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桥效应?
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Arthur Aron,1974)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现场实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其中的缘由。
实验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做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学男生中做一个调查。调查的内容并不复杂,首先,让这些被试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根据一张编一个小故事。
实验的特别之处在于,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分为三组,调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地点。一是一个安静的公园;二是一座坚固而低矮石桥上;最后的地点是一座的危险的吊桥。
这位漂亮的女性在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完简短的调查之后,她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都告诉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实验或者跟她联系,则可以给她打电话。
研究者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们会编出什么样的故事,谁会在实验后给漂亮的女助手打电话?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编撰的故事千差万别,给女助手再打电话的人也是各不相同。实验结果最有趣的发现是: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爱的色彩。
研究者利用情绪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
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根据这种理论,在情绪体验的过程中,你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现与以往有所不同,如,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接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到环境中寻找线索来解释此时自己的生理表现: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愤怒的大黑熊,你会感觉“真是可怕!”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令你神魂颠倒的人,你会感觉“这是爱慕或情欲”; 如果此时你正拿到期末考试题,你会感觉“这是焦虑”; 如果此时你在健身房,你会觉得“这根本与情绪无关”…… 换言之,你的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
然而,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样的生理表现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释,有的时候,人们会很难确定我们的生理表现是由哪一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当你跟一位心仪的异性看恐怖**时,你感受到自己心在怦怦乱跳,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那么,这是**情节太过恐怖呢?还是身边的人物令你心动?你不可能说,“此时,我生理表现的57%是来自异性的吸引力,32%来自恐怖**,另外11%是因为刚吃的零食来不及消化”。
很多时候,由于难以准确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现的真正原因,我们会对产生对情绪的错误认识。比如,将看恐怖**引起的心跳过速理解为身边异性致命的吸引力。
在心理学上,将人们对自己的感受做出错误推论的过程称之为唤醒的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现在我们回到阿瑟·阿伦的研究。
大家知道,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那些参与调查的男大学生而言,无疑,那些在危桥上的参与者们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动。
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他们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与其它两组参与者不同的是,对于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异常表现,在吊桥上的男生可以产生两种都看似合理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撞鹿。
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却是难以确认的。在这样模糊的情境下,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调查者的魅力所致了。
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大学生们,与其它环境中的人相比较,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情绪二因素理论也可以解释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影视中常常看到的场景:漂亮的女士处在危险中,英俊的男生英雄救美后与其喜结良缘;恋爱中的两性在丛林中追来跑去,然后在角落里的深情一吻;为了躲避危险一男一女携手狂奔,然后是彼此情感的进一步升华;玩完 无限的过山车,年轻爱侣们的心似乎更贴进了……这所有的场景都有一致之处,首先是相应的场景引发了人们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后其间的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将这种反应看做了“我为他(她)而心跳”(虽然认识不一定正确),最终导致了更进一步的相亲相爱。 阿瑟·阿伦的研究似乎也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危险或 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
当你正有心中正有一个心仪的对象,并想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你知道了爱情与生理唤醒的关系,那么或许对你下一次约会的地点有所帮助。 当人们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例如欢笑、焦虑或恐惧的时候,更加能够发现别人的吸引力。
1974年,埃伦曾在温哥华的卡皮诺拉吊桥上验证过这个理论。这条。
吊桥效应的实验论证
