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岩的牧童表达了什么感情

吕岩的牧童表达了什么感情,第1张

吕岩的《牧童》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安逸舒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首诗时唐朝诗人吕岩的作品,诗歌体裁是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清丽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晚归的美丽图画。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通过描绘“原野”、“笛声”、“黄昏”、“月明”这些物象,塑造了一个安逸,优美的田园生活画卷,这其实也是诗人心中向往着的理想世界。全诗构造出来的意境十分美丽、安宁,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牧童》

作者:(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思想感情

《牧童》一诗,表现了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对闲淡生活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牧童

唐吕洞宾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黄昏,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牧童》的作者不是柳岩,而是唐朝诗人吕岩。

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1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