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哪些观点?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哪些观点?,第1张

1、人本主义学派人性观:

(1)人是理性的,自立的,有正面的人生趋向;

(2)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任,可以合作;

(3)人本身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个人的问题;

(4)人的行为是基于对自己的看法,透过与环境的相交而形成的。

2、核心观点(key):

  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

 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3 理论基础

A 基本点

(1)实现趋势: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肌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自我乃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自我形象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客观事物和可以意识到的肌体内部过程的态度。

(4)不协调:肌体的体验与自我概念不一致。

B 治疗条件

1)真诚/一致(Genuine)

    是指真诚与真实,或治疗者自身的和谐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指不带价值判断地表达对人的基本尊重,接纳人有权产生自己的感受, 对当事人的接纳与关怀是无条件的。

3)同感的了解

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C自我理论

指对自己心理现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 是个人意识到的自我

实际: 但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并不一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

  低估自己会使人自卑;  高估自己会使人自傲。

差距: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二者差距太大,使人焦虑不安;   

    二者差距的缩小,会使人感到幸福和愉快。

4、自我的形成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A影响因素:   

(1)重要人物

(2)童年关注:

      一个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积极的关注有关。

        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态度会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

(3)价值条件:

        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罗杰斯出生在美国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他的父亲Walter A Rogers是一个土木工程师,母亲Julia M Cushing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罗杰斯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四。罗杰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园浓厚的家庭,父母笃信基督教新教, 格守道德。

罗杰斯小的时候就比较聪明,在上幼儿园之前就能很好的阅读。他在严厉的宗教环境下成长。他在威斯 康星大学学习了农业、历史和宗教。

在他12岁时,全家迁往芝加哥西部的农村。罗杰斯喜欢农场的生活,到了高小阶段.他对农业科学发生了兴趣。

专业学习

罗杰斯于17岁时考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农学,但于他具有强烈的宗教倾向,大学二年级时转攻历史,以便从事基督教的研究和牧师职业。

1922年他被选为美国十所大学学生代表之一,到中国北京参加世界百年基督教联盟大会,从那时起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参加了一个“为什么我做牧师”的研讨会,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

1924年罗杰斯大学毕业,获得历史学士学位之后2个月,他便和海伦结婚.并有了2个孩子。之后,他考入当纽约联合神学院,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临床工作,他发现咨询比牧师工作更符合他的兴趣。

1925年,罗杰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选修心理学,影响他最大的是临床心理学中与儿童问题有关的课程。

1926年罗杰斯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修临床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他受聘于纽约州罗切斯特防止虐待儿竞协会的儿童社会问题研究部工作.两年后任主任。

1931年罗杰斯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主题为儿童人格适应的测量问题。 [1]

教学生涯

1928-1939年罗杰所在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12年里,从事儿童的心理学服务工作,包括犯罪儿童的诊断和治疗。

1939-1940年罗杰斯担任纽约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主任。

1935年到1940年期间在罗切斯特市大学授课和著书。基于自己在问题儿童方面工作的经验,编写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1940-1945年,罗杰斯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在那里他编撰了第二本书《咨询与心理治疗》。

1945-1957年,他任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并建立了心理咨商中心。在他任职时期,确立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去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1956年,罗杰斯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7-1963年期间在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心理学,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他最畅销的一本书《论人的成长》。

1961年罗杰斯人任美国艺术与科学研宪院研究员。

1964-1968年任斯坦福大学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wBSl)常务研究员,从事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研究。

1968年在人的研究中心(CSP)任常务研究员,负责提供训练会心团体指导者的教学计划。

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在La Jolla度过了余生,平时给人做治疗、演讲和著书,直到1987年突然去世。 [1]

学术体系

人格的自我理论

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自我概念”和“经验”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包括个体对自身机体的整个知觉、他体验到的其他所有知觉,体验到的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与其他知觉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即个体对个人的特性、人际关系及其价值规范的知觉。人格由“经验”和“自我概念”构成,当自我概念与知觉的、内藏的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态时,他便是整合的、真实而适应的人,反之他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态。自我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自我,是较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另一种是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这两种自我是否和谐与趋近,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出生以后,随着身心的成长,由最初的物我不分、主客不分,到逐渐把自我与环境区分开来,并在语言的帮助下进一步分清了主我(I)和客我(me)。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 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是在婴幼儿时期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当母亲给予婴幼儿以慈爱和热爱而较少注意他们如何行为时,这种满足也就实现了。在一切情况下,他们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且也就没有了防御行为的需要,在自我和现实知觉之间便不会有不一致。因此,这种人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会无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达到最终指向的目标,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其人格理论中,罗杰斯提出了“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2)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有着清新感,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3)信任自己的机体。健康的人格犹如一切资料都程序化了的计算机,并不徒劳地思虑所面临的每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考虑问题是全面的,并且能对行动的过程迅速做出决定。(4)富有自由感。机能健全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人,他们的决定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不是受外部的强制或内部的压抑。他们能享受到生活的个人权力感,相信未来是自己决定的。(5)高度创造力。这种人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遵循或者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传统。 [1]