实验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做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学男生中做一个调查。调查的内容并不复杂,首先,让这些男生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根据一张编一个小故事。实验的特别之处在于,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分为三组,调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地点。一是一个安静的公园;二是一座坚固而低矮石桥上;最后的地点是一座的危险的吊桥。这位漂亮的女性在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完简短的调查之后,她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都告诉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实验或者跟她联系,则可以给她打电话。研究者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们会编出什么样的故事,谁会在实验后给漂亮的女助手打电话?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编撰的故事千差万别,给女助手再打电话的人也是各不相同。实验结果最有趣的发现是: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爱的色彩。 卡皮诺拉吊桥全长450英尺,宽5英尺。从100多年前起,吊桥便以2条粗麻绳及香板木悬挂在高230 英尺的卡坡拉诺河河谷上。悬空的吊桥来回摆动,既动人心魄,又令人心生惧意。研究小组让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士站在桥中央,等待着18到35岁的没有女性同伴的男性过桥,并告诉那些过桥男性,她希望他能够参与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她向他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他留下了电话。
然后,同样的实验在另一座横跨了一条小溪但只有10英尺高的普通小桥上进行了一次。同一位漂亮女士向过桥的男士出示了同样的调查问卷。
结果走过卡皮诺拉吊桥的男性认为这位女士更漂亮,大概有一半的男性后来给她打过电话。而那个稳固的小桥上经过的16位不知名的男性受试者中,只有两位给她打过电话。 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在危桥上的参与者们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动。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他们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与其它两组参与者不同的是,对于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异常表现,在吊桥上的男生可以产生两种都看似合理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撞鹿。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却是难以确认的。在这样模糊的情境下,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调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大学生们,与其它环境中的人相比较,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
有名的试验效应都有什么?比如蝴蝶效应,吊桥效应
1 木桶效应: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2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3 丛林法则: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
4 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5 鳄鱼法则: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6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7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8 刺猬效应: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9 吊桥效应:实验者让很多男性走过一座位于高处且看上去非常不安全的吊桥之后,然后让他们和同一位女性见面,结果约有八成男性表示见到的那位女性非常有魅力。原因是大部分男性把横渡吊桥时因为紧张所致的口渴感,以及心跳加速等生理上的兴奋误认为性方面的冲动,自以为对那名女性产生了兴趣……
只能想到这点了= =
“我想谈恋爱,但对寻找另一半感觉缺乏动力。”朋友向我倾诉时这样说道。
我的这位朋友是个“母胎solo”,平时相亲活动不少,可所有的相亲对象都入不了她的法眼,她也顺理成章地被家人和媒婆扣上了眼光高、心气傲的帽子。
其实,“母胎solo”的人从来都不是不想爱。
他们固步自封或是战战兢兢,恋爱那一步对他们来说宛如天堑。不想孤独的他们穷思竭虑地充实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单身的习惯, 一旦爱情降临他们手足无措,就算很爱也只会推开对方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无能”的表现。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得“爱无能”呢?
1 经历过“爱无果”的TA,也许正在自我保护
朋友在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颇有好感的邻班同学。
敏感是女生的天性,她也不例外,但是过度的敏感以及不受控制的单相思,带给她的是无尽的负担,爱情也无疾而终。这段还未开始的感情,在邻班同学牵着一个可爱女生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宣告结束。
正如单相思的定义一样,大部分的单相思都以痛苦收场。
弗洛伊德在其防御机制理论中论述了一种叫做 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即 个体的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感情中遭受挫折,想得而不可得的心理状态,其外部表现反而是不屑一顾。
2 发展期遗留问题
18-24岁是人的发展成熟期,人格趋于成熟和稳定。这一阶段的发展需要爱来滋养,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爱情。
对于我的这位朋友来说,恋爱零经验实在算不上是“好事”,恰恰可能是一种缺失。
所以,爱也是需要练习的。
我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在你们这个年纪,想恋爱就大胆去恋爱,不要唯唯诺诺瞻前顾后。结果不是最重要的,经历和体验才是意义所在,勇敢地发掘出属于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宝藏吧!
3 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
朋友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当中,传统家庭在对待恋爱上是谨慎的、低开放性的。
而传统、和谐的家庭氛围所衍生出的家庭教育产物是:个体获得了与父母期望相吻合的发展。这种期望包括以学业为重的传统认知,发展的惯性导致她进入大学后仍然信奉这一点。木桶效应所反映出的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可能是“感受爱”这一能力的缺失。
相爱的人怎么迈出第一步?
说出来。
语言是交流和传递思想的手段,它不仅能让别人了解我,也能让我们换个角度去审视自我。所以,找个朋友,或者找个社交手段去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爱这个词说出来没有那么难。
就算爱无能,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多多少少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见识了别人对爱情的认识和态度,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就算是顽石,也会有被水滴石穿的那一天。
这是一个意识形态高速演进的社会,而作为社会发展的衍生物,“爱无能”普遍存在。这也许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也或是与复杂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会有人受其困扰,也会有人乐在其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么样,都还是要去追寻那个真我。
正如弗洛伊德说的, “我们在爱的时候,对痛苦最不设防” 。 所以,请大胆的去爱,也请接受幸福和伤害。
审核:流沐
「今日互动」
你是怎么迈出爱情第一步的?
