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三篇

2020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三篇,第1张

 2020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三篇

 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鲜艳党旗,一封封按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一辆辆千里驰援的大卡车,以及宅在家里的普通民众,都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这,就是中国样子。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三篇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故事一:儋州一位支援湖北医生妻子的独白:你赴前线抗疫 我在后方护家

 2020年1月24日,天气晴朗,心情有点压抑。支援湖北医疗队名单出来了,松了一口气,没有我和他的名字。但又有些失落,到前线去,应该是所有医护人员最大的愿望。

 全省乃至全国都在不断增派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有医生、护士、感控人员、检验技术人员、影像师……但需求量最大的是护士,其次是医生,我和他都是医生,我们时刻准备着。

 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医院最新的支援湖北医疗队名单出来了,“李材忠,重症组”。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真的见到名单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所有的不安与恐惧向我袭来。对于大家来说,他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对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说,他的身份是丈夫、是爸爸,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当时,我第一时间就跑到办公室去找他。他微笑地看着我,平静地说:“你知道我们应该去帮忙,所以彼此都没通知对方就报了名。我是党员又是搞呼吸的,冲到前线是理所应当的事。我们是医务人员,应不忘医者初心,治病救人,义不容辞。别担心,我会保护好自己。”  李材忠到达前线后给妻子周仕群发回来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同作为一名医生,我理解他;作为一名妻子,我更要支持他。

 2020年2月19日,最新通知下来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21日出发。我当时反复对他说:“老公,去吧,除了支持你,还是支持你!但请你千万要保护好自己!”我连夜替他打理行李,肉罐头、鱼罐头、麦片、士力架、水杯、茶叶……凡是能想到的,我都统统给他准备了,准备衣物、洗漱用品、保湿霜、纸巾等必备物资。睡到半夜想起来袜子备得不够多,赶紧起来网上买。但愿都用不上,但又希望带它们上战场。

 巨大的箱子、巨大的背包,被塞得满满的。后来到了武汉,他说我准备的物资比臭美的女护士们还多,东西取得出来,但是临时搬家的时候却塞不回去了,只能用袋子提着。  儋州市人民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期待你们凯旋归来!

 孩子他爸,虽然我们不在你身边,但我们的心却紧紧绑在一起。你尽管放心在前线救治病人,我负责坚守后方,照顾好家人。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相聚!

 等到孩子们长大的那一天,

 我要告诉他们,

 在2020年那个令人难忘的春天,

 无数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工作者,

 奋斗在抗疫一线,

 为大家筑起一道道防病毒的“隔离墙”。

 他们的爸爸,正是其中的一名“逆行者”!

 我要他们知道,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一群人在为大家负重前行。

 要学会以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以热情之心拥抱生活的每一天,

 以敬畏之心与一切生命和谐共生……

 篇二:白衣天使

 “白大褂,白大褂在哪里快救救她……”日前,一位年迈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听到呼救后,医务人员赶紧跑过去,迅速把病人推进病房开始抢救。几个小时后,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告诉记者,现在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不少患者好转出院。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都能顺利挺过去。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减轻了当地压力,收治率和治愈率正在提高,病亡率在下降,他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带着笑容离开医院,我们感觉最难的时刻正在过去,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余亭说。

 “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前些天,一位82岁的重症患者在金银潭医院经过14天的救治,好转出院了。出院那天,老人激动地拉着主治医师的手说:“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我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谢谢你们。金银潭必胜,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对于这些积极的变化,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武汉肺科医院共收治约400个重症病人,已有224个病人出院,病房里一些病人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据我观察,现在的门诊量明显少了,而且新增的病人也少了,我们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效果很明显。”杜荣辉说。

 2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带领的医疗队来到武汉,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救治重症患者。康焰介绍,这段时间,他们收治的病人中有的是高龄患者,有的抑郁、悲观,经过他们精心救治及心理疏导之后,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有了很大改善。

