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第1张

以前总以为知心姐姐是个很值得羡慕的角色,因为她谦虚倾听并理解所有人,能给人以最贴心的守候,值得所有人的信赖。

可但最近看了些心理学的书,发现,知心姐姐也许并不容易。

许多“称职的”、能成为朋友眼中的知心姐姐的人可能曾经受到过父母的情感忽视,这种忽视让她能对别人的不佳情绪感同身受,特别善于悲天悯人,同情别人的不幸。

她还特别能为别人的倾诉保密,对于朋友而言,这样的善解人意、贤惠贴心的人怎会不受欢迎?

知心姐姐是别人的情绪垃圾桶,谁有问题都会找她倾诉,但她呢?在别人眼里,她是最宽松豁达的人,没有情绪问题。真的吗?

事实上,她只是在善于倾听的同时,也善于隐藏。她不是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只是她不会把情绪外露,更不会向别人倾诉,这得归因于她成长过程中被情感忽视导致的另一个大问题:缺乏安全感。

她看似和善看似平易近人,但其实她内心有一堵又高又厚的墙,她对谁都没有可以倾诉心底最脆弱的秘密的真正安全感。

她可以去了解别人,但如果有人想了解她,她只有深深的恐惧和抗拒。恐惧和抗拒是怕别人一旦了解她就不会再喜欢她,她心底的安全感指数低得几乎为零。

而知心姐姐在别人心中的价值感,其实也是比较低的。因为知心姐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老好人”:有需要时,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她;没有需要时,大家会顺其自然地把她当成半透明人。

人活着,首先要爱的人,就是自己。老话说,你都不爱自己,别人怎么爱你。希望每一位知心姐姐都学会爱自己,成为自己的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卢勤教育孩子心得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不应该是父母理想的补充。

  孩子有个特点,蹦一蹦能够着,他就继续有希望,老够不着他就累了,没希望了。

  就好比给孩子喝一杯水的任务。如果只有这一杯水,他会很快就喝下去了。如果喝下去还有第二杯,第三杯在等着他,他就没希望了,对第一杯水就没兴趣了。

  如果你的爸爸妈妈满足你的要求,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调查结果,有56.82%的孩子希望父母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有56.47%的孩子希望父母别拿他和别人的孩子比,别总说别人的孩子比他强。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根本没有在意和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似乎总愿意用“笨蛋”、“没用的东西”、“不争气的玩意”等这些话来讽刺挖苦孩子。

  孩子的一些优点、一些爱心、一点进步,很多父母都视而不见,因为他们两只眼睛只盯着分数。因此,有的孩子迷恋网吧,不肯回家就不难解释了。因为那里可以找回肯定和自信、自由和梦想。

  孩子没有爱的感觉的爱就叫溺爱,比如说过生日这件事,没有告诉过孩子生日的涵义是什么,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生日告诉过孩子,孩子也从来没有对妈妈的生日有过感觉,孩子就这样长大了,长到上中学。

  有个妈妈就终于痛苦不堪了,他妈妈给孩子过了那么多的生日,结果有一天她过生日好友打来电话向她祝贺,她不在家,他儿子接的,好友跟他说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说我妈妈过生日关我屁事。

  他妈听了这话就流眼泪了,就想起自己的那些付出孩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一片冷漠,说我养的哪是孩子,整个是个豺狼。

  我说这豺狼谁培养的不是你自己培养的,孩子的爱心就像一个小苗,你在乎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就会灭亡,你从来没有在乎孩子的爱。

  我就真的觉得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只关注他的学习,不在乎孩子小小的爱心。

  有一个孩子就说看到爸爸妈妈正在那看电视呢,端两杯茶过来了,爸妈喝茶,本来想听到一句表扬的话,没想到爸爸妈妈把脸一沉说:别借着倒茶的功夫出来看电视,知道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我用你倒茶啊,我自个儿不会倒啊,念书去,考一百分比什么都强。

  那孩子就说了我再给他们倒茶我就不是人。

  只有付出爱的人才能感受爱,只有孩子能感受爱,爱才能变成一种心灵的成长。

  比如说像钱这样的东西,他想要钱你就给他钱这是不可以的,该给他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多余的不能给。