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你的答案
-END-
心理学方面的重要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方面的重要知识,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一和领导搞关系——就是要抱老板的大腿
自己人效应——面试与反面试的秘密
海格力斯效应——怨恨你的领导,会把自己逼入死角
毛毛虫效应——领导期待你说“NO”
瀑布心理效应——在嘴上安个哨兵
贝勃规律——小心!不知不觉中,已经OUT……
布里丹毛驴效应——“庸人”成为领导的内幕
刺猬法则——永远不要和领导称兄道弟
从众效应——让公司不安的“小团体”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你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鸟笼效应——加班就是那只引人联想的“鸟笼”
巴纳姆效应——你在以领导的理想为理想吗
手表定律——好几个领导,听谁的?
紫格尼克效应——比比谁能沉住气
老鹰效应——发光要趁早,至少要让别人以为你行!
地位效应——有了职位,再提建议
踢猫效应——挨批了,再不要赔了情绪成本
反馈效应——你的沉默,会让老板很不安
视网膜效应——想升职,用脑子去观察你的领导
坐向效应——开会的时候,你会坐在哪里?
约翰逊效应——关键时刻,真正的高手会忘了自己
螃蟹效应——领导会留心的“利爪”
同态心理效应——看不透的另一面
二搞好同事关系——从独立到相互依赖
阿伦森效应——别让别人以为你在“装”
霍桑效应——抱怨之前,先干出成绩
比马龙效应——入职,就要学会表演
晕轮效应——不怕诋毁,因为我有个人品牌
泡菜效应——和比你强的同事一起吃午饭
鲶鱼效应——小心背后的那只眼睛
圆桌效应——最和谐的会议室
安泰效应——不说我是第一,只说我们是第一
巴霖效应——轻信,被算计的开始
半途效应——他离职了,他升职了
彼得原理——别抢不属于你的骨头
成败效应——成就感,无法从“独角戏”中支取
韦奇定律——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凹地效应——干掉一切对手,给同事最犀利的一刀
链状效应——潜伏办公室,想叹气的时候就微笑金鱼缸法则 ——只要你在公司,你就是透明的
懒蚂蚁效应——一定不要得罪“最懒”的同事
流言的心理效应——办公室恋情,不病而死
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青蛙效应——看不到危险的时候,危险降临
留白效应——没说完的话更有意味
投射效应——不当炮灰,也不过度防卫 三搞好业务关系——有手腕才有影响力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没有第二次机会
超限效应——你是“办公室唐僧”吗?
刻板效应——从小细节看透别人的真实性格
黑暗效应——下班时谈上班的事儿
墨菲定律——怎样处理工作中的失误
邻里效应——求人办事前,先成为他的“熟人”
跷跷板定律——合伙人,利益均衡是王道
定势效应——越老练,越危险
马太效应——积极形象,把好远吸到自己身边
共生效应——学会“偷”别人的大脑
名片效应——递出一张“心理名片”
华盛顿合作规律——想得到利益,先交出你的真诚
鲁尼恩定律——笑到最后,远离职场“近视眼”
冷热水效应——做“功夫熊猫”,制造惊喜
社会背景效应——要学会利用你的“背景”
米欧与朱丽叶效应——给自己一道警戒线
配套效应——让你的职场“装备”亮起来
肥皂水效应——三明治的美味沟通,“赢”的艺术
瓦伦达效应——蛋糕做大了,再考虑怎么分
归因偏差——妒忌,让人看不到真相
三分之一效应——冲出“完美”的围城
塞里格曼效应——努力到绝望,永远不会有绝望! 四和自己相处——把最好的一面带出来
自我选择效应——第一份工作,就要为未来十年做准备安慰剂效应——心理断乳,你必须自己去解决!不值得定律——天底下没有圆满的工作
杜根定律——职场的一张王牌
情绪效应——请注意清洗“情绪污染”
摩西奶奶效应 ——带薪学习,别说自己学不会
权威效应——做好自己,轻松管理别人
蘑菇效应——想哭,成功了再哭
蝴蝶效应——绕过家庭被“职业了”的怪圈
缄默效应——犯了错,沉默就是错上加错
酝酿效应——把“放下”放入你的经验口袋
淬火效应——当你遗忘,别人也会遗忘
破窗效应——失误可以被原谅,更会被人记在心里责任分散效应——用责任感,成就自己的不可替代
过度理由效应——涨工资了,别人
关系场效应——集体决策PK个人决策
酸葡萄效应——职场阿Q,走不了太远的路
甜柠檬效应——择业,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轰动效应——不要让公司的人记不住你的名字
威克效应——别让习惯,弄丢了饭票儿
沸腾效应——用冷静,燃烧你的第100℃
莱斯托夫效应——个性,让成功来的更猛烈些
;1.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给扭曲了。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让孩子尊重父母,一边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每个老师评头论足,甚至破口谩骂……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这种带有浓厚现代社会特色的家庭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小孩确实感到为难,他显得无所适从,或者不听家长训诫,甚至与家长顶牛;或者以家长的行为标准评判老师的教育,自然是不以为然,视老师为假面人,从反面接受学校教育,乃至直接冲撞老师;或者半信疑,学家长样子,一面从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从家长身长仿效"说一套,做一套"的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因此,人很形象地总结出"5+1=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2.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现今的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承受过物质上的困乏,他今天"富有"了,不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不想子女再重演自己过去的历史苦难。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
家里水果、点心、高级饮料、高档食品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以满足子女的生活需要,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同时,他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甚至每天可以不重样,什么服装新潮,给买什么。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讲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陈年旧理。家贫出孝子,纨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成了许多人街头巷尾闲谈的至理名言,而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则又是另一番表现。
很难想象,在这种矛盾家教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何等生活质量观。并不是吝啬鬼,也并不绝对反对改善孩子的生活,但必须适可而止,在生活上对子女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现代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已无法学尝到真正过年的甜蜜。""现代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
3.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
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他要通过各种方式想着或实施着让孩子能够体验贫困,让孩子到乡村参加乡村劳动;另一方面,又会为他洗脸、系鞋带。一方面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现代的孩子过多地享用和获取,他的性格中将缺少坚毅与创造力。"从小的范围看,的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个"胖墩儿",却无法让他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巨人",是对孩子一生的极端不负责任。从大的范围讲,这样培养出来的社会极端利已主义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只知"索取"和"享乐"的社会,那是怎样一种情境。