心理治疗理论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罗杰斯认为,治疗者应放弃其权威性,相信来访者具备自我矫正的能力。同时,治疗者也要相信来访者对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当然,来访者既需要来自别人的,也需要来自自己的尊重。治疗者的任务在于创设一种温暖、友谊、令人可以接受的气氛,以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正是来访者,而不是治疗者决定了治疗和咨询过程的进行。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应该对来访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对来访者的信任、接纳、倾听、期望和支持。在治疗者的引导下,随着时间的延续,来访者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就会有更多的了解.并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整个过程都着眼于“此时此地”,而不是像精神分析者那样关注来访者“过去”的经验。

罗杰斯把他的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因此“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和咨询需要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他认为治疗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者并非专家,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同时他勾勒了治疗过程需要12个步骤,其间强调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信息与情感沟通,两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发挥最大程度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观

从20世纪肋年代开始,罗杰斯把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扩展到了心理治疗领域之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因此,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像治疗者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要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放学生信任。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

个人作品

心理学论文

1949

The attitud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counselor in 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50 A current formulation of client-centered therapy

1951 Client-centeredtherapy:Itscurrentpractice,implicationsandtheory

1957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personality change

1975 Empathic—An unappreciated way of being [1]

心理学著作

年代 名称

1939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1942 《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

1951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

1954 《心理治疗与人格改变》(合著)

1959 《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

1961 《论人的成长》

1969 《自由学习》

1970 《罗杰斯论会心团体》

其他作品

除心理学理论探讨外,罗杰斯将其理论延伸到社会伦理及哲学领域。

年代 名称

1973 择偶:婚姻及其选择

1977 《卡尔·罗杰斯论个人权力》

1980 《一种存在的方式》

1983 《八十年代学习的自由》

主要贡献

编辑

开辟了心理治疗的新方法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这是在心理治疗领域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重要理论。他对人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张人有选择的自由,高扬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批驳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决定论;其方法较简便易行,无须长期而严格的训练,而且治疗时间较短。

发展了人格理论

罗杰斯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对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罗杰斯尝试运用Q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相机体经验,位他的人格理论的某些关键概念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因而受到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许多人仍对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感兴趣,并在各自的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其理论观点。

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员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在关于“教学模式”的归类研究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被列在“个人权式”之首,足见他对教育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反对传统教育压抑人性、重知轻情,主张剪重学生的自我潜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观念和精神已融人到了当代西方教育的体系中。

这本书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作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创建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号称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其中马斯洛本人对人文主义的重要贡献有,他提出了人类生存的需求层次无理论,以及通过自我实现来完成自我发展的人格理论。

在与此同时,美国出现了另外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人物,就是罗杰斯。罗杰斯他对人本主义的重要贡献是,创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同时这个也是他对心理学界的从业人员的一个积极贡献。这本书是罗杰斯本人晚年的一些实操案例,然后经由心理学界的不同流派的专家们进行点评,最终形成了基本概念与案例点评相结合的专业性书籍。

这本书第一章介绍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和核心理念是什么。提到14个概念

情感回应是我们在咨询当中,当来访者告诉我们,他们发生了什么,以及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咨询师在当下所给出的理解和反馈 。在做出这样的反馈的时候,检验我们对他的理解,是不是他的真实感受。比如说我们可能会问他,“我不知道当我这样理解你的时候,是否是你内心的感受呢?”这 就是一个进行核对的过程,一方面在表达我们的倾听和理解,是不是能够回应到来访者;同时对来访者来说,他会接收到我们在此刻给出的真诚和关注。

这个是在我们咨询当中我们要长期准备好房间的通风、清洁,以及一些必须的物品之类的。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状态,就说我们最好是以一种放松的、清空的状态去见我们的来访者。

所谓的 清空的状态 ,就是说我们不要携带着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是压力走进咨询室。因为这样的话,来访者会从我们的非语言信息上,感觉到这部分不属于他的压力。

来访者的敏感程度有时候比我们会更高,尤其是对负面的情绪,他的敏感度会更高。所以说我们需要先准备好自己的状态和我们的空间状态,然后再见面。在来访者到来的时候先缓一下气氛,等对方一路奔波的劳累,以及可能会带的紧张和局促,稍微放松一下再开始。

如何去明确表达关注呢?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眼睛、眼神去 注视 到对方、去集中注意力地 倾听 来访者的陈述,同时 在内心去理解和感受 他的陈述,并 在大脑中标记 出他的陈述,哪些是需要去表达共情和积极关注的地方,而哪些是需要加以澄清的部分。

