务重,从策划、筹备、拍摄到制作完成并与全国观众见面,前后历时不到半年,刷新了电视剧创作拍摄的一项纪录。剧组与疫情防控并肩,开足创作马力,把这一场刚刚发生且还在持续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写进了故事,搬上了荧屏。

为了呈现疫情期间武汉医护人员的真实工作状态,制作团队还邀请了曾经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指导,全程跟进现场拍摄工作,真实还原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压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