4.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对亲子关系进行了10年的研究,她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测试家庭亲子关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主,父与母人数分别达70%和80%,过分溺爱的父与母人数分别达到40%和60%。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爱护倍加,假使子女要天上的星星,家长也会搬梯子去摘;可换来的结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向极端,对父母起了罪恶的屠刀。对此,家长应该认真检讨、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万万不可再做好心的坏事,不能一味地指责、训诫孩子,其实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自己教出来的。
5.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了许多人思想上的非模糊,致使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很多家长都将自己摆在了绝对权威的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一件小东西,家长会大发雷霆;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毫不留情,痛骂斥责;孩子如果在外闯了祸,那可更不得了,一顿臭骂自然少不了,拳脚相加也会接踵而至;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残留着"孩子是私有财产"的封建宗法观念,他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6.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都对考试的成绩特别关心,导致许多人在家庭教育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将目光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的练习;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人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使许多孩子在"心理断乳期""人格成长危险期"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导致了许多令人不堪回首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7.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切实地感到人才的重要。家长渴望孩子成材,却对成就什么样的材及怎能样成材,缺少科学的把握。于是人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主观臆测,为子女制订了"宏伟"的发展计划。有的认为音乐时髦,就强迫孩子练习钢琴,参加五花八门的音乐培训班;有的认为美术市场看好,就为孩子购买画板和颜料;有的认为跳舞对孩子有用,就陪孩子练;有人认为理料前途好,就硬逼着孩子去学理科……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自然会促进孩子在其感兴趣的爱好方面,会有长足的发展。可现在却让不敢苟同,其中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都是违背孩子志趣的,这种"发展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是理解和赞同了: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比如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决定个人成长进步的因素有时不一定是你的长处,而是你克服自身不足的程度,减少短处对长处的损耗,使自己的优长得到发挥,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获得进步和发展。
近年来,理论界又出现了一个“反木桶原理”(也称作新木桶理论)的研究热浪,其原理被广泛地加以运用于团体、企业的建设和各种人才培训之中。这一理论更系统、更全面地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在扬长避短中,把你的业绩建立在自己的优势资源上更合理一些;对个人而言,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以不同于其他人的优势和独到能力素质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新木桶原理在原理论的基础上推出了八种演变:一个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在每块木板都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形状;木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木桶理论的动态演变;木桶理论中水的使用演变;木桶储水多少同样取决于各块板之间的配合程度;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厚度;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木桶底面的面积。
无论是木桶原理,还是新木桶理论,都是以木桶为基本模型来系统地研究事物的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长处与短处的关系问题,从中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从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方案,促进事物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取得最好、最优的绩效。个人的能力素质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我们也应该充分运用新木桶理论作指导,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不断使自己的能力素质有一个较大、较快的提高。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 “正确认识自己、拿出可行办法、采取积极行动、不断总结提升”。正确认识自己:“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正确认识自己最难,特别是认识自己的缺点问题更难,往往存在着“灯下黑”现象。就好像别人脸上的污点一样一目了然,而自己脸上的黑点却难以看到一样,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却是很难。有时却常常还要和别人去攀比,想要人家有而自己不曾有的东西,往往在自责和忧愁中,让生命的河流悄悄地从身边流逝而一无所获。人生如画,应该由自己着色,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我们企盼没有的却忘了现成的;追求遥远的却无视身边的。生活本身犹如月亮有缺有圆,好像海水亦有潮涨潮落一样,人又怎能十全十美、事事如意呢?再强悍的人也有软弱之处,再有学问的人也会有不懂得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但也会有不如他人之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当别人获得成功之时,不要嫉妒也不要失望,不妨冷静思考一下:什么事是适合我的性格和气质,或者什么能允许我身上最好和最高尚的东西能够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认识自己,规划人生;即要看到长处予以坚持,又要看到短处给予改正,切不可一有成绩便忘乎所以,亦不可一遇挫折信心殆尽,一蹶不振。