 要阻止轻症变成重症或危重症

 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也要清醒看到,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杜荣辉认为,阻止轻症病人变成重症病人,阻止重症病人变成危重症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病人刚进医院时往往缺氧很严重,我们一般会对其进行氧疗。”杜荣辉说,病人用了呼吸支持、氧疗以后,其血氧饱和度可能会达到93%,正常人基本上是98%左右,但当病人要进行喝水、上厕所,或者洗发、洗脸等行为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可能就会掉到70%或80%,如果时间稍长,就会影响他的心脏、肝脏、肺等器官,导致病情恶化。而这些问题会很容易被忽略。

 杜荣辉提醒,对病人要勤于观察,做好护理工作,尽量要求病人最好是“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而导致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同时,要让“床等人”,不能“人等床”。要抓好落实,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治患者,把疑似病人送至隔离点,把轻症病人送到方舱医院,把重症和危重症病人送到定点医院,避免病人因到处寻找床位、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加重病情。

 “对病人的评估要提前,在病人处于轻症的时候,就要筛查出那些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者,并进行提前干预。”康焰表示,目前没有一种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病毒最终被消灭,依靠的是人体的自我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机体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功能尤为重要。对病人进行呼吸支持、循环功能支持等,目的就是保证机体能够正常工作,保证病人的免疫功能稳定,从而让病人能够渡过危机。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

 “我和你妈妈都不需要你担心,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你不能倒下啊,要搞好工作啊……”每次打电话,余亭的父亲总会这样反复叮嘱他。

 从去年12月29日到现在,余亭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平均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天、没回过家。由于长时间绷着弦,随时准备收治病人,余亭显得有些疲惫,他说:“有时候自己在回答一些问题时会反应不过来。”他的妻子是金银潭医院的一名护士,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夫妻二人除了在电梯里偶遇时会当面说几句话外,平时基本都是靠电话或视频来沟通。

 其实,像余亭一样,大量医务人员都在承受着压力。“病房里的床位住得满满当当,每个病人我们都会耐心救治。”余亭说,他们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出来时经常会全身湿透。有的医生护士住在值班室,有的住在附近酒店,以便在有紧急任务时能迅速集结。这段时间,余亭经常会给病区里的医生护士们加油鼓劲:“我们身体上都很疲惫,但是心理上一定不能‘累’,心理防线一定不能‘垮’。”

 “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杜荣辉告诉记者,她从1月3日开始就一直在肺科医院里救治病人,没有休息过,现在是战“疫”状态,医护人员就算疲惫也会始终坚守岗位。“国家调动一切力量,全民参与,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的。”她说。

 篇三:一封寄往前线的家书

 “亲爱的老婆:你在武汉辛苦了!视频看到你在那边没事,真好!你专心坚守自己的岗位,我和爸妈做你坚强的后盾……也请你照顾好自己,我们等着你们尽快打赢这场防疫战,早日回家团聚!”

 2月10日,是第二批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入驻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第四天。“90后”护士马玉洁收到了丈夫满怀深情的信,信息虽简短却饱含牵挂。

 马玉洁是故城县人民医院ICU重症室的一名护士,她的丈夫曹子岩是该县的一名交警,两人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女儿三岁,儿子仅一岁。

 “大年初二,玉洁跟我说,她想向单位请战,去湖北抗疫。”曹子岩说,那时,新冠肺炎疫情日渐严峻,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号角刚刚吹响。“她说,病房是医务人员的战场,救护伤患是她的责任。大疫当前,外表柔弱的她,骨子里满是坚韧和担当,纵然不舍我也必须支持她去。”

 2月5日13时20分许,正在单位值班的曹子岩接到了马玉洁的告别电话:“我的请战被批准了。作为故城县第一批参加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我们一会儿就出发,你要照顾好爸妈和孩子。”“家里你放心,只管照顾好自己……”“通知我开会呢,我先挂了。”未等曹子岩把话说完,妻子已经匆匆挂断了电话。几乎是一瞬间,七尺男儿红了眼眶,轻轻呢喃,“一定要平安回来。”

 抵达武汉后,马玉洁和队友们经过紧张的培训,在元宵节当晚便投入到了战“疫”一线。“方舱医院原本是体育馆,里面分隔出一个个病区,摆满了床,触目所及都是人。”尽管已经提前获知了院内的情况,但眼前的情景还是令马玉洁深感震撼。来不及多想,队友们迅速按之前的分组顺序进入工作岗位,“八九个人为一组,负责护理照顾区域内250张床位上的病患。”