这就是前面提过的,在做情感回应的理解反馈时,检验我们的理解是否是来访者的。

复述的目的,一个是共情,另外一个就是要引起对方的思考和澄清。就是说在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陈述的时候,他需要被我们看到和听到。而复述在这个时候,能起到共情的作用。

举个例子来讲,当来访者说自己为远离家乡而感到孤单和难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回应他:“当远离自己家乡熟悉的朋友和亲人的时候,确实会感到孤独和难过。”这个时候的复述就是共情。

而当有些时候来访者说;“我根本无法理解我的男朋友,为什么不能像你一样去理解和接纳我的情绪。”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引起她的思考,然后这样去回应她:“你希望你的男朋友也可以像咨询师一样,理解和接纳你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促进她的内部思考。

罗杰斯的复述是有不同的用意的,第1种就是刚才说的 复述原话 ,然后第2种是把来访者的话 加以整合 ,把其中的意思清楚地从咨询师嘴里面说出来。第3个方式就是你要 突出情感 ,你不能去很生硬地或者说是没有一点情感地,就直接把他的话重复一遍,这样反而会引起对方的这种疑惑和攻击性。我们 尽量去放慢,就会引起他的注意和他的思考空间 。第4个需要注意,就是 用第一人称去复述

我们要去理解一个陌生人,或者理解一个新的来访者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表面上我们在听对方的陈述,可能听懂了对方在说的什么,但是我们在表示理解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去听到对方语言的背后表达的是什么。

有时候来访者他会滔滔不绝的说,自己的领导如何的不讲道理?如何让他感到在单位被排挤,随时面临着被就他会随时感觉到被别人排挤,被别人不欢迎等负面的感受。

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他和领导和同事的一些冲突及情绪。

但同时我们要思考,它表达的是什么?就说。靠他习惯性的一种靠想象加工出来的一个坏的领导,坏的人际关系的假设,而有多少是他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背景,我们要能够去听的同时要去做出区分和理解。这一部分我们需要通过听和觉察力,我们的觉察力的提高来完成的。

还有就是来访者的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如表情、着装、动作等,就说,我们要能去看到。他的话和他的动作的协调,他的表达是什么?我们要尝试去理解到他。即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与来访者核对我们的理解是否是准确。

在咨询当中,来访者有疑虑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初期建立关系的时候,来访者会有很多不确定和顾虑的地方。有些来访者在关系中特别容易紧张,特别敏感和没有安全感,他的反应会更多一些。而这些其实都是来访者在和我们建立关系的时候一个正常的反应,消除来访的这些疑虑的办法,最好的就是我们能够允许并鼓励对方去讨论这一部分,就说,我们在咨询进行了一个阶段内,你是不是可以说一下,你在咨询当中有没有一些困难?有没有一些自己觉得说不出来的地方可以尝试表达一下。告诉对方,在咨询当中任何时候,当你感觉到有疑问、有困惑的时候,我们都是欢迎你可以自由说出来的。

罗杰斯提出的解释,他与精神分析的解释是有些区别的。 罗杰斯的解释是针对当下的咨询中所发生的事情给予的反馈,和来访者讨论当下的感受和理解,而精神分析的解释并不一定就在当下提出,而是合适的时机里面去提出。

正视问题,比较人本的做法,仍然是尊重。在来访者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他可以说继续回避。我们不能去强迫他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作为咨询师,要能够始终 保持一个中立和尊重的态度,允许来访者做出自己的选择。他可以证实,也可以继续回避。

在咨询中有些来访者语言表达比较好,自我探索能力好一些,基本上我们的提问机会不多。他在我们的咨询室里面,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而我们的提问也就是一些启发式的提问,探索性的提问。

还有一些来访者语言表达确实不好,他的自我功能没有那么完善,自我探索能力也不够。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去提出一些合适的问题,来帮助他。什么是合适的问题?在不同的咨询阶段,来访者他能够承受和面对的压力是不同的。我们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需要考量来访者的能力。

我们要避免盲目的探究来访者,提出一些尖锐的,完全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要去探究的问题。因为在我们做出提问的时候,那些问题,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子,外伤是看见的,而且疗愈比较快,但是内伤是无形的,而且可能还是长期的。

我们要能感受到,他的人格程度,包括他的承受能力,尽可能避免无意中伤害到对方。

这个也叫反问式提问。在咨询当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来访者,他们在来做咨询之前,可能对咨询了解并不多,尤其是新来访者,往往带着积压了很久,而且是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才能来的。第1次来做咨询,他有可能就会把他随时爆炸的问题抛给我们,要我们给予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直接替他做决定。

在咨询当中,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和来访者,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我们的伦理边界问题,我们要清楚我们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哪些是我们能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内心要有个清晰的界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没办法代替他去生活,这个是很重要的角色的区分和责任划分。罗杰斯怎么处理来访者这种直接提问的?书中有一段话,来访者去问罗杰斯,我希望你能够指导我,告诉我从哪开始,怎么样才能挽回我们的关系?罗杰斯是怎么回应的呢?我想问一下你希望我怎么说?这是最简单直接的反问式提问。根据来访者的问题反问他,你希望我怎么说?