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箴言: “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一样, 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 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同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的评判和议论之中, 有人赞许、称颂你, 有人批评、责怪你, 甚至歧视你。在这各种各样的议论中, 你能正确地分清哪个是真正的“你”自己吗?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造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与独立人格而淹没在他人的评议中呢?可见, 客观地、透彻地、准确地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那么, 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呢?首先, 要愉快地接纳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它本身常有情感态度, 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 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 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 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 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 不能欺骗自己、排斥自己、拒绝自己, 更不能无端地忿恨自己。其次,要自觉地控制自己。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古今中外的许多贤哲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 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身克己。柏拉图提出: “节制是一种秩序, 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在发挥和修正这些学说时, 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真正准确地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意义重大。
运用 “新木桶理论”认识自己,就要真正认清自己的地位作用,所处的位置,领导和群众的评价是什么;就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水平,有多少知识含量,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抓落实的功夫到底如何;就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哪些方面比别人强,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发挥并有所建树;就要认清自己的弱项、缺点,明显的不足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自己的发展;还要充分认清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看看与领导和同志的关系是否亲密,是否具有真情厚谊,在哪些方面还有缺失,等等,然后有针对地制定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长板”和“短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从商数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素质包括智商(IQ)、情商(EQ)、逆商(AQ)等多方面。每种商数就如同一块木板,合围起来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由n个能力“木板”组合而成。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能力木桶”的蓄水量,而“能力木桶”的蓄水量则取决于“知识木板”的高低。简言之,就是充分认清自己的底板(基础)是否有厚度,长板(优长)是什么,短板(弱项)是什么,箍得紧不紧,有没有虫蛀和渗漏现象(要求严否,有没有缺点错误)。认清自己就是进步的开端,发展的前奏。
拿出可行办法:办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针对问题拿出解决的办法措施。有一个学会自己上树摘果子的对话十分有意义。智者说树上有枚果子,要获得这枚果子,你有哪几种方法呢?有人说:“有一种方法,就是站在树下,等风把果子吹下来。”智者说,“但刮不刮风,这由天而定,不是我们所能掌管的。”有人又说:“有一种方法,就是找来一根棍子,用棍子把果子打下来。”智者说,“但棍子不是随时随地都能找到的,这也不是我们所能掌管的。”还有人说:“有一种方法,就是学会上树,爬到树上把果子摘下来。”智者说,“学会上树,这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努力所能做到的。”等风把果子吹下来,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天安排;用棍子把果子打下来,也是靠不住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什么时候都能找到棍子。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完全指望依赖于别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自己的本领,真正学会自己“上树”,才是获得人生成功之果的最好方法。其实,摘树上的果子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还可以想出很多,比如说可以搬梯子上去、用力摇动树干,或用东西砸打等,都可以达到获得果子的目的。
那么,运用“新木桶理论”的原理来指导和促进我们提高能力素质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结合过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有以下方法可供学习借鉴。一是联系的方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毛主席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形象比喻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这个“矢”,去射能力素质这个“的”,做到“三个针对”:针对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抓学习,真正打牢理论根基,提高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层次;针对工作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抓学习,掌握谋划工作思路,抓好工伤落实的实际方法和本领;针对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学习,养成讲实话、办实事,雷厉风行、精干高效的习惯。二是结合的方法。抓学习,强素质,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结合就是要把上级要求与个人分管工作结合起来,把个人目前的能力素质状态与谋求发展进步的动机结合起来,拿出学习实践、锻炼提高的计划和办法。结合要在把握“三个统一”上下功夫:吃透与弄清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主线与重点的统一,针对自己能力素质的弱项狠下功夫,下苦功夫,达到保持优长、补其短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三是贯通的方法。实现理论与工作的结合,必须找到贯通的办法。贯通就是连通、沟通,就是要找到把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的桥梁。这个桥梁又叫载体、抓手。比如,有的干部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两个循环”(实践—认识—)机制、“四化一牵引”(内化、转化、强化、深化,问题牵引)学习法、“五读一交流”(导读、领读、精读、评读、议读,定期交流)学习法,都是理论与实际贯通的有效方式,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使之起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学习具体深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一科而带动全面提升的效果。