  爱是要有度的,爱孩子不仅仅是付出、给予。

  真正爱孩子,要给孩子有机会去爱别人,要让孩子从小关心别人。

  付出才产生爱。

  我知道教育局刘局长的孩子现在哈佛,在哈佛的孩子特别有爱人,对父母的生日从未忘记过。孩子的爱心就要一棵小苗,你应该在乎。

  父母现在许多用自己的爱导致孩子恨自己。

  曾有一个孩子在我办公室门口等了我四天,讲要和他父母一刀两断,讲他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后来他走的时候跪下来了,我讲你站起来,回去给你爸爸妈妈倒杯茶,给你爸爸买件礼物,并给他一张我的光盘送给他妈妈。

  一段时间后,给我打了电话,是给他爸爸买了一瓶酒,他爸爸一直都舍不得喝;他妈妈看了光盘后一直哭,讲以前对儿子的态度不对。

  这个孩子后来还给我写了封信,讲给他爸爸买酒的原因是因为知心姐姐是他的朋友,他朋友让他干这么一点事当然可以。

  人只要爱别人的时候就非常清醒,我们安徽是“手拉手”活动的地点,一个人付出了,别人都会回报。人要学会分享,现在孩子是独享,谁都来爱他,他却不爱别人。

  中国老百姓经常说一句话,叫“好孩子是夸大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关注孩子,更重、更多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学习。

  总觉得这两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用,孩子心理健康是虚的,可做可不做。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大的盲区。

  孩子迷恋网吧,做家长的束手无策时,很少想到,孩子迷恋网吧更深层的原因: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孩子身体成长一样,需要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的均衡营养。这些,许多家庭往往不能给予,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孩子们能暂时找到满足感。

  沟通就需要了解,家长是否提醒自己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

  早在十来年前,一位台湾儿童节目主持人和我聊天,他讲了一个有趣的事:他本来跟三岁的女儿是好朋友,可是女儿每次跟他去逛商场都哭闹个不停,他很奇怪商场里五花八门的玩具怎么就不吸引她,结果有天父女二人又在逛商场,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帮她系,他突然发现特别可怕的一幕:原来矮小的孩子眼中看到的,只是大人们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不时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当他抱起孩子准备离开时,孩子突然不想走了,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这其实就启发我们一点,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一定要蹲下,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无论孩子怎么了,您耐心点,别放弃你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更年期的父母暴躁,青春期碰撞更年期,孩子脱离现实,就会钻进了网吧。你要改变你的孩子,首先改变你自己,孩子是非常烦恼的,你不能再把你的烦恼强加给他,你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观察,学会倾听。

  五条忠告给我们铜陵的家长朋友。

  第一,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家长应该看到的是孩子的成长经历,不要总是在意考上了哪所好学校。

  第二,经历比名次重要。没有经历就没有成就感,对孩子而言,成就感会让他们更有梦想。

  第三,付出比给予重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并不是不断的给予,要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对话比对抗重要。过多的干涉将带来孩子的无措,多一些交流会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用心。

  第五,激励比指责重要。现在的孩子很少受到真诚的鼓励,其实多鼓励孩子会让孩子有更多信心。

有所为,指有所作为;

有所爱,指有了作为之后,就会有很好的爱情;

有所希望,指作为也有了,爱情也有了,生活就更有希望了。

其中“所为”引自于:古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释义为:有的事是必须做的,有的事又是绝对不能做的,干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

此出处于孔子的《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解释为:“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狂类似左;狷类似右。狂类似过头;狷类似不及。”

扩展资料

《孟子》卷八离娄章句下八有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人的原则。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是一个人的修行。君子审时度势,决定取舍,知其可为,知其不可为,更是出世与入世间的谋略。

孔子“义利”篇记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小人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然君子之所为者,乃天降之大任也,小人之所为者,唯己利是图耳。君子受命于天,成大事于己,任重而道远,小人遇患而避之,无所得而不作,碌碌之无为矣。故君子者,担当也,临危而受命,揽责于己身,弗却而诿之,必有大成。”

参考资料: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9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