如果访客问老师,我到底(怎么)去面对我老公的和我的关系问题。这个时候我也会直接问她,你内心对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你内心需要的答案是什么呢?来访者就说,我是问你,我希望你给我答案,在这个时候,我就会先去和他共情了。

如果他第2次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我,那么我就不再直接反问他,而是和他共情。去问他,这个问题存在这么久,你是怎么样让自己走过来的?你是怎么样去面对?先跟他共情,然后再问他,当你再次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否对我们的咨询有着你的期待和幻想?一般来访者,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的问题抛给我们,他一定是对咨询有着强烈的幻想和期待的。咨询师我花了钱,你就要给我解决问题,这是他非常全能控制的一面,他有个幻想,咨询师给我解决掉,(咨询师)是无所不能的。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和他共情下去,并去继续探索这一部分。对有些来访者我就会告诉他,也许你希望我能够把我的经验和方法分享给你,好了,你的问题即刻得到圆满的解决。但事实上,我无法代替你去面对实际生活,而且我那些经验与你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即使我给了你,但与你的生活并不匹配。我们在咨询中去帮助来访者探索问题的背后,你带来的问题是个结果,那么你背后形成这种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如此的困难?也许我们就可以帮助他找答案。

在咨询当中,来访者的沉默,它是有意义的,当来访者低下头,他内心正在经历对他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艰难的内在的修复和整合。

在我们咨询当中,我们也可能会经常会犯错。当我们冲到来访者前面,处于那种着急帮对方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忽略掉对方的一些很细微的情绪变化和一些非语言信息的变化。

因此在咨询过程当中,保持沉默是需要的。我们要给对方一个可以在咨询当中能够去思考,能够去内在整合,去修复的一个地方。我们现在要来说打破沉默,有些来访者他的自我探索能力是不够的,相对来说,他的自我发展水平会低一些。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他长时间的沉默,他不知道说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尝试打破沉默。

自我暴露,它不是每个流派都会用的。在精神分析里面,是不用的,但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里面,我们会看到有人会用这一部分,但是在用自我暴露的时候,也是分时机的。

再一个就是要看咨询关系的信任度是怎样的,我们的自我暴露,只能在来访者信赖你,并接受你的情况下,有些来访者,他本身就是恐惧关系,又需要关系的这一种。害怕你跟他亲近之后的丧失和创伤。另外,来访者还会质疑咨询师会不会是在诱惑自己来做咨询?

在对方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我们最好是能够稳定的,比较抱持的去等待对方、跟随对方。我们在实践当中,不要太快太急于去为对方做出什么,把咨询的进展的权利交给来访者来决定,快或者是慢都让对方走在前面,这也是人文主义的态度。

罗杰斯始终如一地信守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把以人为本、以来访者为中心,视为一种我们在咨询当中的一个核心理念。

我们提出我们的理解和解释的时候,有时候是不对的,不切合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他会把他的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接受对方的,我们要相信真正的答案,只能是在来访者的,包括我们尝试给来访者做出解释。

当我们以人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心,长期在工作里面呈现,它会成为我们稳定的咨询风格。而且我也相信就是人文主义的这些非常好,非常人性化的态度,是很受欢迎的,基本上是满足人性需要。我们自己也会受益的。把以人为本,把我们来访者的尊严和价值体现看作是重要的,这样对我们的工作来讲,是我们立足的根本。

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基本主张有三点,具体如下: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由于教育的作用。他们将文化、环境、教育比喻成阳光、食物和水,但归根结底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罗杰斯将其“患者中心”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而非填鸭式教学,学生应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学习他认为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所谓无意义学习,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为其很大一部分内容只涉及到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而有意义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融合的学习。比如儿童通过触摸电炉知道了烫的意思,就是一种有意义学习。

在这里,我们必须将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相区别。罗杰斯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奥苏贝尔关注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因此,两者是由区别的。

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能随意控制学生,学生则十分被动。他因此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教师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做出如下努力: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罗杰斯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注人与人的态度、情感交流是罗杰斯在心理咨询中的核心立场,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提出以上教学方法的同时,罗杰斯指出,“我们知道,促进这种学习,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在于他的课程计划,不在于他的视听设备,不在于他采用的程序教学;

不在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在于图书的丰富,虽然其中某一方面可能在某一时刻可以被用来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它们不是促进教学的关键所在。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

在罗杰斯看来,教育过程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师生共同的成长历程,是师生共同走向机能充分发挥的过程。在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促进者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相互理解、真诚、信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应然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44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