四是督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督促检查保证学习的有效落实。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只做上篇文章,不做下篇文章,要长期坚持,锲而不舍。自己给自己施压,自己督促自己,就像检查督促别人一样,做到一丝不苟,严格认真,不轻易原谅自己,不轻易放过自己。只要坚持做到“三灯火、五更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就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能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采取积极行动:未来不是梦,关键在行动。说一千,道一万,就看你怎么干。一打语言不如一个行动。少说多干,干了也不说。学习是一个细致的过程,不是只有条条框框就可以的,更不是高呼口号就能完成的。作为干部,自然不能如陶渊明“不求甚解”那样豁达。如若浅尝辄止,就不能真正通其意,得其法。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把知识点落实到位,有一种一是一,二是二的境界。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学习方式会事半功倍。扎实持久的行动,才是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提高能力素质的征途中没有捷径可走,到达理想彼岸的唯一办法就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我们生活在矛盾无所不在的世界,每天都要遇到各种问题;我们是矛盾世界里的一个生命体,本身就充满着矛盾。运用“新木桶理论”作指导,抓好学习,增强素质是问题的本质,一定要出实招、下真功解决好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和彼此。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解决矛盾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人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实实在在。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地基为第一;参天大树搏风雨,扎实根基为第一;谷子低头笑茅草,丰盈子实为第一;有志之士建功立业,充实自己为第一。为此,一是找准差距下实招。就是要通过找准自身存在的差距,拿出强有力的措施,消除或缩小个人能力素质与本职工作的差距,与上级要求的差距,与群众期待的差距,与先进个人相比的差距。不要凭一时的意气办事,不要凭一时的热情办事。行动是成功(效果)之母。“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立什么、废什么呀?就是“言前立则不塞;事前立则不困;行前立则不疚;道前立则不穷。”下实招,就是要针对急需学习补充的内容,采取的正确方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拿出具体可行的计划和措施,能够督促自己把学习提高,增强素质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流于形式走过场,确保取得实际效果。二是针对弱项使狠劲。弱项就是影响个人成长进步的素质上的“短板”、“瓶颈”,也就是自身存在的明显的弱势。比如,有的同志机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基层经验就显得不足,就要下功夫到基层锻炼,积累一些做基层工作、做群众工作的实际经验,哪怕是多吃一点苦,多作一点难也是值得的;有的同志基层经验比较丰富,但机关工作经验不足,就要下功夫着力提高机关工作的素质,特别是办文、办事和办会的“三办”能力,包括协调沟通的能力等;理论知识强但实际能力弱的,就要下功夫增强抓落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能力强但理论功底不扎实的,就要多学习理论,扩大眼界,增见识,提高思维层次,等等。只有始终扭住这些“短板”不放,把“短板”拉长夯实,“长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弱项变强强更强,难点干好就是亮点。三是注重实践求效益。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光学不用是“空把式、假把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改造思想、指导工作的实践中去,提高思想道德水准,提高工作效率,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升,学习才是积极有效的,才能真正尝到学习的甜头,学习的魅力,使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成为个人成就事业、创造美好前程的“助推器”。学习的效益体现在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做人做事的品味上层次,领导和群众的评价越来越高,口碑越来越好等方面。
总之,通过艰苦扎实的学习实践,我们要实现由领导强制性地推着学变为有意识地主动去学;由躲进小楼闭门学变为走向社会广泛地学;由零打碎敲的学变为有计划有层次的系统学;由年年有进步、自我感觉良好的学变为天天有不足地加倍学;由一般地画画圈、批批注做样子的学变为一字一句、一条一理的细学实学;由把理论科学书籍当作催眠器的学变为同吃饭喝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使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工作、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与我们相伴终生。
不断总结提升: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在回顾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历程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句话千真万确。两个人同样是学习,同样是干一件事,一个人学完就算完了,干完就完了,一个人学完、干完后把事情前后又想了一遍,思考成在何处、失在何因,思考得比较明白透亮。几年后,两个人的层次和水平就大不一样。很显然,善于总结的人是“打一仗、进一步”。将军总是在优秀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对战斗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到了具备战略眼光,善于把握战局的高超水平的时候,就成了将军。无数事实表明,总结好,大有益。经常“回头看”,正确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向前看”、向前走,才能不断地跨越平庸、走向成功。历史上的“大树将军”冯异,是一位善于打大仗、打恶仗、打胜仗的将军。每逢取得重大战争的胜利,该论功行赏的时候,他总是远离喧嚣的地方,坐在大树下总结战争的成败得失,思考下一仗的打法。不争功诿过,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受人们的赞赏,他也因此名垂千古。这正是古人所讲的那样:“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总结好,有益于把握学习和工作的规律性。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我们对规律性的认识总是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深化对规律性的认识,一靠实践,二靠总结。只有重视总结,才能从个案中抽象出经验、原则,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路、方法。倘若不注意总结,成功了不知道经验在哪里,失败了不清楚教训是什么,长此以往,就会陷入盲从状态,工作只能在低层次徘徊。总结好,有益于增强学习、工作的危机感。历史发展的进程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忧患意识什么时候都不可或缺。居安思危,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总结就是对自己工作和思想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分析成败得失、经验教训,找准存在问题、不足之处,可以巩固优点、改正缺点,修正错误、明确方向。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总结好,有益于增强工作、学习的前瞻性。总结经验教训,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抓好下一步的学习提高,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找“路子”,开“方子”,把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办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把查找到的问题和不足落实到整改的行动上。