 抽血、取咽拭子、测体温……自打进入医院后,马玉洁和她的队友们没有停歇过。“护理站设在靠墙的一侧,就是一张桌子,上头摆放着体温计、胶带等物品,紧挨着护理站堆放着药品和供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和食物,没有给护士们安排座位,当然,有座位我们也没有时间坐。”马玉洁说。

 换完班静下来时,马玉洁不免想念家人,尤其是两个孩子。读完了“与妻书”,马玉洁潸然落泪,“来了这边都没敢跟他们视频过,实在忍不住了就看看他们的照片。爸妈、老公,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孩子们,你们听话,等着妈妈回去!”

很多偏远地区非常缺老师,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假期的时候去支教。冬日的天气非常寒冷,刚好到了制作腊肉的时节,四川省凉山的支教老师们在一天之内竟然收到了140条腊肉,可见这些支教老师们多么受孩子以及家长的欢迎,他们的教学任务应该完成的很不错。学校一共有17名支教老师,他们一共收到了140条腊肉,而最重的有20斤。老师们深知村民们在经济上不太富裕,收这样贵重的礼物也不太合适,但是又没有适当的理由退回去,于是把这些腊肉做成了美味的午餐和孩子们一起分享。

为什么17位老师选择去四川凉山支教?

四川凉山生活着彝族,因为地区比较偏远,当地财政也非常有限,聘请的老师根本就无法胜任教导这么多孩子的工作,所以经常会有老师从各个城市来到这里来支教。支教的报酬没有那么高,工作环境也没有那么好,但是这些老师们依然来到了这里,只是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到正确的教育。

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正确的教育有多么重要?

每个孩子长大之后接受的第一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而上一辈人如果已经在教育上属于缺失的状态,那么他们并不能教给孩子什么。老一辈人深受封建糟糠的侵害,他们如果将这些过时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孩子,也会对他们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孙海洋夫妇找了孩子14年,然而孩子却在偏远地区被找到,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做出了违法和违背道德的事情。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接受正确的教育才可以明事理、知善恶,也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的栋梁。

没有伴郎伴娘的婚礼不足为奇,但是没有新郎新娘的婚礼就显得很奇特了。2021年7月26日,四川省攀枝花市真实上演了一场没有新郎新娘的婚礼,代替这对新人举行婚礼的是新郎的父母。说起这场奇特的婚礼,它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从网上流传的相关视频来看,这场婚礼的现场还是很盛大的。婚礼是在一处非常宽敞的室内举行的,屋子里楼梯和走廊上布满了鲜花,现场来了许多参加酒席的宾客。但是当婚礼开始的时候,是一对老年夫妇从人群中的红毯上徐徐走出,男方穿得不是婚礼礼服,女方也没有穿婚纱,看起来并不像一对新人。

据悉,这对“走红毯”的老年夫妇还真不是这场婚礼的新郎和新娘,他们是新郎的父亲和母亲。这就奇怪了,为何新郎新娘自己缺席了婚礼,而让新郎的父母亲代替参加婚礼呢?明眼人一看也知道这其中肯定是有隐情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会产生这样奇特的一场婚礼呢?

原来这对新人双方都是医护人员,新郎新娘原定于7月26日这天在攀枝花举办婚礼,然而就在他们回家举行婚礼的途中接到了单位的防疫通知。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这对新人表现出了令人赞佩的大局观,他们毅然决定停止休假,返回绵阳投身抗疫。

但是由于这场婚礼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婚礼现场的布置已经宾客的邀请都已经做好了,改婚礼时间会带来挺多不便的,最终双方家庭决定婚礼照常进行。经过一番斟酌研究,最终决定让新郎的父母亲代替新郎新娘完成这场婚礼。新郎的父母亲大概也想不到此生能“结婚”两次,新郎的母亲更是幽默地说道:“这样的事以前只在电视上才能看到”。

网友们在得知这场婚礼背后的感人故事后,纷纷对这对新人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给他们送去了美好的祝福。这对新人是医护人员,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战士,在接到突如其来的疫情通知时,他们能够以国家抗疫大局为重,主动放弃婚礼,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与敬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