同时,总结要自觉做到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总结教训。经验是工作成功的启示,教训是工作失误的反思,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一个单位、一个人总结起来肯定有成绩也有不足,有了成绩不要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出现问题也不能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应认真思考,既要把经验体会总结出来,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又要把问题的原因找出来,作为今后工作的警示。既要总结自己的,也要总结他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真正做到把别人的经验当作自己的经验,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工作中就可以少走弯路。因此,要以谦虚的精神向前人学,向他人学,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中提炼出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新路子,从前人和他人的工作纰漏中剖析出失败的教训,作为自己的“警示铭、常鸣钟”。既要总结具体的,也要总结抽象的。要从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总结归纳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有形的具体事物的总结概括,也抓好无形、抽象的内容的总结概括。不仅重视总结工作的得失,更重视总结工作方法、领导艺术以及在政策规定运用、棘手问题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把握等方面经验教训。唯有这样,总结归纳出来的东西才会更丰满、更有价值。既要掌握实情,也要注重理性思考。总结离不开对实情的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在提高分析、解决工作中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中不断增强工作中贯彻落实各种政策、制度、规定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进步。
构筑企业核心团队
企业要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团队,这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搭班子”。为企业***,搭建一个优秀的核心团队是第一要务,也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能够促使企业领导力的提升。
选择核心团队成员
如何搭好这个班子,企业领导者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问题。从来源上看,不外乎有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无论是自己带大的还是外聘的,核心团队成员必须拥有不同的层次和特长,才能使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配合,获“1+1>2”的效果。如果在一个核心团队里大家的专长、能力和经验类似,那就意味着整个团队在其它很多重要的地方专长就越少,就会产生管理的“短板”。
除了专长、能力和经验需要互补外,选择班子成员时,还应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核心团队成员的要求不尽相同。处于创业时期的团队,其核心成员一般都较少,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来人,这时候就应该选择相互熟悉的同学、朋友、校友或同乡,有利于迅速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位列中国民营企业三甲之一的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其创业团队中的5人均是复旦大学毕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创业之初就能够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特点做出合理分工,形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核心团队,在10年中创造了近百亿净资产的神话。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核心成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创业时期的人员,而应该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否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还可能会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致命的隐患。
建立信任关系
正确选择核心团队成员仅是班子建设的基础,要保证这些核心成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真正形成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建立信任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貌合神离、互相猜疑,怎么可能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因此,作为企业的***,应该在团队内部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
营造互信的氛围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考虑。在横向方面,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对方的正确观点等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在纵向方面,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除了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来增进与核心成员之间的信任外,授权也是建立与下属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方式。
从领导者方面来说,有效授权一方面能够让核心团队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另一方面,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战略决策等重大事情上来。这两个方面都是直接关系到企业长期发展的大事。从团队成员方面来说,获得授权能让他们确实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能够进一步激发灵感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授权需要讲究一些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增进信任的目的,反而会引出不必要的误会。
授权时要有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或没有挑战性,不仅起不到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不能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被充分的信任,而且还会使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如果你对新任的某位产品经理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好好干,公司会给你丰厚的奖励。”那他可能就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会怀疑你是否真正信任他。对于同样一个授权,如果你明确对他说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如果能够在国内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公司将给你50万元奖励。”他可能就会为能得到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豪,把自己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千万不要重复授权,授权时也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反复无常,否则会摧毁团队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幸的是,这种随意性的授权在国内企业中经常发生。以前我就职于某软件公司时,总经理将研发部的差旅费审核授权给研发部经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又将审批权收回,使得研发部经理认为企业对他不信任,甚至有受辱的感觉,在审批权回收的第三天就离开了公司。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授权后不能将权力回收,而是要告诫领导者,在授权之前你应考虑清楚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或许会比授权后再回收权力更为有效吧!
有效利用冲突
团队虽然着力使成员形成合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团队中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事实上,团队上的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认知层的,有些是情感上的;有些可能危及企业存亡,有些可能不值一提。面对企业核心团队中发生的冲突,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正确面对它、分析它、解决它,从而明朗团队气氛,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
不同性质的冲突,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对于破坏性的、情感上的以及危及企业存亡的冲突,我们应尽量它们避免发生,一旦发现此类冲突的迹象,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而对于建设性的、认知层的冲突,则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利用冲突发掘不同的意见,激发更多的创意。GE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十分重视发挥建设性冲突和认知层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企业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每一位员工都应有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尊重不同的意见。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通用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使GE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
如果你的核心团队里没有冲突,大家一团和气,对领导者或其他成员提出的议案都举双手赞成,听不到任何异议,那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就要当心了。箭牌口香糖执行长小威廉·来格礼曾经说过:“如果两个人的意见永远一致,就表示其中有一个人是不需要的。”按照这种说法进行推理下去,是否意味着领导者事实上已经成了“光杆司令”?这时,领导者就应该彻头彻尾地检讨一下你的领导能力了,是信任危机?是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还是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
灵活运用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
随着领导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领导实践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出诸多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例如,丹尼尔·戈尔曼以全球2万个职业经理人数据库为样本,总结了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6种领导方式,即强制型领导、权威型领导、联盟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带头型领导和教练型领导。
就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若能够了解这些不同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的优点与不足,将有助于形成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进而可以影响员工潜力的发挥,影响整个企业的绩效。从国内外众多领导者的实践来看,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领导方式去指导员工、教育员工、激励员工,并在各种方式之间自由地进行转换,以充分发挥卓越的领导力。
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规模大小和管理对象,随时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方法。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当我的员工有l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最前面指挥部属;当员工增加到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万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规模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比如说,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由于员工数量较少,企业的领导者可以身先士卒,以行动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榜样力量,引导员工仿而效之,即采用“以身作则式”的领导风格;也可以结合“耐心说服式”领导风格,注重亲情化管理,倾听每个成员的报怨并加以说服。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和员工队伍的逐步壮大,“耐心说服式”的领导风格也许就不再切合实际,这时就应逐步向制度化方向转移,采用其它更为有效的领导方式。
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否则企业的领导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把企业领向死亡的边缘。比如说,高科技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多变、快速、竞争激烈的环境。这时就需要更多地激发团队活力,鼓励创新,如果企业采用“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会抑制创新;而传统企业面对的是相对稳定、发展缓慢的市场,利润空间较小,这就需要深入、全面、严格的管理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此时“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成为比较理想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